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渔舟唱晚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渔舟·须臾】戎装情(散文)

编辑推荐 【渔舟·须臾】戎装情(散文)


作者:沉酲 秀才,1563.36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630发表时间:2016-11-28 14:38:11
摘要:部队的发展、强大和现代化的建设,有他们的一份心血和智慧。军队的威武雄壮,与一代又一代军人辛苦努力和无私奉献密不可分。他们,始终怀有一种不了的戒装情……


   一位湖北籍战友,在第四次全副武装跳伞时,主伞打开后,在调整随身携带的步枪时,步枪意外地碰到绳缠上并被伞绳缠住。按要求,步枪应调整到胸前的备份伞包的下方紧贴肚皮处,这样落地时,人的身体无论是向前倒或向后倒,都能保证枪支的完好无损。武器是军人的第二生命,它既可以起到消灭敌人的作用,又能起到保护自己生命安全的作用。所以,人在枪就在。由于伞在空中运行的时间太短,他还没有来得及将枪调整到安全位置处,就要着地了。为了保护枪支的安全,着地时,这位战友只好一只手护住枪,另一只手操纵伞,以致降落伞没有对准风向就着地了,造成了他的脚踝关节被摔伤,而枪支却保护得完好无损。
   还有一位河南籍战友,当看到其他战友在着陆时不慎坠落在水中,他扛着救生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和百米冲刺的速度,跑向落水地点,及时将战友救起,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在跳伞训练时,上述的场景,随时随地都可以见到。
  
   四
   一九六六年八月中旬,战友们按规定的时间返回到学校。从个人的小结中,可以看出大家收获颇丰,例如,磨练了意志,增强了体质,提高了协同作战的能力等,被全体战友一致公认。有的战友还在日记中这样写:“空降兵,是为国为民不惧千难万险、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忠诚战士。我爱空降兵,爱他们的纯洁,爱他们的高尚,爱他们的勇敢,爱他们的顽强。他们永远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
   经过半个月左右的休整和学习相关的文件之后,于八月下旬,学校又将我们送到了江苏省溧阳县的平桥、戴南、戴埠等人民公社,去开展社会主义教育运动。这些公社的地理位置,处在江苏、安徽、浙江三省交界处,有时因为在工作上需要摸清一些情况,我们经常是徒步通过三个省,才能找到一些相关的东西。
   我们遵照毛主席关于“全军排以上干部和军事院校教职员工都要分期分批参加农村的四清和城市的五反运动”的指示,严格按文件中规定的“清政治,清经济,清组织,清思想”和“社、队认真清理帐目、清理仓库、清理财物、清理工分,简称四清”的要求,指导我们的工作,规范我们的言行。
   我们住在贫下中农的家里,与他们同吃,同住,同劳动,同学习,同交心。我们白天和社员们一起下田干活,晚上召集社教运动的积极分子、贫下中农、民兵干部开会学习,还要找群众调查情况等。有时,我们还要挤出时间来,给生产队的每户贫下中农的家里轮流着挑水……
   当时,那里的“农村很穷,农民很苦,农业很落后”,贫下中农家里的主食,基本上是早晚两顿稀饭、中午一顿干饭,无法吃饱,蔬菜则是到自家的自留地里去摘取。无论是稀饭还是干饭,我们都只吃一小碗。如果有稀饭,我们就不吃干饭,只吃稀饭。那时年轻,肚子饿得很,也只好强忍着。尽管是这样,还是比当地的农民好多了。因为学校领导也知道这一实际情况,他们每隔半个月,就会寻找机会在公社所在地,组织召集一次学习或开会,顺便改善一下伙食。这样的办法,对短时内缓解饥饿,起到了较好的效果。
   受农村条件所限,我们没有办法洗到热水澡,只好在夜深人静时,下到僻静的小河里去洗一洗。开始,很多战友感冒了,时间一长,慢慢的也就习惯了。
   那时,我们对自己要求非常严格,甚至是苛求。在工作上,我们严格按文件精神办。在生活上,我们不敢多吃,连稀饭也不敢多喝一碗。在男女关系上,有“不准谈恋爱、不准嬉笑、不准交换礼物、不准建立通信关系”的四不准的约束,像戴在孙悟空头上的紧箍儿一样,紧紧地箍住了我们,致使我们不敢越雷池半步。
   但是,我们毕竟都是二十岁左右的年轻人,正处在青春勃发期。除了勤学苦练、积极追求上进之外,由于荷尔蒙的作用,内心深处也常常隐藏着一些莫名其妙的东西在躁动。
   战友中有一些人有爱好写日记的习惯,其中就有一位战友虚构了一篇柏拉图式的东西,把他的情愫寄于文字中。
   和我们并肩战斗的农民,老实、憨厚、纯洁、真诚,我们与他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例如,有位战友住的那家主人,见到那位战友无论是吃干饭还是吃稀饭,每顿都是只吃一碗,肉、鱼、蛋不吃,菜也很少吃,就说吃饱了。那家主人不知道军校还有规定,而我们这些当兵的人,从来都是执行纪律不走样。那家主人很朴实,添一碗松散的饭,战友说吃饱了;那就把饭压得紧紧的,战友也说吃饱了;那就再把碗换大一点,还是说吃饱了。到后来,主人家的碗越来越大,饭也越煮越硬,还压得紧紧的。还有一家主人,见到我们的战友总是没吃掉她做的肉、鱼、蛋,于是就把肉、鱼、蛋掩藏在饭里面……
   农民们就是通过这样的方式,表达了对我们的深情厚意。
   在离开社、队归校的那一天,很多农民在默默地流着眼泪,我们也是。他们实在是拿不出什么别的东西送给我们,就炒了一些他们自己种的板栗,往我们的军用挎包里装。因为牢记着“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纪律规定,我们不肯拿,就向外倒。农民又往包里装,我们再往外倒……到最后,农民中的很多人,就只好坐在地上号啕大哭。这种哭,既含有不舍、又含有心意未被接受的委屈感等,因多种成份掺杂在一起,而引起的。看到这动人的一幕,现场带队的学校领导只好下命令:“每人可拿上一把,带回学校留作纪念!钱,由学校统一支付。”农民们这才开始松了一口气,并且破涕为笑。
  
   五
   一九六六年十月二十四日,我们接到了学校的紧急电令,让我们急速赶往金陵•浦口火车站。当晩我们就没有睡觉,连夜乘坐专列前往北京,等待毛主席的检阅。
   我们被安排住在北京市南苑机场,食、宿各方面照顾得非常好。根据上面的统一布署,机场派军用汽车将我们送到了人民大会堂,接受周恩来总理的亲切接见。总理向我们频频招手,示意问好,并鼓励我们这些部队院校的学生,积极投身到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叶剑英老帅在讲话中对院校学生如何开展工作,提出了一些具体而又细致的要求。接着,贺龙老帅在讲话中又提出了一些补充要求。
   一九六六年十一月二日,我们接到了通知,明天伟大领袖、伟大统帅、伟大舵手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第六次检阅红卫兵,安排我们这些部队院校的学生接受检阅。清晨5点钟,我们就早早地起床了,穿上刚换发的新戎装,整装待发。上午九时三十分,我们来到了天安门广场,那里的红旗如海,歌声如潮,大红气球挂着大幅标语在高高飘扬,标语上写着“毛主席万岁”,“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万岁”等。随着学生的队伍,我们从天安门广场东边入场,踏着《东方红》乐曲的节奏,手里高高举着红色的《毛主席语录》本,眼里噙着幸福而激动的泪水,口里一遍又一遍地高声喊着:“毛主席万岁!万岁!万万岁!”
   经过金水桥时,我们的目光一直注视着天安门城楼上,城楼又高、又大、又远,加上当时又被激动而幸福的泪水模糊了视线。
   我们终于见到了毛主席的身影。他那高大魁梧的身形,穿着一身戎装,戴着红帽徽、红领章,不时地向大家挥动着大手,时而又与党和国家的其他领导人谈笑风生。毛主席一会儿走到城楼东边,向大家挥着手,一会儿又走到城楼西边,向队伍招手致意。
   我们沉醉在巨大的幸福中,忘记了还要移动脚步,一动不动地站在了原地,最后还是被拥挤的人群推搡着,才恋恋不舍地离开了那里。
   我们队的战友们从北京告别后,分别奔赴到全国各地去进行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大串联,去学习外地的革命经验,去经风雨,见世面,长见识。去得最多的地方是:各地的名牌大学,学习它们的革命经验;大庆,学习大庆人的事迹和精神:“石油工人一声吼,地球也要抖三抖。石油工人干劲大,天大困难也不怕。”有些出生于南方的战友,偶一到那里,感觉就是冻得难受,尤其是在夜晚,茫茫的沙滩上,除了依稀见到一些钢铁井架外,就只能听到呼啸的风声了。吃的方面,三顿都是玉米碴子,连窝窝头也见不到一个,难以下咽。但一想到大庆人的精神,再苦再难也要坚持不退缩;大寨,学习大寨人的精神:“政治挂帅,思想领先的原则;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爱国家、爱集体的共产主义风格。”学习大寨人的事迹,齐心协力、战天斗地、改造山河的英雄壮举。还有一些人去了井冈山、韶山、遵义、延安等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的地方,学习革命志士的事迹和精神:“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另有一些人还去了一些地方,比如,上海、天津、济南、郑州、武汉、广州……
   串连回到学校后,通过学习外地的经验,结合本校的实际,战友们认为第一步就是要建立一个革命团队。有了团队,革命起来才能声势浩大,才能跟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对着干。开始由几名战友共同商议,达成共识后,就以接受毛主席检阅的那一天,有特别的纪念意义,叫“11.3.革命造反兵团”,简称“革造兵”,并且对外发表了倡议书。后来,加入的人越来越多。
   斗来斗去,揭来揭去,也没有搞出什么东西。两位老领导的一生都摆在那里,清白得很,都非常忠于共产党。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他们。大家觉得非常的百无聊赖,不上课,又没有事干。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考进大学,就是为了学习知识,尤其是对于我们这些理工科的学生来说,那些气体动力学的方程,在高等数学领域里都是属于比较难学的,自学有一定的难度。不让老师讲课,我们这些做学生的感到有些彷徨。
   不是所有的人都那么热衷于去搞运动,大家脑海中始终装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金玉良言。于是,就找了个较为隐蔽点的地方,坐在那里看书,“躲进小楼成一统,管它春夏与秋冬”。有的人则跑到玄武湖、莫愁湖、雨花台和中山陵等地方,去体验祖国山河的美丽,去那里呼吸新鲜的空气。
   后来,进入了复课闹革命的阶段,边上课,边搞革命。又断断续续的维持了一段时间,上了一些基础理论课和专业课,学到了一些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
   一九六八年八月下旬,我们毕业分配了,分到了祖国的各地。凡是有部队的机场、港口、军队有关的科研单位或院校,几乎都有我们的同学、战友。绝大多数人被分配到了边远地区,工作在基层连队,其中还有七个人主动要求到祖国最艰苦、最需要的西藏部队各机场去工作。
   从此,开始了各人自己的戎马生涯。
  
   六
   毕业分配时,我们全队一百零四名战友中,就有七人写了申请书,主动要求到祖国最边远、最艰苦的西藏雪域高原去守边戍疆,成为守护边疆的钢铁长城中的一砖一石。他们通过不断地努力和争取,最终都获得了批准。祖国那么大,军营如此多,为什么他们唯独要选择去西藏扛枪站岗,而且人员还那么多?在全队的比例占到了百分之七。
   这与他们崇高的思想境界密切相关。他们中绝大多数人都是党、团员,那时的好男儿志在四方,到祖国最需要、最艰苦的地方去,成为了他们崇高的理想。尤其是经过了军校的各种磨炼之后,思想更加单纯和高尚,铁肩担道义,视功利如粪土,将一切交给了祖国和人民去安排。既然已经做了军人,就要随时听从祖国的召唤,真正地做到:“毛主席的战士最听党的话,哪里需要到哪里去,哪里艰苦哪儿安家,祖国要我守边卡,边防线上把根扎,雪山顶上也要发芽。”他们,选择了到祖国最需要的雪域高原去奉献青春,去书写出自己绚丽多彩的人生。
   一九六八年九月,分配到西藏去守边防的战友一行七人,行进在前往西藏的路上。他们一起乘坐一辆敞篷的解放牌大卡车,从西宁出发,经青海湖,翻日月山,进入柴达木盆地,途经茶卡、诺木洪等地,到达了格尔木。在格尔木休整一天后,走纳赤台,上昆仑山口,经五道梁、沱沱河,翻越唐古拉山口,到安多、那曲、当雄,一路颠簸,行程一万多里,终于抵达了拉萨。行军途中,耗时长达十二天半。
   大卡车走在用碎石铺就的简易公路上,高低不平,坑坑洼洼。途中灰尘遮天蔽日,有眼不敢睁,有口不敢张。每到一地,战友们相互看着对方,看到的是,一个个灰头土脸:眼睛睫毛上沾满了灰尘;嘴唇干裂,呈现出一个扁平而又呈椭圆形的白色线圈。
   穿越昆仑山口后,空气开始稀薄起来,大家明显的有了高原反应,呕吐不止,连肚子里的黄水、苦水都吐出来了。部分高原反应特别严重的战友,已经无法站立起来,连坐着都成了一种奢望,只能是平躺在车上。生平中第一次感觉到了呼吸的困难,这时,即便是拿出了最大的勇气和顽强的意志,使出了洪荒之力,也帮不上什么忙,也照样解决不了高原缺氧的问题。头晕也好,呕吐也好,都只能是去默默地忍受或忍耐。只要是不立即死去,只能是选择慢慢的等待,让身体各个部位的器官去调整或适应。进藏的路漫漫,只能是选择继续前行,前行才可以到达有人的地方,才能实现对未来的期待和希望。他们,既然已经选择了这条路,就要义无反顾地一直走下去,无怨无悔才有出路……

共 16969 字 4 页 首页上一页1234
转到
【编者按】时光不老,那份戎装情就会一直是心底最深的眷恋。这是一篇写给青春岁月的篇章,也是写给一群老军人的诗篇。须臾间,人已老;须臾间,那身戎装已经褪去了靓丽的色彩……但军人的那份情怀却愈发地浓郁。再聚首,战友们激情万丈。再聚首,大家更思念已经远去的战友们,默默含泪。作者身为一百零四名的学员之一,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他们结交了一世的戎装情,战友爱。他们学习认真,训练有素,吃苦耐劳。在天安门广场接受了毛主席的检阅,去各大名牌大学学习,去大庆学习铁人的精神。毕业之后,七个人申请去西藏支边。剩下的学员也是服从分配,奔赴自己的革命岗位。须臾间,五十载过去了,战友们失去了往日的容颜,可是对军人的爱却一直系在心间。那身戎装,是情,更是一生不变的誓言。作者行文质朴,语言流畅,情感真挚,推荐共赏!【编辑:花轻落】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花轻落        2016-11-28 14:38:53
  问好,刘老师!感谢赐稿渔舟!感谢支持渔舟征文!
回复1 楼        文友:沉酲        2016-11-28 15:01:45
  这个征文题目好。过程有点长,结果须臾间。
2 楼        文友:沉酲        2016-11-28 14:56:44
  我受我们队战友的委托,虽然都已步入了古稀之年,但在他们的心里戎装永未脱下,总有一种不了的戎装情。
3 楼        文友:沉酲        2016-11-28 14:58:39
  谢谢花轻落老师的精彩编辑。
4 楼        文友:沉酲        2016-12-01 19:35:04
  诚挚地感谢编辑老师。
共 4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