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作品赏析 >> 【赏析】从苗雨时《新诗百年发展中某些作品评价争议的述评》看廊坊诗歌现场

精品 【赏析】从苗雨时《新诗百年发展中某些作品评价争议的述评》看廊坊诗歌现场


作者:燕语千千 举人,4297.3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6830发表时间:2018-02-18 09:02:19

【赏析】从苗雨时《新诗百年发展中某些作品评价争议的述评》看廊坊诗歌现场
   我们时常看见在原野里
   一个村童,或一个农妇
   向着无语的晴空啼哭
   是为了一个惩罚,可是
   冯文炳批评道:“这首诗最自然最朴质……只可惜首章第四行‘是为了一个惩罚,可是’写得太不自然。就说学外国罢,在外国诗里面没有因为韵律的原故,单独把一个连接词放在一行的末尾,如冯至的‘可是’,前面还要加一个逗点?这样讲韵律,岂不太笑话吗?”
   冯文炳是主张“新诗应该是自由诗”的。但格律诗的实践也从未停止,闻一多的成就不用说了,冯至的《十四行集》也是一次有益的尝试。我们认为,诗体的创建,自造也好,输入也好,都应照顾到中国语言的特点和所要表现的内容。尽管冯至的诗中有不太谐调的地方,但总的看来,诗人借用十四体表现生活哲理的境界,是比较适宜的,而且文字技巧的圆熟、字句间委婉、妥贴的功夫也是做到了的。创建多种诗歌形式,有利于表达各种各样的思想和生活内容。指出创建过程中这样或那样的不足,是必要的。但后来竟有人指斥冯至的《十四行集》为“洋八股”,则是不公正的批评。”
   以前一直不会写十四行诗,因此,对于十四行诗和与其相关的理论文字看过几篇,也从某些文字里看到大概说十四行诗是两个人的诗,情感的诗,押韵的诗。因此,对那些不是情感的文字很好奇,我不知道真正的十四行到底是什么样子。也曾照猫画虎地写过一两首情诗感觉的,但是没敢标注十四行之类的注释。看了此段文字,更让我糊涂了。也更加疑惑问题存在的必然性和必要性,十四行,是舶来的产物,对其探索与追求应不应该有所发展呢?还是照搬别家的定性十足的经验呢?对此两种说法我都不绝对支持与反对,因为只有发展才可以生存,因为生存的所有事物不可能一成不变,因此,对于十四行我们是否应该宽容一些呢?当然我目前还不能百分百地运用那些文字,写好真正的符合那些要求的十四行。对此也只能算纸上谈兵了。
  
   四、新诗转型期
   9、何其芳《回答》的浅与深
   “……不把一首诗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然后进入文本,甚至不把诗当作诗,而是望文生义的寻章摘句,把诗切割成主观歪曲的片断,这样下的论断不可能是准确的,科学的。说其浮浅,是说它没有真正地把握这首诗的深层意蕴。应该说,这首《回答》,不单纯是对读者的回答,更是对时代的回答。当时何其芳的创作状况是有普遍性的。建国后,诗人们从一个时代跨入另一个时代,苦难已经过去,光明已经到来。面对新的世界、新的生活,诗歌该如何歌唱?这里有一个转变和适应的问题,特别是已经走过一段路程的诗人,更是如此。
   歌颂新生活是一个问题,怎么艺术地歌颂又是一个问题,如何从旧的艺术规范中走出来建立新的艺术方式还是一个问题……何其芳的《回答》就是对这一系列问题的思考:新生活的“奇异的风”吹来了,使他诗歌的“船帆不停地颤动”,时代变革得太快了,如何保持诗歌在艺术的“河流里”航行呢?“甜蜜”和“惊恐”,就是诗人当时矛盾的心态。“诗”这个字,在诗人的心目中是神圣的,但过去的诗却容纳不了“海水”一样的感情,诗应该是“纯粹的酒”,但不应只是个人的“沉醉”,而要关涉人民的“幸福”。这就表达了诗歌走向人民的意愿。而诗人个体的生命是有限的,时光流逝,他责备自己“结果”太少,他表示要以有生之年回报人民“很高很高”的期望,因为我们“伟大的毛泽东时代”呼唤着诗歌,祖国辽阔“土地”上的建设需要为其歌唱的诗人:“难道为了我们年轻的共和国,你不应该像鸟一样飞翔,歌唱,一直到完全唱出你胸脯里的血?”在这里,诗人的感情是深沉的,他歌唱的愿望是强烈的。但要实现这种愿望,还必须卸下“沉重”的旧的甚至像“尘土”的艺术负累,摒弃旧时代的感情,诗人清醒地意识到这一点,所以他决心改造自己的思想和艺术,以适应时代,“努力飞腾”上历史的“天空”,纵情地“飞翔”和“歌唱”。这就是诗人对于读者,也是对于时代的真挚的回答。这里的回答,由于各种各样复杂原因,也许诗人个人没有很好地实现,但这首诗所表达的诗人的矛盾心态和思考,在当代诗歌史上有它不可忽视的价值和意义。”
   这样的解读多好,诗与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但是在很多人眼里它是肤浅的,能够如此深入的挖掘是个内很与概念上的认同,让我感觉这个诗歌的作者是幸运的。
   10、流沙河《草木篇》的象与喻
   “但在当时的批判中,这一切都被歪曲了,失去了本来的面貌。例如沙鸥的《<草木篇>批判》(载《诗刊》1957年第8期)。在文章中作者这样分析:“在《白杨》中,流沙河说:‘一场暴风把她连根拔去’,‘一场暴风’是指谁‘掀起’的呢?在流沙河的眼中,哪种社会力量,哪个集团有这样大的本领呢?难道不是我们的党吗……”这是偏离题意、强加比附的网罗罪名。又如黎之在《反对诗歌创作的不良倾向及反党逆流》(载《诗刊》1957年第9期)中,如此批判:“这组散文诗大体上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表现和标榜自己和他那一伙右派分子,另一类是污蔑谩骂党和周围的同志。‘白杨’‘仙人掌’‘梅’属于第一类,‘藤’和‘毒菌’则属第二类。在这些诗里流沙河表示要成为‘一柄绿光闪闪的长剑’‘遍身披上刺刀’刺向党,刺向新社会,如果被‘逐出花园’,他愿在‘野地里’‘沙漠里活着”,这更是不顾诗歌中形象的真实的人格含义,而先定罪名后求证的“锻炼周纳”。在这种威压的形势下,草木不能言,诗人不准言,如之奈何!”
   看到这里我有些悲且痛的感觉,欲语却无言,欲哭却无泪的悲痛瞬间袭击了心里。但是过后我感到了自己的幸运,、庆幸,庆幸本人没有生在那个时代。心里的悲痛被幸福代替,再次填满整个心怀里。
   11、郭小川《望星空》的高与低
   “1950年代中期,诗人在经过较长时间停笔之后重新开始创作,就选择了战斗的文学观念。当时写了像《致青年公民》等一系列“政治性”诗歌。受到读者和评论界的好评。但他并不满足。因为他清醒地意识到“文学毕竟是文学”,单是“宣传鼓动”性的“一行行政治性的句子”,并不能代替诗人“新颖而独特”的创造。他需要进一步探寻自己的艺术个性。1956年下半年至1959年.诗人写了大量诗作,除《白雪的赞歌》《深深的山谷》等叙事诗外,他的抒情诗主要有《山中》《致大海》《望星空》等。如果说《致青年公民》等给我们的感觉虽然充满激情但还比较浮泛的话,那么,这些诗却使我们真正触摸到了诗人的灵魂。然而,这些诗都受到了程度不同的非议。因为这时期诗人的艺术方式,不是直接切入时代,而是通过自己的心灵的真诚袒露来感应时代的脉搏。个人体验的加入,创作个性的高扬,使这些诗有着独特而深沉的蕴含。而这与当时的那种一味高昂的创作时尚,是不谐调的,因而必然招致批评。这些诗中,批评得最为严厉的是诗人为庆祝建国十周年而创作的抒情长诗《望星空》。
   当时批评这篇诗作的有华夫的《评郭小川的<望星空>》(载《文艺报》1959年第23期)和肖三的《谈<<span>望星空>》(载《人民文学》1960年第1期)等。华夫的文章,指责诗的前两章表现的是“极端陈腐”“极端虚无主义”的感情。他甚至把《望星空》的前半部分与李白的“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等同起来,而全然不顾诗的后半部分就下结论。”
   由此可见文学艺术在特定的时代,还是起着特定的作用,无论是社会还是动荡不安的人心。而“‘极端陈腐’‘极端虚无主义’的感情。”如此的文字追求其实很符合当下的文字需要,所谓“语不惊人死不休”不正是说明这个道理吗?极端到极致的美感的文字可以用来刻画人物和事物的不可逆转,在作品里起到的作用应该是绝对的美。如果用以描述腐败、奢华的反讽则起到“见者怒,听者恨”的文字高度,无论对社会还是人心都会起到相应的追寻与探究,难道这样的文字不好吗?我有些不明白,也许我生的时代注定那些对我永远是个谜吧。由此可以看出对于文学艺术的追求,无论读者还是作者始终是期待更高更好的结果的,但是结果却不是我们中的任何人可以左右的。
   “望星空而想人间,诗人找到了一个真正的诗的角度。巧妙而独特的构思,巨大而悠远的意象,创造了天地映衬、时空交错、浑茫浩渺的宏阔的意境,抒发了诗人矛盾而深沉的感情。尤其难得的是,这首诗尽管没有直接触及现实生活的缺陷,但从诗人在星空下的“惆怅”的感触中,我们看到了较为真实的时代的投影。虽然作者不免疑惑和“迷惘”,但比起那些“只一味地叫喊伟大、伟大”的表面的轻浮的“歌颂”来,不是更富有时代感和时代精神吗?需要指出的是,从这首诗我们看到了诗人独特而鲜明的创作个性和伟岸的人格风骨。它表明郭小川的艺术探索已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看到这里,我觉得郭小川是幸运的,在过了这么久之后,还有人提起、一起他的作品与文品。此刻的我真的很羡慕这位郭先生。
   “文革”时期,诗人受到迫害。在对历史和现实的深入思索中,他总结了过去创作的经验和教训,改变了思考生活的方向和艺术方式——由个人遭遇来透视历史命运。在这种背景下,创作的“属于‘参考消息’”之类不能公开发表的诗篇,才又真正体现了诗人的气质、胆识和襟怀:
   我知道,总有一天,我会衰老,老态龙钟;
   但愿我的心,还像入伍时候那样年青。
   我知道,总有一天,我会化烟,烟气腾空,
   但愿它像硝烟,火药味很浓很浓。
   《团泊洼的秋天》《秋风》的出现,反映了郭小川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所能达到的最大的思想突破,也标志着他创作个性的大踏步的胜利“回归”。虽然矛盾重重,但却是从诗人内心重新唱出的“新鲜有力的歌声”。这真实和真诚的歌声,连同他忠贞不渝、威武不屈的战士品格和形象,永远留在了广大读者的心中!”
   这些文字印证了那句“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的无奈与辛酸,至于那种心痛,也许只有当事人能体会了。
  
   五、新诗回归期
   12、初期朦胧诗的懂与不懂
   “现在,“朦胧诗”的潮流已经过去,关于它的争论也已消歇。但我们认为,这场论争在当代诗歌乃至整个新诗发展史上是有重要价值和意义的。第一,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学术气氛,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促进了诗歌观念的转变和诗歌艺术向其本体的回归,极大地推动了诗歌理论建设,使这种建设呈现各成体系的多元状态;第二,打破了诗歌艺术发展的凝滞局面,使其从禁锢走向解放,从单一走向多样、多元,繁荣和发展了诗歌,造成了“万象纷呈的新气象”。同时,改变了中国新诗与世界的隔绝状态,使诗歌从封闭走向开放,这就有可能在中外诗歌交流中发展和充实中国新诗的传统。”
   这一节讲了朦胧诗的坎坷之路,但是,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这个结论,因为这个结论,让我知道了朦胧诗的发展和认知上从此趋于好转。
   13、伊蕾《独身女人的卧室》的灵与肉
   “中国人讳谈“性”,甚至谈性色变。这是有着“传统”的。其实,性并不是罪恶。正像人们说的:“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在恋爱意识中,往往包含性冲动、满足欲望、充实人生三个因素。与单纯的生理现象比较,从内心深处去发现价值,去探索性爱对人生乃至社会的意义,是更为重要和必要的。人之所以为人,从自然性进入社会性是必然过程。然而,从古到今,压制人性正常发展的现象严重存在。中国的礼教,外国的禁欲主义都是。到了20世纪,这种状况应该有根本的改变了。而表现冲破封建世俗观念的阻隔。追求爱和自由权力的艺术作品也应该允许存在。五四时代一个著名的文学家说过:“在文学史上有很多这种前车之鉴,不可不注意一点。《波伐理夫人》和《结婚》的公诉事件,在当日岂不是自命为维持风纪的盛理,都只落得留作法利赛人的卑怯的证据罢了。无论凭了道德或法律的神圣的名去干涉艺术,都是法利赛人的行为。”这段话是不是也可以作为我们关于《独身女人的卧室》争论的基本态度呢?”
   这节文字对文学里的“性”问题作了阐述,其实,这个问题应该算老生常谈了,但是,很多人心里还是难以突破自己心理对文字的禁锢,其实文字应该尊重生活,还原生活的真实是每个作者应该具有的本质,有一句话不是这样说的吗,那就是“艺术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至于高于生活的艺术该如何发展,那是要逐步探寻的,个人觉得现在的和“性”有关的文字,都属于尝试阶段,好与坏都会被褒或贬包围,因为,出头的鸟往往是先死的。其实,在文学艺术的追求中谁敢说自己是最好呢?以前看过一句话“色情是让人看了想犯罪,而情色,是让人看了每天都想有艳遇”,个人认为做到情色文字应该属于健康的范畴,至于艳遇后是否会变成罪犯,那就要看笔者的功底了。换句话说就是——情色不是每个人都有权利去书写的。因为不够那个水平,您还是别碰,因为情色是一件艺术品,而且价格昂贵,它不是一件人人都消费得起的器物。

共 11333 字 3 页 首页上一页123
转到
【编者按】近两年来,“诗歌现场”成为一个很时髦很新潮的词汇,尤其是廊坊诗歌现场则是提得最多的一个新词或叫关键词。后来才弄明白,所谓的“诗歌现场”即是现场朗诵诗歌并取得多数人认同或反驳的一种诗歌讨论方式。本文对廊坊诗歌中存在的一些现象和成就进行了客观地点评,肯定了廊坊诗人在新诗探究上所做的努力,也对廊坊诗歌创作中存在的一些不好的现象进行了批评。虽然只是评论廊坊诗歌的一个切面,却是值得我们思考的。推荐赏阅。【编辑:湖北武戈】【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1802200012】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湖北武戈        2018-02-18 09:08:13
  诗歌创作的争议与评判,历来是人们最热衷的一个话题,很多读者无论他会不会写诗或懂诗,却总是喜欢指点别人的诗作。但是,廊坊诗歌现象却人们从另一个角度看到了新诗的希望。
与江山作者共同成长!
回复1 楼        文友:燕语千千        2018-02-18 10:36:58
  谢谢老师的辛苦审核,祝福新年!
2 楼        文友:南尚        2018-02-24 07:21:24
  这篇评述,对诗歌创作及诗歌创作理论提供了许多可贵的资料,尽管观点是可以探讨的,但作品所回顾的内容却是很丰富,我很赞赏。
   第一节所述白话诗初期的诗歌创作情况我不熟悉;从闻一多的《死水》开始,我在念书时学过;至于解放后的诗歌创作情况,那对我来说,真是历历在目了。可惜这篇评述,对解放后的诗歌创作情况概括得还不够丰富,论述得也不够深刻;其实,这段时期的诗歌创作既有宝贵的经验,也有重大的过失。同样,改革开放以后,诗歌创作既有突破性的进展,也有新的迷茫,这方面此文论述也较少。
   现在,关键是诗歌创作如何在现有的基础上,在前人积累的丰富经验中,如何进一步继承发展、如何进一步繁荣,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研究的课题。
   时代兴旺,诗歌创作必然兴旺,《唐诗三百首》就是一例。我们现在的时代,可以说是诗歌创作的黄金时代。对文学创作而言,热爱生活、投入生活,才能写出好作品来,这可以说是一条文学创作的客观创作规律。如果用诗的语言来感叹,我想对爱好诗歌创作的朋友们说一句:投入时代的怀抱,你必将获得诗歌创作的丰收!
生活多么美好,热爱生活。
回复2 楼        文友:燕语千千        2018-02-24 22:00:31
  谢谢提读,您的观点我会和老师们讨论,谢谢您的支持。祝福春安!
3 楼        文友:春雨阳光        2018-03-01 22:56:12
  老师,该文字数超过了征文字数要求。所以,调整到赏析栏目中。
语文教师
回复3 楼        文友:燕语千千        2018-03-03 05:24:04
  奥,我没注意,开始我也不知道字数是否超标,后来看了一下那些征文字数,就看到有一篇《叙述阳光下的苦难》字数在我之上,我以为可以就发这儿了。谢谢老师,辛苦了!祝福新春!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