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故乡的西山

编辑推荐 故乡的西山


作者:左妍 布衣,338.7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801发表时间:2016-04-20 14:04:50


   某日,捻军欲将洗劫西山附近的村庄,村民们纷纷收拾细软逃到西山上避难,捻军没有搜到财物,便紧随村民上山,在其后穷追不舍,眼看就要追上,村民们慌忙躲进了山顶的清云观里。当时清云观庙宇森严,围墙坚固,捻军无法入内,便准备柴草欲火烧清云观,正在此时,西山老母显灵,为搭救这方百姓,使仙法令观内的石泉散发亮光,灼灼生辉,一时间整个山头灵气氤氲,光芒璀璨,炫彩夺目。捻军见此异象顿时纷纷怔住,待片刻回过神来后,便仓皇逃下山去,边跑边喊”大仙饶命,大仙饶命!“捻军一溜烟地逃得无影无踪,村民们得救了,村民们为了报答西山老母的救命之恩,便奉请西山老母入清云观,接受众生供养。村民们还将观内的石泉命名为“救生泉”。时至今日,“救生泉”已经不复存在,踪迹难觅,但西山老母依旧端坐清云观内,保此方众生,佑此方平安。
   黄姑山,又皇姑山,相传为玉皇大帝的女儿们在人间所居之所。当时黄姑山的桃子负有盛名,皇姑们每年都要采摘桃子为王母娘娘祝寿。有次皇姑们挽着装满桃子的竹篮飞回天庭,突然裙角被荆棘上的倒钩死死钩住,怎么拉也拉不下来,皇姑非常的着急,既怕误了时辰又怕弄破衣裙被母亲责怪,这情景被常年住在山上的老鹰看见,老鹰啄掉了荆棘上的倒钩,帮助了皇姑。皇姑感激老鹰,便将山上的一块石头变成了老鹰形状,以铭记老鹰的恩情,后人们把这块石头叫做“鹰嘴石”。善良的皇姑们回来后,担心这荆棘会伤到附近的山民,于是一起施仙法将荆棘上的倒钩变成直的,所以皇姑山的荆棘是没有倒钩的。山民们也感激皇姑们,于是在上山建了皇姑庙,世代供奉她们。一直至今皇姑庙几经修缮依然香火不断。
   石门山,因山上有两块巨石,远看像两扇大门,故称石门山。山上有慈母洞,慈孝亭和母慈子孝坊,相传为纪念李逵母子而命名的。水浒传中李逵回家接老母到梁山安度晚年,中途老母被老虎所害,这出戏几乎是家喻户晓,据说故事就发生在石门山以北的横岭一带,孝顺的李逵在母亲遇害后悲痛欲绝,一怒杀四虎,怨恨仍未消,于是仰天长啸,声音洪大如巨雷般把石门山北面的一块巨石震裂,后人把它叫做“惊雷石”。
   圣母山,1901年前后,德籍文神父到沂水镇传教,当地拳众持刀上山要杀洋人。文神父和教友们急忙躲进圣母山中的松柏林里。很快,圣母山被团团围住,拳众攻山,危在旦夕。文神父带领教友诵念玫瑰经,呼求圣母救命。突然,持刀拳众丢盔卸甲,狼狈逃跑。有的还大喊:“你们看,山上站着很多兵,个个身穿白色长衣,快跑啊!”文神父和教友们这才知道是因圣母助佑,天使显灵,他们才得以脱险。于是文神父便携教友在此建起教堂,并留在此处传教。
   现在圣母山变成了远近闻名的天主教圣地,山上建有庄严的圣母堂和天主堂,大型露天十四处,三圣亭,大型停车场等。我们顺着曲折的山路慢慢走向山顶的纯白色神圣殿堂,曲柳成荫,繁花夹道,芳草吐绿,迎春花怒放,我不是信徒,却也似乎能够体会到朝圣者的心情,感觉心尘被柔柔的春风一点一点涤荡干净。圣母山驰名中外,每年5月13日来自北京、天津、大连等全国各地成千上万的天主教徒都到此朝拜天主圣母玛丽亚,甚至还有许多外籍人士慕名而来。
  
   (三)水坝的记忆
  
   山腰有凹地,先人们在缺口处堆了长长的土坝,用来拦截储存下雨时山上流下的雨水,水边住着两三户人家,离水最近的一家在水边种了果园,有苹果树、山楂树、桃树、杏树……桃花杏花开了一片粉红。水中央有一个土丘,水落的时候,有一条窄窄的路通向岸边,水涨的时候变成了一个小岛。上面有两颗老桃树,桃树旁,主人用木棍搭起了一个小凉亭,用小麦杆打成帘子做了房顶,下面搭几层木板,养了很多只鸽子,鸽子围着小岛盘旋飞舞,然后又飞到对岸主人的房顶上。
   主人的房子是有几排,最前面的小巧精致的几间,好像是主人居住的,前面接着房檐搭处一段长长的凉棚,?房顶是红色的泥瓦的,凉棚是蓝色的彩钢瓦的,特别是在夏天,远远的望去,绿树掩映之间,有那么几座红色蓝色的房子,非常的惊艳。房前有很大一块空地,左右种着菜园,菜园用绿色的铁网栅栏围住,门前也有几棵桃树,树下有一张方方的木桌,几把竹椅子,清雅的主人闲暇的时候,招呼几个朋友,喝几杯茶,叙几知心句话,定会恍惚间觉得自己身处世外桃源了。
   在我很小的时候,水坝的尽头曾经住着两个老人,老爷爷长得清瘦,不弓腰不驼背也不大讲话,老奶奶满头银发,满面慈祥,见人就招呼,招呼人就满脸堆笑。他们在房前种了葡萄园,在房子后面水边的淤泥地里,开辟出一块大大的长长的弧形的田地。
   我六月里来山上,草木茂盛,庄稼碧绿。老奶奶在修理葡萄园,好像她总是在修理她的葡萄园,好像她活着就是为了一遍又一遍修理她的葡萄园。妈妈跟她讲话,我就钻进葡萄园。
   我三月里来山上,陌上花开,芳草吐绿。老爷爷在翻耕淤泥地,好像他总是在翻耕他的淤泥地,好像他活着就是为了一遍又一遍翻耕他的淤泥地。爸爸跟他讲话,我就在水边淤泥里找田螺。
   终于有一天,我在他们的葡萄园里摘了一大串青青的葡萄,我边走边吃,酸涩的我舌头发麻,眼泪快要掉出来。
   又一年三月我来山上,老爷爷没有在翻耕他的淤泥地,他去世了,就葬在他每天都在耕种的田地里,一个圆圆的土堆没有石碑。人们说他不入祖坟,是因为他不舍他的小房子、他的葡萄园、他的淤泥地还有他的老伴。他要守护这里的一切,即使他已经身在很远的地方。
   于是,他住在她的房后,她住在他的坟前,她依旧每天在忙忙碌碌地劳作,一抬头就可以看见他,他时时刻刻都在注视着她,守护着她,他们依旧相伴,就像他生前一样相濡以沫,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再后来,老奶奶也走了,依偎着老爷爷的坟又堆了一个圆圆的土堆,终于他们要一起来守护这里了。他们的葡萄树刚发芽,他们的淤泥地还没有翻耕,耕种的农具依旧整齐地摆放在墙边,那串红红的辣椒依旧挂在房檐下,几柱金黄的苞米依旧立在院子里,鸟儿依旧在他们的房顶上叽叽喳喳,它们都不知道主人已经离开,一切依旧如常。
   岁月已过,世物已新,当初的那个两旁开满了洋槐树花的水坝,已经重新修缮,加宽的水坝,里侧铺贴条石,外侧铺贴粉红的方砖,坝顶是水泥道路,两旁已不再种树。老爷爷和老奶奶的小草房、葡萄园子早已经找不到痕迹,淤泥地也连同他周围的田地被修整成一片平整的田,不知谁家在耕种了。只有那连一方石碑都没有的小小的两个小土堆还在,长满了嫩绿的小草,还开了几朵黄色小花。除去我,又曾有几个认识他们的人这样地记起过他们呢?微风拂过,水边的桃花杏花簌簌飘落,风吹花落成泥,终都不留痕迹。但桃花和杏花依旧会年年开,春风亦年年都会来。
   当年被那串酸涩的葡萄酸地掉泪的眼睛,好像又有点酸涩,好像又吃了一颗酸葡萄。就想起了席慕容的那首诗:
  
   在等待中岁月顺流而来,
   君临一切。
   在开满了野花的河岸上,
   总会有人继续着我们的足迹,
   走我们没走完的路,
   写我们没写完的故事,
   甚至互相呼唤着的,
   依旧是我们彼此曾经呼唤过的名字!
   ——《素描时光》
  
   (四)左家沟村的来历
  
   左家沟是生我的村庄的名字,它就在西山的怀抱里,我的祖先世世代代在这里生活,从很久以前。关于它的来历,一直流传着一个关于祖先何处来的古老、心酸的传说。
   明朝初年,莒县境内连遭战乱且灾荒不断。最严重的是建文帝年间燕王朱棣发动的“靖难之役”。燕王朱棣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朱元璋去世后,根据传长不传嫡的传统,由早逝的长子朱标的儿子朱允文继位,年号建文,建文帝继位后与侍臣密谋削藩。朱元璋跟随父亲打天下,屡建功勋,当时领重兵镇守北京,眼见情势危急,便打出“清君侧”、“靖难”的诛奸旗号,起兵南下发动“靖难之役”。建文帝得知,便下令沿途各地的民众与政府军一道抵抗燕军。双方持续恶战,河北、河南、山东一带战况异常惨烈,尸横遍野。最终朱棣攻下南京夺得了帝位,随后便挥军北上,凡在南进途中曾经抵抗的府、县、村皆被屠杀。从南京到北京,千里之遥,几乎变成一片废墟,于是民间又称“靖难之役”为“燕王扫北”。战争历时4年之久,莒地深受其害,民众或死于战乱或逃亡他乡,致使莒地田地荒芜,百里无人烟,一片荒凉景象。明代莆田人郑芸在《过莒有感》描述当时莒县的情形:“蓬蒿四十里,村舍两三家。”。
   为了巩固统治,发展农业生产,解决河北、河南、山东一带人烟稀少,土地荒芜无人耕种的情形,明初的政府采取强制移民开荒的政策,从史料上记载,从洪武三年直至永乐十五年,明朝政府分别以海州十八村和山西洪洞县为据点先后移民十八次。移民地区涉及十八个省,五百个县,八百八十一姓,历时50年之久。
   于是在一个“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的秋日,我的祖先们被召集进移民的大部队里,队伍浩浩荡荡,留下的老弱病残的亲人们来相送,一时尘烟四起,“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监督的官兵大声催促呵斥,他们怀着无比的悲痛离开了世世代代生活的地方,带着万般的无奈,万般的不舍。故土难离,他们一路回头张望,一路恋恋不舍。妇女们低声地哽咽,孩子们一路啼哭,送行的亲人看不见了,故乡越来越远了,前途却渺茫未卜。他们穿着粗布衣衫,背着破旧的包袱挽着孩子,拉着吱吱的老旧木车,互相搀扶着,不停地跌倒爬起,翻山越岭,披荆斩棘,在荒草丛生尘烟飞扬的土地上,一路踉踉跄跄、风尘仆仆。最终他们被安排在目的地莒县。朝廷拨发给他们安家、置办农具的银两,耕牛和粮种,并免除税赋三年。祖先们看看眼前长满荒草的土地,看看妇女孩子们,忍着悲痛开始筹建家园,垦荒种田,他们勤勤恳恳,兢兢业业终于安顿下来。
   可是好景不长,灾难又降临,据《重修莒志》记载:“嘉靖十八年,大旱饥,人食树叶,,死者枕藉。自后比岁灾荒,州民饥馑逃散,逋赋遂多。嘉靖四十二年春,大疫,死者什七。隆庆三年(1569年)七月大水,漂民庐舍,伤禾稼,沿河尽淹没。”刚走了战争又来了天灾,上天好像是故意刁难这群命运多舛的人们。没有食物没有家园,人们又开始逃走他乡。
   终于445年前的某一天(明穆宗隆庆五年即公元1571年),我们的祖先文伸带着家眷离开了莒县东关。某日行至西山脚下,此时日薄西山,暮色已至,他们精疲力尽、水尽粮绝、饥肠辘辘,他们依着、偎着、躺着在此处休息,忽然,他们发现山下的石泉,于是围着喝起了泉水,泉水清冽甘甜,沁人心脾,喝完之后,他们顿觉疲劳饥饿尽散,它们又在河边找到了野菜,于是支起锅灶,拾柴生火煮了野菜粥,美美地饱餐了一顿。祖先们抬头望一眼苍茫的西山,树木丰茂,环顾四周,沃野千里无人耕种,身旁的小河河水清澈,河边芳草鲜美,想:冥冥之中,这是上天给他们安排的栖身之处吗?祖先们捧起脚下的土,不禁潸然落泪,万分欣喜,万分欣慰,立刻决定留了下来。
   他们伐木搭建房屋,开垦荒地种植粮食蔬菜,种植棉花纺线织布,饲养鸡鸭牛羊,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日日辛勤地劳作,日子渐渐丰盈了,新的政局安稳了,他们美满地在这里安居乐业,一年又一年,一代又一代……
   因为村子在山沟里,所以祖先们给它取名左家沟。
  
  
  
  
  
  
  
  
  
  
  
  
  
  
  
  
  
  
  
  
  
  
  
  
  
  
  
  
  
  
  
  
  
  
  
  
  
  
  
  
  
  
  
  
  
  
  
  
  
  
  
  
  
  
  
  
  
  
  
  
  
  
  
  

共 9790 字 2 页 首页上一页12
转到
【编者按】作者以流畅的文笔,讲述家乡西山的故事,字里行间,流淌着对家乡的深情,娓娓道来,感人至深。这里面有作者春游西山的感悟,有童年的记忆,有儿时深情的遐思,有美丽的传说,有水坝的记忆,有左家沟村的来历,第三部分结尾以席慕容的那首诗《素描时光》作结,意蕴深厚,无限深情,万般感喟,尽在其中。而作者讲述的左家沟村的来历,令人想到安居乐业的理想,是天下百姓的心愿所系。【编辑 上善若水】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上善若水的心灵花园        2016-04-20 14:23:58
  佳作娓娓道来,无限深情,尽在其中。欣赏!
师范大学文学院毕业,中学时代开始发表作品并获得中外文学大奖多次,语文老师,共和国先锋人物,全国多家图书馆特聘文化讲师,长期致力于古典诗词底蕴的探讨赏析和中华人文精神的传播。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