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杨柳春风 >> 短篇 >> 杂文随笔 >> 【杨柳专栏】风言风语《三字经》(随笔)

编辑推荐 【杨柳专栏】风言风语《三字经》(随笔)


作者:风残云 秀才,2095.7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670发表时间:2016-03-18 23:00:40
摘要:《三字经》已有人解读过,我不想只是听别人讲,想讲一点一得之见,并记录下来。


  
   (四)简单常识
   稻粱菽麦黍稷此六谷人所食
   马牛羊鸡犬豕此六畜人所饲
   曰喜怒曰哀惧爱恶欲七情具
   匏土革木石金丝与竹乃八音
   九族者序宗亲高曾祖父而身
   身而子子而孙自子孙至曾玄
   相对于六谷,我们更熟悉的一个词叫:五谷。在《论语·微子》(子路从而后)中有此一句“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再有即春节时,春联横批常用一词:五谷丰登。先说五谷有什么,一种说是麻、黍、稷、麦、菽;一种说是稻、黍、稷、麦、菽。除了第一种不同外,其余均同。或是因为南北地域有别,品物不同,故总结有不同。本人处于北方,于今日生活中常听五谷,不说六谷,六谷在本人所处的地域有特指,指药。我们在一些文艺作品,或生活中会时常听到这么一句话:人食五谷生百病。故在本人所处的地方第六谷多指药。
   说完五谷讲六谷,不过是大同小异,涵盖南北。稻,在我生活的地方,人们会自然的一个“水”字,水稻,产于南方,去壳为米。粱,即谷也称粟,去壳为小米,因色黄,故称黄粱。有一成语黄粱一梦,就是说,在一顿饭的功夫梦历兴衰。菽为豆类总称;黍为黄米;麦为麦子;稷为高粱。此六物,统称六谷,是人们最基本的食物供给。
   马牛羊鸡犬豕,为六畜,为人所饲养,为人所用。到如今,这已是基本常识,若要溯源,就知最初并非如此。如那“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见人”的感慨一样,此六畜何物最先驯服,又是何人最先完成,这又是一谜题。然而,有这样一个传说:女娲在在第一天创造了鸡,第二天创造了狗,第三天创造了猪,第四天创造了羊,第五天创造了牛,第六天创造了马,第七天创造了人。因此,正月初一到初七,依次被称为:鸡日、狗日、猪日、羊日、牛日、马日、人日。抽去传说、神话色彩,我们可以推测,这或许是人类驯服六畜的顺序。不过,个人觉得,这更像生物进化的顺序,由卵生动物到胎生动物。
   喜、怒、哀、惧、爱、恶、欲,此为七情,为人的基本感情变化。七情外,人们常说的还有六欲,即生死耳目口鼻,为人的生理或心理需求。人也因这七情六欲变得或可爱或可憎,战胜过份情欲则可爱,为情欲所困则为可憎可恶,人这一生几乎无时不在情欲里抉择。这里不做过多引申,即始即终。
   谈完人个人生存所需的基本物质条件,和个人生理、心理特征之后,言及精神层面——音乐。八音并非八种乐器,而作种制作乐器的材料:瓠瓜(瓠笙)、陶(土埙)、革(皮革,如鼓)、木(木材,如梆子)、石(玉石,如磬)、金(金属,如锣)、丝(丝线,如琴)、竹(竹管,如笛)。而我国的传统文化中,音乐从来不是单纯的音乐作品,常与政治关联。如“治世之音安以乐,乱世之音多以怒,亡国之音多以思”,即言政治与音乐之间的关系。在我国的古典诗词中《后庭花》一曲成亡国象征,《霓裳》舞曲又与盛世相关。且在汉以前,政府常组织官员于民间采风,以体民情,以察为政得失,音乐与政治的关系可见一斑。
   放在个人身上,儒家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乐居其一,足见乐在古代教育中的重要性。乐不仅为满足耳之享用,己之沉浸,更为一种人生修养。举一例,说明音乐的作用。《论语·阳货》中有这样一段记载:
   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九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这里所说的道就有音乐的因素。这个例子可能有点远,就再举一个近点的例子。近年文化部公布了一批被禁歌曲,被禁的原因是这些音乐产品含有宣扬淫秽、暴力、教唆犯罪或危害社会公德等内容。这一正一反两个事件,都印证了一件事,即音乐对人,对整个社会都是有影响的。好的音乐让人向善,不好的乐曲会让人为恶。
   个人内在、外在均好之后,应推而广之到家庭。在儒家的处世观念中有此一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里的“家”指的是家族,而非我们现在观念中的小家庭,即一个人能公平、公正的处理家庭事务后,才能进一步尝试治理天下。九族,即以己为中心,向上四代,父亲、祖父、曾祖、高祖;向下四代儿子、孙子、玄孙、曾孙,共九族(九族还有一说,父族四,自己,出嫁姑母及其儿子,出嫁姐妹及外甥,出嫁女儿及外孙;母族三,外祖母一家,外祖母娘家,姨母及其儿子;妻族,岳父一家,岳母的娘家)。
   九族一词,我们常古装剧中听到:株连九族。了解九族这一词含义后,我们更能体会到这一惩罚的严重性和危害性。一人犯罪,株连多少无辜,这对一个家庭的打击是毁灭性的,对人类历史发展也是灾难性,不啻于秦始皇的焚书坑儒,项羽的火烧阿房。《史记·李斯列传》中记载:斯出狱,与其中子俱执,顾谓其中子曰:“吾欲与若复得牵黄犬,俱上东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遂父子相哭,而夷三族。《史记·淮阴侯列传》有载:信方斩,曰“吾悔不用蒯通之计,乃为儿女子所诈,岂非天哉!”遂夷信三族。诛九族,源自秦夷三族,汉承秦法,发展为株连九族。在诛九族这条奇法上,秦为始作俑者。秦国、秦朝被称之以暴,不无道理。
  
   (五)初入学府
   凡蒙训须讲究详训诂明句读
   为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
   《论语》者二十篇群弟子记善言
   《孟子》者七篇止讲道德说仁义
   作《中庸》子思笔中不偏庸不离
   作《大学》乃曾子自修养至治平
   前四部分说完了做人的基本道理,社会生存的基本常识后,第五部分开始进入文化。这样的安排是作者有意有好,无意也罢,它无形中向人们传达了这一信息。即一个人在这世上除了要具备生活常识,还需要一些文化知识。
   古代书籍,字字相连,无标点,故每人个学习文化时,初学内容即为明句读,知字意,此为启蒙阶段。就像我们在古装剧中看到的那样,一群孩摇头晃脑,煞有介事地读着文章,问他们何意则不知,因还未解文。我们有一成语叫文不加点,就是说写文章不加停顿,一气呵成,形容才思敏捷。曾看过这样一个小故事,传说徐渭有一次在朋友家久留不走,又适逢雨天,朋友想让徐渭走,又不好意思直接开口,就写了一纸条贴在徐渭必经之处。纸条上的内容是: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朋友的断句是: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徐渭的断法是: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于是安心住下了。这只是关于古文标点的小故事,写在这里只是想提醒大家,在读古文时应多一点自己的思考,不可尽信古人。
   了解了基本句读之后,再接触儒家典籍。先《小学》,后四书。其中《小学》为宋朱熹所编,其余则为春秋战国时期成书。《小学》有点类似于儒家学说的学习大纲,故先读,掌握《小学》后再读四书。
   先是《论语》,上论十,下论十,共二十篇,为孔子门人集录,有点类似于学生的课堂笔记。《论语》的中心是什么呢?个人觉得是:仁。什么是仁。孔子从未给一明确、固定的答案。就像《金刚经》中,佛说这不是佛法,那也不是佛法,什么是佛法,佛不语。在自己心中那个最神圣、最高尚的事物面前,这二位圣人态度一致。另一位影响了中国文化数千年的文化圣人也是如此,老子也说“道可道,非常道。”孔子子的仁、佛陀的法、老子的道,三者在某种程度上应该是同一种东西,或者他们根本就是同一事物,只是表述不同罢了。
   孔子的仁,发展到孟子这里变成了仁政。相比孔子的从容,孟子的态度要激进一些,因为时代变了,可儒者那颗兼济天下的心没有变。于是,我们在《孟子》一书中看到孟子不遗余力地宣传仁政,又处处碰壁。其政治主张在其有生之年未能实现,然其一些政治主张深深影响着后世。如“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等。
   中庸一词,现在人们口中多为贬意。“中不偏,庸不易”是说坚持一贯的行事风格,不偏不倚,不过分亦不可不及,并非现在人们所谓的谁也不得罪。现在好多人一开口就批评“中庸”思想,可你若问他中庸是什么意思,读过《中庸》吗?他们的答案多是否定的。其实,我们这个时代有个词就是偷师“中庸”,这个词叫“双赢”。说“双赢”大家都觉得是好词,一说“中庸”又不屑一顾呢?是因为我们太势利了,还是因为“中庸”的处世态度太难了?当然用“双赢”来解释中庸也不尽然,要想知其真义,还需努力学习。
   幸好,我们还有《大学》,没让我们在理解儒家学说时完全走偏。“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於至善。”这是《大学》里所设定的人生目标和政治目标。在个人方面则设定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奋斗目标,由低而高,由己及人,再到社会。而这里面最基础的是自身,“自天子以至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现在,再看这四部儒家著作,皆是由己及人,在讲如何处世。而宋以后,四书则沦为读书人步入官场的敲门砖,又在近代五四时期被狠批,实为时代悲哀,文化之不幸。
  
   (六)儒家经典
   《孝经》通四书熟如六经始可读
   诗书易礼春秋乐经亡余可求
   有连山有归藏有周易三易详
   有典谟有训诰有誓命书之奥
   有国风有雅颂号四诗当讽诵
   周礼者箸六官仪礼者十七篇
   大小戴注礼记述圣言礼乐备
   《孝经》为孔子门人后学所作。在首篇《开宗明义》中以借孔子之口,提出孝的三个阶段,也可以看作是三个层面。“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汉代赵歧在《十三经注》中说:于礼有不孝者三,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赵歧的这段话是解释孟子的:“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一句,至于对与错,只能是见仁见智了。
   有人可能会说这些观念过时了,然文化深层内涵是不会过时的,否则文化如何传承。就以孝为例,“始于事亲”,与“阿意曲从,陷亲不义”相对应。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真正的孝,并非一味的顺,父母有错,不予指出,不予争谏,即不孝,反之则孝。孝与顺并列,“天下无不是之父母”多是后人对孝的曲解。“中于事君”与“家贫亲老,不为禄仕”相对应,这一点放在任何时代都讲得通。父母将子女养育成人后,该子女去赡养父母了,而且这一点还有一限定“家贫亲老”,古人并不像我们有些解读的那样不解人情。现在我们社会上出现许多“啃老族”时,你还能说“家贫亲老,不为禄仕”这一条过时了吗?至于最后一条“终于立身”,我们可以把孔子与赵歧的观点结合在一起来看。孔子认为孝之终为:立身行道,扬名后世。赵歧认为:不娶无子,绝先祖祀。其实这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孔子重的是为人处世,即为人端正,莫让父母蒙羞;赵歧则注重血脉传承。个人认为孔子见解高一筹,因使父母蒙羞,也会使子女受辱。如《射雕英雄传》中的杨康即如此,污祖先英名,令杨过一段时间抬不起头。还有孔子所谓“扬名”为扬美名,而非其它。
   其实不管《孝经》,还是四书,其中心只有一个,即为人处世。这些著作,反反复复讲的事也只有一件事:什么是为人处世的正道。故当熟知这条道理后,才能开始学习“六经”,否则就容易走向歪道。像什么“书中自有黄金屋”的论调就非读书正途,把路走歪了。今将全诗摘录如下:
   励学篇
   宋赵恒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钟千粟
   安居不用架高楼书中自有黄金屋
   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
   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
   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
   此论调一出,遗害无穷。孔门七十二贤者,最贤者谁?颜回。孔非常看重颜回,颜回无一官半职,地地道道的平民兼贫民。孔子言其好学,因其“不迁怒。不贰过”。所以人一个人最重要的是品德,读书目的也本该如此——提升自我。若品德不过关,知识越多越危险。有德有才是上品,有德无才是中品,无德无才是庸品,无德有才是毒品。因此,在做人与学习上都应德在先,才在后。
   闲话多了点,回到正题。六经也称六艺,《诗经》、《尚书》、《礼记》、《易经》、《乐经》、《春秋》,这些文化典籍或记录历史变迁,或记录天人之变,或述文化变革,从艺术、历史、哲学、科学、制度、文化等方面对中华文化加以记录和传承。《乐经》已经失传。这几本著作录是中华文化的源头,但这几部书想要读懂则需要相当的文化积淀才可,有志于继承者应早做准备。
   下面一段文字是对这几本著作的介绍。《易经》分三易,分别是相传为伏羲所作的《连山易》,相传为黄帝所作的《归藏易》,相传为文王、周公、孔子所作的《周易》。现在仅存《周易》,我们见到《周易》这个词,经常是在街头地摊算命先生那里,也是文化的悲哀。我想那几位圣人,不会无聊到写几本算命的书来玩。《易》应该是古人以自然现象或历史事件等,向后人展示人类社会的一些规律。或许,是我多想了,也许那几位圣人正好无聊呢?

共 21134 字 5 页 首页上一页12345
转到
【编者按】《三字经》是古代儿童启蒙读物,格物致知,修身齐家,培养好习惯。对儿童内敛、文质彬彬、儒雅、行为举止得体的发展有一定的学习作用。本文以自己的见解入手,得出:不忘初心、保持纯天然朴素的本性、丰富的生活常识、把所学所授推己及人、弘扬礼仪、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以史为鉴知兴衰、介绍英雄通过知识改变命运的事例、黑发勤学早老来不后悔等角度,条理清楚,系统化。简简单单的一千多字,在作者的眼中,如一个鲜活的声音,丰富和灵动,给人深沉和清爽。从历史观和美学角度,写出深刻的读书笔记。好的文章,总能打动读者,给读者全新的视野,去深入文字的骨髓,领会要义。谆谆教导,如春风化雨。推荐【编辑:云儿飘】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云儿飘        2016-03-18 23:01:28
  爱读书,要思考。亲力亲为,现身说法,更有说服力。
本末终始
2 楼        文友:云儿飘        2016-03-18 23:01:47
  感谢赐稿,祝创作愉快
本末终始
回复2 楼        文友:风残云        2016-03-19 06:56:19
  问好,辛苦了。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