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情感小说 >> 小故事相遇大故事

编辑推荐 小故事相遇大故事


作者:孙彩文 举人,3001.38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356发表时间:2016-06-01 03:06:22


   但,是否显出人性的苍白?
   潜意识在自言自语,我在聆听。
  
   05小洪:教师的内心生活
   一天读到两篇群友的故事,甚是高兴。一场风波刚起,就有这么多群友鼎力担当,如建群时的小鹿。
   读文佳与丽玲的故事,让我想起帕尔默在序言中所说:“富有献身精神的教师的内心生活是向各种途径敞开的。”他们的“体验被源自心灵的生命启迪所照亮。“他们因为爱而”不愿让心肠变硬。
   文佳打动我的地方,正是她那颗爱心。在我们的教育生涯中,经常会碰到李勇这样的”问题学生“,我们是知难而进还是逃避,在于我们如何看待我们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不祥”的预感,心里的长叹,在问题出现的伊始,文佳就捕捉到了自己的内心。
   回到初心,才有可能提出正确的问题。回到初心,才可能不是分离地去看问题,而是把握住问题本身悖论的张力,如文佳所言:”既要帮他解决问题,改掉毛病,又要保护他的自尊心,呵护他幼小的心灵。"
   对于教师来说,呵护学生的心灵,就是“守护自己的灵魂”(p2)。文佳说,她猛地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她意识到的问题,涉及到学生的心灵,她没有意识到的是她自己的灵魂。她的良善,通过意识拯救了李勇,并通过潜意识拯救了自己。爱,让教师与学生建立了一种相互滋养的关系,教师的职业幸福感正是源自这里。
   品味文佳的时刻,读到彩文发来的文字。她说得很到位,我就不重复。她与李勇的对话,展示了文佳与李勇之间的信任。而她那小秘密的智慧,正是这信任背后对世界、对他人、对自己最美好一面的呼唤。人们常说,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但是当我们把自己追求梦想的激情和无怨无悔的实干投入其间的鸿沟时,奇迹就会发生。
   一个有乱拿他人物品之习惯的孩子,在文佳的小秘密的智慧引导之下,摒弃了坏的习性,如文佳所说,渐渐变得开朗起来。喜欢故事结尾处的哈哈大笑,那是丰满对骨感的胜利,是悖论中把握整体的心灵成长。
   赞同彩文最后一勺油的妙评,一片生命摇曳的叙事,在这一勺油中淹没在粘糊糊的油光里,有点可惜。文佳可以细读一下丽玲,或许能从中获得启示。另外还有一个建议,对照自己的故事,去重读《教学勇气》之导言和第一章,捕捉打动自己的文句,然后以这些体悟为新的视角,重新审视和改写自己的叙事。
   写完上面文字,我在想,为什么彩文“外加一勺油”是一个准确的比喻。“一勺油”在我们心中唤醒的是什么意象?什么情感?
   烧菜时的最后“一勺油”,是物质短缺时代的一种修饰,为的是好看,而不是菜肴美味的内在需要。文佳的那一勺油,准确地说,源自她对理论提升的向往,但因读书时没有形成文本与个体经验对接的习惯,还没有形成对经验进行理论提升的能力。其解决办法,方法之一是改变读书之法,如我在前节所说,方法之二,就是坚决不用套话空话,把自己逼上绝路。只有不用套话空话,才有可能回归初心。
   烧菜时的最后“一勺油”,是物质短缺时代的一种修饰,为的是好看,而不是菜肴美味的内在需要。文佳的那一勺油,准确地说,源自她对理论提升的向往,但因读书时没有形成文本与个体经验对接的习惯,还没有形成对经验进行理论提升的能力。其解决办法,方法之一是改变读书之法,如我在前节所说,方法之二,就是坚决不用套话空话,把自己逼上绝路。只有不用套话空话,才有可能回归初心。写作时的回归初心,就如同与李勇对话那样的回归初心。不再用大家熟悉的方式,而是自己去探求。有了探求,才有新知,才有体悟,才会有自己的语言。
   其实,文佳的叙事真的极好。结尾的时候,最朴素的办法,就是回头审视事件过程和写作过程中内心的体悟。我口说我心,一定会有自然之美。然后再根据体悟,去读相应的书,与前人的体悟相印证,回头来重写,自然更上一层楼。
   丽玲今日的叙事,其精彩之处,正在于她展示了她是如何倾听自己内心深处的真实声音。
   但结论的意味太强。如果能展开对此的一个思考过程,应该会更好。帕尔默的话语,应该在你的心里,成为支撑你言说的背景,而前景中应该是你自己对故事的思考,对自己经历过的思想过程和行动过程的思考丽玲的分享,与文佳有所不同。文佳是问题找上门来的应对,丽玲是倾听中的积极捕捉。这种积极的进取姿态,是生命中最有创造性的要素。读书、听演与为人做事都一样,时时刻刻不能忘掉自己:生命是自己的,凡事都要根据本心去选择。丽玲的文字,展示了她的个性化的选择。因为是自己的选择,而不是别人的强迫,所以她才有愿望、动力把自己的感悟放到课堂实践之中。这样的读书、听演讲,才是真正有生命力的,才会让自己的心灵在知行合一的践履中不断成长。
   文佳向丽玲学习的,是她对理论的敏感性和践履力。丽玲向文佳学习的,是她对细节的敏感和生动捕捉。丽玲的那一段:“因为相信,教师能放手,敢放手,才能为学生能力发展创造机会,因为相信,教师对文本的理解更加入心,考虑更加周全,教学策略运用更加了然于胸,因为相信,学生有一种当家作主的感觉,课堂上学习热情高涨,参与欲强。因为相信,学生在困惑处没有轻易止步,在有争议处没有轻易让步,他们潜心会文,思考探究。那一堂课结束之后,学生意犹未尽。”如她自己所说:这样的自我展示,淹没了学生。“所以,这一段,应该采取文佳的白描,用具体的叙事代替抽象的概括。那些抽象的概括,应该留存在心底,成为你筛选细节的标准。
   细读丽玲,其中有教师需要的路线图。
   丽玲”我扪心自问“一段很棒,反思了当下的现实。如果能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反思其后深层的原因,将会更有力量。球踢到了门边,可惜没起脚就过早结束。
   @文佳,“杨老师说的“坚决不用套话空话”,这一点直接点到了我的要害,我写作的最后往往来几句这样的话,好像孩子们写作文一样,其实是想上升到理论高度,而自己怎么也够不着,怎么办?”多读书,多思考,多随心写作,少应景写作。只有自己突破了,孩子们才有突破的可能。当然这很难,因为我们的教育让你从小就掉在这个套中。为了自己,为了你的孩子,用心力行。
   重发一下第二章我的直觉概念图,或许能提示大家相遇对心灵成长的重要意义。
   引用,是心灵的相遇。凡有打动,请当下捕捉那打动你的文句,写下此时此刻的思考。切莫停留在积习里,点个赞,竖个拇指了事。捕捉了、思考了、书写了,相遇才会在心中留下痕迹,自我才有真正的重构。如丽玲对马云的引用。
   忘了说一句,吴老师的写作建议,我觉得很好。我们正可以以此为鞭策,把我们的群共读做踏实,为日后成书准备丰富的知行合一的素材。从文本到文本,不触及我们的教学生活,不触及教育者的灵魂,这样的书,空谈误人误己,我辈不可做如此思。
   永清介绍本校的教师入群与自己共读,勇气可嘉。
  
   06彦超:多种力量汇聚
   我正在看《教学勇气》,我发现,当你用写书者的角度去看这本书时,会有另外一层体验。比如“教学就是无止境的相遇”,对新的相遇保持开放的心态,试着去区分自身完整的人和自身不完整的人,这是一件让人厌烦,有时甚至令人恐惧的任务。在文佳的叙事中,有一句话“不祥的预感”,虽然文佳加了引号,但是感觉一开始文佳对于这种事情,也可以称之为调皮生李勇的相遇,本能地有厌烦或者恐惧。难能可贵的是,文佳并没有关闭自己的心门,而是打开自己的内心。当文佳勇敢打开自己内心时,调皮的李勇其实已经成了文佳构成她自身完整的一个力量,文佳和李勇心灵交流,使问题得到了完美的解决。李勇的习惯改善了,其实文佳的自我也得到了成长。“自身认同在于构成我生活的多种不同力量的汇聚”,文佳这次有勇气敞开心扉,使教学管理中的问题化成了自我成长的力量,可喜可贺。这比教给文佳一些纯粹的管理方法要重要的多。
   我们完全可以设想一个反面的处理方式:假如文佳是个自身分裂的教师,假如就把教师当成一个职业而不是构成自我完整的力量,当听到李勇的事情后,当心中感到“不祥的预感后”,第一反应应该是:这肯定是李勇干的,叫家长领回家,说不定再对李勇家长发怨气:都是你家娃,你怎么教育的。训斥一顿,解了心中闷气,一天也就过去了。也有可能是另外一种解决方式:自己班里有了这样的调皮李勇,我可能借鉴这位教育大师的方法让李勇写检查(或者叫说明书),也可能借鉴那位教育大师的方法让李勇跑操场,把书中的方法都用遍了,李勇还是不改,我会自我安慰:李勇没救了,你看这么多方法都没效果嘛!其实这两种处理方式就是对新的相遇保持封闭的心态。当你封闭自己心态时,技术只是技术,而且你也只能是匠人。只有触及心灵,才能称之为艺术。
   我今晚重新开始读《教学勇气》,一边读一边想,如果我写,我会怎么落笔,帕尔默说的在我的生活中有哪些可以对应的,周围有哪些人和事可以对应的。如果我就一点给身边同事分享,我该以什么角度去叙述。发现这样读,更加深入,也更有意思。
  
   07国珍:邀请彦超改文
   “XX老师:谢谢您在文中分享这段心路历程,我特别能够理解您当时的心境,而且非常佩服您仍然保持良好心态认真出色地工作,我现在把您当朋友对话交流,准确地说,是我们共同来读书。您有权利不接纳,我只和您沟通看这件事情的另一种角度,我想,或许,您的潜意识里早就也是这么想的,甚至想得有更深层的哲理,只是因为时间匆忙,没有来得及整理内心的想法而已,因此,我就冒昧下笔了,如果您接纳,就非常感谢,就请您再完善表达您自己最想表达的想法。”
   这是我当年和一篇教师叙事的互动。请有兴趣者改写这个叙事,也是更新这位作者的体验,记得这位老师看了我的改写以后,说,看后汗颜,不想强调自己有多忙,就是还没有到那个境界,现在《教学勇气》放在我的案头,时常翻阅,再也没有什么事情会烦到我了。
   和大家分享修改稿,希望你们比我改写得好。

共 8945 字 2 页 首页上一页12
转到
【编者按】文章讲述了教学中的两则小故事:一个是许多人耳熟能详的“小秘密”,另一个则是通过马云的演讲引发的放手让同学去设计课堂教学程序和节奏。两个小故事其实是同一个主题——信任。但是,作者并没有将文章停留在讲述故事的阶段,而是通过这样的故事,一群有相同或相似经历的志同道合的群友,把故事做了进一步思考,引申和探讨,从而找出故事的真谛,为以后的工作带来更大成效。很有现实意义的文字,推荐阅读。【编辑:上官欢儿】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上官欢儿        2016-06-01 03:07:51
  感谢彩文老师对小说栏目的支持,期待更多佳作,祝创作愉快!
上官欢儿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