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人生家园 >> 短篇 >> 杂文随笔 >> 【家园】春 夜 旧 梦(随笔)

编辑推荐 【家园】春 夜 旧 梦(随笔)


作者:秦力 秀才,2166.6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145发表时间:2016-03-02 09:46:48


   好啊,好啊。张子手抚长髯,朗声大笑······
  
   四
   我退出抢红包。那位文武双全的王阳明向我走来拱手:形奋先生终于拿起了,放下了。我连忙起身让座。
   我知道王阳明的“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思想是热爱自然、保护自然与珍视万物的充分体现。因而,挖掘其生态思想运用于当今和谐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所以机会难得,我要向王老夫子多多请教才是。所以立即请他吃监军豆芽,饮永寿柿子酒,席间打破“食不语”的传统,虔诚地向王老夫子请教一二。
   形奋先生不必诚惶诚恐,今夜无事,你我交流探讨,共同提高。
   王阳明放下酒杯,侃侃而谈:我继承了先秦儒家和宋明理学家的“一体”与“合一”思想,提出了“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命题。概括起来,“与天地万物为一体”思想可以分为“仁者”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一体之仁”和“良知”与“天地万物为一体”两个部分。
   我认为仁者具有“一体之仁”,具有仁爱之心,故能与鸟兽、草木、瓦石同为一体,不管是有知觉的动物、有生命的植物,还是如瓦石之类无生命的物体,当它们受到破坏或损害时,每个人都会从内心产生“不忍人之心”、“怜恤之心”和“顾惜之心”,并把它们视为自己身体的一部分而加以爱护。在《大学问》中,我作了论述:大人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者也。其视天下犹一家,中国犹一人焉……是故见孺子之入井,而必有怵惕恻隐之心焉,是其仁之与孺子而为一体也。孺子犹同类者也,见鸟兽之哀鸣觳觫,而必有不忍之心焉,是其仁之于鸟兽而为一体也。鸟兽犹有知觉者,见草木之摧折而必有悯恤之心焉,是其仁之于草木而为一体也。草木犹有生意者也,见瓦石之毁坏而必有顾惜之心焉,是其仁之于瓦石而为一体也。
   我的话,形奋先生可懂?
   我懂先生之理,我亦知夫子之心啊。
   好,那我继续好为人师了。我觉得,人的灵明是天地的心,人有主宰性,所以“万物一体”是以人的“灵明”为主宰的。所以我说的“万物一体”观难免会带上以人为中心的性质。但又可以认为,因为人的“灵明”,人便会产生崇高感和亲近感,产生了对万物的护惜之心而合理取用万物。这种护惜之心是发自内心的、自发的,是出于“万物一体之仁”的自然情感,是“不假外求”的“良知”所指引的道德情感。由此可以看出,万物一体境界是爱惜万物与合理取用万物的统一。人作为大自然的一员,有取得生活资料以维护自身生存和发展的权利,有向自然界合理索取的权利,人合理利用自然,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前提下,从自然界合理取得生活资料既是合理的又是合法的。但是人对取用自然物应当有所限制,应在不影响物种灭绝、保持生态平衡的前提下进行。“万物一体”可以保持生态环境平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我认为,天地万物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不可须臾相离,风雨霜雪、日月星辰、禽兽草木、山川土石是自在之物,但作为人生存的条件,已与人类生活融为一体。所谓“人心一点灵明”是其发窍之最精处,意即人的良知对天地万物的关照。“以五谷养人”、“以药石疗疾”则体现了“人心的灵明”对自然之物的利用,这是人与万物和谐共生的充分体现。对待天地万物,我们应该通过“致良知”来实现,即“致吾心之良知”而“充拓得尽”、“扩充到底”,使“吾良知之所知者,无有亏缺障蔽,而得以极其至矣。”人的良知“即是未发之中,即是廓然大公、寂然不动之本体,人人之所同具者也。”但人的良知如果被私欲蒙蔽,便会陷入“动于欲,蔽于私,而利害相攻,忿怒相激,则将戕物圮类,无所不为,甚至有骨肉相残者,而一体之仁亡矣”的困境。而化解困境的方法,应该通过“明明德”、“亲民”以“止于至善”等“致知”途径达到以“立其天地万物一体之体,达其天地万物一体之用”的完美结合。如何“明明德”,如果没有被私欲蒙蔽,无论大人小人都会有“一体之仁”,就会自明其德,“复其天地万物一体之本然”。因此明明德的方法就是剔除蒙蔽人的私欲。形奋先生以为怎样?
   醍醐灌顶,醍醐灌顶啊!
   哈哈,言过了,言过了。我经常说“亲吾之父,以及人之父,以及天下人之父,而后吾之仁实与吾之父、人之父与天下人之父而为一体矣;实与之为一体,而后孝之明德始明矣!亲吾之兄,以及人之兄,以及天下人之兄,而后吾之仁实与吾之兄、人之兄与天下人之兄而为一体矣;实与之为一体,而后弟之明德始明矣!君臣也,夫妇也,朋友也,以至于山川鬼神鸟兽草木也,莫不实有以亲之,以达吾一体之仁,然后吾之明德始无不明,而真能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矣。”至于“致良知”还应该通过正心、诚意、格物、致知、修身等个人道德修养途径,达到明明德、亲民最终达到至善之境。
   “身、心、意、知、物者,是其工夫所用之条理,虽亦各有其所,而其实只是一物。格、致、诚、正、修者,是其条理所用之工夫,虽亦皆有其名,而其实只是一事。”通过“格”、“致”、“诚”、“正”与“修”使“身”、“心”、“意”、“知”和“物”和谐统一,达到具恻隐、知羞恶、晓辞让与明是非之境;达到“不待虑而知,不待学而能”的“良知”本然状态。人之良知,人之明德,其感通不限于一事一物,必须扩充至天地万物,最后达至“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和合之境,最终形成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以至人内心心灵的和谐之境。
   是啊,王老夫子一席教诲,使我受益匪浅,他从“大人与物同体”的角度,作出了独特论证。他认为,在利益分化发生矛盾时,家庭血亲处于中心、优先的地位,先爱至亲、家庭,再爱路人,最后是禽兽、草木,层层向外辐射。爱护草木,是为了使禽兽有足够的饲料,而爱护禽兽则是为了养亲祭礼,所以爱护草木禽兽是围绕自身家庭这个中心运转的。以人为中心,包含义、礼、智、信的整个封建道德准则体系,使五常之德适用于整个自然界。显然,儒家的爱物是有差异性的,强调的是要人们去爱惜自己周围的一切事物,而“爱物”的终极原因是使人生活得幸福,爱物就是爱人类自己。
   是啊,人们也许会提出疑问,既然孔子有仁爱之心,那为什么还能忍心钓鱼和射杀飞鸟呢?对于这个问题,王老夫子说:“惟是道理自有厚薄。比如身是一体,把手足捍头目,岂是偏要薄手足?其道理舍如此。禽兽与草木同是爱的,用草木去养禽兽,又忍得?人与禽兽同是爱的,宰禽兽以养亲,与供祭祀燕宾客,心又忍得?”任何人都必须依赖自然界提供的资源生活,因而虽有仁心如孔子者亦不能不钓不弋,这就需要在取用自然资源时常怀有珍惜爱护之心,处理好“忍”与“不忍”的关系。
   是啊,1640年英国工业革命以来,世界上人类处于绝对主动地位,人类私欲过分膨胀,无节制地开发自然资源。自然界的承受力已经超出了其所能承载的负荷,从而导致了严重的生态危机:空气污染、全球变暖、水源污染、能源短缺、森林破坏、水土流失、物种加速灭绝、垃圾成灾等方面,正如我骑行看到的那样:水不清了,雾霾来了,各种自然灾害正威胁着人类的生存。
   看看王老夫子的论述吧,人与自然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渗透,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的存在和发展,一刻也离不开自然。这就必然要求人类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要自觉地接受社会规律的支配,自觉接受自然规律的支配,促进自然与社会的和谐稳定,推动自然与社会的协调发展。人类应该正确认识自然规律,恰当地把握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增强人类对自然的适应能力,提高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人类更不能把自己当做万物的主宰,任意破坏和掠夺自然资源,要仁爱万物,视万物为自己身体的一部分,恰如王老夫子“万物一体”说所述,在对待自然万物时,内心应该产生“不忍人之心”、“怜恤之心”和“顾惜之心”,视万物为一体啊!
   从儒者的自然情怀中,我们看到了儒者对自然的尊重,人与自然是一体的,人类应该放弃主宰万物的傲慢思想,重新拾起人对自然的热爱,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吸收儒者的自然情怀,警示世人,爱护自然、敬畏自然。基于此,我起身重施一礼,恭恭敬敬送王老夫子全柿酒两瓶,让老人家在龙场悟道时更有激情。
   谢谢形奋先生赠酒啊!改日再会,改日再会。
  
   五
   我断掉wlan,不再上网。披衣起床,独坐冥思。学习先贤,我的自然情怀在哪里?
   电话铃响,杨焕亭先生的新年祝福来了,我何不顺便请教请教杨先生当代人的自然情怀在哪里?我的自然情怀又在哪里?
   电话那头,杨先生也是侃侃而谈:
   也许是出于我和你都曾经有过钟情于史学的共同经历,也许是因为我自己随着生命历程的延伸逐渐进入文学领域,而形奋先生后来也耕耘于诗坛的缘故,对于你的作品我向来是关注的。因此,新春拜年之际,你突然说起自然情怀的话题,我忽然有了一种“会向瑶台月下逢”的欣喜。关于形奋先生的自然情怀,有见识的论家评说珠玑灿辉,金声玉振。然而,我从先生写在岁月枫叶、写在心旅路上的长歌短吟中读出的是一种从远古流到今天的儒者风尚,一种穿越灵魂高地的自然情怀,在我看来,这恰恰是当今风靡于网络虚拟空间,乃至当代文坛、政坛所缺失的。
   不仅仅是儒者,中国历代诗人,从来都不是高居于自然之上,以主宰的姿态去看待“客体界”的,自然和社会在他们审美视野里,从来都是独居于主体之外的自在。这种关系,用古代一位诗论家的话来说,就是“不沾不脱,不即不离”。读形奋先生的作品,会发现主导诗人“诗心”的是“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念念不忘的自然情怀。那些“动物们”、“植物们”、“风景们”的组诗题目,以一种斯塔格尔(丹麦文艺评论家)式的“互入”的姿态去贴近客观物象,而且也在“一枝一叶”、“一花一木”的咏颂中得到了“气之感物。摇荡性情”的延展:
   每一朵都低头敛气
   半张着吐蕊的小口
   很像诗人忧愁的目光
   屋外的喧闹
   隔着双层玻璃
   都在视线以外
   青花盆?长白土?秦岭水
   永寿原生态的土油渣
   在今夜的红月亮(月全食)下
   在穿过窗纱的微风中
   说说笑笑
   品茗作歌……
   (《国兰开了》)
   从字里行间溢出的是朱光潜先生所说的审美的纯净感。姹紫嫣红的千花百卉,生生不息的芸芸众灵,被诗人人格化为诉求的对象,而实现了在审美层面的生命呼应。我们从“半张着吐蕊的小口/很像诗人忧愁的目光”中聆听到李白“我看青山多妩媚,想青山看我亦如是”的“心物交感”,从“在今夜的红月亮下/在穿过窗纱的微风中/说说笑笑/品茗作歌”中领略到贺知章的“不知新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的生命动感。从“波浪摇醒了秦川/随着折扇的节奏/郁金香们跳起了欢快的舞蹈/阳光掠过树梢/杨柳瞬间轻盈婀娜/桃花羞红了脸”描摹中感知李清照的“知否知否,应是海棠依旧”的心灵烛照。我尤其欣赏形奋先生的《蛐蛐》:“此刻,月辉、秋露充满心灵/它的声音/如今夜的月,悄悄地/爬进你的后窗/以及她的心灵”,那夜阑人静的秋夜,蛐蛐在窗外的鸣叫,成为诗人心弦的颤动,由此而引发“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川流不息的时间之河啊”的感慨。诗人把自己化为自然的赤子,而与大自然的万籁融为一体,“早晨起来/看见一串辣椒上/走出两三只飞蛾/我向它们深深地/鞠了一躬/不管它们抢食了我的辣椒/我必须尊重生命/或者认为同类,彰显出对生命终极关怀和对人类生存状态关注的人文情愫。而这正是从《诗经》到盛唐,从宋词到近现代中国诗歌绵延不绝的美学链,形奋先生的诗作毫无疑问是对这种传统一脉相承的承接。在“人类中心主义”已经将大自然伤害得遍体鳞伤的今天,读这些作品,会常常引发我们对“人在自然界中的位置”的重新思考。
   儒者的自然情怀啊!彰显在形奋先生的诗作中。
   事实上,中国人对自然意象的重视远比西方人早得多。早在中国的南北朝时期,著名文论家刘勰就指出:“独具之匠,窥意象而运斤”。意思是说,具有个性审美价值的好诗,都必然借助于意象实现对生活的审美表达。形奋先生的诗作,不仅意象浓郁,而且多姿多彩。诗人十分注重将灵动的、鲜活的生活形象经过心灵的蒸腾和艺术的“移情”,而构建起多元的自然意象群,它显然已经脱离了原生态的自在状态而升华为打着审美烙印的艺术形象。读他的《青藏高原的草》:“青藏高原的草”的现实意象与“文成公主骑过汗血马”、“苏武的皮袄”等历史意象形成了岁月回溯的观照;“不是张骞带回的石榴、核桃”的自然意象与“它头梳飞云髻/脸画柳叶眉/脚上穿着地道的棉窝窝”知觉联想浑然一体。这些意象的共同特点,一是明朗而不朦胧,密集而不晦涩,象征而不曲折。二是意象之间的过渡和连接始终保持内在的协调和统一,而绝无“先锋”诗歌的断层和跳跃。我这里没有否定“跳跃”的意思,而是说,形奋先生的意象设定更贴近于对生活对自然的认知理解。三是意象的绽出表现出远近、浓淡的层次。诗人的这种选择,是与东方读者审美的心理相通相解的。故而,他的诗作充满着诗情画意,充满着生活的质感,充满着对“客体”的浓情和激情,充满着历代儒者的自然情怀,具有强烈的民族气魄,这在当下世界充斥着浮华和浮躁的背景下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共 11618 字 3 页 首页上一页123
转到
【编者按】春节刚过,读秦力老师的随笔【春夜旧梦】颇有一番感触,在年味渐渐离我们远去的日子里,时间悠闲的不知如何打发,还是亲自走一回,再走一回记忆里的长路,那一楚楚自然的风景,不论何年何月,不论岁月蹉跎,再亲历一次与自然的相溶。我们现在的生存环境,我们该设身处地地为我们自己想一想,秦力老师认为:儒家提出了丰富的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自然环境的思想,这些思想蕴涵着我历来称道的自然情怀。如果我们一以贯之,那么新河一直就是清的了,耿峪河水量老是大的了。“我退出微信,孔子向我走来:形奋先生你虽说坐过飞机、驾过汽车……可你今天见了那么多的黑水,我在列国没有看到,哈哈哈,你经的事我没有经过,你受的害我没有受过。”“我退出微博,孟子和我相向而坐:形奋先生在长武忍吃烧鸡乎?“我,我……”不必回答。孟子接过我敬的黄桂稠酒,连饮三杯,似乎有了一点醉意:“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我退出QQ空间,北宋乡党张载和我并排坐在沙发上,是不是要把酒话桑麻了?我急忙用铸铁壶熬红枣茯茶,和乡党品茶香谝闲传:张子所论“太和”之道、“天人合一”、“乾父坤母”、“民胞物与”等著名命题是否和我说的自然情怀有共同之处啊?”“我退出抢红包。那位文武双全的王阳明向我走来拱手:形奋先生终于拿起了,放下了。我连忙起身让座。”这是与神仙的对话,与心灵的对语。细细品味,我们的生活和周身的环境是进步了还是衰退了?这是一个选择,一个艰难的抉择。“我断掉wlan,不再上网。披衣起床,独坐冥思。学习先贤,我的自然情怀在哪里?”我们是不是都缺乏对自己提出一个问号?现实与虚拟的世界到底有多远?是执手一点,还是遥不可及,或许只是一个意念的改变,从漂浮到坠落之间的咫尺。感慨于秦力老师肺腑之言的文字当中,找到自己栖息的巢穴,找到落脚的根基,站得稳,做得端。真实的社会就在我们眼前,居安思危啊!“自然啊,您是万物的母亲,您给予了人类生命;您是美的化身,您是无言的智者。”感慨于秦力老师质朴纯真的秉性,“我学习先贤,我向您卑躬屈膝、顶礼膜拜……我毕恭毕敬拿起洒壶,接满石头河水。但愿这发源秦岭,好不容易跨过渭河而来的清澈之水啊,好好滋润我的七盆兰花。待兰花烂漫、春月初圆之时,我要邀请孔、孟、张、王、杨五位闻香赏月,再一次共话儒者的自然情怀。”这是一篇值得深思的好文章,值得推荐!值得学习!值得认认真真的思考!欣赏学习!建议加精!【编辑: 伊 蕊】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伊蕊        2016-03-02 10:10:47
  感谢赐稿人生家园!祝秦力老师创作愉快!心想事成!伊蕊问好!
时光里流淌着的是故事的足迹。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