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清风书苑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檀香】河洛观津:中州帝乡之旅(散文)

编辑推荐 【檀香】河洛观津:中州帝乡之旅(散文)


作者:胡春雨 秀才,1278.2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562发表时间:2017-11-10 10:19:36


  
   卷三:隋唐遗踪
  
   隋唐,也许是洛阳这座城市历史上最辉煌的时代,但也从此离开了天下舞台的中心。以洛阳为中心,大运河首次开通,北达燕蓟、南下吴越,将中国纵贯一体,深远影响着此后一千多年的版图格局;洛阳一度被升格为“神都”,一时大兴土木,殿宇辉煌,令后人难以企及。历经六朝长期的分裂、整合,此时否极泰来,重归一统,再振雄风。丝绸之路由此向西延伸,穿越茫茫黄沙,连贯着广袤的欧亚大陆,汇通着人类文明。这里,便是曾经的世界中心。这无疑是一份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而它的开创者,却是两个历史上最受争议的人物:隋炀帝和武则天。
   岁月易老,江山依旧。沿着伊水,穿越龙门,直到京城外郭的定鼎门内,一条笔直而阔达一百四十米的“天街”,曾连接着帝都繁华的街坊。于此遥望八九里外,便是重重叠叠的宫阙,辉耀于天日之间。遥望一千多年前,竟是一副何等壮丽的图画?江山如此多娇,除了引无数英雄折腰,又隐藏了多少宫闱秘史?“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千秋已降,何妨顺着这条路线,一览隋唐往事的画卷。
   来洛阳,当然不能不来龙门。因为顽石之间,与青山同在的,是从北朝到北宋四百年佛教造像的精华,是那个伟大时代珍藏至今的艺术宝库。随着魏孝文帝从大同迁都洛阳,也带来了大规模的石窟寺——开始了漫长的造像历程,直至隋唐,恰好是佛教鼎盛的时代。然而来到龙门,首先映入我眼帘的,不是石窟,而是那条大河:正向着帝都的方向,缓缓流淌。的确,它没有长江的浩大,也没有黄河的浑浊,但泛黄的河水依然水势充盈,在宽广与静默中,隐藏着一种沉稳的力量。不愧是伊河,它即将汇入洛河,成为黄河的支流,共同哺育了河洛文化和千古帝都。前行不远,就是两岸相对而立的龙门山和香山。它们无需太高,拒人千里,天造地设,恰成守卫帝都的门阙,成为世间的“龙门”。
   一千四百年前,隋炀帝的舰队浩浩荡荡,穿越龙门,驶入新都。但这不是一个走向辉煌的开始,而是在辉煌中走向毁灭。隋炀帝才华超然,营造东都、开辟运河,无疑是巨大的历史贡献。明人陈建在总结历史时说道:“建都之要,一形势险固,二漕运便利,三居中而应四方。必三者备,而后可以言建都。长安虽据形势,而漕运艰难;汴居四方之中,而平夷无险,四面受敌。惟洛阳三善咸备。”就像周公营建洛邑,东汉以洛阳、长安为两京,两京制对于维护远在关中的中央政权、实现长治久安,具有全局性的意义。但关键的问题是,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自古以来,是一个决定时代气运的根本性命题。《荀子》云:“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先儒所说的君道,不是专制之道,而是大公之道。然而隋炀帝自持手杖王权,口含天宪,对民力挥霍无度。在全国人口以千万计量的时代,居然征发二百万人营造东都,同时挖运河、征高丽,迅速透支了全国的力量,也就枯竭了一代王朝的元气。
   看来,比天还大的,是人的欲望。当它不幸与某种特权结盟——自谓可以支配一切,也便足以毁灭一切。随着欲望膨胀的轨迹,隋炀帝巡游江都,一去不返。刚刚统一的天下,又重新陷入战乱,刚刚修建的洛阳,也不可避免的成为群雄争夺的对象。东都繁华,却成为最激烈的战场。隋朝亡了,隋炀帝的子孙们也被杀戮殆尽,成为李唐王朝的铺路石。因为,被他得罪透了的,是人民,所谓天民。子曰:“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对于佛教与艺术,我委实缺乏了解,沿着栈道一路走马观花,只是看到密密麻麻的佛龛,开凿于崖壁之上,雕琢出一片人间的佛国。而看到屏幕上早已熟知的庐舍那大佛,还是不由得叹为观止。他是如此的端庄秀丽,沉静慈和,背倚着整个山崖,端坐在情态各异、但又同样雕琢精美的仙佛之中。佛的世界,应当是极乐世界,正是信众内心深处对美好的向往、对世间烦恼的解脱,让他历经法难而不朽。
   从东岸的龙门山一路观瞻,跨过伊河来到西面的香山,这个名字让我似曾相识,又不仅仅是为了北京的香山。当信步来到香山寺和白园,才顿悟藏在我心中的那个香山,就是白香山——白居易。白公才华天纵,少年及第,一生仕宦,最后以刑部尚书致师,官至太子少傅,不可谓不显。但每个时代的达官显宦都是指不胜屈,白公所以名垂千古,是因为他的才华与人格,自古所谓“惟贤惟德,能服于人”。白公倡导新乐府运动,诗歌的创作关心民隐、通俗易懂,在大唐文坛上独树一帜。在时政上,白公同样勇于担当,直言敢谏,也就难免招致打击。历经宦海浮沉,晚年的白公更清心于佛道,喜欢在香山上诗意的栖居。“香山九老”——九位天下之大老,时常在此雅聚,成为香山上的一段风流往事。白公如此钟爱香山,不仅以此自名,而且作为了最后的归宿。“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无疑是儒家主要的人生信条。愿望不可谓有,理想不可谓无。我想白公是最成功的人,因为他历经拼搏,生前荣达,身后流芳,既在兼善天下中实现着人生的价值,又在独善其身中实现着生命的意义。
   远眺洛阳,隋唐故都早已深埋地下。而今从定鼎门到天堂、明堂,这些隋唐时代的代表性建筑,隐约得到了修复,聊可想见当年的壮丽。唯独定鼎门外挖掘出的隋唐建筑遗址,在时光的穿梭中,最能打动人心。纵观隋唐遗迹,其中离不开的名字,便是那个唯一当过女皇帝的武则天。作为一个显赫的政治人物,《资治通鉴》有过这样一段一针见血的评价:“虽滥以禄位收天下人心,然不称职责,寻亦黜之,或加刑诛,挟刑赏之柄以驾御天下,政由己出,明察善断,故当时英贤亦竞为之用。”拉一批,打一批,由来倒旋乾坤,可谓变化万端,但无非利用了人性,所谓“因其至情而用之”。武则天明察善断,好弄权术,在太宗宫中只是一个被疏远的才人,当她俘获了懦弱而多病的高宗,却在半个世纪间一步步攫取了大权。然而,从皇后、太后直到称帝,在这些攫取权利的关键步骤,武则天断然清除的障碍,竟是自己的至亲骨肉。在她身前身后,从婆家到娘家,人头滚滚,朝廷内外,冤狱丛生。
   难道为了权力、为了无休止的利益,在得失进退之间,人类真的可以忘记一切吗?也许,对人类而言,野心是一种最可怕的力量。纵观古今,当人类的欲望,冲垮了维系社会文明的大堤,总是与残暴、阴谋结伴而行,酿成种种祸端,甚至造成历史的断裂。宋代洛阳大儒程子说:“君子未尝不欲利,但专以利为心则有害,惟仁义则不求利而未尝不利也。”这与其说是迂腐的说教,不如说是历史教训的总结。为了粉饰统治的合法性,武则天重铸九鼎、自称弥勒转世,在洛阳大兴土木,从儒家道统到神道设教无所不用。然而,当她暮年在兵变中被迫退位,最终给自己留下的,只是一块无从褒贬而又任人褒贬的无字碑。
  
   卷四:汉魏胜迹
  
   在洛阳最后的半天,留给了洛阳最重要、也是起初最不关心的两个景点:关林庙和白马寺,终于在毫无心理准备的情况下,邂逅了汉魏故都最后的遗踪。白马寺我是早就知道的,只是没有佛缘;而关林庙则是头一次听说,一打听才知道是关公遇害后,被曹操埋葬灵首的地方,一千八百年来香火不绝。我曾经疑惑,关公生前只是一代将领,为什么值得我们顶礼膜拜?当我踏入古迹,才突然明白,关林庙和白马寺,所以成为汉魏不朽的遗踪,是因为里面维系着中华民族的信仰,是中华文化的殿堂。不同的是,关帝崇拜,承载着中国精神;释氏祖庭,延续着中国佛教。时代终将失落,就像肉体不能永生,不朽的,乃是其中的精神命脉。
   关公的时代,恰逢大一统崩溃、天下行将陷入长期分裂与动乱的时代。关公的一生,便是以其全部努力,维护治统,挽救合法的国家政权。这个过程中,就像八百年前孔子维护周朝的治统,以挽回乱世、挽救苍生。“孔子作春秋而乱臣贼子惧”,夜读春秋,无疑是关公在世人面前最主要的造像之一,然而熟读春秋,不仅是一代名将精研兵法的需要,尤其是塑造了一代华夏名将的精神。忠于什么?为何而战?大厦已倾,曹魏在前,孙吴在后,蜀汉实力最弱。为汉室镇守荆州的关公,一度水淹七军,生擒于禁,迫使曹操考虑放弃洛阳。但是,气运所在,已容不下汉室复兴,背后的孙吴乘虚而入,使关公功败垂成,败走麦城。在汉末的混战中,关公不免多次失败,但在精神上从来没有屈服。曹操的“上马金下马银”褒扬了时代的精神,但没能改变关公的初衷,换来了后来华容道的义释曹操。一代名将最终死在敌人的手中,但以其一生的壮烈,诠释了什么叫“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诠释了什么叫忠、勇、仁、义。千秋之下,凛凛由生。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关公无法挽回气运,但成就的是中国精神的典范。千秋万代,沧海横流,如果我们的民族要活下去,要活出尊严、赢得光荣,而不是沦为卑微的贱民,便不能没有赖以自立的精神。历史文化的奥义,不是可以家喻户晓,所谓神明,在于神而明之——在子民们面前,以最直观的方式彰显精神,彰显价值。让后世懂得敬畏,知道荣耻,还能记得什么是人的尺度。于是,我们神奇的看到,关公去世之后,他的声名反而愈加光辉。不仅佛道两家,将关公奉为神佛,在子民心中尽享香火,在国家的公祭活动中,也一步步被加封为关公大帝。于是,关公的坟墓被称为“林”,而这是只有圣人的坟茔才能使用的称谓,乃至与我们山东的孔林东西并列。当汉魏故都沉睡地下,却愈发耸立起这座宏伟的关林庙。
   离着火车开动的时间,还有短短的两三个小时,最匆忙的旅程留给了大名鼎鼎的白马寺。我们这代人,从小接受的是无神论教育,曾经把一切神明粗暴、简单的等同于封建迷信。历经百年以来的现代化改造,科学、民主的精神改变着我们的文化面貌,却在内心深处,缺乏真诚与信仰,宁愿在经济大潮中讲求彻底的“唯物”主义。于是,对于我这样的宗教文盲而言,印象中佛教这样一种外来文化,除了磕头烧香的陋俗,颇感无从了解。好在我小时候便通过《上下五千年》知道了“永平求法”的典故,知道正是区区白马驼来的佛经,开启了中国佛教文化的源头。九九归一,白马寺正是中国佛教的祖庭。
   汉朝昌盛的时代,大力继承发扬了中国传统的主流文化,儒学的兴盛,引导着社会的主流价值观,使中国社会的文化面貌长期繁荣。随着世运衰微,魏晋玄学兴盛一时,崇尚清淡的正始之音,风流所被,为举国仰慕。此后漫长的南北朝时代,譬如漫漫长夜,却孕育着中国文化的又一轮大调整:从民族的融合,到文化的面貌,深深的影响着后来的社会历史进程。我想,其中一个非常重大的变化,便是佛教的崛起。佛教初来,只是被当做一种方术,被安排在了用于接待来宾的中央国家机关——寺。而历经南北朝的长期演变,佛教的思想,被少数民族和汉族统治者普遍接受,在朝野推动下得到极大发展。于是,寺的本来意义也被人淡漠,终于成为了遍布神州的梵宇。
   这就是文化的融合。洛阳乃天下的中心,在历史的洪流中,各种文化不可避免的在此交汇。回过头来看,其中总是存在着一个正、反、合的过程:在失落中走向对面,又在自觉中回归自我。《中庸》云:“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无论科学民主还是宗教信仰,只要善于吸收、以我为本,便是文化,便是滋养。否则,同样可以成为迷信。因为,它们在人性中总有不同的位置,让人性不同的角落,在文化的进步中获得安置。
  

共 9491 字 2 页 首页上一页12
转到
【编者按】三卷散文,刻画了古都洛阳的人文景观和悠久的历史文化,读完后下得不叹服作者对历史典故的精通和研究,我们也从此文中详细的了解了洛阳的过去与辉煌,当然作者也在文中惋惜了历史文化的遗失,他追踪寻迹,逐步的梳理了上千年来洛阳所聚焦的千古风流人物,上至帝王下至文人骚客,对我们展现了一幅唯美的文化画卷,或许有的游人只是驻足后看到了一些遗留的文化表层,而作者却从这些寺院中挖掘出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化。这三卷散文富有内涵,是不可多得的佳作。【编辑:红袖揽叶】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冰泉        2017-11-10 18:34:26
  一组大气磅礴、思想深邃的游记散文,如叙家常,娓娓道来。文章引经据典,联想深远,说服力强;也彰显了作者深厚的人文历史底蕴,体现了作者作为一个文人对中国历史和社会变迁的深入思考,折射出一个当代知识分子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令人油然而生敬佩。
以文会友,与诗同行;让生命之花,盛开在文字的海洋!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