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秋月菊韵 >> 短篇 >> 杂文随笔 >> 【菊韵】读书札记之一(随笔)

编辑推荐 【菊韵】读书札记之一(随笔)


作者:刘春 进士,7064.58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196发表时间:2017-04-01 08:15:09


   其次,资料厚重翔实。作者参考了大量的国内外有关书籍,查阅了大量的有关资料,积淀20余年的思考结晶遂成此书。就附录的中外文献资料近五十种。大都是亲历者的回忆,可信度较高。
   再次,细节描写生动。既然站在高处看平处、远处看近处、现在看过去,就应该有大有小、有详有略、有粗有细。没有细节,就不会好看。大场面,大手笔,大战役,都是一个个小的战场、小的战斗、小的冲突组成的。同样,也是一个人、一个班、一个连、一个营、团、师构成的。详的如同亲临,细的就像亲见,一个个生动活泼的英雄勇敢无畏,顶天立地,一个个小集体英勇善战,以土治洋;联合国军的狼狈、离开现代化的无奈活灵活现在你的面前。
   第四,人物刻画鲜明。无论志愿军陆军、炮兵还是空军,鲜活的面孔通过作者的妙笔活脱脱出现你的面前。有志愿军高级将领:彭德怀、洪学智等,有志愿军中下级干部,也有一批战士。还有联合国军的高级指挥官麦克马瑟、沃克、李奇微、克拉克,以及南韩的总统李承晚的种种表演。
   第五,语言风趣明快。语言明快好读,充满了革命乐观主义。刚刚从解放战争的战场上匆匆走下来,就匆匆走上朝鲜战场的土八路,一如既往的发挥了土的特色,从现代战争中学习战争,用传统的土战法,抗击着有着现代化立体装备的联合国军,牺牲的壮烈、胜利的欢快,无不通过作者的手凸现在我们眼前。看看这一段:“打白刃战,美国鬼子比日本鬼子差远了。可美国鬼子却比日本鬼子会耍花招。一伙美国兵坐在汽车上打出了白旗,跑到第三连阵地前表示要投降。第三连信以为真,派人下去受降。结果刚走到汽车跟前,就被人家冲锋枪机关枪一阵扫射,被打倒一大堆。还没来得及还手,人家已轰着油门跑了。第三连吃了大亏。日本鬼子一般来说不会有这种损招。此后,第三连的战士们看见举白旗的美国鬼子就气不打一处来,打得比不举白旗的还狠,除非你把枪扔下跪着爬过来。奶奶的,谁教你玩花招!”
   第六,分析发人深思。作者不是就抗美援朝而写抗美援朝,而是通过朝鲜战争的研究,解读现代战争对中国军队的启示,对未来战争的思考。解读毛泽东军事思想对现代战争的指导意义,解读战争指导艺术在不同战争条件下的运用。朝鲜战争让土八路警醒,从那时候起,人民军队开始了大打现代战争的准备。新的形势为人民军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高科技的发展为人民军队提供了翅膀。作者力图从分析中让人们了解,现代的战争已经不是过去的土地占领的战争。要适应这种战争,就要有自己的拳头。
   拨动心弦畅我心--读《余畅的诗》
   1、余畅先生赠我新出版诗集《余畅的诗》,并让我“教”之。不由面红耳赤。
   说实话,我买的书中,没有一部是诗。我不懂诗,也不写诗,更不研究诗。有时诌几句不三不四的东西,自己戏为“长短句、打油诗、顺口溜”。所以,让我如何去“教”,让我大费踌躇。无奈何,就只有读老弟的诗。
   2、读了才有发言权。读了,还是没有发言权。再读,认真的读。总算琢磨出点味来。
   3、那天,很少看电视的我,偶然看到湖南卫视,有一个“超级女声”节目。评委对一个姑娘直言不讳的说:你不适合做歌手。因为你唱歌归唱歌,心里没有歌中表达的情感,所以,歌词与歌词表达的感情不能融入其中,就不能表达出歌曲的内涵。
   我忽然联想到诗,联想到余畅作的诗。细细品味,咂摸到余畅的心声,余畅的感情,余畅的心语,余畅的真诚。
   4、余畅的诗里处处透出一个真。从首篇《信仰》里那一连串的“相信”就看到,诗人追求理想十分执着,对党充满坚定的信念。对社会对人民饱含着关注关切关怀之情。《旗,还是红色的》就表明了自己的态度。诗人直抒胸臆,针砭时弊,但是并没有失去信心。“鼓舞人民所爱,扫荡大众所憎。”铿锵有力,立场鲜明:旗,没有改变颜色,活力无限。《季节,或者天气》组诗更体现了诗人的不平静的心情。从春到冬的历程,从雷到雨、雪的过程,从植物的生长到收获,诗人倾注了极大热情,不断的渲染,营造了一个浓浓的氛围,诗人呼叫着,呐喊着,“喊回生机/喊回蓬勃/喊回激情/喊回豪迈/喊回五光十色的生活/喊回良知与道义的气概”,使读的人不能不感到心灵的震颤。
   5、诗是生活美的浓缩,是生活精华的提炼。诗人对故乡充满了深深的爱。大量的诗歌是描述家乡的。那一句句轻盈的句子,就像从诗人的心里跳出来的,“天然去雕饰”,极富生活气息。伴随着动人的旋律,就像奏响了一曲曲讴歌田园的交响乐,忍不住我也想随着吟之唱之,舞之蹈之,在大自然里敞开心扉,大声的歌唱,快乐的跳跃,泥土的芬芳扑面而来。谁不为之陶醉呢?!
   6、诗人咏物的诗歌不多,但很有哲理,给人以启示。譬如《农具三部曲》里:咏耧:泥土需要升华/季节需要充实”;咏镰:“在他收获的季节啊/正是我闪光的时候”;咏锄:“为了希望之苗的茁壮/岂容杂草把养分掠夺/汗水换取的不该是荒芜/本分的劳作不能无收获”等,看到了什么?我看到了诗人的思索,看到诗人借物咏志的志向。
   7、诗人的诗富有创新精神。诗人深深懂得,创新离不开社会和生活。离开生活就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所以,诗人热情体察社会,反映人民的苦乐,直面人生命运的坎坷,赢得了人们的喜爱。健康向上是这本诗集的突出特点。没有颓废,没有消极,字里行间,都是对大自然、对祖国、对家乡家庭、对父老乡亲、父母妻儿、对朋友、对天地之间的所有美好事物的爱,只一个“爱”字,注入了诗人满腔心血。
   8、余畅的诗可能不是最好的,但他肯定是用心去写的。读过之后,我的心就融化在诗集中不能自拔,爱不释手不敢说,三番五次的翻阅,心弦为之拨动,铮然有声。读一次,就有一次的收获。收获之后,品一杯丰收之酒,犹如醍醐灌顶,醇郁的浓香散发开来,闭上眼回味着,抿着嘴品味着,张开口呼出香气,心里美美的,飘飘的,亮亮的,于是我用力的呵一声:好舒畅,好畅快!
   呵呵,余畅先生不弃,是为教!工农兵形象——被遗忘岁月的记忆,翻书堆,不小心找到了这样一本小书:《工农兵形象选》。
   这本书由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73年10月出版。定价0。35元。
   书中前言说:“在毛主席无产阶级革命文艺路线指引下,广大业余和专业美术工作者,深入三大革命斗争第一线,与工农兵相结合,努力改造世界观,提高了阶级斗争觉悟,创作了不少优秀美术作品。作者以饱满的政治热情和尽可能完美的艺术形式,反映了三大革命运动的重大题材,刻画了我们时代的工农兵形象;反映出批林批孔运动以来,我国美术工作者在发展连环创作、致力于中国画创新方面所取得的新成果。”
   翻阅着书中那一幅幅画面,心中感慨万分。我们的工农兵形象高大魁梧,个个浓眉大眼,精神十足;革命精神写在人们脸上,自豪感写在脸上;斗志体现在脸上。不管男女老少,都是一种力量支撑着:那就是毛主席的教导。画中各种人物形形色色,如:炼钢工人、煤矿工人、纺织工人、石油工人、养路工人;农民;解放军;少数民族;赤脚医生;知识青年;红卫兵;儿童团;大学生。好像知识分子少了一些。有一个也是工农兵大学生学成归来。那正是臭老九被打倒在地,被踏上一只脚的年代。
   画中描绘的场景有动有静,有大有小;有正面的,也有侧面的。我们一眼可以看出,这都是响当当的正面形象。面部形象决定了这都是好人,是按“高大全”的标准塑造出来的。
   我是从那个时代过来的,对此特别敏感。有时候想一想,还真有点怀念呢。因为那时人人都穷的时代,人们的思想高尚、单纯、无私;不怕苦,不怕累;奉献、牺牲精神是人们的自觉;互相帮助是人们美德。
   虽然经过了一场史无前例的运动,思想受到了冲击,但是对毛主席的感情没有丝毫变化。人们坚信,面包会有的,房子会有的,等着吧!心里也知道等也是白等,但毫无怨言。极度匮乏的物质年代,买什么都要凭票的年代,画家们怎么找到的模特?他们笑逐颜开,兴高采烈是不是装出来的?难道他们能吃饱穿暖?难道他们与大家不一样?难道他们用笑脸欺骗了人们?或者是画家无奈的画出了自己违心的形象?那么,我就不一一写出画家们的名字了。
   不过,在今天,我还是喜欢这些被人们忘记了的形象。它勾起了我的回忆,使我的记忆回到了过去,我年轻的时候。
   《读者》的魅力。
   《读者》杂志原来叫做《读者文摘》。因与美国的刊物同了名就只好无奈的改了。1993年改名的时候,该刊曾向全国征集新刊名。好像我也参加了,但是我起的名字人家没有用。不用也没有影响我对她的热爱。照订不误。
   总觉得《读者》与《读者文摘》这两者之间有区别,心里别别扭扭的。《读者文摘》清楚明了,一看就知道是读者自己推荐的喜欢的文章的汇总;《读者》就有些含混,说是读者的论坛——也象,认为是读者的活动天地——也行。但是,《读者》毕竟是《读者》。改名不改初衷,硬是摸爬滚打这么多年,在林林总总的众多刊物中独领风骚。
   从她第一期起,我就开始订阅。由于我周围的人们都喜欢,很多拿了就有去无回了,所以,到年底一整理,惨不忍睹:一年12本(后来成为半月刊,一年24本),连一半都收不回来,即使收回的也是少皮缺页。无奈,就不借了,那怕得罪一些人。看你怎么着?年底就把12本用绳子装订起来,再用牛皮纸包装贴皮,俨然是一册合订本。谁知有人借去,竟全部丢了!真气得我“三尸神炸,五脏挪位”!再后来,我基本不订阅了,就只买合订本。
   说了半天,这本杂志怎么就会这么吸引人呢?其实大家都知道,每期封面上都印着“博采中外、荟萃精华、知识文采、人情哲理、历久弥新、风格隽永”。我想说的是,这本杂志的每一篇文章都是精品,都是美文。读了“口角噙香”,五脏六腑十分受用,丹田正气凝聚浑雄。时候一长可能就会忘记。想起来再看,永远不会过时,仍然是那么的吸引你的眼球。我的床头放着一摞合订本,临睡随手拿起来看一两篇,闭上眼睛品咂着那“淡淡如菊”的滋味儿,就会进入梦乡。
   这本杂志最大的特点,是她的封面。封面是刊物的眼睛,《读者》的封面如她的明眸清澈见底,水灵灵的,让人看了就觉得她十分可靠,值得信任,是一个真诚的老朋友。有人说,不管在哪一个报刊亭,离得远远的,就会在花花绿绿的刊物中一眼认出她。正如古诗词所说:“众里寻他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她的封面,设计特色独有韵味。清新,自然,大方,美观、舒适、……整体上看,似乎利用了黄金分割法,使人看后过目不忘,印象深刻。从第一期开始,好像每期的封面是一幅幅美仑美奂的自然或者人物图片,有严肃的,有快乐的,有童趣的,有调皮的,有沉寂的,有虚幻的,有动情的,有静谧的,有流动的等等,但她绝不以妖冶媚人,不去迎合世俗,保留原始的纯洁,恪守着自己的童贞。这是我始终佩服的地方。当初关于她的价格,倒不是主要的——随行就市即可;加上几幅彩页作广告,也未尝不可,只要不牺牲读者的利益。其实她的封面也是经过了发展和变化:封面白底,用边框围住,图片在中间位置,衬得刊物十分醒目。后来,封面中的图片,用边框框住,那个大边框没有了。也有整幅封面是图片的时候,但后来不见了;刊名是赵朴初先生题写,俊逸潇洒,曾经竖排、横排、叠排过,也曾经在封面的上方、下方游移过;字体颜色红、绿、蓝、黑不断变化;图片大都是风景、人物、鸟虫的摄影,偶尔也用油画、国画,但很少见。
   我是《读者》的忠实读者。是因为她的温馨,她的宽容,她的博大,她的人情味。她不是政治教科书,但她却用自己的人文精神“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慢慢渗透到人们的心灵深处,改变着人们的世界观。她自喻为一只嗡嗡飞来飞去的蜜蜂,辛勤劳动,奉献读者。
   可以想想,假如没有《读者》,读者会怎样?

共 9771 字 2 页 首页上一页12
转到
【编者按】这真是一篇读书杂记,内容丰富,涉猎书籍众多。作者从个人的爱好出发,有感而发,信手拈来,虽然篇幅较长,读来却兴趣盎然。其中,《太平杂说》着重还原历史的真实,批判太平天国的种种错误;《比我老的老头》着重剖析写作特色;《开国第一战》着重研究抗美援朝的史实;《余畅的诗》着重分析作者率真的心路历程;《工农兵形象选》着重介绍文革时期“高大全”的正面形象,指出历史的瑕丝;《读者》着重强调其林林总总、独领风骚的风格。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此言在作者的身上,得到了很好的印证,故此刘春老师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佳作推荐欣赏!【逝者如斯】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逝者如斯        2017-04-01 08:16:28
  问好刘春老师,多谢支持菊韵!
爱好文学,坚持写作,广交朋友
2 楼        文友:借双慧眼看世界        2017-04-01 11:17:29
  欣赏拜读老师美文佳作,认真学习品读:这本书如果放在三十年前,作者肯定被打倒无疑。这本书能够出版,标志着一花独放的历史评价成为过去,是对历史百家争鸣的重新定位。
走向太阳的路是烙人的,但太阳永远那么迷人!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