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海蓝云天 >> 短篇 >> 杂文随笔 >> 【海蓝】李姓溯源(随笔)

编辑推荐 【海蓝】李姓溯源(随笔)


作者:暗香浮动w 秀才,1551.91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9003发表时间:2017-08-11 23:09:06


   李玉(约1602年~约1676年):字玄玉,号苏门啸侣,又号一笠庵主人。吴县(今属江苏)人。出身低微,其父曾是明朝大学士申时行府中的奴仆,他也因此受到压抑,不得应科举。崇祯末年中乡评副榜,明亡后专事剧本创作。入清后无意仕进,毕生致力于戏曲创作和研究,剧作见于各种曲目书中著录的有42种。其中《一捧雪》《人兽关》《永团圆》《占花魁》《清忠谱》《眉山秀》《两须眉》《太平钱》《千钟禄》《万里圆》《牛头山》《麒麟阁》《七国记》《昊天塔》《风云会》《五高风》《连城璧》《一品爵》等18种,如今存有全本。
   李自成(1606年~1645年):原名鸿基,明末农民起义领袖,世居陕西米脂李继迁寨。童年时给地主牧羊,曾为银川驿卒。1629年起义,后为闯王高迎祥部下的闯将,勇猛有识略。荥阳大会时,提出分兵定向、四路攻战的方案,受到各部首领的赞同。高迎祥牺牲后,他继称闯王。1643年在襄阳称新顺王,并在河南汝州歼灭明陕西总督孙传庭的主力,旋乘胜进占西安。次年正月,建立大顺政权,年号永昌。不久攻克北京,推翻明王朝。四月,多尔衮率八旗军与明总兵吴三桂合兵,在山海关内外会战李自成。李自成战败,退出北京,率军在河南、陕西抗击。1645年5月17日,在湖北通城九宫山元帝庙遭村民误杀。
   李锦(1606年~1650年):明末农民起义将领。又名过、双喜,号一只虎,陕西米脂人。起义军领袖李自成侄。崇祯三年(1630)从自成起义,从骁勇善战著称。历任营制将军。进京后加都督衔。自成牺牲后,他与高一功等联明抗清。南明封其为御营前都左军侯,赐名赤心,所部号“忠贞营”。永历四年(1650年)在广西庆远(宣山)病死。
   李渔(1611年~1680年):初名仙侣,后改名渔,字谪凡,号笠翁,浙江金华兰溪夏李村人。明末清初文学家、戏剧家、戏剧理论家、美学家。李渔自幼聪颖,素有才子之誉,世称“李十郎”,曾家设戏班,至各地演出,从而积累了丰富的戏曲创作、演出经验,提出了较为完善的戏剧理论体系,被后世誉为“中国戏剧理论始祖”、“世界喜剧大师”、“东方莎士比亚”,是休闲文化的倡导者、文化产业的先行者,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之一。李渔一生著述丰富,著有《笠翁十种曲》《无声戏》《十二楼》《闲情偶寄》《笠翁一家言》等五百多万字。还批阅《三国志》,改定《金瓶梅》,倡编《芥子园画谱》等,是中国文化史上不可多得的一位艺术天才。
   李定国(1621年~1662年):字宁宇(或云字一人,初名如靖),南明永历政权抗清名将,陕西榆林(或作延安)人。李定国出生于贫苦农民家庭,崇祯三年(1630年),张献忠发动陕北饥民起义,将少年李定国收为养子,改姓张(或云十岁时为张献忠所掠,养以为己子)。从此,他跟随张献忠转战南北。李定国成年后,勇敢善战,为张献忠所钟爱。张献忠死后归顺南明政权,永历六年,清顺治九年(1652年)初,李定国在经过充分准备之后,出兵八万攻湖南。先取沅州(今湖南黔阳)、靖州(今湖南邵阳),继攻广西桂林,大败清军,逼得清军主帅、定南王孔有德自杀。李定国七月初占领桂林,随后,直下柳州、衡州等四州,兵锋指向长沙。清廷闻讯大惊,增派十万大军驰援。为避清军锐气,李定国暂时撤离长沙外围,退守衡州。清军主帅、亲王尼堪率军尾追,李定国设伏将清军团团包围,四面猛攻,清军大溃,尼堪被阵斩,全军覆没。李定国取得桂林、衡阳两大战役的胜利,使南明的抗清斗争打开了一个新局面。永历十五年,顺治十八年(1661年),清军吴三桂部十万大军进入缅甸,逼缅王交出永历帝,未果。次年,吴三桂在昆明将永历帝缢杀,南明至此灭亡。李定国闻讯,悲愤成疾,在西南边陲坚持抗清斗争17年的李定国于1662年6月在勐腊(在澜沧江以西)病逝,时年42岁。当下云南人仍然视李定国为滇中的脊梁,晚清革命党人起义,蔡锷等仍以李定国为榜样,章炳麟说:“愿吾滇人,毋忘李定国!”
   李塨(1659年~1733年):清初哲学家。字刚主,号恕谷。直隶(今河北)蠡县曹家蕞人。他是颜元学说最得力的继承者、传播者和发展者,在教育方面颇有成就。且著有《四书传注》《周易传注》等。
   李绂(1673年~1750年):字巨来,号穆堂,江西临川县城荣山镇人,清代著名政治家、理学家和诗文家。康熙四十八年进士,由编修累官内阁学士,历任广西巡抚、直隶总督,因参劾下狱。乾隆初起授户部侍郎。治理学宗陆王,被梁启超誉为“陆王派之最后一人”。著有《穆堂类稿》《陆子学谱》《朱子晚年全论》《阳明学录》《八旗志书》。
   李鱓(1686年~1762年):中国清代著名画家,字宗扬,号复堂,别号懊道人、墨磨人,“扬州八怪”之一,江苏省扬州府兴化县(今兴化市)人。康熙五十年中举, 于康熙五十三年以绘画召为内廷供奉,因不愿受“正统派”画风束缚而被排挤但遭忌离职。于乾隆三年出任山东滕县知县。为政清简,颇得民心,因得罪上司而被罢官,后居扬州,以画为生。其宫廷工笔画造诣颇深,中年始画风变化,转入粗笔写意,大胆泼辣,挥洒自如,感情充沛,富有气势。其作品对晚清花鸟画有较大的影响。李鱓是明代状元宰相李春芳的第6代裔孙,后代定居江苏镇江。传世画迹《土墙蝶花图》轴、《松藤图》轴等。
   李方膺(1695年~1754年):中国清代诗画家,字虬仲,号晴江,别号秋池,抑园,白衣山人等,通州(今江苏南通)人。寓居金陵借园,自号借园主人。为“扬州八怪”之一。出身官宦之家,曾任乐安县令、兰山县令、潜山县令、代理滁州知州等职,为官时"有惠政,人德之",后因遭诬告被罢官,去官后寓南京借园,自号借园主人,常往来扬州卖画。与李鱓、金农、郑燮等往来,工诗文书画,擅梅、兰、竹、菊、松、鱼等,注重师法传统和师法造化,能自成一格,其画笔法苍劲老厚,剪裁简洁,不拘形似,活泼生动。被列为扬州八怪之一。有《风竹图》《游鱼图》《墨梅图》等传世。著《梅花楼诗钞》。也能人物、山水,尤精画梅。作品纵横豪放、墨气淋漓,粗头乱服 ,不拘绳墨,意在青藤、白阳、竹憨之间。画梅以瘦硬见称,老干新枝 ,欹侧蟠曲。用间印有〖梅花手段〗,著名的题画梅诗有〖不逢摧折不离奇〗之句。还喜欢画狂风中的松竹。工书。能诗,后人辑有《梅花楼诗草》,仅二十六首,多数散见于画上。
   李海观(1707年~1790年):字孔堂,号绿园,亦号碧圃老人。祖籍河南新安县,清康熙三十年(1691年)豫西旱荒,其祖父玉琳逃荒至宝丰宋家寨(今属平顶山市郊区),在鱼齿山寺义学教书维持生活,遂安家落户。李海观自幼从祖父读书,沉潜好学。乾隆元年(1736年),中丙辰恩科举人。至40岁三次赴京,连试未第。留京谋职,教学三年。不久,受弟子李生(状元)推荐,任漕运之职。此后,宦游20年,足迹遍及长江中下游及运河南北。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任贵州印江县知县。海观的诗文书法,造诣皆深,时印江县试,海观亲命题:《学而时习之》。试生讥笑说,大人似乎没读过多少书。二场仍此题,诸生大窘,能勉强交卷者无几,并说大人当系捐职,学问止此。三场仍用前题,竟无一交卷者,海观却已写成十数篇,传示诸生,众皆惊叹不已。次年,云贵总督、贵州巡抚修印江天爷庙。书匾时,却无人能执笔,海观系七品县令,身卑职微,挺然自荐,挥书“红云一朵”,督抚二人览书惊喜,即邀谈学问,谓海观大材小用。即令代理思南府知府。乾隆四十年(1775年)海观致仕归宝丰宋家寨,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到新安马行沟教书,两年后,再返宋家寨闲居。
   李调元(1734年~1802年):清代四川戏曲理论家、诗人。字美堂,号雨村,别署童山蠢翁。李调元生于四川罗江县(今属安县宝林镇)。父亲李化楠是乾隆年间进士,官至保安同知(官名)。李调元与遂宁张问陶(张船山)、眉山的彭端淑合称清代蜀中三才子。
   李锐(1773年~1817年):字尚之,号四香。江苏元和(今苏州)人。曾受业于钱大昕门下,后入阮元幕府,整理数学典籍。实际主持《畴人传》的编写工作。著有《弧矢算术细草》《勾股算术细草》《方程新术草》,阐发中国古代数学的精粹。还曾对多部历法进行注释和数理上的考证,著成《日法朔余强弱考》。
   李善兰(1811年~1882年):原名李心兰,字竟芳,号秋纫,别号壬叔。浙江海宁人,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数学、天文学、力学和植物学家,创立了二次平方根的幂级数展开式,研究各种三角函数,反三角函数和对数函数的幂级数展开式(现称“自然数幂求和公式”)。
   李鸿藻(1820年~1897年):字兰荪,号石孙、砚斋,河北保定人。同光年间的“清流领袖”,晚清主战派重臣之一。咸丰二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督河南学政。同治元年,擢侍讲,深受西太后信任,累迁内阁学士,署户部左侍郎。四年,擢都察院左都御史,加太子少保。光绪二年,命兼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反对崇厚擅订《里瓦几亚条约》。历任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调吏部尚书。光绪二十三年以病乞假,旋卒,年七十八岁,予谥文正,赠太子太傅,入祀贤良祠。
   李桂玉(约1821~1850年):女,字姮仙。生活于清道光年间。原籍陇西(甘肃),随夫入闽。夫早逝,桂玉在李厝馆寓庐,设馆课女童,业余著述,撰成《榴花梦传奇》前357卷(全书360卷)近500万字,叙述唐代女子桂恒魁建功边防、痛斥昏君庸臣的故事。为古今所有弹词中最长的一部,为传世佳作。
   李慈铭(1830年~1894年):晚清著名文史学家。初名模,字式侯,后改今名,字炁伯,号莼客,室名越缦堂,晚年自署越缦老人。会稽(今浙江绍兴)西郭霞川村人。光绪六年进士,官至山西道监察御史。数上封事,不避权要。日记三十余年不断,读书心得无不收录。学识渊博,承乾嘉汉学之余绪,治经学、史学,蔚然可观,被称为“旧文学的殿军”。
   李秉衡(1830年~1900年):字鉴堂,辽宁省大连市庄河市人。初捐资县丞,迁知县。光绪五年(1879年),为冀州知州。越二年擢永平知府。十年(1884年)移任广西按察使,法军侵越犯边时,李秉衡主持龙州西运局。翌年与冯子材分任战守,取得谅山大捷,彭玉麟奏言:“两臣忠直,同得民心,亦同功最盛。”1900年庚子之变,起用为巡阅长江水师大臣。八国联军进攻大沽后,李秉衡由江苏率兵北上,保卫北京,在杨村(今武清县)败绩,退至通州(今通县)服毒自杀。谥忠节。
   李端棻(1833年~1907年):字芯园,衡永彬桂道衡州府清泉县(今衡阳市衡南县)人,清朝著名政治家、改革家,出生于贵州省贵筑县(今贵阳市)。北京大学首倡者、戊戌变法领袖、中国近代教育之父,历任山西、广东、山东等省乡试主考官、全国会试副总裁、云南学政、监察御史、刑部左侍郎、仓场总督、礼部尚书。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第一个疏请设立京师大学堂(今北京大学前身)。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举荐康有为、梁启超,支持戊戌变法。
   李凤苞(1834年~1887年):清末外交家。字丹崖。江苏崇明(今属上海市)人。爱好历算,精于测绘,深为李鸿章赏识。曾捐资为道员。后受命办理江南制造局、吴淞炮台工程局,并兼任两局编译,翻译科学技术书籍。1876年经李鸿章推荐任船政留学生监督。1877年赴英法两国学习。1878年又由李鸿章保荐,担任驻德公使。不久,又兼任驻奥、意、荷三国公使。1884年暂署驻法公使。中法战争爆发后,奉命回国任北洋营务处总办,兼管水师学堂。,因1884年在德国购买军舰,从中受贿银60万两而革职。著有《四裔编年表》《西国政闻汇编》《文藻斋诗文集》等。
   李平书(1854年~1927年):江苏苏州人,生于江苏宝山高桥镇(今属上海市浦东新区)医业世家。幼入私塾,14岁父亡故,缀学来上海花行、米豆行当学徒。同治八年(1869年),应试上海县,补县庠生。同治十二年进龙门书院肄业,兼习中医,获补庠膳生。光绪九年(1883年),经人推荐襄理字林西报笔政,日著时论一篇。是年,英租界建成自来水厂,李平书立即前往考察,并决定引水入城,在二洋泾桥南赁屋设局,承销法租界及城厢用水。光绪十二年,以优贡资格参加朝考,获一等第十名。随即赴广州、香港、澳门及西贡、新加坡等地考察政治、经济状况。光绪十九年起,先后署广东陵丰、新宁、遂溪知县。在遂溪任职期间,曾组织团练击退法军入侵,反受革职处分。光绪二十六年被召入张之洞幕下,后任湖北武备学堂总稽查、提调。光绪二十九年转任江南制造局提调,兼任中国通商银行总董、轮船招商局董事、江苏铁路公司董事。此后他主持一系列社会改良活动,与名医陈莲舫创立医学会,创设中西女子医学堂、南市上海医院(今上海市第二人民医院),开办华成保险公司、昆新垦牧公司,投资华兴面粉厂,主持闸北水电厂等。光绪三十一年,他和姚文木丹、郭怀珠、莫锡纶等集议创设总工程局,以整顿地方,立自治之基。官方同意后,选出37人为议事经董或办事总董。李平书任领袖总董,统管城厢内外总工程局。积极主持总工程局工作,派人接收城厢内外道路、路灯管理权,设立和资助小学堂以利初等教育事业的发展,统一巡警以维持地方治安,同时还采取一系列措施阻止租界的扩张。光绪三十三年,上海道瑞澄下令禁绝华界鸦片烟馆,交总工程局办理,李平书遂将原有沪南学会体操部、商业体操会,沪北商余学会、沪西士商体操会等五体育会组成南市商团公会,自任会长。宣统元年(1909年)清政府颁布《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原城厢内外总工程局改称上海城厢内外自治公所,李平书仍为总董。宣统三年(1911年)10月武昌起义爆发后,李平书转向革命,在11月3日上海光复之役中,和陈其美一同担负起领导起义的重任。他组织和动员上海各业千余名武装商团团员巡逻值勤,协助陈其美率领的敢死队攻下道台衙门、县署及江南制造局。上海光复后,担任沪军都府民政总长兼江南制造局局长,包揽城厢内外全部民政事务,并以此为契机,实施拆城墙、填濠沟、筑马路,实现了其多年的变革夙愿。与此同时,针对外商扩大经营地盘的企图,李平书物色了正在经营南市电灯公司的陆伯鸿,兼办电车公司,使南市有了自己的电车和路轨。民国2年(1913年)7月“二次革命”爆发,陈其美在上海组织讨袁军,李平书等以维持地方治安为宗旨,联合上海县商会、教育会、救火联合会、商团公会组成上海保卫局,标榜中立,对反袁采取不介入态度,力争战火不波及南市。但未果,李平书被迫东渡日本,3年后才重返上海。李平书晚年醉心于金石、文艺;寓居昆山,取旧藏书检点评陟,鉴赏极精,自编《平泉书局》目录二册。著有《新加坡风土记》《且顽七十岁自叙》《上海自治志》等,辑有《补花间集》等。卒后邑人私谥曰通敏先生。

共 27789 字 6 页 首页上一页123456
转到
【编者按】每个姓氏探求其本源和历史名人,都可以写一篇大作,这正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渊远流长的体现。作为华夏儿女,了解、继承和发扬这份厚重的遗产,是不可推卸的责任。本文以详实的历史资料,探索了李氏的来源及历史名人等,让读者增长见识,开阔眼界。问好作者,推荐阅读。编辑:红叶秋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红叶秋        2017-08-11 23:14:47
  读了老师的美文,让我更加了解了李氏这一中华大姓的丰富渊源,大长见识。问好老师。
文载道,诗言志,不亦乐乎!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