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海蓝云天 >> 短篇 >> 作品赏析 >> 【海蓝】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赏析(散文)

编辑推荐 【海蓝】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赏析(散文)


作者:暗香浮动w 秀才,1551.91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5571发表时间:2017-06-24 08:12:47
摘要:它表达了诗人“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忧国忧民的思想情怀;具体反映了统治集团不顾国计民生骄奢淫逸的生活;深刻揭露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鲜明的阶级对立现象;全面地描绘了安史之乱前唐帝国危机四伏、不可终日的社会图景;集中体现了杜甫无论穷达都要兼济天下的积极从政的态度。


   这首诗虽为长篇,实乃缩制,在仅仅五百字中就对社会现实生活作了这样全面、深入、细致的反映,并且常在一两句中突现本质,顿见精神,体现了作者高度的艺术概括力,同时作者在本诗中选取了富有典型意义的题材加以提炼升华,交错运用写景、叙事、抒情、议论及对比等表达方式,往往信笔写来,不拘形式,不限声律,反复周折而章法严谨,体现了他在五言古诗创作方面的高度艺术成就。
  
   【附录】
   杜甫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盛唐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后人尊称为“诗圣”。祖上曾从原籍京兆(今陕西省西安市)迁往襄阳(今湖北省襄樊市),从他曾祖父起移居巩县(今河南省巩县)。其祖父杜审言,父亲杜贤,杜甫自称家世是“奉儒守官,未坠素业”。
   杜甫七岁吟诗,读书万卷,自称“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九龄书大字,有作成一囊”《壮游》。
   开元十九年(731年)南游吴、越。四年后,回洛阳,旋赴长安参加进士考试,不第。此后,漫游在河南、山东、河北之间,与李白、高适、李邕、苏源明等人结识。
   为了实现“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于唐玄宗天宝五载(746年)来到京都长安应试,谋求政治出路。次年,权相李林甫以“野无遗贤”的谎言欺骗朝廷,杜甫又一次落选,备受艰辛。他怀着出仕从政的迫切愿望,在长安等待了十年。直到天宝十四载(755年),才获得右卫帅府胄曹参军的从八品官职。
   安史之乱起,诗人正在奉先探亲。次年,潼关失守,诗人投奔灵武,中途曾为叛军所俘。脱险后,唐肃宗任为右拾遗,后人称其为“杜拾遗”。不久,以疏救房琯获罪,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乾元二年(759年),终因饥荒,杜甫弃官随灾民流亡,经甘肃东部进入四川,寓居于成都浣花溪草堂,曾一度入剑南节度使严武幕府,以检校工部员外郎衔充任节度参谋,故世称“杜工部”。唐代宗大历三年(768年),杜甫携家出峡,漂泊于江陵、公安、岳州、衡州一带江上。大历五年(770年),贫病交加的诗人卒于湘水舟中。
   杜甫生逢安史之乱前的全盛时期,又经历了唐王朝衰落的开端。他饱经忧患的一生,是与这历史大转折时期的治乱盛衰紧密的联系在一起的。他的诗歌真实,深刻地再现了这一历史转折时期的社会现实,有着丰富的政治内容和浓郁的时代气息。强烈的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是杜甫诗歌的基调,“沉郁顿挫”是其主要风格。他发扬了汉乐府民歌“缘事而发”的精神,开拓了“即事名篇,无复依傍”的创作途径,诸体兼备,自成机杼。他的诗,在当时就获得了“诗史”的美称。有《杜少陵集》。

共 6486 字 2 页 首页上一页12
转到
【编者按】大丈夫处世,当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被称为诗圣而千古传扬的杜甫更是如此。杜甫精心熔铸的长篇巨制《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更是充分体现了杜甫忧国忧民的思想。虽然他已近暮年,贫困交加,社会地位低微,但他想到的仍是社会的不平和身处苦难中的人民。赏析语言精炼,说理透彻。问好作者,推荐阅读。编辑:红叶秋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红叶秋        2017-06-24 08:16:47
  品读老师的赏析文章,我更理解了杜甫的伟大。一位舞文弄墨者,当以杜甫那样忧国忧民,而不是沉溺在个人情感中卿卿我我。问好老师!
文载道,诗言志,不亦乐乎!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