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新雀之巢 >> 短篇 >> 江山散文 >> 【雀巢】那时学校(散文)

编辑推荐 【雀巢】那时学校(散文)


作者:碧古轩主人 秀才,1447.2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5956发表时间:2016-10-16 11:36:24
摘要:我在找寻近乎半个世纪以前的记忆。那所曾经留下过我少年梦想和希冀的校园完全没有了先前的摸样。烈士塔和庙,饥饿的肚子,艰辛的上学路上,宿舍里的臭脚尿骚,夜晚去封了的图书馆偷书,拉地板车挣些伙食费,半夜里上街撒传单庆祝九大。那段朦胧的寄托,初始的历练,连带着许多的想象与期望,许多的抱负与向往,都聚缩于那个校园里......


   同学中传看的书自然满足不了我们的需求,于是,开始自己想办法。
   我们的目标对准了庙里大殿封着的图书室,白天打乒乓球时选好了路线,侦查好地形。晚上熄灯之后,我和另一个爱书的同学趁黑夜来到那里,从图书室后窗户上跳将进去,慌忙中每人拿了几本,藏在宿舍后面的草垛里,没有人时拿出来细细地看。还相互用孔乙己的话戏笑:窃书,我们是窃,不是偷。
   十五六岁的年龄,正是好奇好强的年龄,也是渴求知识的年龄。然而那时的大环境能够满足我们物质和精神需要的,实在是太少了。
  
   六、勤工俭学
   码头上有客轮航班,也有货轮出入。常常,装满货物、装上旅客,汽笛鸣响起来,蓝色海面上便有白色、灰色的船往来梭行。
   或许见学生艰辛,学校想了办法,趁学工机会让大家挣点伙食费。
   于是,我们便成了搬运工人。曾经拉着地排车往船上装过煤,三个大大的圆筐,满满地装上煤,两三个人一车,从煤场往港上拉。煤很沉,我们的力气小,遇到有坑的或者上坡的路便非常吃力。不过,因为人多,可以互相帮忙,却也没有误过事。只是,装完船,浑身上下都是黑的,互相间多了些取笑。
   最喜欢秋天里往船上装苹果。趁夜色将棉槐条筐子里的苹果掏几个出来,几口便啃到肚子里,有些甜,带点酸,满口的香味。
   初冬里,校园里堆满了大白菜,需要将它们装到稻草包里,然后装船,运到东北。东北人很喜欢胶东大白菜,他们要做酸菜,还要炖着吃,包水饺。
   几乎半个月,我们轮换着装那些好像永远装不完的白菜,稻草很快将劳保手套磨破,白菜汁将手套湿透,冰冷裹住了已经红肿的手。穿得衣服单薄,我们便长久地站在北风里。终于,那成堆成岭的白菜被我们装进了包里,运到了船上。
   还剥过鱼籽,到码头上,将船上卸下来的青鱼肚子用剪子剪开,将鱼籽取出来。秋后一段时间里,青鱼的籽特别大。据说这种鱼籽出口日本,日本人很喜欢这种鱼籽。那时候鱼多,青鱼剥了籽,只留鱼籽,鱼没人吃,被运走,做了肥料。
   渐渐,伙食好了起来,见了肉,偶或还能吃点包子,于是便多了一份成就感,觉得自己也可以挣点钱填填肚子了了。
   不仅如此,还让我们知道了许多另类的劳作,除了庄稼活之外的我们不知道的劳作。
  
   七、激情燃烧的年月
   经常里,大字报便贴出到墙上,批判与揭发伴随着教学与实践。因为爱好缘故,我们几个便四处转着,看哪张大字报字写得好,值得我们模仿。也常到高中抗大的教室里和年纪墙壁上,看高年级同学写的画的板报,然后琢磨着学一手。
   音乐老师能拉会唱,自己刻蜡板,教我们革命样板戏唱段。于是,我们就整天吟唱着那些早已耳熟能详的戏曲,反复体味着那些英雄的形象。一些有文艺特长的同学便登台当了演员,常常地,便将李铁梅、郭建光、杨子荣等戏装穿到教室,令同学们羡慕不已。
   一天夜里,另外的宿舍那里有一些骚动。第二天,消息灵通者说,红卫一连有宣传队的男同学昨天夜里要跳海,原因是因为失恋了,他喜欢的女同学不愿意与他交往下去了,他便不想活,生活没有了意义。于是那位因为失恋没有死成的男同学有了外号,叫“碰大海”。
   “九大”召开的消息是晚上21:00通过广播传遍全国的,我和另外几个同学早早被安排在办公室里,负责记录九大公报。记录速度是重复三遍,足可以一字不落地记下。
   记一段,那边有人取走校对,然后有人刻到腊纸上,再用红纸印出来。
   外面早已响起了鞭炮声、锣鼓声和呼喊声。一切就绪,我们便拿着印好的传单上了街。满街都是人,呼喊着口号,跳着忠字舞,汽车上的大喇叭广播着九大召开的消息。男女老少脸上现着激动的笑容。在人们跳耀和舞动中,“敬爱的毛主席,我们心中的红太阳!……”歌曲被反复唱响。
   路边,我们几个便起劲的将传单向行进的队伍里抛洒,一边喊着:“公报,公报,九大公报。”那一天夜里,这座小城几乎彻夜无眠。
  
   经过了几次运动会,被数学老师免费剃了无数次头,看过了几次演出,历经了夜晚躺在被窝被阵阵枪炮声惊醒,年龄便长了两岁。终于,我们被告知,要离开这所学校,我们毕业了,要去高中。于是,大家互相题词留言,照毕业照,可心的结伴徜徉在操场的暮色里,将心里话和美好的祝愿倾诉在青春的热血里。
   那一刻,仿佛长大了许多,又仿佛不愿意离开这所学校。是的,那段朦胧的寄托,初始的历练,连带着许多的想象与期望,许多的抱负与向往,都聚缩于那个校园里。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梁启超先生所言不虚。

共 6885 字 2 页 首页上一页12
转到
【编者按】作者是50年代人,回忆起当年青葱岁月在母校时光永远难以忘怀,学校就在烈士塔与庙之间作者开始了自己求学之路,当年物质并不丰富,那个年代是计划经济,什么都要凭票,对正在长身体的孩子饥饿感时刻困扰着作者,为了解决肚子问题他们向海洋索取可吃的食物,上学路上稚嫩的肩膀开始承担生活中的苦难。苦难是一种人生财富,不但强壮了身体也培养了人的意志。寒冷冬天尿罐子散发的特有气味成了作者永恒的记忆。那个时代经历过的人都知道,精神层面是很匮乏的,名著都被当成封、资、修被禁读,尽管这样也阻止不了作者对知识的渴望,于是就打起了图书室主意去偷书。勤工俭学也有了“偷”吃苹果经历,也增长了除了庄稼活之外不知道的劳作。 “九大”召开那晚鞭炮声、锣鼓声和呼喊声那激情燃着的年月深深印在作者脑海里。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向读者诉说文革期间,通过几个侧面向读者展示自己当年求学的不易,与自己成长的路程。最后作者以梁启超先生名句“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作结提升了这部作品的主题。推荐阅读。编辑:闲妹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闲妹        2016-10-16 11:41:20
  作者所描述的时代我都经历过,特别是“九大”那晚更是难忘,疼爱我的外婆去世,穿越满街游行的队伍回家报信记忆忧新。感谢作者给我们带来永远难忘的记忆。
欢迎来到室雅兰香社团,共筑辉煌。
回复1 楼        文友:碧古轩主人        2016-10-17 15:35:51
  谢闲妹编辑并点评。此文原在我的博客文章中,是分开写的,现合在一起,做了些修改,起了个名字叫“那时学校”。那个学校是我读书的初中,第一次离家跑到15里路的海边镇上的中学里读的。因为艰辛与清苦、因为渴求与幻想,又因为那个有着激情的岁月,所以印象深刻,因之记下。
2 楼        文友:曾利和        2016-10-16 11:58:59
  虽然没有经历过那个年代,但从老师的文字中,感受到当时求学的不易,成长的艰辛!那一段艰难的岁月仿佛在眼前。欣赏,好文!
回复2 楼        文友:碧古轩主人        2016-10-17 15:46:23
  谢谢点评。那个年代的求学,尽管学到的文化知识并不是很多,但是,就一个人的历练与成长来说并不是一件坏事。书本上的东西可以随时学,那个年龄段的历练却是不会再来的。
3 楼        文友:小泥儿        2016-10-16 16:22:35
  我们是同时代的人,经历太多的相似,读起来如此亲切,每一个题目、每一个代表时代的词汇,都让我走进那曾经的时间隧道,看到那熟悉的景色!真是我们难忘的记忆!老师写的真好!
做一张有字的纸,努力让上边的字有价值,因为纸寿千年。
回复3 楼        文友:碧古轩主人        2016-10-17 15:54:01
  谢泥儿老师点评。记的写过一篇小说集的序,里面有那时早晨起来给生产队牲口割草,每斤二分钱的情节。战友的孩子看了文章,死活不肯相信,对他爸爸说,二分钱扔地下都没人要。如此,有必要写出那个年代,让如今的年轻人、孩子们知道,什么是幸福生活,什么叫知足知恩。
4 楼        文友:月落窗台        2016-10-17 15:52:40
  忆往昔岁月,少年求学,文革耽误学子梦。
回复4 楼        文友:碧古轩主人        2016-10-17 16:04:36
  思今番生活,知识遍地,索取何愁无处有。
5 楼        文友:独上月楼        2016-10-18 01:56:14
  不知为何,读了几段之后,感觉老师的文风有点改变?以往,老师的作品多以厚重深邃理性取胜,能感受到老师的思考深透文字的内核。
   这篇显然不同了,笔触轻松活泼感性,充溢着生活的气息,甚至能感觉到一种男孩子的淘气——
   烈士塔和庙,饥饿的肚子,艰辛的上学路上,宿舍里的臭脚尿骚,夜晚去封了的图书馆偷书,拉地板车挣些伙食费,半夜里上街撒传单庆祝九大。那段朦胧的寄托,初始的历练,连带着许多的想象与期望,许多的抱负与向往,都聚缩于那个校园里......
   我最喜欢作者读《红楼梦》的感想,因为,与我想的一模一样。呵呵,懵懂的孩提时代,五光十色的校园生活,原来承载了那么多值得珍藏的记忆和美好,读着读着就读进去了,仿佛跟作者做了一回同学——虽然按年龄我应当是你的学姐,呵呵!
“小鸟虽小,可它玩的却是整个天空。”——致江山新雀之巢
回复5 楼        文友:碧古轩主人        2016-10-18 13:41:07
    是啊,月楼社长总是能抓住要害。以前的作品多状物抒怀,写所见所闻所感。这篇则是少时生活,而且那时确实有着不少的荒唐事,应当说是懵懂年龄里、荒唐年代下,做的一些个可笑之事。直接写了,带有些个那个时代、那个年龄的语法特点,让您见笑了。
   今年夏天回老家,特地去学校的原址看了一下,便勾起了一些酸甜的回忆,将先前写的一些文章又看了一下,改成了这篇作品。未加精雕,心想着就这样记下便好,就写了。承您指教。咱们是同时代的人,有一些个感受或许相同,读此文可能便会共鸣。谢谢。
共 5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