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逝水流年 >> 短篇 >> 杂文随笔 >> 【流年】2017暑假浮光掠影游浙江(随笔)

编辑推荐 【流年】2017暑假浮光掠影游浙江(随笔)


作者:吕家严 童生,629.1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865发表时间:2017-09-30 23:46:16


   第三位朋友是在事业单位工作。
   第四位朋友是国家公务员,嫁的是杭州本地人,独生子,是朋友的朋友。他的幸福感很强。生活舒适,经济宽裕,幸福指数高。所以给我的感觉是,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要想生活得好些,还是要进入体制内,其次是事业单位,其次是大型外资,其次是国企,其次是自由职业者。不知我的感觉是否是正确的。在前几年,2015年时,都没有觉得稳定工作的重要性。去年在四川听人把人分成两种,一种是有固定工作的,一种是没有固定工作的,我都想哂笑川人的迂,经济不发达。而今年到了浙,略微观察了普通人的生活,我不得不把体制内的公务员摆在首位。为了生活幸福指数高些,挤破头还是去考公务员吧,毕竟一劳永逸。这实则从某些方面反映了社会资源的倾斜及社会福利的不覆盖,普通民众没有安全感,挤破头要挤在遮风雨的伞里。这种感觉2017年比2016年还要强烈些。难道真的如老蛮所说,今年是两脚羊元年,那么一年出去看一次,多少总能发现经济是怎样衰退的,普通人的生活是怎样越来越艰辛的。无论是在都昌还是在杭州,都能感觉到。2015年时的那种蒸蒸日上的经济繁荣景象好像不能再寻到。我希望是我的错觉。特别是在从杭州坐火车到南昌,这种感觉更强烈。
   回到南昌后,回到都昌。我有种错觉,就是时间像水样。在北上广水哗哗流的非常快,生活节奏非常快。在杭州水流得比北上广缓许多,生活节奏慢几拍。到南昌,水流得非常缓,生活节奏慢,虽然慢,但不及成都的闲适,它在慢中有种焦灼。到了都昌,发现街头巷尾随处蹲着闲聊、呆木的人,惊异地发现水不流了,时光是静止的。当然,这并不是岁月静好的静,而是生活没活力、丑陋、贫穷的静。这种感觉是需要对比才能感觉到的。身在此山中是没有这种体会的。这也是我在前面讲的一直生活在杭州市静好的人,很难想像中国社会里还有贫、病、僻远落后。温水煮青蛙,总是麻木至死。在内陆,我看到的大多是温水里的青蛙。而事实不是如此,只是温水里的青蛙有点清醒,又能怎样,跳不出如来佛的温水。这在下面的八小时胡扯中有体现。实际在这里谈的水流,可以说是经济活力。从生活的节奏可看到经济的活泼程度。
  
   五、乌镇行
   久闻乌镇盛名,以为是梦中水乡,亲历之后,才发现,所有的地方,都不是梦乡,不知拉萨怎样?美好的生活活在你的意念里。到了乌镇后,有种感觉。我去的地方不多,住在赣,游历过粤、蜀、浙。四地有明显区别。就是儒的渗透。在江浙一带,像乌镇这样的古镇有很多。它们呈爆发式地呈现,我说的不是现在,而是古时古镇初建时。在赣也有些,但不能形成片,是以点的形式出现,在蜀和粤也有,但多以经商和民居为主。江浙古镇一个最大的特征就是儒教的代代传承及家族的荣耀和皇恩的浩大。在这里我不知说什么好。记得很久以前在外国一本书上看到十里不同音的原因是因为雨水降落的充沛与否。实际是与地理位置和环境有关。川语与粤语的通用性,是不是因为地理位置的偏僻呢?从赣的婺源到常山到开化过了几座大山后,山逐渐减至平原。从粤羊城坐汽车到中山,沿途的农村人文素养尚不高,从屋舍的建设摆布推测,多有经济暴发姿态。但从杭州到乌镇—个半小时的路程,看到的农村井然有序,屋舍俨然,农作物有规划,没有看到奇兵突起的,大家发展水准从内到外都呈现出较高的素养。这个素养一个内在的推手就是儒。富裕农村大多是耕读世家,读则仕,仕则富民富家。或农耕工商,商则读则仕,仕则富乡富镇。且古代有官员告老返乡制,所以,为官一任,必为告老而准备,一幢幢一座座古朴深邃的建筑就形成了,以点带幅射状在乡邻形成示范,一代代儒教得以传承和弘扬,古镇就这样形成了。且地处富庶鱼米之乡,京杭运河,长江大动脉纵贯南北东西,皇恩浩荡而至,仕读蔚然成风,底层人文素养层层积累,代代传承,名士文人学者层出不穷,如过江之鲫。以仕养镇,以镇养仕,不形成古镇都难。思维跳跃不禁想起两古人,慈溪的蒋和湘潭的毛,历史的更迭不在儒内,往往在儒外。在浙我看到的是儒内文化传承的精英,应该说是顺应的胜利者和荣耀者,及在极荣之上对人性的一点辨识。在赣看到的是囿禁在儒内的拘谨,及冲破囿禁内的一个哲理思辨。同样受源于儒,却因地理位置的不同,有如此千差万别。所以投胎学是一门很大的学问。在一些地区和国家实行落地制是有人性道理的。如香港和美国。人种在基因构造上并没有很大差别,但后天的环境却起着致命的作用,所以不用怨天尤人。在网上没有出来浙大的那则网言,我就模糊地觉得浙有种媚。以上是由乌镇而起的胡思乱想,感觉不一定对。
  
   六、八小时海侃
   出外游,我承认我偏爱人文多于美食和美景。在浙看的多,谈的少。回昌的八小时火车上,都在和邻座聊天,以弥补出外认识的不足。
   其一交谈者是赣人是赣某大学大三学生,家境中等,父母曾是公务员,后因超生,被迫离职,做政府工程,前几年尚可,近一两年政府工程款拖欠未结。学土木工程,就业想去上海,不找对口专业。此次暑假游历为就业前的打探,游历湖北、津、京、沪、杭,以前也曾去过内蒙。出发前揣二万元现金,用完途中在58同城找事发过传单、当过培训班老师、送过外卖,做过代驾。转了一圈下来,最后把就业地点定在上海,准备改行,说就业还是要到北上广去,虽然人多,就业机会相比内陆城市还是多。问国家实施西部开发,一带一路,为什么不去西部?说生活苦,受不了。坚决不去。偷偷告诉我,已向上海两家外资公司递了求职简历,说外资待遇好。问为什么不考公务员,说谁不想考公务员?公务员考试很难,挤破头。
   其二交谈者是滇人是鄂大三学生。一开始一直不说话,只听我们谈,以为他矜持,不屑与无设防的人交谈,直到他拿出一张从昆明到襄樊的火车票,才知道误解了他。他说从昆明坐火车到襄樊坐了二十几个小时。并说他出外的每张车票都保存好,因为不知道毕业以后,还有没有机会出来。在这种人流、信息流快速传播的时代,听一二十小伙说出如此悲观的话,实在诧异。和我同行的小女已去过京、沪、广、港、澳、浙、蜀、坐过飞机和海轮,所以大吃一惊。问,答是云南红河河口人。家处大山脚下农村,父母是农民,和我一般大,读了三四年级。在当地,算是读了书的人家。云南农村大部分像我这么大年纪的,都没有读书。怪不得,我出外,很少看到云南和东北人。云南出来务工的少,现在能理解,不识字,两眼黑。人家给我说欧美好,我也不会去,不识英文。问实行了九年义务教育后,情况改善些没?说义务教育不要钱,像他这么大年龄,初中毕业后,都出去打工了,没人在家,但父辈出去的少,不识字。一直想了解西部真实情况,但一直得不到有效的信息。他说他毕业了不会留在这里,房价太高,压力太大。他会回去,家里负担太重了,弟弟去年也考了大学,在武汉。他读书没贷款,弟弟读书贷款了。我不知道说什么好。二十多年前,我家也如此,那时,父母在农村还有公职,都艰难异常,那时的农村父母亲的艰辛更是如此。地区与地区的发展差距是以十年来作计数单位。我想起从甘肃农村涉到京的邢警。生活对普通人真的不易。问了一些关于云南禇时健的话题,知之不多。学的是制造业,而云南真的没什么制造业,云南缺医少教,如果学这两专业,就业就好些。他说,如果不能分配在县城,生活环境也是很辛苦的。在丘陵地貌的赣北,农村的医疗教育条件改善也极缓,曾问一位从县城到市任教的教师,说城市压力虽大,但公共资源多些,对下一代培养好些。不要谈奉献精神,一个个个体渴求境况的改善,是人的本性。我们探讨,留在这边,压力是大,像大山样。我指指赣大学生,他敢闯京沪是因为父辈为他的前程积攒了一辈子的财富,他有点资本可闯,生活起来,压力也不是很大。但你一无所有,真的很困难,父母除了在田地里劳作,真的是一无所有,供一两个孩子上大学,已榨干了他们一生的积蓄,他们已经是一无所有。不可能再有财力助他们的孩子远游。更不用说与浙地的孩子拼比了。浙的农田不愿种了,抛下草籽,一年也收几次。偏远地区呢?种出了庄稼,运输成本都大于庄稼收获。我又一次无言。同一个世界和社会,你不把它们放在一起比较,你根本就发现不了它的迥异和棱角。我安慰说,可去昆明就业,昆明这几年发展挺快的,在那儿工作,以后会有机会出来的。男孩说,也有那种打算。今天看到一朋友在朋友圈发了一张滇山谷里的村庄,真的是男孩所描绘的山脚下一长溜的村庄。岁月静好,静的亘古不变。真的不变吗?当电视等媒体接通时,这个世界已在改变,回不到闭塞了。
   其三交谈者是鄂人在郑州上大三。暑假到在义乌务工的父亲处玩。父亲随同。看得出来是内陆省份辛勤劳作的父母保护得很好的孩子。问及父亲,说是在义乌小厂务工,正赶上环保消防整改,小厂关门整改,也不知什么时候能复工,就随孩子一起回鄂。正好在杭也听说了这事,去年是G20,今年是杭亚运赶建设赶规划,杭州在清人,去年工厂关门若干天,这几年拆迁搬迁的离杭越来越远。杭人不自在,外来务工人活得更不易。问政府有没有整改补贴,说没有,有能力的厂搬到建设规划好的工业园,没能力的小厂,自谋死活。男孩很守法,说不整改也不行,他在义乌的时间就看到一个小厂发火,里面的人活活烧死。我说没看到报道。旁边鄂年轻姑娘笑了,这种事一般都看不到报道,上不了报纸。我也笑了,说,那整改闲下来的人要饭吃,怎么办?没工作就没饭吃呀?这也是一个问题,不整改就要烧死人,整改就要饿死人,难道中间就没有个平衡点,政府的主导作用是做什么的?我发现把这个问题一挑出来,年轻姑娘和鄂大学生都会意地笑了,那种笑像看穿了肥皂泡沫般的笑。我想,不管政府怎样处心积虑地禁言,在社会上多碰了几次壁,多经了几样事,多走了几个地方,稍思考下,纸灯笼是糊不住的。读了些书的普通人都能看出来的。
   其四交谈者是鄂年轻姑娘,结婚两三年,小孩一两岁。她说在家生小孩带小孩的日子,实在难过,简直与外界隔绝了,小孩大了些,她赶紧出来。她经历很丰富,做过很多行业,上京下广都去过,看样子有高中文化水平。我们几人交谈时,谈了几件事,还是饶有趣味,很有探讨的余地。一是延续鄂大学生说的火灾问题,网上、报纸上都看不到事情的报道。她有感而发说起武汉在修地铁时,地质复杂,发生坍塌事件,死了些人,也不见报道,说更多死人事件,外界也不知道。她当时在武汉,街头巷尾在议论,但新闻不见一字,不让报道。我说,虽然不让报道,但善后工作他们总是积极去做的。她说是。现在不让老百姓知道的事太多了,但总捂不住。听她这么一说,我笑了,这怎么有种掩耳盗铃的感觉。借环保整顿小厂小企业,又不给小厂环保补贴,小厂就业人员又没有失业保障金,又不被纳入就业保障体系,这实质是夺民生路,也是网上说的隐性失业。而这批人回到务工省后,务工省又没有什么就业岗位。今年在都昌感觉都昌的经济较去年萧凋很多。街上店关门转让的比同时期的去年多,我都缩减了很多开支。有时在想一个奇怪的问题,就是某些时候,国家真的能做到一声令下如山倒,但很多时候并不是为民谋福祉的时候,那为什么不能在为民谋福祉上呢?前几年关于公社手工业、乡镇小企业的退体人员纳入社保就是为民谋了福祉。这几年政策又紧了,为什么不能继续延续下去呢?钱袋子本就应该为民松。今年我明显感觉钱袋子紧了。二是讲大学生就业问题,她说在工作中接触了很多大学生,大多眼高手低,说是大学生吧,知识含金量又不高,不是大学生吧,又放不下面子。很多人在生活中踉踉跄跄碰壁,如果都能像他,她指指第一位赣大学生,说如果都能像他那样,务实,倒也不怕找不到事。我莫名感到悲哀,为自己是一个底层人而悲哀。因为我生活在底层,理解底层人渴望向上攀援的不易。底层人知道生活不易,所以他们都希望子女能通过读书摆脱底层人的命运。他们把读书作为一条向上一阶层流动的唯一通道。但中国教育扩招后,中国底层人拼命撞开的门关上了,加上务工大省青壮年向城市、沿海发达省份输出后,对留守在家中的子女疏于管教,底层的后代走的又越发艰难。在前几年经济发展较黄金的时代,读书无用论泛滥。而这几年经济收缩了,底层人民用自己切身的体会体验到了,不读书,是一点用都没有,连搏的机会都没有,在人海中泛了一下就沉成社会底渣。而实际底层人民对子女的付出不亚于中产阶层和富裕阶层,他们大多是用生存和命为子女换前程。但各种媒介对他们同情不多,对他们把老人和小孩留守下来,谴责多于同情,掠夺多于保障。这是很多明眼人一眼就能看穿的问题。但人们大多争先恐后夺门而逃,生怕收割机赶上了自己,无暇他人。这是百姓的悲哀,是时代的悲哀,是制度的悲哀。大多数人选择的是苟且,我也是。三是农村的衰落和老年人养老问题。农村的衰落是全中国普遍的问题。养老问题是日趋严逼的问题。此次出来,走访中,几乎家家都面对养老的严峻形势,不容乐观。不料在火车上鄂妹子又谈到了这个问题。这是每个家庭的伤痛和难堪,但国家对这方面的调研又少,不是又少,而是根本没人做,不是根本没人做,而是根本不允许人们去做,就让它烂,装着闻不着它的恶臭味。高耀洁就是一个事例。当我知道高耀洁去国了,我默默不作声。一个伟大而又勇敢的女性。
  
   七、回南昌
   夜,十二点到达洪城,我对洪真不好定位,老蛮总把它列为西部,我有点不服,我如此芬芳的乡土,这次回来后,我低下了头,四线吧,就四线城市。我生活的鄱阳湖之小城,二十几线的“水”真的不流了。但前几年,好像不是这样。这是为什么?当然原因是不能说的。你懂的。
   在外遛跶了一圈,回来划拉了几个字。感觉不一定准确,纯属个人一点体会、观察、思考。不求苟同,只求自己左脑搏右脑,搏得痛快,求些碰撞。
   2017年8.21——8.27游浙
   2017年9.21落笔于都昌

共 10962 字 3 页 首页上一页123
转到
【编者按】我是怀着一种特别激动的心情阅读这篇文的,而且不敢有一点的慢思维,是需要极其用脑来读的,读着读着就入了十分的佳境,是思维跨度和纵横联系极大的佳境,这就是作品的极大的带入感,是作者以其在国内以及世界性地有重点地较全面地考察、走访之后进行的纵向横向的地理、制度、人文、经济、生态等各方面的对比,在深邃的思想里进行深刻地融合,并尽量朝着实事求是的方向,写出这篇文,给予读者深刻的灵魂触动,这些触动是生活的积累,但平时却不易被人们综合考量的,作者将它们与自己的行程紧密联系,夹叙夹议,一一列举分析了出来,道出了多种现实表象与实质的成因以及结果,提出诸多个人建设性的意见,期望社会制度以及诸多方面进行积极合理的完善,无疑是本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心态,可见作者是具有大智慧和大思想的人!读文,可其观人,可洞其心,不禁钦佩之至,向作者敬礼!谢谢你的好文!倾情荐阅!【编辑:蓝月悠悠】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蓝月悠悠        2017-09-30 23:52:39
  一篇具有深刻思想的文章,一篇内涵极其丰富的文章,一个身处底层却具有极强社会责任感的作者,深深地打动了我。谨向作者致以崇高的敬礼!希望继续投稿流年!问好,遥握!
蓝月悠悠
2 楼        文友:借双慧眼看世界        2017-10-02 07:59:17
  父亲身体不怎么好,还挣扎着包了两个鱼塘。几个小孩,读书都非常努力,成绩优秀,好像看到父辈的辛苦,知道只有读书才能改变出路。欣赏老师佳作问好学习,祝双节快乐!
走向太阳的路是烙人的,但太阳永远那么迷人!
3 楼        文友:吕家严        2017-10-08 23:11:51
  谢谢蓝月悠悠,借双慧眼看世界俩位老师!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