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荷塘月色 >> 短篇 >> 江山散文 >> 【荷塘】陈荣桂与陈永贵的由来(散文)

编辑推荐 【荷塘】陈荣桂与陈永贵的由来(散文)


作者:陈亚珍 举人,4326.42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705发表时间:2017-03-09 15:30:34
摘要:一个音同字不同的名字,政治人生的扭结和思怨。


   清明节又快来了,对于回家,这大概成了我唯一的理由。父亲去世已有五年,我一直未曾为祭奠父亲写过一言半语,我觉得父亲是一本书,而非是一篇文章。在父亲生前,我曾写过一部书名为《陈荣桂与陈永贵》。
   陈荣桂即是我父亲。
   此书出版后当地引起了热议,说陈荣桂怎么能给陈永贵比呢?人家陈永贵是一国总理,陈荣桂算老几呀?
   是的,从这点上讲,父亲确实算不上老几,我让父亲高攀了,也让陈永贵屈尊了,让“二陈”都受了委屈。大寨一些书贩子,因为陈荣桂的名字在前陈永贵在后而不敢销售了。更有一些人在昔阳不敢公开看,但却通过各种关系前来索书满足好奇心理。也有一大批老干部看了此书之后痛哭流涕,长期积怨消除了,病好了,精神爽了,说死也瞑目了。这本书真正说出了真相,给他们平反了。
   也有人说陈永贵活着被人利用了,死去仍被人利用了,又让陈荣桂利用了一把。
   其实“利用”二字放在父亲身上纯属冤枉,父亲一生不知“利用”的妙处,所以他一生靠边。到了晚年也就不可能突发虚荣,以此抬高自己的身份。一个与死亡对抗过的人,虚荣对他来说只不过是一堆废墟!在他心里更重要的是维护当初扛抢革命最终要抵达的目的。不过,父亲一生被冤屈所统治,这么一点小冤,伤不了他毫毛一根,如果有“利用”之嫌,那就是作者,他的女儿我了。写这部书也不是父亲的主意,父亲只相信党组织为他平反,从没有企图让人为他著书立说,他脑壳里根本没有这个概念。
   严格来说“二陈”一书不是传记,而是对昔阳政坛的是是非非作一表证。因为昔阳出了大寨,同时学大寨与反大寨成了两派的分水岭,父亲被打成是反大寨一派,而父亲从1957年回到昔阳任组织部副部长,当时陈永贵还是在县里集中培养的农业典型,刚刚处于萌芽状态。父亲第一次奉命下乡考察工作还就是到了大寨。
   第一次见陈永贵,陈永贵握住父亲的手说:“你是国家的功臣,没有你们打江山,就没有咱们的今天。”那时昔阳干部除去办理公务,每年下乡劳动288天,当时陈永贵很欣赏父亲犁地的技术,为此有过交流,关系因此接近。
   “二陈”一名,在当地谓之“对点”,据说当时在县里开会点陈荣桂的名陈永贵应声,点陈永贵陈荣桂应声,彼此闹了不少笑话,成了不同场合的娱乐节目。大家开玩笑时,称父亲是功臣,称陈永贵是劳模,初始感情很融洽,可不久就成了“政敌”,我百思不得其解,父亲后来到底怎么反了大寨,而此罪名连父亲也莫名其妙。
   如果为父写传,我认为父亲最该书写的不是建国后,而是建国前,父亲参加了“刘邓”大军,经历了抗日、解放、援朝三大战争,每次讲述他亡失的战友都会痛不欲生,但他一生最为骄傲的是身经百战身体没穿过一颗子弹,没留一个弹眼,他完好无损地交给了自己的亲人,并娶妻生子。他说,比起一片一片死去的战友,他知足了,所以,在此后的冤屈,仕途的起落,权力大小,地位高低,金钱多少对父亲都不起任何发酵作用。
  
   二
   写此书的起源,是河南文艺出版社,我的小说责任编辑李恩清先生,对大寨颇感兴趣,他在问起大寨的时候,我给他讲了我父与陈永贵之间的许多啼笑皆非的事,他的“商人嘴脸”立即暴露,说《陈荣桂与陈永贵》,一个县两个相似的名字,还有这么有意思的故事,一定是本畅销书。然后又听我说父亲当时被打成是反“大寨黑帮之一”,他就拍案叫绝,然后一锤定音。这位老兄决定了此事像个催命鬼,一天数次电话敲定这件事,我只好答应他先采访,看有无要写作的冲动,然后再说。
   结果采访我父亲,父亲所说的一切平淡如水,把过去的一切都归为时代的产物,好像把他被打成“反大寨黑帮”不是冤屈,而是一段政治经历,是一个人必须要付出的代价。他一开始就知道自己没有错,是非终究会分清。这是父亲的信念!虽然牺牲了一生的仕途,但足以让他欣慰的是在他有生之年随愿讨回了公正的说法。在父亲这里,我并未找到写作的冲动,但我知道了父亲成为“黑帮”是因为他说了几句公道话。在“十月事件”发生后,他是专案组长,奠定了他以后必须是“黑帮”的根由。其本质上父亲没有汇入帮派体系当中去,因为他是从部队回归的干部,根本就是局外人,并且坚持“五湖四海”。
   而真正让我产生写作冲动的是在我寻访当时“十月事件”专案组副组长,文化革命最大的受害者张肇荣所产生的,他曾是昔阳中学的书纪。当时找到张老先生,他问清我是陈荣桂的女儿,知道我来要干什么,一条出了名的硬汉子,竟是失声痛哭!我被怔住了!看着他抽搐的身体努力想克制自己的情绪,但又很困难,我耐心地等待他稳定了情绪,他说:“你父亲是个正直人公道人,我们外县人在昔阳受气,全凭你父亲为我们说话,到后来,不是他我早没命了……”
   后来我又走访一位“十月事件”之后,新领导班子成员马玉龙先生,他曾是昔阳县组织部部长,他说:“我们到昔阳工作后了解到你的父亲,他所坚持的观点不仅正当,而且正确!他是个坚持真理的人,咬住真理不松口的硬骨头干部……”
   我的眼泪倏然而出,并对父亲肃然起敬!
   在我的印象中,父亲是个老实少言的人,他不通世情,做事简捷干练,什么问题在他手经过都是一加一等于二。在战场上是个带头踩地雷的人,在政界是个被人算计的角色,可是我没想到父亲在他的同事心里有着至高的声誉。是的,古往今来,有多少人为人情低头,为权力低头,为金钱低头,然而,又有多少人为真理低头的呢?
  
   三
   昔阳“十月事件”的来历,起先是本县干部排斥外县干部,到后来闹不团结,搞团团伙伙,当时父亲也是本县人“团结”的对象,可不适时务的父亲却认为:大家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了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一起,外县人到本县来搞工作,不应该排斥,应该与本县人一视同仁才对。
   就因此观点,父亲成了“异己分子”。
   不团结问题搞到登峰造极的时候,1963年9月25日在昔阳县召开第五届党代会上,一部分人串通好为县委书记(外县人)抹灰灰脸,让他自动退出昔阳政坛,把外县人及异己分子(包括父亲)踢出领导班子,选上“自己人”。会议的一切章程打乱,开的全是小会。陈永贵当时很茫然,说:“天遭灾、家遭灾、开会也遭灾。”刚从洪涝灾害中拔出腿来,不团结问题又泛滥成灾,言明陈永贵不仅没有参与此次活动,而且对拉帮结伙充满反感情绪,与父亲的观点是一致的。
   地委特派员觉得不对劲儿,通报了上级,引起了关注,为此,1964年9月间,省、地委掌握了昔阳县宗派活动的情况,十月间“四清”运动试点放在昔阳,八千“四清”工作队进驻昔阳的村村寨寨。对昔阳“宗派活动”省、地、县三级机构建立了专案小组,这次事件在1964年10月进行,因此就叫“十月事件”。上级经过一个一个调查取证,搞清父亲一贯作风正派,从不隐瞒观点,对同志坚持“五湖四海”的观点,不仅不是团伙成员,而且还是原定县委委员被阴谋串通成候补委员,是这次阴谋活动的受害者,因此被上级定为“十月事件”县级专案组组长。
   这次事件在定性时,有人认为是反党集团,有人认为是反党性宗派活动。上级征求父亲的意见时,父亲说反党集团帽子太大,反党分子也不成立,实质是本县与外县干部之争。他认为是,本位主义或是宗派主义。经过再三酝酿,专案组认为:背着党搞非组织活动,拉拢分散选票,破坏组织纪律,具有反党性质,最后三级综合定为:“反党性质的宗派活动”。
   搞宗派的干部没受到处分,只疏散到各县任职。
   昔阳县重新建立领导班子时,父亲任财贸部长职务。
   这个时候陈永贵从省劳模,通过1963年洪劳灾害自建家园,成了全国劳动模范,之后,毛泽东提出“农业学大寨”的号召,学大寨运动盛行二十余载,于是大寨村成了小“中南海”,大寨路成了小“长安街”,大寨人成了至高无上的公民。
   而父亲成为“反大寨黑帮”,是文化革命初始,政坛大乱,那些疏散到外县的宗派成员从各方回来,为“十月事件”翻案,说“十月事件”是迫害革命干部的事件,而且他们自己把自己从“反党性质的宗派活动”提升成“反党分子”,更显得苦大仇深。要想翻案,先得夺权,夺权者必须是革命者,怎样证明自己是革命者呢?在昔阳只有争取到毛主席的好学生陈永贵,才最能证明自己是革命派。
   在这之前陈永贵和外县来的两任县委书记关系甚好。第一任县委书记张润怀,是承接了张怀英手里的省级“劳模”,把陈永贵推上全国劳模的功臣,第二任县委书记是原耀先,又把大寨进一步巩固成全国的典范,但宗派成员回到昔阳一夜之间改变了陈永贵的态度。昔阳的政权被当年的“宗派”夺了权,宗派们也就成了扶植大寨的功臣,苦心扶植大寨的两任县委书记都被打倒,原耀先一夜之间“跳楼”,谓之畏罪自杀!张润怀已调外工作,不仅被打倒,而且从外边揪回来成了反大寨的黑帮,而父亲这个“十月事件”专案组组长,理所当然成了反大寨黑帮。
   宗派分子们开始苦心争取父亲“反正”,只要把父亲反正过来控制住,他们就万事大吉,可不适时务的父亲,只知立正稍息,不知见风转舵,如果父亲顺杆爬过去,“承认”自己当年的“迫害”行为,也许仕途是另一番景象,然而,是非分明是他内心的最高原则,因此在“走资”们“洗澡”时,多数人很快洗干净站到了“革命”的阵容里,而父亲却怎么也洗不干净,父亲成了硬牌走资派、反大寨分子、迫害革命干部的黑帮。
  
   四
   但在“文革”揪斗时没受到太大的冲击,其原因就在于名字的妙处,感谢祖上有灵,起了个与陈永贵同音不同字的名字,造反派起先没意识到,肆无忌惮地喊:“打倒陈荣桂!”满城街的人都以为陈永贵被打倒了。一传十,十传百,以至外地前来参观大寨团也引起哗然!造反者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后,父亲就只有被关押陪斗的份,不准喊口号,如单独批斗时,只能举拳,不能出声,因搞不出气氛,只好作罢。父亲每天“面壁思过”,接四五根烟点着,仰头盯着天花板,沉默连着沉默!烟圈丝丝缕缕弥漫了一室,把当时的专政对象们羡慕死了,说干脆斗死了快些转世,说什么也得让祖上起个陈荣桂的名字,然后就探究起“父祖”的英明与先知,为这个名字成了牛棚里唯一取乐的话题。
   父亲就这样背着黑白颠倒的罪名被贬为庶民,发送到皋落公社一个雁子都飞不过去的小村庄劳动改造,在这里父亲最为铭心刻骨的是,村民们从古至今没吃过一口麦面,这年春节政府要给山老区补助一人三斤麦面,一村人高兴得载歌载舞,指派两名社员赶着毛驴前去驮面,村人们站在村口望眼欲穿,结果大雪封山,小毛驴在回村的山路上滑到悬崖下,一村人的指望全没了,孩男老少在村口呜呜咽咽地哭,父亲也掉泪了,年是过不好了。
   父亲回城三天买了些小麦种子,回村试验种麦,麦田居然成功了,当年老百姓一人分了一斗麦子,从此结束了吃不上麦面的历史。父亲同时也成了老百姓的主心骨,谁家有事都找老陈,都说父亲除了不会生孩子什么都会,自己做被子缝洗衣服,无所不能,但是,一与政界沾边,马上就成了等外公民。
   有一次在公社开会,其间接到紧急通知,说中央首长要来视察,这位中央首长就是陈永贵,大家列队接路欢迎,父亲站在队尾,陈永贵前呼后拥,大有衣锦还乡之势,与列队干部一一握手,轮到与父亲握手时,父亲伸出手来,陈永贵却很准确地警惕到这双手不能握而果断地拂袖而去,父亲的手尴尬在空中,无所适从。父亲是被扣上了反大寨的帽子,可反不反大寨陈永贵最清楚。
   然而,政治就是这样冷酷,需要你充当什么样的角色由不得你的意愿。
   陈荣桂与陈永贵,第一次见面握手他们是同志,最后一次见面不握手他们成了政敌,直到彼此生命告结……
   父亲因了这个名字,让他免除了皮肉之苦,但这个名字也曾潜伏着不为人所知险情……
  
   五
   这是很久以后的事,父亲拄着拐杖到外面晒太阳,一群老头们正聊天,发现了父亲,一老者说:“这就是当年的假陈永贵。”父亲纳闷,说:“我从生下来就叫陈荣桂,谁说我是假的?”老者说:“你知道甚?当年陈永贵成了全国劳模,接见了毛主席,听说有人揭发陈永贵在日战时参加过日本‘新亚会’组织,当过伪村长,与日军清水小队长直接联系,这事捅上中央,中央有关首长引起重视,可农业学大寨已成定局,全世界都有了影响,却出了这个茬子。听说上面要下来调查,下面就搞了个对策,弄了个假陈永贵应付,这个假陈永贵就是你。后来上面没有动静,也就没你的事了。”
   父亲一笑了之,觉得是无稽之谈,此事的真假无从追究,但父亲确实与陈永贵有过相似的经历,当过一段“维持会长”,明是为日本人办事,实是受地下党陈万富的指派为自己人通风报讯的“武委会主任”、“自卫团队长”。
   父亲出征是因为暴露了身份。
   有一次,日本人进村要粮,父亲组织老百姓“坚壁清野”,不仅让老百姓保住了粮食,还串联地方武装与基干民兵连合发动了一次战斗,打死了52个日军,父亲“维持”不下去了,带了十二个青壮汉子参加了“刘、邓”大军。如果有人真让父亲“偷梁换柱”,事实一歪曲也就混淆了是非。此事要促成,父亲就成了阶下囚,没促成便成了街谈巷议的笑料。总之,陈荣桂与陈永贵二个名字,奇特地拧结在一起有悲有喜,成了昔阳的千古谈料。
   我做为父亲的女儿,《陈荣桂与陈永贵》一书的作者,本着公正的态度书写了他们的荣辱兴衰、是非曲直,他们都是我的父辈,都有可敬之处,但都是这个时代的牺牲品。
   每当想起我的父亲,他总是这样一种形象:穿着一身鸽灰色的中山服,胸前别着一支英雄牌钢笔,任何时候风纪扣都是严肃地紧封着,咔咔咔,走着正规的军人步伐,不苟言笑,神态肃穆。这就是我的父亲!生是这样的形象,死后走进女儿的梦中都是一模一样的。回忆起父亲,在我们的童年、少年、青年,和我们在一起的情节很少有几桩能留下印迹的,好像父亲不是我们自己的,他永远属于“公家”的。虽然也曾有过抱怨,有过心酸,可是随着人生经历的加深,我对父亲的敬意却越来越浓,因为他书写了人生的正直与勇敢!

共 5566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冷智却又饱含深情的语言,追述父亲的一生。看似平淡淡的回忆里,有着对父亲深切的怀念。又是一年清明将至,总是不由想起逝去的亲人。文中写父亲陈荣桂与陈永贵者都在大寨,曾平行过一段时间,但世事难料,竟身背冤屈,起起落落的人生里有着只有自己才知的艰辛。建国曾历抗战烽火的洗礼,曾穿越枪林弹雨保家卫国,在一个特殊的时代里,父亲阴差阳错莫名成为反大寨反革命,与那个名字相似的人由同志成了政敌。很多年后,一些事才浮出水面,但是真是假却早已失去了追究的价值。陈荣桂与陈永贵二个名字,奇特地拧结在一起有悲有喜,成了昔阳的千古谈料。在女儿的回忆中父亲似乎是属于“公家”的,他的简捷干练,他的正直公道 ,他的坚持真理,令人肃然起敬,令女儿永远怀念。文章有一种特别的魅力与感染力,不动声色地叙述中有着对父亲极深沉的挚爱。一篇凝重而直入人心的情感作品,阅读欣赏,倾情推荐!【编辑:一声轻叹】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一声轻叹        2017-03-09 15:34:23
  感谢赐,荷塘有你更精彩!
听风起,看月明,雪惹窗棂…… ——一声轻叹
回复1 楼        文友:陈亚珍        2017-03-09 16:36:09
  谢谢鼓励,定当努力!
2 楼        文友:一声轻叹        2017-03-09 15:52:08
  历史的风尘里有多少唏嘘的感叹,心底的回忆里沉淀多少思念,父亲的正直和勇敢,永远让人心生敬意,永远让孩子们怀念。深沉的情感隐于质朴的语言当中,使的文章有一种耐人寻味的魅力。
听风起,看月明,雪惹窗棂…… ——一声轻叹
回复2 楼        文友:陈亚珍        2017-03-09 16:38:06
  父亲没有留给我丰厚的物质财富,却留给我享用不尽的精神财富!谢谢关注!
回复2 楼        文友:陈亚珍        2017-03-09 16:40:24
  再没有比真实更迷人,比虚拟更撼动!
3 楼        文友:一声轻叹        2017-03-09 15:54:20
  感谢带来的精彩文章,感谢分享的经历,祝在荷塘创作愉快,佳作连连~
听风起,看月明,雪惹窗棂…… ——一声轻叹
4 楼        文友:香随风飘        2017-03-10 12:02:33
  这种文章政治性非常强,关于“四清”、“文革”的话题,一般来讲人们不敢触及,其中的恩恩怨怨、是是非非,不是一番笔墨而能够说清楚的,因此上,写这样的文章的人很少。
   作者能够以回忆录的形式而写文章悼念父亲,这是作为一个女儿人之常情,文字中婉婉道来,可以看出来一个军人到了地方后的不变色的本质,因为我也是一个军人,故而也就深深地理解你父亲的苦处以及处于那个年代所经历的挫折。没办法,一个时代,都有它那个时代的烙印,处于权力阶层受到冲击也在所难免,作为局外人,只能叹息罢了。
   通篇文章有理有据、情深意长,可见作者对于父亲的爱是很深的,读完之后,我似乎明白了一点当时的个中缘由,因为我是个六零后,我对那个时代还是有一些印象的。
   欣赏学习了,愿老师笑口常开!
回复4 楼        文友:陈亚珍        2017-03-10 14:22:20
  看了您的点评我眼圈潮湿了。我从小生于大跃进,长于文革,因两个特殊时期对家庭冲击,不在父母身边长大,没有父母之爱,正因为如此,我才反思这个时代丢失了什么,我发现:前三十年有人教我们怎样恨却没有人教我们怎样爱,后三十年有人教我们怎样得却没有人教我们怎舍。我写作三十年思考的就是这个问题。作家就是指破皇帝新衣的那个孩子。
5 楼        文友:天龙        2017-03-10 13:00:42
  祝老师在荷塘写作快乐、佳作频频!!
回复5 楼        文友:陈亚珍        2017-03-10 14:24:26
  一定努力!
6 楼        文友:红叶摇秋风        2017-03-11 08:26:16
  欣赏学习精彩文章,祝老师在荷塘创作愉快!
7 楼        文友:山那边        2017-05-31 17:10:34
  我在《落果》里提到陈永贵往事,你文中的“清水小队长”,我知道,我母亲见过他,还给过她巧克力(他有个情妇就在村里,还生过一个男孩)。
来到江山园地,流连忘返——目不暇给的欣赏和学习。思想的交流通过文字载体会更加深入,逐步提高写作水平是我的希望。
回复7 楼        文友:陈亚珍        2017-06-01 20:11:51
  他的私生活没人提起过,这么说我们是同乡?
8 楼        文友:山那边        2017-06-01 22:30:26
  你好,我老家在平定,我母亲家就在昔阳大寨乡大寨公社,她有个隔山哥哥文革中是大寨贫协委员。
   黑水的孩子(男孩,据说三四岁)土改时候和其母亲一起被农民用石块砸死。
来到江山园地,流连忘返——目不暇给的欣赏和学习。思想的交流通过文字载体会更加深入,逐步提高写作水平是我的希望。
回复8 楼        文友:陈亚珍        2017-06-02 18:59:02
  黑水出身不好吗?为啥被砸死?是他隔三兄弟砸死的?都有暴力似向?
9 楼        文友:山那边        2017-06-03 13:11:58
  很抱歉,打错字了,说的是日军小队长清水的孩子。土改时候被农民杀死,被杀害的还有我一个表哥,当年为八路军在伪军中做内线,曾经递出过很多情报,也被杀害,因为当时部队已经离开,南下淮海战场,没人给他证明。
   清水情妇的公公婆婆都是地主,但是他们的三个子女抗战时都参加了革命,清水的男人牺牲了,另外两个是女的,解放后其中一个在我们这里当局长。土改时老地主年纪太老、农民只分了土地财产,没有斗他们。这些事儿以后没人了解了。
来到江山园地,流连忘返——目不暇给的欣赏和学习。思想的交流通过文字载体会更加深入,逐步提高写作水平是我的希望。
共 9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