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看点文学 >> 短篇 >> 情感小说 >> 【看点·新锐力】白色芬芳(小说)

精品 【看点·新锐力】白色芬芳(小说)


作者:晓音 童生,541.2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8578发表时间:2018-04-09 15:01:51
摘要:在江西偏僻的东北角,一代代勤劳而卑微的手工艺者,创造着泥入玉出的奇迹,惊艳了世界上千年,他们的悲欢离合融入在世世代代奔腾不息的昌江水中,创造着属于他们也属于世界的宏伟史诗。


   南宋时期,尤其是“靖康之乱”后,有不少北方陶工来到景德镇。
   元代战乱频繁,北方瓷窑衰弱,唯有景德镇瓷业蓬勃发展。蒙古大军每攻克一个城市,城内工匠可以得到保全,以便发展手工业生产。
   相对于北方移民,都昌当然是近水楼台。景德镇成了都昌人的避难所和发展基地。
   陶庆社由柴窑窑户组成,在烧窑行业中最有权势。乐天因有一封高岭吴氏介绍信顺利进入陶庆社余式门下。
   乐天在都昌会馆见到余社长。
   余社长中等个,着一身黑绸马褂,面容和善。
   “你想做哪一行?”余老板边看介绍信边打量乐天。
   “哪一行我都愿做。”
   “听说你改造了淘练塘?”余老板看着信。
   “是伙计们一起想的办法。”
   “唔。”余老板抬眼再次打量他,点了点头,“这段时间都忙着烧窑,趁秋高气爽,柴干火旺,正缺人手,你先到余窑帮着烧窑吧。过了这个秋天,再从拉坯做起,啷样?”
   “谢谢老板!”乐天心跳得怦怦响。
   “去吧。”
   乐天抑制着内心的兴奋退出余老板的馆室。他太想看烧窑了,太想亲眼看看瓷器是啷样从泥变成玉的。
   余窑位于前街。乐天找到把桩,将留有余老板手迹的介绍信交给他,把桩上下打量眼前这位小伙子。
   乐天被定为一夫半。
   每座窑通常配有把桩师傅1人,为全窑总负责,可兼任几座窑的把桩,驼坯工1人,负责满窑,烧上半夜窑,调配全窑所需坯匣;加抄工、收兜脚工、打杂工、小伙手各1名或若干,后面才是三夫半、二夫半、一夫半,因此一夫半属最底层。
   虽然乐天只是一夫半,但他对窑里的每个工种都很用心观察,竖起耳朵听他们之间一星半点的对话。
   以前他一直以为烧窑就是直接将生坯放入火里烧,现在才知,所有生坯皆需装入匣钵内进行保护,而非裸烧。匣钵由普通黏土烧制,有大有小,规格统一。
   装坯与满窑是烧窑前的两个必备工序,装坯是把坯胎完好地置于匣钵内,满窑是把装好坯胎的匣钵搬到窑堂内,按窑后端低温、前端高温的特征,根据不同的品种、不同的窑位分目码好,匣钵摞成柱,之间留出焙烧的火路,保证通风流畅,使柴薪充分燃烧。满窑要有体力还要有技术,所以自成一体,需时召之,平时无需雇养。但主雇有定,不得乱召。
   装坯讲究匣钵干净,避免落渣于釉面,如果匣钵出现缺口或裂缝,须用匣泥或釉泥补好。匣底须铺糠头灰,放垫饼,防止坯体与匣钵熔结。装烧大件,灰渣要厚,还需用支架或支钉,坯胎之间、胚胎与匣钵之间用刨花塞紧,防止倾倒。匣钵必须平稳对齐合缝,避免落渣、射火,以减少废品。
   满窑之前,必须检查窑壁是否裂缝累渣,修补开裂之处,清除累渣,窑底用土垫平,撒上一层沙或谷壳灰,或用匣钵做成固定窑底,窑内壁用耐火泥浆刷糊一次。匣钵口还要刷上一层湿谷壳灰浆,防止钵体黏结。叠装的碗类,应留有间隙,以防杯口黏结。盖上另一个匣钵时,匣钵不得与碗坯相碰。
   匣钵分熟和新两种,新匣钵须空烧后方可用,匣钵还分硬口和软口,既一边高一边低,叠成柱状时,软硬口要转动调整对正装直。价值较低的生坯装在窑头或匣柱底部,价值高质量好的生坯装在窑室中段和后段。
   满窑完毕后,用碗类匣钵砌筑火床,放上引柴,然后可封窑门,窑门下端留有点火孔,中部留有投柴口,上部用碗类匣钵镶砌两个窑眼,用于观察温度变化。窑门封好后,用黄泥涂敷填平缝隙,防止空气渗入。
   烧窑的松柴都是长短粗细相对标准化的,在窑前码成房屋状,下有垫脚,上有披水,十分整齐。垫脚和披水都是为了避水之用。燃烧过的松材成为木炭,除留少量用于点火外,其余卖给居民或红店(彩绘店)。
   烧窑分上半夜和下半夜,为了全面了解整个过程,乐天整夜不休息帮着把桩打下手。
   把桩师傅一开始很不情愿小小的一夫半来看烧窑,明显是来偷技术的,可时间长了,谁也经不住人家对自己低声下气,慢慢也就接过对方递来的水或烟,放松了。把桩师傅心想,他就看两下也不可能晓得里面的道道,漫漫长夜,有人端茶点烟有什么不好呢?就算他学到一点,也是一知半解,抢不了我的饭碗,十年才出一把桩,等一夫半都成了把桩,我也老了,何必过于死板呢?何况我们都是都昌人,相互之间,要彼此照应,由他看去。
   公开带徒弟叫开禁,需10年或20年才有一次机会,乐天哪里等得及。
   乐天跟着把桩师傅看烟:上半夜发火,等烟囱冇微烟,逐步加大火力,烟囱冇出浓烟,后逐渐稀薄下来。下半夜,当堂内匣柱已红3/5时,火苗超过匣柱顶部一米,将铁钩伸入火床卸去石子,扩大火网通风面积,加强烟囱通风力度,再清除炭渣,放入新柴,如此反复两次,在熄火前维持等温烧1-2小时。待火焰变得青纯,把桩师傅从烟囱背上看火孔吐一口浓痰下去,若痰落至窑底呈白沫飞散状,便止火停烧。
   把桩师傅一直默默地做着这些,乐天只能观察一些表面现象。
   熄火后的第二天,开窑。乐天总算亲眼看见淘练的泥变成了漂亮如玉的瓷器,虽然他只是一夫半,也很开心,很有成就感。
   从装坯满窑到烧窑开窑,整个过程跟下来,乐天已经累得筋疲力尽。他想起高岭老李说的那句话: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这瓷器真是硬啊,只有经过高温烧炼才变得这样硬,而这些都得靠人把握才是,这个人又啷样不要经过千锤百炼才能成事呢?
   一窑烧完,又接着一窑,乐天坚持跟随把桩师熬夜。把桩师傅心里清楚,这小伙计一直在等他开口面授机宜。
   把桩死守沉默。
   眼看秋天过去,冬天来了。
   一年一度的暖窑神——祭祀窑帮信奉的“风火仙师”开始了。
   相传明万历年间,太监潘相任江使兼理景德镇窑务,监督制造殉葬用的青花大龙缸,口径为三尺,壁厚三寸,高二尺八,外围要有龙缠绕,釉面没有一点暇疵,这种严苛的要求,在当时条件下是无法做到的。
   当时的窑很小,温度不易升高,烧窑的火候极难掌握,每次烧出来的不是扁就是开裂,不是烧老了就是没烧熟,窑工们经过多次烧制,都无法成功,潘相恼羞成怒,对窑工动辄鞭笞、关押甚至杀害,工人的处境十分凄苦,工期也日渐逼进。童宾见瓷工个个伤痕累累,心里很难过,他费尽心力,又精心制作了一个龙缸,在烧窑时,瓷工全部围在窑前,祈祷神灵保佑,烧出合格的龙缸,然而就在龙缸要烧成时,窑中忽然发出巨响,烈焰像火龙一般直扑龙缸,童宾为了不再让大伙遭受关押、毒打,竟纵身跃入窑中,用身体护住了龙缸。
   龙缸奇迹般地烧成了,表面晶莹洁白,无半点瑕疵,缸上的青龙活灵活现,一双眼睛竟是血红的。瓷工们看着龙缸,都掉泪了,大伙都说这只龙缸是童宾的身躯所化,那龙眼则是他的鲜血凝成的。
   谁知潘相看过龙缸仍不满意,又提出了更苛刻的要求,瓷工再也无法忍受,他们捣毁了御窑厂,然后一起去县衙找潘相算账,潘相吓得只身逃回了京城。
   后来朝庭为了安抚人心,缓和矛盾,敕封童宾为“广利窑神”,并派人在御窑厂东侧为童宾立祠,祠名为“佑陶灵祠”。瓷工对童宾这位英雄十分敬仰,他们在祠中供起童宾的塑像,尊称他为“风火仙师”。从那以后,“风火仙师”就成了陶瓷业的庇佑神。
   虽然传说多数半真半假,窑工却也借祭祀活动娱乐一番,让冬闲有所期盼,并交流感情,切磋技艺。每年每座窑都要去御窑厂旁的佑陶灵祠祭祀。
   有些坯户只做不烧,搭别人的窑烧,叫搭坯。烧窑户向各搭坯户收取两块银元用作祭祀费用。将窑神的神龛安在窑囱附近,形似土地庙,内放木质灵牌,上书“风火仙师童宾神位”,由小火手常年侍奉香灯,每逢年节和重新挛窑(彻窑)都要焚香燃烛,由把桩率众叩拜,并燃放鞭炮,接着,酒楼送来四盘十碗加热炒,大家一边饮酒,一边看三脚班戏,一直到深夜收场。
   到了农历十二月十三日,工人不再做坯,一年就此歇手,回家过年。等到来年农历正月初七,老板开始请“春酒”,邀请窑场或坯房的伙计做客。酒席上第一盘菜就是肉丸子,名曰“炮子”,如果老板请某个伙计上首席,又亲自夹了个“炮子”放在他的饭碗里,就意味着老板辞退了这个工人,叫“放炮”。因此农历初七的春酒并不好吃,吃起来有些心惊胆颤。
   以乐天的勤奋,应该无此隐忧,却离开禁招徒还要几年,他只有拼命努力,才有可能赢得机会。
   几年时间里,乐天在做坯烧窑方面积累了不少经验,由一夫半升为三夫半,吃饱饭已不成问题,可离他的理想把桩似乎还遥遥无期。
   就在他慢慢磨练的过程中,1930年,发生了一件大事——乐平人怒烧都昌会馆。
   由于水患引起饥荒,大量工匠失业,乐平人与都昌人发生械斗,引起群殴,时长3月有余,死伤百余人。乐平人仗着本地人多势众,都昌移民仗着财大气粗,互不相让。作为都昌会首的余老板,全力以赴平定纷争,里村乐平人托徽州会首出面斡旋,各会馆参与亲善大会,部分会馆还提供了救治帮助,事态得以平息。
   昌帮、徽帮和杂帮本来就相互保守技术秘密,相互提防,昌帮和徽帮势力强大,本地人属杂帮的一小部分。由此昌帮与本地人之间有了更深的隔阂。
   杂帮多经营瓷器辅助行业,与瓷器烧造紧密相联,属瓷行同一链条,生意还是要继续,日子还是想平稳。
   1935年,乐天终于迎来了开禁收徒的日子,他被余窑把桩正式收为徒弟。
   开禁迎神的巡游队伍长达五公里,大灯笼,飞虎旗,土铳,乐队,舞龙舞狮者依次而来,大鼓,铜锣,爆竹声,喧嚣杂沓,响彻云霄。不少人坐船、骑马远道而来,与其说是祭祀,不如说是游玩,平均每个窑户花费二三百块银元。
   乐天经过师傅的面授机宜,一年后试烧两窑,颇为成功。
   山不转水转,乐天被从高岭来的同属陶庆社的程氏窑主聘为把桩。
   程氏窑户已在景德镇开窑三年,形成制不烧造一条龙自产自销模式,大大降低了成本,又聘得乐天这样年轻的把桩,生意一时十分兴隆。
   来到程窑的乐天,悄悄打探到程家女儿的情况,得知她早已经嫁作他人妇,心里“咯噔”一下,虽然早有预料,还是难免一丝失落。
   随后几年,乐天同时在六合窑、筷子弄窑、江家窑等十余家窑户做头,非常抢手。
   一天,在余窑,来了一位红店女(彩绘店),说要看看她画的瓷烧得如何,还未开窑,她就来了。乐天远远看着她与窑主谈话,那身影让他想起多年前的程家女儿,可那神情与程家女儿又不同,不知哪里不同,如果非要比的话,程家女儿如果是辣椒,那这位红店女就是一朵传说中的兰花,在风中悠悠地散发着暗香。乐天被自己这神奇的想像吓了一跳,他什么时候有过如此细致如发的感悟呢?除了对瓷器。
   平时窑里并不欢迎女人,怕她们带来秽气,可今天正好余时英也在,连他都不拒绝,我个把桩的又有什么意见呢?虽然他不相信什么秽气之说,可还是愿意遵照风俗习惯,心理图个安稳。经过这些年的摸爬滚打,他越来越有自信,什么神仙鬼怪,只是安抚民心之用,真正还得靠自己严格把控各个环节,自己才是真神呐!想到此,乐天吓了一跳,他啷样变得如此狂妄?
   乐天私下问余老板这女人是谁呀?余老板望着他好一会儿,才说:“红店老板潘家女儿潘青青。”
   “青青”,乐天在心里重复了一遍,啷样个好听?好像那兰花的香瓣钻到他心,说不出的舒服。
   从此,乐天总是将潘家的生坯放在窑中段最好的位置,烧出最亮丽的色彩。在他眼里,潘青青的青花瓷画得真漂亮,细致生动,就像她的名字,时不时在他心里撩起涟漪。潘家也不改窑主,一直与余家合作,潘青青经常过来,一来二往,乐天与潘青青熟稔起来。虽然之间话不多,却句句让他回味。
   “这荷花画得跟活的一样!”乐天捧起刚出窑的一个青花梅瓶,忍不住赞叹,并细细查看有没有瑕疵。
   “是你烧得好,真是万里无云!”潘青青细声细气地,盯着花瓶仔细观看,“要是将这只红嘴鸟画作釉里红会不会更好看呢?”潘青青像是自言自语,又像在问乐天。
   “都好看,也可以烧釉上彩,我这里明炉暗炉都有。”
   潘青青抬眼看着乐天:“那我两样都试试,对比一下效果啷个不一样。”
   “可以,我也想看看效果啷个不同。”
   说干就干。潘青青回去画了两个荷花梅瓶,一个梅瓶画全色彩,一个梅瓶空留鸟嘴部等待二次画釉上彩。
   乐天将两只梅瓶放在窑中部,让它们尽量处于同温层,以便对比,因为温差决定色差。
   烧窑开窑。
   “两只青花几乎没有差别!”潘青青看着两只花瓶,很满意,“釉里红也很鲜艳!”
   “我把颜料都带来了。”青青立刻给鸟嘴调料施彩。
   她的一举一动本身就像一幅画——月白色丝绸长衫,飘逸的宽袖,衬着她白皙的瓜子脸,细长的手指,一笔一画全情投入。乐天看呆了。
   “头,你看这个罐子有个黑点,算废品啵?”一个窑工捧着一个蟋蟀罐进来。

共 62305 字 13 页 首页上一页12345...13
转到
【编者按】一部五万多字的小说,融合了中国将近一个世纪的近代史。几代人的不同命运,演绎了人世间的沧桑和酸甜苦辣。一块石头和一捧泥土的故事,体现了博大精深的大国文化。小说中的主人公乐天,是位聪明勤奋好学的青年,他选择了一条与瓷器为伍的事业,为此奋斗了终身,宏扬传承了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小说场面壮观,气势磅礴,所有人物形象,在作者笔下刻画得翩翩如生,命运各异,个性鲜明。故事情节,错综复乱,枝多叶茂,却絮而不乱,表现得井然有序。男女之间的情感描写,细腻且动人心,为之欣喜为之惋惜。特别是作者对历史的娴熟,生活细微之处的认真观察和体会,如此博学,更是令人惊叹不已,不仅仅是一部小说,还是一部了解历史、专业文化的窗口和教科书,让人受益匪浅。其语言特点显著,急缓平和,独树一帜。欣赏佳作,力荐赏阅。【编辑:专业补漏】【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1804110021】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专业补漏        2018-04-09 15:26:38
  欣赏老师佳作,学习了,欢迎继续赐稿看点,看点因为有你参予更精彩。远握,敬茶。
文章从来无中求, 耻踩他人脚印走。 语不惊人死不休, 篇无新意不出手。 文如新柳看新绿, 莫折旧枝送他人。 练意练句他山石, 惜墨惜名自重情。 老树开花最为奇, 旧题贵能翻新声。 文海后浪推前浪, 还看潮头弄旗人。
2 楼        文友:专业补漏        2018-04-14 19:46:34
  祝贺老师佳作获得精品,再一次拜读大作,为老师深厚的文学功底所折服,特别是老师认真对待创作的态度更是值得在下学习。老师所指出的编辑中的错别字我已报请总编纠正,是在下编辑过程中不够认真的失误。谢谢你的指正,今后定加注意。问好,祝老师笔耕愉快,创作丰收。
文章从来无中求, 耻踩他人脚印走。 语不惊人死不休, 篇无新意不出手。 文如新柳看新绿, 莫折旧枝送他人。 练意练句他山石, 惜墨惜名自重情。 老树开花最为奇, 旧题贵能翻新声。 文海后浪推前浪, 还看潮头弄旗人。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