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新雀之巢 >> 短篇 >> 江山散文 >> 【雀巢】老基地,曾经的那个地方(散文)

精品 【雀巢】老基地,曾经的那个地方(散文)


作者:张昱煜 秀才,2470.2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814发表时间:2016-02-21 12:14:01
摘要:总喜欢一个人,静静的看着碧空,看着一行行大雁飞过,看着柳条儿滑拨着微风……漫无边际地凝视着远方,回忆着过去的点点滴滴,蓦然发现,原来的那个地方,曾经对自己非常重要的那段美好时光,已渐渐远去,远去,远得连自己似乎都淡忘了……


   机修厂的另一个门在西面,是一个蓝色铁皮的小门,常年是关闭的,出门就是绵延的小山包。
   我参加工作后的好几年里,一直不知道厂里还有这么个小门。有一次,手上没活干,我和另一个女同事就围着机修厂的围墙走走看看,才发现这个小门。
   回家问父亲,才知道这个小门的特殊性,小门通往单位的一个特制的小油库,有一个专门的加油车,从小门往返,给单位的车子加油。
   机修厂里,有汽车队、供应科、车工车间、翻砂车间、汽车、柴油机、水泵、鼓风机修理车间,职工最多的时候,有近百人。那时候,是计划经济,钻机上用的所有配件,都是自己加工,自给自足。一个小单位,就是一个封闭而安全的小社会,这个直接由中央能源部管辖、全国番号命名的小单位,把五湖四海的人员聚集起来,大家拖家带口,背井离乡,为了一个共同的事业,为祖国寻找煤炭资源。他们如被风吹来的种子,翻山越岭、跋山涉水,落到此地,在这个崭新的异乡,生根发芽,在这个巴掌大的小天地里,安静而孤僻地迎接着四季的轮回。
   即便是婚嫁,百分之六十的姑娘,也是找同一个单位的,真可谓“肥水不流外人田”。用老人的话讲,娃儿们自小都是在眼皮底下长大的,知根知底,闺女嫁过去,踏实放心。
   在计划经济里,地质队每年做多少事,上面会下达任务,地质普查多少平方公里,需要打多少个、多少米深的钻孔,都能保质保量地完成。单位很少与外面来往,好像也不需要与外面来往,在松涛声声里,职工家属都过着“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单调而有序的生活。
   统一的工作服、统一的安全帽、统一的登山鞋、统一的帆布手套、统一的目标任务,那单薄而持久的信念,一直支撑着每个人的梦想。
   当我从山城重庆毕业时,就分到机修厂实习,面对陌生的机械设备,嗅着刺鼻的柴油味,我当初的新奇感瞬间荡然无存。在车间主任带领下,我分到了柴油机维修班组,跟班师傅姓廖。
   当我穿着崭新的工作服,戴着白色的帆布手套,怯生生地走到廖师傅身边,轻声地喊他“师傅”时,他吃吃一笑,露出了一排白牙,爽朗地说:叫我老廖就行。
   其实,师傅并不老,他那时大概只有四十五、六岁的样子,中等身材,偏瘦,模样有点像电影演员刘佩奇,听说是退伍转业军人。他常年穿着绿军装上衣,衣领上的风紧扣都扣得严丝合缝。下面是蓝色的裤子,脚上是单位发的登山鞋。我仔细一看,左右脚上的鞋带不相同。并且,登山鞋的鞋尖往上翘着,翘得比“茶壶大伯”的还要厉害,走起路来,有点像喜剧大师卓别林的模样。
   我在学校学的是机电专业,所学的理论知识忘了不少,所以,在师傅面前,我格外小心,生怕他对我这眼高手低的“学生娃”有什么偏见。
   第二天,我们就接到了一个检修和调试柴油机喷油嘴的活。机械维修这个工种,费心、费力又特别脏。我把工作服的袖子挽了又挽,认真地当着师傅的小助手。快下班了,师傅善意地说:“小张,以后上班最好不要穿新皮鞋,你看,柴油一浸,鞋尖就会翘。”我会意地点了点头,觉得师傅挺细心的。
   师傅老家在永丰藤田,生活条件一般。三个儿子读书都很争气,这让师傅很是高兴。每到发工资的日子,他除了留点生活费,剩下的工资都寄回家。闲暇时,他曾说:“只要他们能好好读书,我苦点累点算个啥,我就盼三个崽都有出息。”
   其实,当初我没有能到办公楼上班,到机修厂上班也是不错的。我的邻居小兰姐高中毕业,没有考出去,只能学裁缝。她曾羡慕我说:“青青,你看你,多好呀,一到时间点就可以去上班,下班了,和同事们有说有笑走出机修厂大门,到月就发工资,哪像我,没有出息,天天闷在家里”。
   机修厂里种的白杨树最多,其次是女贞子树和泡桐树。每天里,我总是提前五分钟到,一到工作岗位上,我就抢着打扫工作台的卫生,再把机修车间外围的落叶扫干净。下班时,把工具箱分门别类整理好。师傅曾说过,带了五、六个徒弟,就我最省心。从师傅那儿,我学到了调试喷油嘴、磨缸套、调节气门弹簧、维修蓄电池等绝活。
   记得有一次,我们要抬柴油机电瓶,来测试一个刚从钻机上换下来的柴油机组。我把绳子放在竹竿中间,可师傅却把绳子往他那边移,我又移过来。师傅说:“你还小,别压坏了肩膀,你还正长个子呢!”师傅虽言语不多,但我却能体会到关心。
   我清晰地记得,二十多年前的那个冬天,也就是我结婚的那天晚上,本来我不打算请师傅喝喜酒,怕他花钱送礼,准备结婚之后,再把师傅和师娘一起请来聚一下。没想到,那天晚上,他不但送了礼金,还为我们送了床双面刺绣的大红色绸缎被面。被面上是龙凤呈祥的漂亮图案。事后才知道,他是特意托杭州的战友为我买的,他把我这个徒弟看得太重了。
   1999年,单位实行了“一刀切”人事政策,师傅内退回家了。他的确不愿意离开干了二十多年的工作岗位。他对我说:“你们还年轻,有知识,脑子灵,要多学东西,学啥都有用,干啥都要用心,现在单位就靠年轻人了……”语气里,有伤感、有希冀、有厚望。
   以后的日子,因为师傅的工资都是由工会通过邮寄的方式发放,所以,这些年,他也没有再来过,也没有回过老基地。
   这些年,单位从老基地搬到繁华的都市,建起了新的办公楼、豪华的大酒店、现代化的办公楼、宽敞的住宅楼,这些变化,是当时想也不敢想的。如果我能陪着师傅先到老基地走一走,再到新基地看一看,该有多好。
  
   四、家,在心中盛开
  
   我们从老家河南搬到老基地时,等着我们的是“三室一厅”的青砖灰瓦的新平房。听父亲说,那一次,一下建起来好几排这种统一标准的新瓦房,那是上面落实知识分子政策,解决专业技术人员两地分居而建造的。每家每户的后面有个小院子,房子和公共水泥路面之间,都有一块平整的空地。父母也学着别人家的样子,用竹篱笆围起来,还装了个简易的小木门,竹篱笆旁边,种上了牵藤的五角星花和牵牛花。春天,万物复苏,我家小院也有“花开柴门掩夕晖,鸟雀数点伴树飞”的意境。再后来,家家门前都种着葡萄树,用钻机上撤下来的废旧钻杆当架子,高高的葡萄树成了老基地别样的风景。
   我们在葡萄树下看书写作业,母亲在葡萄树下做针线活,那一树的绿荫下,总是一派安静与美好。等到葡萄收获的季节,一串一串的紫葡萄,玛瑙一般,如一窝一窝的小幸福,在密实的葡萄架上,探出头来,等着主人的采摘。这时候,父亲手挎竹篮子,站在“人字梯”,把收获和喜悦也一并采摘下来。
   我们家一排有四户,这四户人家,因为前面机修厂的围墙,四户人家又组成了一个特殊的“四合院”。虽说不能等同于老北京的“四合院”,但是,住在里面,“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从从容容,绝对舒服。
   从东边数,我家在第二户,橘红色的木头门,每天开启着一家人的小幸福。里面的三个房间,也是暗红色的木头门,上面有可以拨动的玻璃气窗。大门外面,是一条规整的、用水泥抹得很平整的雨水沟,“雨水沟”从东往西,依次稍低,把四个家庭各自的希望和梦想,紧紧连接在一起。
   刚从老家搬来时,人生地不熟,再加上语言不通,我和弟妹基本上整天闷在屋子里,即便父母喊上好多句,也不喜欢出门,现在想想,那时候,不知是羞涩还是认生。
   有一次,母亲看着别人家的孩子,一个个都在外面捉迷藏,她想把我们姐弟四人指使出去玩耍。老大推老二,老二推老三,最后,我们三个统一战线,选小妹先行对外进行“友好外交”。母亲还准备好从老家带来的核桃和大红枣,塞给小妹妹做为“出访”的礼物。小妹那时才九岁,正是很傻很天真的年龄,果然“不负众望”,一下子就和玩伴混熟了,学了两句“吃”和“玩”的本地方言,还趁热打铁地教给我们。母亲夸奖小妹灵便,有外交才能,大妹妹不服气了,后来,她承诺,再有能表现个人才能和本领的事儿,她愿意冲锋在先。
   有一天傍晚,老乡牛叔叔来看我们,牛叔叔和我父亲是大学同学,可真正要见牛叔叔了,大妹还是不好意思,先前的“豪言壮语”全抛到了脑后。我们几个还是你推推我,我搡搡你,谁也不肯最先“出列”,最后,爸爸把我拽出来,在牛叔叔面前“示众”,我的脸,比红布还红。
   牛叔叔说,娃儿们,河南是家,这里也是家,过不了多久,你们就会喜欢这个山清水秀的地方。你看,我和你爸,从毕业就分到这,快半辈子了,你们来了,俺们更能安心工作了。
   单位是找煤炭的,按说,在烧火做饭上,煤炭的供给不是问题。可单位远处市郊。当时,上面规定,只有离市区八里路远,职工每人每天才可以享受八毛钱的野外补贴。当时,别看这区区几毛钱的野外补贴,可顶大用了。单位硬是把划拨在市区黄金地段的位置,白白放弃了,搬到了离市区十五里远的赣江边。那时,交通不便,就是这区区十五里的路程,把我们与都市远远地隔开了。
   就说买煤打蜂窝煤球吧,也是几家合伙合拉一车煤,卸好几堆,凭眼睛估摸着,几家的分量大抵都差不多。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四合院”的四家人家会合拉一车煤,赶上天气好,都会抓紧时间打蜂窝煤。
   在没有使用液化气、天燃气的年代,蜂窝煤一直是城里市民的主要燃料,有一段时期还要凭票购买。只有上好的无烟煤,才适合做蜂窝煤。趁着天气好,头一天,父亲就先把煤粉碎,再和黄泥拌匀,用一个铁筛子筛一遍,加上水,用铁锨反复翻拌着。加入的黄泥和水,都有一定的比例,煤多了,黄泥不够,发火就慢。黄泥多了,煤的分量少了,就会松散,烧好后的煤球,钳子都夹不起来。
   我家置办了打蜂窝煤的机子,里面有十二根圆钢条,两手往下一压,把和好的煤挤压进去,盖好上压板,选个平整的地方,用脚一蹬,一个浑圆的蜂窝煤就倒出来了,一行一行地摆好,晒干后,再一层一层垒到厨房里,一家老小的燃料就解决了。打了一天煤,父亲的脸上尽是煤灰,两手也乌黑的。母亲总是拎上一桶干净水,带着毛巾香皂,来到“人工打煤厂”慰劳父亲,让父亲好好地洗洗脸,洗洗手,最后的洗脸水,父亲再把打煤球的机子也冲洗干净,等着它下一次服务。
   单位有个罗姓小伙子,因为打煤球又快又好,找对象相当有优势。母亲开玩笑地说,将来女儿找女婿,一定要找会打蜂窝煤的。我结婚时,爱人帮助家里打过蜂窝煤,等我两个妹妹出嫁时,已经用上了液化气了,再以后,用上天燃气了,母亲这个“检验”乘龙快婿的标准,一直没有机会生效。
   在老基地,还有一栋“响当当”的红砖结构的“筒子楼”,一条公用走廊,串连着许多个单间,走廊两端通风,形状如筒子,就美其名曰“筒子楼”。
   “筒子楼”四周,是粗壮的法国梧桐树,法国梧桐又叫裂叶悬铃木,它的树冠阔大,轮廓如钟形,树干灰褐色,也有的是灰白色,还会呈薄片状剥落,树叶如枫叶。在北方老家,我没有见过这奇特的树种,很是新鲜。到了秋天,法国梧桐那金黄色的叶子,悉悉索索纷纷落下,将“筒子楼”四周铺上厚厚的“金地毯”。多少次,我在心里憧憬着这样一幅画面:有朝一日,我穿着拖地的长婚纱、盘着新娘头、胸前戴着红花、挽着意中人的手,也踩着“金地毯”,成为美丽的新娘。只是,后来,等我结婚时,已经是九十年代初,单位又建了不少新楼房,住房没有原来紧张了,我们还有幸分到了两室一厅一厨一卫的新楼房。
   “筒子楼”面积狭小,每个单间大约十个平方米,它是颇具中国特色的一种住房形式,是七八十年代,中国企事业单位住房分配制度紧张的产物。长长的走廊,如一根功能强大的大动脉,把各家各户串起来。居住在里面的人,看似平凡,但有许多是身怀绝技的地质高级工程师,他们用半生的时光,做着一件“献身地质事业无上光荣”的平凡工作,风餐露宿,不畏艰辛。
   走廊两端,装有两个公用水笼头,洗脸、洗菜、洗碗、洗衣服、洗痰盂,一天到晚,水笼头总是有人用水。每天里,筒子楼里,演绎着一幕幕“锅碗瓢盆交响乐”的生活剧。
   那时住房紧张,只有刚结婚的双职工,要打上好几次住房申请报告,才有资格分上一间房。也有人用乐观主义的眼光,给这里命名为“鸳鸯楼”,还有的直呼它为“猫耳洞”。在老基地,许多新婚夫妇,都在“鸳鸯楼”里催长着爱情。也有很多孩子,是在“鸳鸯楼”里,睁眼打量着这个世界的。
   我曾看过徐帆和陈建斌主演的《结婚十年》,那“筒子楼”里发生的故事,剧中,描述的许多生活细节,不仅和老百姓每天的生活息息相关,而且简直是现实生活的翻版。对于老百姓来说,每天里,哪一件琐事,不是生活中的五香六味呢!
   这个鸳鸯楼,大概有三四十户,都是天南地北的地质人,由于没有厨房,窄窄的走廊上,放着一个又一个泥巴炉子和铁皮炉子。一大早,勤快的主妇,头不梳,脸不洗,睁开眼睛的第一件大事,就是把痰盂“请”到公共厕所里倒掉,然后再洗干净放到床下,第二天再接着用。

共 11868 字 3 页 首页上一页123
转到
【编者按】作者这篇一万多字的散文,读下来感觉韵味无穷。虽然离开老基地已经十八年了,但搁置在另一个时空里的厂房、办公楼、篮球场、食堂、医务室和招待所,却挥之不去。彭姓“茶壶大伯”、接水、澡堂、大礼堂、师傅老廖、三室一厅的新家、筒子楼、拔河比赛,这些难忘的人和事,串起甜美的回忆。作者文字功底深厚,诗词运用“点龙画睛”恰到好处。同时,向我们展示了当年的地质工人不为人知的一面,也引起了有着相似经历者的共鸣。推荐阅读,编辑:唐雄【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1602220013】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唐雄        2016-02-21 12:18:24
  回忆是美好的,但往往叫人伤感。
喜欢游山玩水,有浓郁的故乡和军人情结。
回复1 楼        文友:张昱煜        2016-02-21 18:23:40
  谢谢唐雄老师,新年问好!
2 楼        文友:独上月楼        2016-02-21 12:36:59
  一直认为,有些地方,一定是我们生命的根。譬如,老家;譬如,母校;譬如,昱煜家的老基地。
   不论我们走到哪里,升迁到什么位置,每当想起那些地方,心里就会有一种深深的触动,或者苦,或者甜,或者隐隐的酸与痛......
   在昱煜的文字里,那个老地方——生命中的根,“如心尖上的一枚朱砂痣,想忘也忘不掉!时光在老去,我们也不再年轻,青云点水间,再一次抵达那个地方,心,唯有千千结,不忍吐别离!”
   心有千千结,来自于根的力量,联通着血脉的涌动和温暖的人情......
   动人的文字,难忘的人与事,沉淀在作者的内心深处,也在我们的内心掀起波澜。
   哪怕有一天我们树高万丈,也无法割断与我们与老地方的那份深切的情愫。
“小鸟虽小,可它玩的却是整个天空。”——致江山新雀之巢
回复2 楼        文友:张昱煜        2016-02-21 18:24:29
  哪怕有一天我们树高万丈,也无法割断与我们与老地方的那份深切的情愫。---说到了心坎上,问好月楼姐,祝快乐!
3 楼        文友:闲妹        2016-02-21 14:17:36
  老基地是值得回忆的,它收藏着曾经的美好和难以忘却的情怀。祝作者元宵快乐!
欢迎来到室雅兰香社团,共筑辉煌。
回复3 楼        文友:张昱煜        2016-02-21 18:26:05
  祝您元宵节快乐,回忆是美好的,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值得回忆的老地方,闲妹老师,问好!
4 楼        文友:柴英        2016-02-21 18:12:43
  读煜煜的回忆录,似曾相识,那是因为,地质工作者的艰苦生活,艰苦环境,和军人差不多,和军营差不多,那感情,场景,那人与人的友好、互助都让人感到熟悉、亲切、怀念。真佩服煜煜的好文笔,我经常也想把一些感情记录下来,但总是不知从哪里下笔,你是我的老师。
回复4 楼        文友:张昱煜        2016-02-21 18:27:13
  谢谢柴英姐姐,相互学习,共同进步,问好!
共 4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