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江山散文 >> 家乡古今

精品 家乡古今


作者:岭中人语 布衣,205.23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951发表时间:2017-09-17 07:28:04


   过了几天,糍粑硬翅了,父亲把它切成小片,拿几片竖在灶中烘烤。灶火把糍粑烤得鼓鼓的,熟了,母亲掰掉尖角,鼓处中空,就用勺子舀了红糖塞在里面,递给我们吃,而她呢,从来只吃不放糖的糍粑的。
   腊月二十四,别的地方是过小年,我们这里却说这天是老鼠嫁丫头,是不兴庆贺的。到了二十五六,队里派人车水挖藕。塘干了,雨雪纷飞,男人们打着赤脚去挖藕。藕是过年时的主打食品,必须多挖,家家都会挖上一担泥藕,横几支在水里泡着,让孩子们蹲在岸边用稻草檫洗,大人用挑子挑回家。这天的晚饭,雪白的藕片带着荷香端上了桌,人们津津有味地嚼着,看着门外的雪花出神。
   到了二十七,人们唱起了过年的歌谣:二十七,扫屋脊;二十八,赶鸡杀;二十九,到了手,三十初一喝甜酒。这甜酒,就是家家都会做的糯米酒,一般给孩子们喝,大人们喝一点“过河”的白酒。日子艰难,村民过年,更多的是享受祖先们一代一代传下来的年味,享受着孩子们在饥饿岁月里长大的喜悦,享受自己遥远的梦中一点模糊希望……
   除夕到了!
   村子里家家户户简单地吃过早饭,便隆重地忙年饭。虽然穷,但年饭菜依然是十碗,取十全十美之意。菜的大致内容是阴米泡渣丸子,三鲜汤,黄花鸡肉,辣鸡块拌胡萝卜,煎鱼,划鱼,蒸鱼,藕汤两盘,青菜一盘。吃青菜寓意是清吉太平、清清白白,是一家人对来年的祈福。青菜采之于园中,鸡是家养的,鱼乃队里干塘时所分,至于肉,是凭大队里发的两斤肉票而买来的。这两斤肉就是整个春节的荤菜了,母亲精打细算地切着,肉尽量往后留,以待家中不速之客。吃年饭一般在下午三点左右。吃年饭前,父亲要敬家神祖宗牌位。先点燃九根香,三根敬家神,插香钵里;三根敬天神,插屋檐下;最后三根祭灶神。毕,在家神牌位前烧黄表一刀,口中念念有词,不外祈求神灵保佑之类。父亲跪在蒲团上,态度极为虔诚,双目凝视着黄表中的吱吱火舌,希望神灵有求必应,有设么事阴中化解。我和妹妹在一旁嬉闹,父亲必大声呵斥。火舌吞噬了父亲指尖的黄表,他轻轻一抬手,让余火及灰烬在堂屋里飘荡时,已趴在地上,连叩了三个响头,爬起来,难得一笑地说:“吃年饭吧!”我就哐当一声关上了门。吃年饭要放鞭炮,但没钱,这道程序也就省了。所以那时村子里的年饭,大多吃得悄无声息的,只有零星几点的小鞭的寂寞绽放。
   年饭吃完了,我们洗澡毕,换上久已盼望的新衣,去村中玩,有锦衣昼行的童趣。天黑了,父亲在堂屋西墙边码了小火塘,搬来已晾干的树兜和树枝,来烤火守岁。夜幕已临,天黑得伸手不见五指,火塘里的火烧得毕毕剥剥地响,不时火星飞溅,如流星雨。火烤得人温暖舒适,是最美的享受,就是金銮宝殿上的皇帝也不过如此。我喊母亲来烤火,她从旁边的厨房里出来,笑眯眯地说:“我还要点锅灯敬司命菩萨呢!"我说:“为什么要敬司命菩萨?”母亲弯下腰,伸出冻得通红的手在火上晃了晃,说:“腊月三十这天夜晚,司命菩萨要飞上天向玉皇大帝汇报这家人的情况,因此,家家都要收清灶门,点锅灯,点香烛三根请求灶神上天言好事,保护着家人平安。”说完搓搓手又去忙活去了。一会儿,我去厨房,见大锅中,一个破碗底里,浅浅的清油中浮着一根棉捻子,碗口边挂着一团幽幽的光,一闪一闪的,和着缕缕香烛味,迷蒙中有一种神秘感。我想,灶神是蹲在这儿还是上天去了呢?我有点心慌了,赶紧去坐在母亲身边。
   我问母亲,除夕守岁要守多久?她说,头起(古时候,若干年前)时,三兄四弟树大不分家,一大家子围火塘而坐到天明。我说那好无聊的。母亲说:“热闹着呢!讲古话,打谜语,唱莲花落;讲祖上的故事;讲为人处世的道理;前传后教,一代传一代。”我好奇地说:“妈,你打几个谜语我们猜?”“好,你听着:两姊妹,隔道堤,你不到我里,我不到你里。”“这个简单,是眼睛。”“我说一个难点的:脚踏黄板桥,手扳岳阳楼,有事望天上,无事咬石头。”我说:“以什么为破?(提示范围)”“石头”我装出能猜出的神气,摇头晃脑,抓耳挠腮,不时瞟瞟母亲,希望她还能提示一下,可母亲装着若无其事的样子,抿着嘴微笑。母亲说:“还装行吧?”我呵呵笑。“不怪你,这东西前几年还有,自打有了机器就没有了,是舂米的碓。”我故作生气地说:“这个不算,再来一个。”“好,仔细听:生在芦州府,长在芦洲县,抽浆萝卜在江边,存在的骨头在江底”“什么为破?”“虫子,家里年年养。”“喔,茧子!”母亲笑了。猜了很多迷,兴未尽,又央求她讲故事。母亲抓了一把细干柴塞进树蔸下,火舌唰的一下升起来了,映得土砖屋通红。两个妹妹在火塘里扒着玉米粒,爆的一声,几粒玉米爆成了白花,喜得她两争抢了起来。母亲笑了,接着讲了《张公百忍得金人》,三个老庚》《狗子耕田》《乌鸦返哺》等。母亲只上了两年学,却很会讲民间故事,顺口说的俗语更是俯拾即是。我从小懂得的一些道理,都是母亲平日不经意间就事论事讲给我听的。
   临睡时,母亲嘱咐我们,明天不能说不吉利的话。说从前有一家人,正月初一起来洗脸,老大说话不清,洗和死不分,偏又好说话,倒了水,大声喊:“都出来死!”做母亲的听了,不便训斥随即把这盆水倒了,大声说:“都不死了。”巧妙化解了尴尬。母亲的意思是初一不能说“死”这个字。即使家徒四壁,过了年,不久就要度春荒了,但她一心向前看,相信一家人会逢凶化吉,好日子一定会到来;相信她和父亲凭着两双手拼死苦做,会把我们养大的。写到这里,我又想起诗经中的“哀哀父母,生我劬劳”之句,眼眶不知不觉地润湿了。
   新年凌晨,家家早起。先敬了家神再敬天神,放鞭炮,再去给本房长辈们拜年。旧时给长辈们拜年是要跪在地上拜的,解放以后,礼节从简,改为打躬作揖,送祝福语。近来人们拜年,君子动口不动手了。
   拜完了年,大伙就提着鞭炮成群结队地去坟地给祖先们拜年。老人们指点坟墓,逐一介绍。想想若干年前,坟墓中人也是如此指点,如今,荒冢累累,阴阳两隔,一个在里头,一个在外头,让人感叹天地一逆旅,万物为过客而唏嘘不已。
   如天气晴好,村子里便敲响了欢乐的锣鼓,舞着色彩斑斓的蛟龙,挨家挨户送恭贺。高昂着的红红的龙头钻进了屋,向家神行礼毕,回首从大门口横着的龙身下梭出来,跟着玩珠人哐当哐当的响声转,转到宽阔处,舞龙收水,站着、半跪着、挪到长凳上玩,玩到兴奋处,大伙儿喔喔地喊起来,伴着暴风骤雨般的鼓点,龙在空中翻江倒海,天昏地暗,眨眼时,似有腾空而去之势。这时,有力不济者,旁边一人倏地一下子钻了进去,把那喘着粗气的人换下来,换得韵律流畅,让观者叫好。村子里的人全涌了出来,把龙围得水泄不通,大人在欢笑,小孩在钻来挤去,玩得不亦乐乎。锣鼓声喧天,鞭炮声震地,整个村子浮在新年的欢乐气氛中。新年祥和,让人无限的留恋。
   初二是女婿给丈母娘家拜年日,外孙未成亲以前,女婿是要携妻带子女来拜年的。这一天,女婿是本房人家的公客,依次到各家去过早。过早曰吃碟子,菜肴全是卤菜,蛋、鸡肉、海带、藕之类。边喝酒边谈古说今,最后来一碗豆皮子。这样吃过几家,中饭也就不必吃了。过了初四,人们说年跑了,历来都这么说。上溯到远古,先人们大概是把年作为动物来看待的。它究竟是凶是吉,不得而知。
   村民信巫,这种请神活动已流传上千年,是乡村古老的神文化。村民有了病患,先信巫后信医,当然也有不信巫的。
   信巫度神扶乩是乡村新年时的重头戏。每到正月初五之后,各村子先后想起了锣鼓,曰请神鼓,请神保佑村民平安,风调雨顺等,持续十天半月者有之,男女老少挤在神堂里踮脚伸颈地看。神虽然来无影去无踪,但村民无不敬畏,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当代以来,信巫之风渐淡,虽每年新春仍有敬神活动,但已少了若干年前的虔诚,渐渐地融入了娱乐的意识。有神明附体的马脚(扶乩手),也从大流,你说玩玩,就向神请示,夜里,烧几刀黄表,神人对话,曰可。报告批了,于是就开始玩起来。
   敬完了神,就吃元宵节的团子。团子又大又圆,在甑中蒸得玉润,非常好吃,这是荆南地区风味小吃。转眼土地菩萨夫妇的生日,乡人一起凑份子,祭祀他们,祈求五谷丰登,毕,一起吃饭喝酒快乐。三月三,妇女们挎着小篮,去陌上花间,田垄上剐地米菜。这种草茎细长,小圆叶,作浅灰色。回家洗净,和鸡蛋煮。掰开煮熟的鸡蛋壳,蛋白略变色,散发出一种幽香。母亲说,三月三吃了这种蛋,这一年头不疼。我们吃了,似乎头该疼的时候还是疼。到了五月五,龙船又响鼓,家家门前挂一大把艾蒿叶,曰避邪。七月十五,中元节,又曰鬼节。人们给逝去的亲人烧纸钱,期限是十四日。传说鬼得到钱后便去打节货,到了十五,阴间商铺关门歇业,停止经营,纸钱烧迟了,影响鬼过节日。八月十五吃月饼,普天同庆。但在监利地区的千村万落,太阳快落水时,人们络绎奔赴长江故道边上车镇的护国山真武祖师庙朝拜。民间传说,真武祖师爷年年岁岁在金顶,八月十五护国山。他老人家翻身千里,携武当紫烟,屈驾光临护国山,大施法水,普度众生。机会难得,信徒们都想神人对话,祛灾祈福。这一天一夜,护国山人山人海,水泄不通。此习俗自明初至今不衰。更有虔诚者,为求子,请庙中道士做求子文,揣在怀中,千里迢迢上武当金顶朝拜。据说,多有应者。
   俩姓好合,天成佳偶,瓜瓞绵绵,乃人伦之大事。而重男轻女,似乎很多地方所共有,亦古人之情结。民间曰女生外相而男传香火。谁家中降生了男孩,人皆贺喜“得了龙子”;添了女孩,人道贺“得了酒坛子有酒喝”。主人勉强地赔笑,言中有失望之意。乡间流行娃娃亲,皆为亲朋好友所牵线。男孩长到十七八岁即在媒人的引领下过门认亲。过门就是见女家父母,认亲还包括女家的至亲人家,“认”必须送礼物,即古时的纳徵,四五样不等。女家是主角,要多送,往往送的多,娶到女孩的保险指数越高。礼物中女孩的礼品计划单列,各色布八到十种,家有老底子的送洋钱几块等,看得女孩心旌起伏,也惹得女伴们羡慕。认亲过门选定在端午、中秋、腊月下旬这三个节点之内。认过之后,直到完婚,准女婿必须在这三个节日到来之前送礼,曰送节礼。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前,乡间小路上,挑着两大箩筐礼品的男孩络绎不绝。每担至少七十斤以上,女家近,还轻松;如远隔二三十里,那也是为伊消得人憔悴。不过,乡里男孩上工早,已炼得结实如小豹子,对付这点活不在话下,何况马上就要见到在水一方的伊人,喜不自胜,无力也有力了。穿过几座村,绕过几道河,到了女家,吃了饭,瞟了几眼妹子,就动身回家。丈母娘照例把送来的食品回赠一小部分,供他打发在路上道喜的熟人。这是礼俗。我们小的时候,常守在本村要道处,拦下满脸喜气的大哥哥们,让他们留下买路的食品,坐在路边,大快朵颐。
   八十年代以后,几千年大行其道的娃娃亲在大发展时代的背景下,逐渐淡出婚姻的舞台,进入历史陈迹。青年人自由恋爱,追求美好的一生缘,完婚时,所有礼俗均在这两天一键点击完成,省去了许多繁文缛节。
   千百年来,娃娃亲的成功系数极高,双方父母极守诚信,悔婚很少,除非残疾痴呆。女孩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命运一抹黑,完成听天命。解放后,男孩送节礼去女家,女孩羞答答地借故从男孩身边走过去,捕捉一些表面信息,供自己参考判断;婚期前可在嫂子的陪同下跟男孩去街上打衣料,可近距离观察男孩。如对方现了原形,或太差劲等,不想糟蹋自己的青春,便向父母提出悔婚。做父母的一般不同意,无论你怎样哭哭啼啼,总是无济于事,因为悔婚常被人侧目,且悔了婚要退还男家的财礼,而财礼已用于儿子送给了另一家姑娘,为了儿子,也只有牺牲女儿的情感与青春了。女孩不愿这样糊里糊涂地做一世人,且见某要好男子人才俱佳,可望不可即,心中煎熬,一念之差,便多上吊服毒自尽,一朵鲜花雨打风吹去,让人叹息,这是刚烈女子的做派。更多的女子见男孩不中意,虽有怨言,即使偶有糊涂的想法,但看在父母双亲的份上,念及幼小的弟弟,便在心中慢慢掐灭了这苗头,且宽慰自己,“女生菜籽命,落到肥田里一蔸肥菜,落到瘦田里一蔸瘦菜。”把自己赌在明天的命运中。想到此,出嫁时抱着娘亲,哭得花枝乱颤,哭得旁边的亲友心里酸酸的,然后发亲上路,一路上眼红红的,默默不语。这是听天由命的一派。
   这样的悲剧,我小时候见过很多,我似乎能怜香惜玉,常常想着她们的不幸,想着她们和这些猥琐的男人怎样痛苦地过一辈子,一朵朵鲜花竟被他们糟蹋了,要是我长大了,不就可以“救”一个吗?后来读了《红楼梦》,才知道贾宝玉也有自己这样的想法。直到今天,我的心底仍然存在着一份这样的情感。在祖先们的生活中,婚姻是严肃的,这个理念传而一统。如今,世风流变,人心巨变,婚姻的神圣渐渐淡化,千百种理由堂而皇之。在情感世界,有一些人已还原成了动物。结婚证,应是一张船票,让时间把我们慢慢送到人生的彼岸,中途最好不要独自下船。
   家乡在解放以前有抢婚的习俗。谁家太贫,也就缺少媒妁之言。族中一男子,年过三十尚未有家室。适邻村一寡妇,夫丧而曰坚守。村中人一鼓捣,夜半即明火执仗抬花轿去抢。抢来后,妇人不从,多日嘶声竭力大骂,上吊跳河均未能如愿。一家人十分沮丧,一筹莫展。一日,我族祖崔品英闻言,遂从军中赶来,骑着高头大马,配斜皮带,挎手枪,耍着皮鞭跳下马,命人将妇人绑于树上,嗖嗖几鞭,妇人即叽哩嘎啦求饶:“我再不骂了勒……”且答应好好过日子。此陋习后绝迹。改革开放以前,因家贫而未娶的男子大有人在;即便娶了,也是步人后尘。那时有力无处使,不像如今,可打工赚钱,领一个外来妹回家。
   本地有一条流传多年的谜语:在娘家,青枝绿叶;到婆家,面黄肌瘦。不提起,还可以,一提起,泪四流。谜底:竹篙。写尽了竹子的形象和神韵,更概括了多数女孩的封建包办婚姻下的痛苦与不幸及一份深深的无奈。
  
   上篇完。二零一五年元月四日,

共 11041 字 3 页 首页上一页123
转到
【编者按】每个人的家乡,都是一本书,一幅永不褪色的画,一首久唱不衰的歌儿。每个离开故乡的人,从不曾把故乡忘却,而是把故乡深深地印在心上。文中,作者真切展示了故乡的一切,过去与现在,如一幅幅灵动的画,色彩斑斓,描述画面之人,浓情四溢,声情并茂。这些画面里,有两百年前村落最初形成时的模样,有村子依偎在大堤怀里的风景,有母亲的爱,有十八垸河九曲十八弯委婉动人,有端午节民风民俗,有着属于村庄的爱情故事,也有着村人的思想与守旧观念,还有过年时节的浓重与礼俗……面面俱到,情感真挚,流畅的语言将读者带入了这个与众不同的村落,令人向往,欣赏,推荐!【编辑:冰煌雪舞】【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7091803】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冰煌雪舞        2017-09-17 11:02:32
  欣赏朋友的文字,感受一份浓郁的乡情,祝福写文愉快,创作丰收!
作品见于《新民晚报》、《羊城晚报》《小小说选刊》《短篇小说》《青年教师》《椰城》《青少年与法》《深圳警察》《燕赵都市报》《北方作家》《做人与处世》《考试与招生》等全国各级报刊!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