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杂文随笔 >> 【报告文学】披肝沥胆度春秋

精品 【报告文学】披肝沥胆度春秋 ——曲园学子刘沂生的传奇人生


作者:草堂瘦叟 进士,7628.3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6559发表时间:2017-03-09 21:12:38


   在抄刘沂生的家时,红卫兵搜到了他的长篇叙事诗《桃李会》手稿。
   《桃李会》开篇有一首古歌,共有八个诗句。这首古歌,是统领全篇的主题诗。前四句本是兄妹二人解放前生活的概括,并不牵扯任何当前政治问题。疯狂的红卫兵们,竟然只摘录诗的前四句“天上星多星不明,地上路多路不平。条条大路通何所,通往地狱十八层”,张贴出去,断章取义,进一步将刘沂生打成“现行反革命”。他失去了自由,被关在黑屋子里看押起来,其罪名是“恶毒攻击社会主义,恶毒攻击共产党”。
   就这样,一个爱党、爱国、爱生活的优秀教师,刹时间竟成了一个“反党、反社会主义、反毛主席”的现行反革命分子。当年的刘沂生,真乃是呼天天不答,唤地地不应,有冤无处诉,有理无处讲。他仰天叹道:“哎,一群白痴,根本不懂什么是文学!”
   1969年,山东省推行教师回原籍政策,刘沂生迁回原籍,开办益都九中(即弥河中学),开始了一段新生活。回迁故里时,携妻子高秀美,领女儿健萍与健敏,连人带家当也不满一辆马车。当年教师生活的清贫状况,可见一斑。
   弥河中学,是一所新建的高级中学,距离县城二十余里。它虽然是一处农村中学,却汇集了包括刘沂生在内的王文昌、李瑞伟、罗连松、马淑德、钟志森、高华林等十来名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在那忽视教育、蔑视教师的岁月里,保留了一方教师认真教、学生刻苦学的净土。因此,1977年恢复高考后,弥河中学学生的录取率一直在益都县遥遥领先兄弟同榜、叔侄同登被人们传作佳话。益都县第一名山东省理科状元张文瑞,就出自这所不起眼的农村中学。
   1980年,为了确保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升学率,刘沂生被调入益都二中,任文科复读班的语文课。
   益都二中,位于益都县城东门里,坐北面南。其文化历史源远流长,是明朝云门书院、清朝青州考院、民国初山东省立四师的故址。
   青州二中的文科独树一帜,当年在潍坊地区,乃至山东省颇有名气,周边地区有许多学校慕名前来参观听课。刘沂生的语文课,就是它的一个闪光点。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在当年业务书籍极端贫乏的情况下,他编写了诸如《单、复句成分分析法》、《常见病句分析法》、《文言词类活用法》及《常见文言成语摘录》等教学资料,提高了学生的应用水平,相应地也提高了学生的应试能力,这就是学子对他敬仰的重要原因。
   刘沂生的语文课深受弟子们欢迎。山东文科状元李方民对人们夸耀说,“听刘老师的课是一种享受,还没听够就到下课时间了。多少年后,同学们提到刘老师的讲课,无不称赞有加,难以忘怀。”
   刘老师语文教学基本功全面,讲读教学,写作教学,样样精通,是能围着讲台转一圈的多面手。他的文言功底相当深厚,讲解古文得心应手,一些难懂、晦涩的文言含义与章法,经他讲解后活龙活现地融入同学们的脑海里,清晰至极。他指导弟子写作,很有独到之处。根据教学需要,他设计出一些题目让大家练习,自己还亲自“下水”示范。刘老师不但出的题目好,点评时往往联想丰富,妙语连篇,使课堂气氛极其轻松活跃,让同学们在嬉笑中开阔思路,提高写作能力。
   他的忘我工作精神,更加令人赞叹。他不是在工作,而是在拼命。当他累得生病时,这边刚摘下吊针,就赶到学校登台讲课。他的宿舍里,常常是通宵常明灯。为了让孩子们成才,他能做到不用扬鞭自奋蹄,挥毫编写了大量教学资料,仅“下水”作文集就有厚厚的几大本。
   刘沂生不仅是学富五车的师长,还是怜贫惜苦的善人。他家子女多,收入微薄,生活捉襟见肘。即使如此,自己也要紧紧腰带,挤出一份去接济那些生活极度困难的弟子,让他们不至于中途失学。因此,葛本山、郭永杰等一大批学生,将他视作救命恩人。
   总之,刘沂生的教育事业是成功的。他的成功,来自于对教育工作的忠诚,来自于对学生的关爱,来自于毫无保留的奉献精神。
  
   四、敢诩此生无憾事 为师请命志得酬
   作为一个国家,教育是基础。基础不稳,无从谈国家的兴旺发达。为此,尊师重教,是中华民族的美德。然而,这一美德,却遭到了十年“浩劫”的严重摧残。当年的学校,是“黑屋子,土凳子,破屋露天当镜子”。教师呢,被斥之为“臭老九”,是接受再教育的对象。城里的学校,由“工宣队”管理;农村的学校,由“贫管队”统治。教师的地位低得可怜,连女孩子搞对象都“选婿当选工农商,傻子才嫁孩子王”。
   改革开放后,各级领导人的讲话,以及报章杂志发表的许多文章,都宏篇大论重视教育工作,也倡导改善教师低得可怜的社会地位。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直到1984年,漠视教育、蔑视教师的不良倾向依然没有改观。因此,出现了高中毕业生不愿报考师范院校、大学毕业生不愿从事师范教育,以及在职教师纷纷跳槽的恶劣局面。教育事业青黄不接,岌岌可危。
   从1977年恢复高考起,刘沂生大都教授复读班,年年帮助毕业生报考志愿。1984年,刘沂生在青州二中任教,是复读班的语文教师。在教育一线工作21年的他,看在眼里,忧在心头。民族发展最重要的是基楚教育,现在教育出了问题,何谈建设社会主义?
   七月一日,是刘沂生的入党纪念日。他不愧是真正共产党员,毫无顾忌,直言不讳,
   彻夜不眠,撰就长达三千余字的《欲纠无策空叹息——令人震惊的教育危险前程的信号》,以人民来信的形式,于7月2日投往《人民日报》。文章历述教育、教师当前的恶劣处境,让教师与六种人作了令人无法批驳的对比,向社会、向中央领导发出“救救教育、救救教师”的强烈呼吁。
   《欲纠无策空叹息——令人震惊的教育危险前程的信号》一文,文笔相当尖锐。发稿之后,他让老教师袁守祜先生浏览留下的底稿。袁守祜是历经反右派的惊弓之鸟,看了文稿后,吓得面色变黄,握稿子的手抖动着,战战兢兢地说:“老刘哇,这稿子可发不得。爱党之心不可无,有些爱党的话却不能说。我当年也是爱党,话还没讲到这个程度呢,结果,咳……”
   刘沂生听后微微一笑,说:“就这百八十斤臭皮囊,又不是当过一次反革命了,只要能给老师们改变现状,也值得啦!”
   刘老师的信发出以后,犹如石沉大海,一连两个月毫无回音。令人意想不到的是,1984年9月2日的《人民日报》“教育”栏,竟以《值得忧虑的一个现象》为题,摘刊了刘老师为教师呼吁的文章。
   当时的中共中央常委陈云同志非常关心教育,读过,“人民日报”上刘沂生的文章后,于9月4日提出了“对教育工作的意见”,转呈中共中央,即后来人们称道的“尊师重教”批示:
   陈云同志看了一九八四年九月二日《人民日报》第五版上山东益都二中刘沂生写的文章《值得忧虑的一个现象》以后说:“这个问题(指目前高中毕业生报考大学时,很少有人把师范院校当作第一志愿)要引起重视。师范院校学生的质量保证不了,对今后的教育,对四化建设各方面的影响都很大。要继续想一些办法,帮助教师,主要是中小学教师,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住房问题;不断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逐步使教师工作真正成为社会上最受人尊敬、最值得羡慕的职业之一。
   十月初,刘沂生收到了潍坊地区宣传部部长常溪转来的、刊载陈云“对教育工作的意见”批示的内参文件,激动得热泪盈眶,久久说不出话来。
   1984年12月25日,“人们日报”正式刊发颁布陈云的“对教育工作的意见”批示。
   这天夜里,刘老师辗转反侧,难以入睡。半夜间披衣而起,挥毫题吟了一首即兴诗:
  
   漫漫长夜鸡报晓,
   炎炎久旱春雷鸣。
   教师将有出头日,
   挺胸人前复尊容。
  
   “对教育工作的意见”批示颁布后,在全国得到迅速落实。从1985年1月起,专门为教师提了工资,并将每年的9月10日定为教师节,恢复了教师应有的社会地位。从此刻起,当教师的同仁们,终于摘掉“臭老九”帽子,扬眉吐气地立于人前了。
   1988年秋,教师节前夕。陈云夫人于若木,与她的妹妹于陆琳,以及陈云的姐姐陈星,三个花甲老太太,相约到益都二中(今青州二中),探望了刘沂生和老师们,带来了党与国家对教师的关怀,这在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恐怕也无偶吧!
   刘沂生的一封信,成为中华教师命运的拐点,也成为中国教育史上的一个奇迹。因而,他被誉为“给中华教师命运带来拐点的人”,并被青州市推举为“改革开放三十年对社会有影响的新闻人物”。(《陈云传》下部有记载)
  
   五、退休闲居何得闲 畅游艺海一犟牛
   刘氏祖爷刘景,是明朝衡王府贡品糕点师,获末代皇帝崇祯赏赐黄腰带,被誉称为“黄带”刘。明亡清立,衡王府被查抄,刘景埋名隐居城西南白家庄,繁衍至今。刘沂生即其后裔。
   刘沂生的父亲刘德亭,能诗善词,是一个青州通。他受父亲的影响颇大,自读初中开始,就偏爱文科,读书成迷,吟诗作文成习,被同学们戏称为“我们的诗人”。待到考入曲阜师范学院以后,他的写作欲望更甚,间或在报刊上发表诗歌或民间故事。
   从教三年后,1966年文化革命开始。红卫兵小将们,从他的家里抄出叙事诗《桃李会》手稿,摘取主题诗的前四个诗句,断章取义,将他打成“现行反革命”,狠批孟斗,备受折磨。从此之后,他立誓封笔,长达20年之久。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1984年,他忧于教师被蔑视的现状,拍案而起,奋笔疾书,凭一封人民来信《值得忧虑的一个现象》,惊动中央,获得时任中共中央常委陈云的“尊师重教”批示,成为“给中华教师带来拐点的人”。他刊载于人民日报的文章,也被评选为“人民日报”1984年度《好新闻》一等奖,并被编入《人民日报历届全国好新闻获奖作品集》中。
   其后,他又一次封笔,埋首耕耘,致力于培桃育李教育工作。
   退休之后,人退志不休。2003年,66岁高龄的刘沂生,故志复萌,重开笔戒,开始了他的文学创作生涯。十年间,两年一部奇书。不算短章和碑记,写出章回体自传小说《犟牛本色》、人物传记《魏嵋传》、传奇集锦《古州传奇》、英烈传《碧血沃古州》、王府传奇集《衡王府史话》,与诗集《草堂清韵》等六部作品,多达200万字。更令人敬佩的是,除了第一部《犟牛本色》外,其余五部作品,全是他自己打字、排版与设计封面。
   2003年出版的章回体回忆录《犟牛本色》,是他井喷的第一部奇书,仅用十个月时间,未加润色,一稿而就,令人惊叹。本书已初得冯梦龙“三言”神韵,洋洋洒洒,环环相扣,再现了他的传奇人生,也客观反应了他所经历的60年社会现实。书中,首次详尽揭示陈云“尊师重教”批示的出台始末。《犟牛本色》举行出版新闻发布会时,曲阜师范学院曾派领导专程赴会,表示由衷地祝贺。
   2005年,第二部人物传记《魏嵋传》,是他探索用传奇体式撰写长篇小说的成功。《魏嵋传》用传奇体式,文学笔法,描述革命先驱魏嵋的传奇人生。《魏嵋传》的出版,产生了巨大社会反响。魏嵋,因种种原因,早已被国、共两党打入冷宫,成为被社会遗忘的人物。2010年出版的《山东通史》,已将被人们淡忘的魏嵋一家纳入正史,并将魏嵋与其子魏复中列为现代史人物列传第一名。
   2007年,刘沂生不满足以上两本纪实文学的写法,融入更多传奇色彩,出版了近50万字的《古州传奇》。《古州传奇》,以青州民间传说为底本,经过艺术加工,对青州的许多景点、历史人物,以及多奇闻异事,都有浓墨重彩地描述和演义。其作品,融古今轶闻于一体,收世事盛衰于笔下,奇闻异事毕集,令人拍案称奇,的确含三言“喻世”“警世”“醒世”之良苦用心。
   刘沂生的传奇故事极具特色。其作品调动传奇文笔的种种技法,吸收当代小说的诸多技巧,奇峰叠出,有血有肉、波澜起伏,情景交融,令人回味无穷,为当代传奇创作趟出了一条新路子,开拓了一片新天地,得到了著名学者、俗文学学会顾问刘峻骧先生的高度评价,被誉之为“当代冯梦龙”。
   2009年,72岁的刘沂生,又以抗日战争中青州南段村刘旭东家一门九烈英雄事迹为素材,撰就20万字的《碧血沃古州》。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刘兰芳与评坛新秀勾超,对此书大加赞赏,并将其收为演唱书目。
   刘沂生长于传奇,兼工诗词。2011年出版诗集《草堂清韵》,收入诗词作品近300首。他的诗属于古体诗,却又不拘故格,灵活多变,自成一体。
   2013年,76岁高龄的刘沂生老当益壮,又挥毫拟就30万字的《衡王府史话》,翌年出版。其中32组衡王府故事,已雕刻在青州衡王桥两侧的石雕栏板上,使宏伟的衡王桥成为一部壮丽的王府史诗。
   碑记,镌刻在石头上,是古代的一种常用文章体材。
   刘沂生是解放初的老文科大学生,对文言文颇有研究,对碑记体式更加青睐。近年来,他古为今用,将文言碑记融入现代文化特色,创作出一种通俗易懂、独具一格的新骈体碑记。行文凝练、形象、节奏感强,既有诗歌之美,又有散文之畅,且不乏浪漫主义色彩。
   纵观刘沂生的新体碑记,视野扩,境界高,语言畅快气势恢宏,不乏“栖鸿曼舞,喷泉乐伴,轻舟冲浪戏飞鲤;琴声悠扬,清风拂面,佳丽披彩舞蹁跹”这类优美文句。诸如《青州龙兴寺复兴颂》、《圣水祠赋》、《雕塑“盛开”落成记》、《碧波长流弥水颂》、《重修卧龙桥志》、《为亡妻高秀美志铭》、《东建德沿河东路拓修志》、《南张楼村腾飞志》、《王府长庚养生文化园落成志》、《春晖桥落成志》、《仁爱亭记》、《西苑小学腾飞赋》与“青州衡王桥栏板石雕王府故事”等作品,为青州市诸多景点增添了传统文化的光彩与魅力。刘沂生先生,堪称文化奇人。
   耄耋胸怀凌云志,犟牛虽老仍奋蹄。年届八旬的他,依然精神矍铄,笔耕不辍,焕发着夕阳更红的光彩。
  
   结语
   刘沂生的一生,走自己想走的路,做自己想做的事,写自己想写的文章,充满了传奇色彩,闪烁着灿烂的火花。他是从我们曲园走出来的优秀学长,为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深受师生、家长以及国人的爱戴。
   我们采访组登临刘府时,刘老刚刚度过八十寿诞。喜宴上,他击节作歌,吟诵了一首古歌《琼浆杯中融笑颜》。这首古歌,节奏明快,气势恢宏,堪称他的人生艺术总结,特摘录于下,与广大校友及朋友同庆共赏,权作这篇报道的结语:
  
   卢沟炮声撼河山,
   犟牛惊恐落人寰。
   含辛茹苦三万日,
   躬耕杏坛四十年。
   家和邻睦有余乐,
   功成名就无遗憾。
   书信一封感上苍,
   著作六部慰心田。
   今朝亲朋喜相聚,
   琼浆杯中融笑颜。
  
   作者:刘雪莲 林至煒 王阳陆
  

共 10877 字 3 页 首页上一页123
转到
【编者按】这篇报告文学分六个部分描写了一位传奇式的人物——刘沂生,一个优秀的人民教师,被称为“给中华教师命运带来拐点的人”。第一部分从他的家世、学习期间的出色表现、蒙冤受处分、决心做一名教师几个方面介绍了他高中毕业之前的经历。第二部分,描写他求学曲阜师范学院时刻苦学习、苦练基本功的历程,以及被洗清冤屈后的激动心情。第三部分,描写他毕业从教,初入行便被校长肯定,之后却因一段讲课内容被批斗,再后来回原籍专心教学、投身教育事业的经历。第四部分,描写他满怀忧患意识,针对高中毕业生不愿报考师范院校、大学毕业生不愿从事师范教育,以及在职教师纷纷跳槽,致使教育事业面临青黄不接的问题,秉笔直书,撰文投稿,被《人民日报》登载,并受到陈云同志批示从而为教师命运带来拐点的一段传奇经历。第五部分,描写他退休之后人退志不休,致力于文学创作,出版多部专著,开创新体碑记等,耄耋之年仍胸怀凌云志的豪情与精彩生活。结语部分,以其八十寿诞喜宴上吟诵的一首古歌作结语,总结了他的传奇一生。通篇来看,文字厚重,内容丰富,笔调高昂,全面细致地描写了一个经历坎坷、敢说敢为、躬身教育、才华卓越,直至晚年仍笔耕不辍取得令人赞叹成就的人物。很励志,值得品读学习!【编辑:执手今生】【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7031024】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执手今生        2017-03-09 21:19:44
  向文中的刘老先生致敬!不向命运低头,永怀一颗奋进之心,用实际行动创造精彩人生。
2 楼        文友:草堂瘦叟        2017-03-10 06:15:05
  谢谢。编辑很好,辛苦了。
   中国教师博物馆中,除有关“尊师重教”的资料图片及刘沂生的七部作品外,另有两篇重要文献。这是其一,另一篇是《鸣不平斗胆上书救“老九”——“尊师重教”批示出台史实》,也属于报告文学,万余言,有刘沂生本人撰拟。这两篇文稿,都有若干插图,可惜插不进去。
   过几日,再请你编辑刊发另一篇。
刘沂生,笔名瘦叟,现代传奇作家 。出版《犟牛本色》、《魏嵋传》、《古州传奇》、《碧血沃古州》、《衡王府史话》与诗集《草堂清韵》等六部著作。
3 楼        文友:执手今生        2017-03-10 18:20:37
  恭喜获精。问候!
回复3 楼        文友:草堂瘦叟        2017-03-10 18:40:35
  谢谢。有你的一份功劳!
4 楼        文友:湖北武戈        2017-03-10 21:26:32
  恭喜获精,继续精彩。
与江山作者共同成长!
5 楼        文友:春雨阳光        2017-03-10 23:23:49
  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即使真的一帆风顺,他这辈子肯定找不到自己的落脚点。文章主人公的经历是丰富的,是充满着智慧的,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语文教师
回复5 楼        文友:草堂瘦叟        2017-03-11 05:45:25
  谢谢抬爱。
回复5 楼        文友:草堂瘦叟        2017-03-11 05:46:05
  谢谢。同喜。
共 5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