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报告文学】绝壁丰碑

精品 【报告文学】绝壁丰碑 ——谨以此文献给湖北巴东“红旗渠”的建设者们


作者:胡昌海 童生,810.97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3726发表时间:2015-08-19 09:12:53
摘要:在湖北恩施州巴东县的崇山峻岭中,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巴东县原清太坪区组织17个公社、67个作战连队,历时11个春秋,在海拔1100米的悬崖绝壁上用人工凿出了一条28公里的“绝壁天河”,共投入劳力107.7万个,投资133.62万元,每个劳动工日才2毛钱,为工程上献身英雄仅仅才得到一口棺材,一个月的工日补偿,就是凭着这样一种不屈不挠的精神创造了又一个人间奇迹。被世人称为巴东“红旗渠”。


   也就是在硝洞岩半隧道施工过程中,龙潭连队的六个人在此施工时,被上方崩塌的石头砸得血肉横飞。事件发生以后,指挥部组织200多人,指挥长饶大喜亲自带队,在乱石堆里用小手绢和毛巾将死难烈士的尸骨刨出来包好,分成六份,用赶制的棺材装殓后,送到各自的家中,没有隆重的祭祀仪式,烈士们就带着遗憾和不全是自己的躯体入土为安了。烈士的逝去,没有给家庭、妻儿留下什么。唯一的只是给每一个家庭补记了一个月的工分……
   历史永远不会忘记,1971年1月18日这个值得纪念日子。
   镜头二:
   硝洞岩隧道的建设,是“绝壁天河”修筑的第一个隧道,隧道设计高3米,宽2.5米。这条隧道的施工,由双社连队攻坚。没有足够的空间、没有像样的设备,只能采用全人工作业。在施工这条隧道过程中,连队规定一个人一天打一尺炮眼,三个人一组,一天打一米炮眼。没有空间施展不开,只好用大锤慢慢地敲打。放炮了,炸出的石头全部用人工出渣,用自制的手推车推渣。200米的隧道,耗时两年多,终于贯通。“绝壁天河”的控制性工程,就这样完成了。控制性工程的完成,更加坚定了建设者们的决心和信心。隧道贯通以后,为纪念这段历史,1975年10月1日,双社连队在隧道口立了一块石碑,石碑刻着毛主席语录:“人民啊,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石碑的两边,清晰的刻着一副对联:“悬崖绝壁炼红心,踏云顶天修渠道”。
   “硝洞”,似乎和“绝壁天河”有着不解良缘。硝洞,顾名思义,以盛产硝土而著称。“绝壁天河”所需的炸药,大部分都是土硝熬制而成,而大部分土硝就来自于“硝洞”。
   从1969年到1976年,龙潭连队和双社连队的指挥所,都相继设在这里,攻克硝洞岩半隧道、硝洞岩隧道、招风岩隧道的几百民工都住在这里。
   回想起在硝洞战天斗地的岁月,谭祖顺老人更是如数家珍。硝洞很大,可以容纳2000余人,顺着洞壁并排挖有三个灶台,岩壁上方被烟熏火燎成了一片漆黑。在灶台左侧的绝壁上,白色油漆刷写的标语依稀可见:“为革命修水利,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洞的两侧,顺着洞壁砌着两排石墩,这就是当年指挥长的住所兼办公室。虽然简陋,但这里却是“绝壁天河”硝洞段攻坚的枢纽。谭祖顺老人给我们描述了当年住宿的情景:在悬崖旁边随便割一捆野草,或者到农户家讨一捆玉米秸秆,往地上一铺,就这样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窝”。地下的潮湿和满地乱跑的虫子是没法顾及的,谭祖顺老人就在这里住了整整三个月。
   同样是在硝洞内,洞壁上的标语虽然年代久远有些脱落,但依然可以辨认:“共产党员向前冲,干部群众心连心,艰苦创业把水引,赤胆忠心好儿郎。”
   可以想象,在硝洞的岁月,条件虽然辛苦,但巴东人民“战天斗地、敢叫山河换新颜”的决心和意志,永远在快乐中传承和发扬。当年年仅18岁的工程技术员向孔银发自内心地感概:这就是用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人民,没有一点私心杂念,唯有的只是一种积极向上的实干精神。
   曾先后三次参加“绝壁天河”建设的谭祖顺老人风趣地说:“有毛泽东思想武装我们,再苦再累也很开心。”
   这是一种精神,一种无畏向上的精神。正是有了这种精神的支撑,才有了“绝壁天河”这项宏伟工程的诞生。
   三里城的天堑隧道、香火岩悬崖隧道等控制性工程的施工虽然没有硝洞半隧道、硝洞岩隧道那样壮观,那是因为有了先期的施工经验。
   三里城,因为有了三里古城而闻明,但香火岩依然是藏在深山人未识,好歹有了石爬子这座千年石头城,可以见证当年修筑“绝壁天河”建设者们的辛酸、苦楚和快乐。
  
   碑记
   “艰苦奋斗,一心为民”是贯穿“绝壁天河”建设的主旋律。
   正是有了这个主旋律,一串串、一件件可歌、可泣、可纪念的事迹,摆在了我的面前。
   事迹一:
   老水利工作者,“绝壁天河”建设技术员李立,为了全身心地投入工程建设,把原本安在巴东县城的家搬到了长岭乡。那时候,大儿子才5岁,二儿子刚出生不久,他把一个家庭的所有责任都推给了老婆,为的就是几万人能早日用上干净清澈的水源、为的是几千家老百姓能增产增收。问及李老当时的想法,李老回答得很简短:“我没有什么想法,我只是在履行一个水利工作者的职责。”是啊,就是这份职责,致使他在“绝壁天河”的建筑工地上,一呆就是十一年,直到水渠贯通他才离开。
   事迹二:
   工程开工伊始,指挥部设在白果树坪的一家土坯房里,指挥部人员、工地民工、以及周围老百姓加起来不下2000人,吃水全靠唯一的一股泉水“锦鸡水”,为了节约用水,建设者们经常是一水多用:首先是洗菜,然后蒸饭,后来是洗脸,最后将用过的水集中留在那里,休息的时候用于洗澡、洗脚。
   工地的伙食就自不必说,为了节约伙食费,他们吃的是玉米面饭,喝的是清淡的合渣汤加野菜,一个月难得吃到一顿荤。超重的劳动强度,超节奏的工作,致使好多人拖得面黄肌瘦,可为了早日实现他们的夙愿,从来没有人喊苦叫累,从来没有人临阵脱逃。
   事迹三:
   1971年7月19日10点多,黄文德等7人在水流坪“牛眼睛窝”挖土筑坝。由于挖土的上方堆有3层大块石,民工在挖土时震动了层石,石块下滑,落入土坑中,黄文德被砸中,其余人员跑出(1人受伤)。巨大的石头压住了黄文德的双腿,民工们用栗树撬棍撬着压在他身上的大石,突然,木棒不堪重负,突然断裂,大石第二次砸向黄文德。痛苦和绝望的黄文德,双手使劲拍打着胸前的石块,血丝印在石头上,留下腥红的痕迹。
   众多为“绝壁天河”建设而献出生命的烈士,当指挥部把尸体交给他们家属的时候,没有一个家属扯皮,唯一得到的补偿,仅仅是补记了一个月的工分……
   一串串震撼灵魂的事迹,让我敲击键盘的手在颤抖。这,就是为“绝壁天河”建设而堪称伟大的巴东人民!
   一九七八年十月,历时十一个春秋的“绝壁天河”——水流坪灌溉渠道终于全线贯通,这一宏伟的工程终于告一段落。水流出来了,顺着沿线设置的闸阀,流到千家万户渴望水源的农田,人们欢呼、人们雀跃。毗邻的长阳县龙王冲村,还组织了专班送来了稻谷种子,还特意送来了电影《龙江颂》,一放就是半个月。
   就在受益人们沉浸在丰收喜悦的时候,人们似乎暂时遗忘了为工程建设献了出宝贵生命的烈士。在这里,我把他们的名字永远铭刻在这里:邓忠学、邓明施、邓贵华、邓习练,邓忠文、邓忠尧、许明德、黄文德、谭元坤、杨友贵、黄家受、许光俊。
  
   不是尾声
   “绝壁天河”经过轰轰烈烈的激情之后,犹如一个大家闺秀,低调地躺在大山深处,没有被人们发现。虽然之前有过一些记载,但终究成不了气候。2015年7月10日,《湖北日报》三位记者用心和情报道了这条“天河”,终于揭开了“他”的面纱,全国各大媒体纷纷转载和报道,战天斗地的巴东人民,用鲜血和汗水创造的人间奇迹,终于不会被历史遗忘,我由衷地为此喝彩,更是为创造奇迹的建设者们喝彩——一部记载巴东人民艰苦创业、克难奋进的“绝壁丰碑”!
  
   附记
   “绝壁丰碑”铸成了,老技术员李立也调走了。1979年成立了国营水流坪灌区管养所,第一任所长罗永千;管养工:李光军、邓正才、杨修润、向孔银、沈道善、谭元交、向宏文。后期参加养护的人员有:李鸿雁、谭祖安、谭克富、谭元社,胡昌海、杨林松。
   1984年为发挥富余水源的利用率,在李家湾修建了第一座400千瓦的水电站。1999年,在香火岩渠道取水修建了南潭河花园式水电站,这座电站是巴东人民自行设计、自行施工的花园式电站,设计水头之高为全国第一,装机容量4000千瓦。
   2000年拆除了长岭电站、水流坪灌区管养所。
   2010年,清太坪镇在渠道的白果树坪段取水,在大岩口半山腰建设水厂,解决了历史以来未曾解决的清太坪集镇饮水问题。
   1983年,从长岭电站前池至长阳龙王冲的引水渠道屡遭破坏、甚至被占用,失去了通水能力。

共 8526 字 2 页 首页上一页12
转到
【编者按】这是一篇很有感染力的报告文学,也是一座记录着人类奋斗史的历史丰碑。这座丰碑不只是树立在绝壁上,也将树立在每个人的心中,因为这座丰碑所记录的历史太感人了!历时十一个春秋的“绝壁天河”——水流坪灌溉渠道终于全线贯通,为中国的水利事业写了光彩夺目的一笔,也为巴东史志记载了可歌可泣的一页。这篇报告文学从引子、序幕、战斗场景到尾声,一路如实地写来,首先拔动了编者的心弦,相信这篇文字也能够拔动众多读者的心弦,它不仅让我们认识了巴东境内的这条全长28公里的绝壁“天河”,也让我们记住了饶大喜、邓仕仪、李立、黄德文、王汉清、王荣柏、罗永千等工程策划和技术人员,记住了为绝壁“天河”献出了宝贵生命的革命烈士邓忠学、邓明施、邓贵华、邓习练,邓忠文、邓忠尧、许明德、黄文德、谭元坤、杨友贵、黄家受、许光俊等人。文章资料翔实,事迹感人,文笔优美,倾情推荐共赏。【编辑:湖北武戈】   【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5082014】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湖北武戈        2015-08-19 10:12:25
  报告文学不好写,因为它得兼具文学和新闻的双重性,既要真实,又要有文学性,这篇《绝壁丰碑》做到了新闻与文学的有机结合,欣赏并收藏了,问候作者。
与江山作者共同成长!
回复1 楼        文友:胡昌海        2015-08-19 17:55:27
  谢谢湖北武戈老师的点评,对于这个工程我算是半个见证者,所以我是用心记叙,还得谢谢老师的慧眼。
2 楼        文友:湖北武戈        2015-08-20 08:15:49
  祝贺作品成精,加油啊!
与江山作者共同成长!
3 楼        文友:双罗树下        2015-09-02 19:40:28
  行文酣畅淋漓,场景可歌可泣,人物形象饱满,堪称报告文学典范!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