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柳岸花明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柳岸】再上庐山(散文)

编辑推荐 【柳岸】再上庐山(散文)


作者:苏中老农 秀才,2110.3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5691发表时间:2016-09-09 14:44:35

【柳岸】再上庐山(散文)
  
   四
   饭后在宾馆休息了一会儿,觉得体力又恢复了些,就想利用下午的几个小时候时间去庐山的别墅区转一下,那里沿途有公交,又无需走山路,估计能坚持下来。
   庐山的别墅群散落在东谷的长冲河畔。离牯岭不远。那里原是英国的租地,后来由多个西方国家在那里建设了不同建筑风格的别墅,所以那里又叫万国别墅群。也使如今的庐山成了世界建筑博物馆。
   我们是在美庐站下的车,先游览了美庐对岸的“周恩来总理纪念室”。那是一座古色古香的老别墅,周恩来三次参加庐山会议都住在这里。现在已经辟为纪念室,里面陈列了不少总理在庐山活动的珍贵文物和图片,游客不多,感觉挺冷清。
   虽然是已经到了下下午,但美庐那边的人流仍然是摩肩接踵。美庐是上世纪初英国人建成的一座别墅,因蒋介石在一块自然裸露的石丘上题字“美庐”而得名,意谓第一夫人在此生活过的“美的房子”。听导游说,这座掩隐在绿树丛中的英国风格的建筑,是一个与宋美龄有私交的外国女士送给她的,后来成了蒋和宋的行宫,据说还是蒋介石夏季办公的地方。一九五九年庐山会议期间,毛泽东也住在那里,一九六一年,毛泽东与贺子珍最后一次会面也是在这所神秘的大房子里,因此有“庐山一大怪,国共两党住一块”之说。
   我们随着人流在里面转了一圈,看到了宋美龄曾经住过的卧室厨房和卫生间。感觉卧室并不十分富丽堂皇,那些古旧的木器家具据说都是第一夫人用过的。厨房里有一台民国时期的冰箱,导游说,冰箱里面的压缩机是一台用煤油作燃料的内燃机。卫生间里座便器的旁边还有蹲便器,导游说,因毛主席不习惯用座便器,那个蹲便器是后来加装的。
   出了美庐,我们又乘车去庐山人民剧院。那座历史建筑位于掷笔峰下的长冲河边,那里松柏茂密,溪水潺潺,环境十分怡人。据说这座剧院建于一九三七年,曾是蒋介石在庐山创办“军官训练团”时的三大建筑之一。后来,一九五九年的中共八届八中全会、一九六一年的中央工作会议和一九七一年的中共九届二中全会都是在这里召开的。现在这里已经辟为“庐山会议纪念馆”,简称“会址”。剧院的一层正在放映电影“庐山恋”,据说反复放映常年不停,有走累了的游客在观看、休息。我们也坐了会儿,不敢久留,因为时间不早了,还要去毛主席住过的芦林一号别墅。于是就匆忙上了二楼,那里才是中央三次重要会议的会堂。会堂里仍保持着当年开会时的原貌,连每个座位上都有代表的名字,全场都有隔离绳拦着,游客只能在后面的出入口遥望一下依然庄严肃穆的主席台。
   芦林一号别墅(毛泽东旧居)座落在风景如画的芦林湖畔,它建成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占地两万多平米,其中建筑面积三千七百多平米。这里环境优美,空气清新,大树参天,草木葱郁。一九六一年年和一九七零年的两次庐山会议毛主席都住在这里。其中,毛主席的卧室、休息室和中常委会议厅都仍然保持着原貌。
   卧室位于南大门西侧,让人感觉到虽然挺宽大,但并不奢华。可见得,与历代帝王相比,生性朴素是他老人家的一贯作风,何况,这幢房子建成时还正值全国三年经济困难时期。听说,卧室附近的一间房子里有暗道通向地下人防隧道。大院旁还有个伸向芦林湖中的半岛,那是毛主席下湖游泳的码头。
   上世纪八十年代,“庐山博物馆”搬迁到个这个大院后,这里才正式向游客开放。庐山博物馆的藏品是十分丰富的,它充分反映了庐山历史文化的辉煌。藏品中有当地出土的青铜器和各个朝代的瓷器,还有大量的唐宋以来名家的书、画。甚至还有蒋介石用过的“蒋”字瓷盘,宋美龄用过的象牙柄扇。
   因为下午没爬山,走路也不多,回到牯岭时好像还并不十分疲惫。因此,我们还在牯岭大街上转了转,拍了好些照片,买了半斤石鱼干。街道好像是建在山脊上,从街心公园那边可以看到下面的山坡上挤满了两三层小楼的民居,全是清一色的红色铁皮屋顶。在夕阳的余辉映照下,颇有一番异国风情。听当地人说,这里现在有常住人口一万多人,用铁皮作屋顶是为了方便从山下往上运,因为山上虽然有的是石头,但没有盖屋的瓦。
   按照行前的计划,我们只能在山上过两宿,如果明天不走,怕后面的行程安排不过来。于是晚上就决定明天下山去云居山。
   从旅游图上看,庐山上的精华部分已经走了个大概,还有几处景点既偏远又费力费时,以我们的体力,光是去三叠泉就得花一整天的时间。后面的项目还不少,只能就此作罢。
  
   五
   上午,我们先乘车到九江客运站,因为中午才有去云山镇的班车,只能在车站上等。好在今天也需要歇一天,不急于赶到那里。
   到云山镇时已是下午。路上经过一个叫虬津的小镇。我曾经在那里做过几天生意(烘炒米,当地人叫爆米花),与五十多年前相比,那个小镇变化太大了。记得那时就像一个较大的村落,一条叫修水的大河在镇旁流向东面的鄱阳湖,河边只有一条狭窄的小街,街上人也不多。横跨在修水河上的汽车桥是一座狭长的木桥,公路是砂石路面。现在的路和桥好像都改了道,车上人有人告诉我,现在的这条宽阔的沥青路叫一零五国道。在桥上还能看到当年的那座旧木桥伫立在数百米开外的河面上。
   云山是云居山下的一个小镇,原来那个地方叫周田,可能只是一个村,后来国营云山垦殖场的场部设在那里才叫云山。听说,当年的那家国有的大型综合农垦企业早就在改革的大潮中被解散,后来成立的云山企业集团也破了产,现在这个镇隶属经济开发区管辖。
   到云山镇时已是下午四点多了,就准备住下来歇歇,明早登云居山。不言而喻,那个小镇的变化也是挺大的。记得当年那条砂石公路的南边全是低山和小块农田,只有从丁字路口往北有一条不长的街道,现在已经形成了一条数百米长的商业街,两旁挤满了两三层的商铺。我们住的那家旅店是刚建成没多久的家庭宾馆,条件不错,挺宽大的标间,每晚才一百元。与店主闲聊中得知,那位五十多岁的老板姓周,原来也是垦殖场职工,当我试探着向他打听几个熟人的情况时,真想不到,他对我要找的两户人家还挺熟悉。
   我要找的人家中有个姓马的,原是是酒厂的工人,家就住在周田旁边有个叫罗神殿的地方。老马的家属是我们庄子上的姑娘,跟我的老伴还算是远房表姐妹。算起来,他们到这里已经快六十年了,是五八年跟大批逃荒的人一起过来的,那时这边粮食形势比江苏好些,刚创办的垦殖场招人。一九六四年的那年冬天,我与本村的一个还没到二十岁的青年搭档在这里烘炒米,常在他家借宿。
   店主老周告诉我,他原来也在酒厂上过班,跟老马夫妇挺熟,现在两位老人就住在镇上养老。他不知道老马现在住在哪里,但他知道老马的女婿住在镇北边的一所专科学校大院里,通过他就能找到他岳父母。那所学校我曾去过,原来是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的一个分校。老周还认识我的一个姓陈的远房表叔。表叔一家原来在凤凰山分场当农业工人。他说,“老陈现在只剩下孤身一人,也在镇上养老,你们遇到老马就知道他住哪儿了。”
   我们沿着老周说的方向往北走,没多会儿就到了那所现在叫江西省通用技术学校的大门,门卫告诉我们说,你们要找的人已经不住这儿了,他的老房子里现在住着他的岳父母。后来,有个当地妇女一直将我们领到老马家门口。老马的家属比我们大两岁,看起来身体还好,还是像她年轻时风风火火的样子,老马岁数又比她大些,快八十岁了,有点耳背,显得有些迟钝,不过好像人还挺壮实,像个老农民。一见面时,老两口都认不出我们,后来知道了都非常激动,五十多年不见了,他们那里想到还会有家乡人到这里来。
   他家住的房子在学校后面的一块坡地上,可能是他女婿家自己搭建的,一处极老旧的平房好像是有些年头了。听说他女婿买了套商品房,就将这里让给他们养老。老两口在这里仍然过着农村人的日子,烧的是柴火灶,吃的是自家种的蔬菜,两个人都有一份退休工资,本来是应该活得很滋润的。但老马告诉我说,他们拿的钱自己也没处花,大都资助了儿子孙子。
   老两口执意要留我们吃晚饭,被我们谢绝了,推说下车时刚吃过。见到一面就行了,真不想麻烦他们。后来,老马的老伴领我们去找只比我大五六岁的小表叔,可能是他出去散步了,没遇到人,她又跟我们到宾馆,谈了好一会家常话,才依依不舍地回去。
   晚上,我们又摸到表叔住的那条巷子里,遇到了八十岁出了头的表叔。与老马一家相比,表叔的晚年是十分凄凉的。他的一大家子人现在已经风流云散了。记得一九六四年的那个春节我就是在他家过的,那时他们就有了两男一女三个孩子。我们每次到他家时都要腾出孩子睡的铺让我们睡,他们一家五口就挤在一张床上。后来,听说大儿子当兵提干,复员后在场部当了干部,二儿子和女儿也先后结婚成家。不幸的是二儿子因为离婚弄得有些精神失常,竟然一镢头砸死了他的母亲,人也被判了个无期。过了几年,大儿子又死于一场醉酒后的事故,可怜的表叔就成了孤家寡人了。听旅店里周老板说,最近他女儿又查出了癌症,正在南昌化疗,还一直将消息瞒着表叔,说是在南方做生意。
   幸好表叔的身体还算硬朗,一个人住的着的一个大房间,收拾得清清爽爽,院子里还有厨房卫生间。每月有两千多元退休工资,生活不愁,就是太孤单了,要是表婶还在就好了。他告诉我们,现在有一个孙子(大儿子家的),大学毕业后在上海一家中外合资的厂里打工,大媳妇也在那边帮带孩子。二儿子仍在南昌服刑,估计会在那里面终老一生。因为出来也没处容身,也就无所谓减刑不减刑了。只有到了过春节时孙子才会回来看他一次,因为孙子的外公外婆也住在这里。
   我们跟他聊了好长时间,临走时他再三要求我们在这里玩两天,我说:“因为已经定好了回程的车票,你还是趁身体好时再回一趟老家吧!”
  
   六
   第二天早上就计划上云居山。老周告诉我们,虽然山上已经通了公路,但还没有公交车,外地游客只能雇车上山。这里难得有本地人上去,有的人在这里生活了五六十年,一辈子还没上过山。
   路边有几辆的士,开价一百二十元包来回,十好几公里的盘山路,不算太贵,何况人家还答应在山上等一两个小时。正要成交时,旁边的一个摩托车主出来搅局,说五十元可以包来回,而且绝对保证安全。因为印象中那条路并不怎样陡峭,当年我是挑着一副八十多斤重的炒米机担子爬上去,于是就稀里糊涂地跟着那人上山了。后来越走越害怕,不过,到了半路上是没法后悔的。虽然路况不错,但感觉挺狭窄,一边是山,一边是深谷,有时路上还突然飘过一团云雾。一路上,驾驶摩托车的那人像是闲庭信步,我们却一直是胆战心惊如履薄冰。到了半山腰,我叫那人停下来活动一下腿脚,他告诉我们说,他父亲是安徽人,也是五八年逃荒过来的。母亲是江苏海安人,他小时候去过一回江苏的姥姥家。因为种种原因,快四十岁的人了,现在还单着身。
   到了景区大门口时,遇到了一个想不到的问题,那人必须购门票才让进(我们是照例免费的)。听说到真如禅寺还有两公里多路,没办法,只好替他花二十元购门票。到了大庙门口,我给了他五十元钱,叫他先行下山别等我们了,他有点诧异,还好像有点过意不去,我说:“你先回吧,路上注意安全,我们再也不敢跟你下山了。”他谢了一声就走了。其实我只要给他三十元,他就会满足了,我是有点同情他。
   云居山不算太高,海拔只有一千多米。因山上常年云蒸霞蔚,势雄貌美,被誉为“冠世绝境,天上云居”。山上除有一座叫真如禅寺的大庙,还有多处庙宇和瀑布等五十多处景点,不过到山上来的游客大都只是为了参拜真如禅寺。
   真如禅寺是一处佛教发祥地,是全国“三大样板丛林”之一,据说,现在全寺有一万多平米的建筑。虽然大雄宝殿等主要殿宇还是老样子,但记得五十多年前庙没这么大,显然是以后扩建了不少殿宇。寺里有数十株千年古树,我们上过香后也在那棵一千二百年树龄的银杏树下拍了照片。寺里还陈列着不少南宋和明代的出土文物,有一个巨大的铁锅据说是清康熙年间铸造的叫“千僧锅”。
   坐在大雄宝殿前歇息时,往事历历,感慨万千。当年到这里时我才二十三岁,那天,庙里没见到一个香客,只有我们在空荡荡的院子里为僧人们加工炒米,听说,那时寺庙旁边的农田都是由僧人自己耕种的,他们自食其力,古时称“农禅”。他们虽然都在斋堂里集体用餐,但好像每人私下里都存着一点米。记得当时还对寺中的两副名联赞赏有加,其中有一联是镌刻在天王殿门两边,上联是:“尘外不相关几阅桑田几沧海”,下联是:“胸中无所得满湖明月满云山”。此联不但表达了出家人的超脱与无奈,而且巧妙地嵌入了庙前的湖水和云山的山名。
   山上还有几处景点,听人说去那几个地方都要走不近的山路,看到人家大都不去,我们也就随着人流回到庙前停车场。之前有个僧人告诉我,这里没有下山的公交,也根本雇不到车,只能搭乘便车。正好遇到有一辆车上只有两男一女三个人,是从南昌自驾过来玩的,一直将我们带到山下的一零五国道。那里距离云山镇只有五六公里,当地人说,过一会儿就有班车经过。

共 13496 字 3 页 首页上一页123
转到
【编者按】《再上庐山》是一篇游记散文。如果是青壮年游庐山,倒是没什么可说的。可是,七十多岁的老者,作为背包族再上庐山,游遍各个景点,能有此想法,并能付诸行动,的确令人钦佩,尤其令一些出不了家门的、凡事拿不定主意的年轻人人艳羡。“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是许多人的梦想,作者和老伴两个老人却毫不迟疑,说走就走,在朋友圈发的微信“夕发泰州,晨抵九江,垂垂老矣,不知此生还能有几次这样的远行?”更是令人感动。作者一路的艰辛、劳累自不必说,期间的收获更是多而又多。作者是一位阅历丰富、见多识广、良善正直的老者,一路的见解和处事方式可见一斑。散文按旅游的路线展开,一路走,一路说,向读者全方位地展示了一个文化内涵丰富、历史底蕴深厚、风光奇险秀丽的庐山风光。行文流畅,思路清晰,所观、所感流注笔端。多处采用对比的方法,让读者感受到时代瞬息的变化和庐山作为一个风景区独特的魅力。一些旧址的介绍,更是让人获益多多,引人心向往之。感谢作者如此用心的大作,感谢赐稿柳岸,柳岸推荐赏读!【编辑:异乡的默默】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异乡的默默        2016-09-09 14:45:32
  欣赏文友力作,写作快乐!祝在柳岸收获多多!秋安!
2 楼        文友:老百        2016-09-09 17:40:26
  同样写庐山,
   李白使用具象式:“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形象生动,可谓“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
   而苏轼使用艺术抽象:“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跳跃飞动,可谓“舍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李白是从“遥看”这一个角度摄取画面,然后展开丰富的想像:“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而苏轼则从“横、侧、远、近、高、低”等多个角度组成蒙太奇,庐山的景色到底如何,他并不具体去写,而只是传达出自己的意绪和感受:“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柳岸花明社团欢迎各位文友 联系群QQ:858852421
回复2 楼        文友:苏中老农        2016-09-10 19:21:50
  谢谢老路对拙文的高评与鼓励,辛苦你了,问你好。
回复2 楼        文友:苏中老农        2016-09-10 19:24:23
  谢谢老朋友的关注与鼓励,问好,奉茶。
3 楼        文友:刘柳琴        2016-09-10 13:26:08
  欣赏苏中老农先生的精彩游记散文,为这篇佳作点赞!期待更多佳作点缀柳岸,展示您的风采!
敬请加入柳岸花明文友交流群QQ: 858852421
回复3 楼        文友:苏中老农        2016-09-10 19:26:17
  谢谢社长鼓励,还请多提宝贵意见。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