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浪花诗语 >> 短篇 >> 杂文随笔 >> 【浪花】有心流动(随笔)

编辑推荐 【浪花】有心流动(随笔)


作者:孙彩文 举人,3001.38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920发表时间:2018-04-17 04:09:14


   写清楚好奇的“点”。我“好奇”,“你”恒在。积极主动地拥抱相遇,还是消极被动地抗拒相遇,是“好奇心”能否充分激活的分水岭。好奇,是生命最基本的属性,发生在生活的一切层面;好奇,是心灵自我拓展、融入世界的最好契机;好奇,是相向而行,是一生命对另一生命、一心灵对另一心灵、一社会对另一社会、一文化对另一文化的尊重、开放、交流和学习。清楚好奇的“点”,不是忘却自己和自己生命、心灵、社会、文化中最为宝贵的东西,而是试图在与“你”的交融中重新认识自己,将“我是”的封闭性变成“我在”的开放性。
   讲一个故事,写清楚好奇的“点”,这是“你”恒如蝶的相遇。相遇中,把“他”变成“你”,通过外在的对话达到内心的对话,走向重构生命、心灵、社会、文化、世界和人类精神的旅程。生命与心灵相遇,生命心灵与社会文化相遇,以写作的方法解释人文的问题。
   相遇,是最好的写作模式。
   写作模式构建,并非为了建而建,而是“情到深处”,是——
   “你”恒如蝶。
  
   03犁铧间
  
   翻出一篇陈林的旧文:只要愿意,生命是有奇迹的 。
   文章写于2016年4月24 日。
   陈林开篇说:
   ——不会写叙事,但依然要写杭师大杨小洪老师。
   “你就是陈林!”虽然曾经在“河北教育读书群”里发过一次公开课照片,但没想到教授刚见面就一下子把我认了出来。
   坐下后,教授接着说:“咱们是老朋友了,我有两句话一直想当面跟你说。”
   一听就知道不是“好”话。但,说实话,我的“心态”一直很好的,我也喜欢听“批评”,只是不知道教授会批评什么,况且我们刚见面啊,不至于一见面就来当头棒喝吧,心中略有不安。
   “觉得你总是为权威尊!这是其一。第二,你读了很多书,也知道了很多理论,但这些理论却没能化到你的思想里去,比如,你吃了一个方块的理论,你根本没消化,到运用时,还是一个方块!”
   “你必须要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你要不卑不亢,或者暂且在自己的电脑里再准备一份说真话的文字。还记得我在英国的时候,与小威廉多儿的接触……在一次学术会议上,我很注意倾听,最后结束的时候,我作了20分钟的发言,那些专家纷纷问我是谁……”
   “你现在要做的就是,把你掌握的化为自己的……,你要学会化……”
   在我写的文字里,你是看不到他说话时双手舞蹈的样子的;你也是听不到他说话时那充满激情的声音的;你也是感受不到他说话时那热切的期待的。
   你更看不到的是,他双手挥舞时手臂上所插的针管;你更听不到的是,医院里除了他的声音之外的宁静;你更感受不到他为了昂起头来,整个身子使劲往枕头上蹿的艰难!你更看不到的是,说一会儿,他就要使劲喝上一口水;你更听不到的是,他在讲述的时候,我不太敢发出的呼吸声;你更无法感受的是,他微微攒起眉头时可能有的病痛……
   “下面,请你们三个人轮流谈谈对于《全神贯注》的看法……”
   我们三个人一一谈了。
   他一一点评。
   然后他又开始“滔滔不绝”,挥舞手臂,口泛莲花,昂头蹿身来……
   “这篇课文,我以为,要让孩子反观自己,要让孩子自己从罗丹身上学到点什么……教师要做一个电梯手,有的孩子在第一层,有的孩子在第二层……教师要开着电梯一个个把他们接上来,共同地抵达知识的最高层……”
   接着,他又回到文本,总结道:“最终,你要让孩子分析自己,你喜欢的是什么?你正在做的是什么?你打算为你喜欢的人或事牺牲什么?……”我大口喘着气,我不知道是因为他的激动,还是他的病痛……
   看着手表,一晃已经40多分钟过去了,说实话,开始的不安,此时已经完全变成了我的激动了,但也越来越担心了,因为他这样的激动,身体能承受得了吗?况且他昨天才做过手术啊!我悄悄发了个微信给同行的孙大姐,但孙大姐也早已听得入迷了,许久也没发现……
   此时的教授,那还是个身患重病,现在医院正以全力医疗的人呢?我情不自禁地说:“杨老师(他不准我们叫他‘教授’),我觉得我看到罗丹了。您这身体已经跟您的精神融为一体了!”是的,教授的精神是如此充满活力啊!
   我从来没有被一个人如此震撼过,虽然在书中也读很多励志的感人故事,但面对真实的人物,真实的大师,震撼如此强烈,以至于我虽然不忍再打扰,却居然没勇气打断他。
   精神的力量如此慑人!当一个人真正做到剑气合一,才会有如此的力道吧!当一个人真正将身心与世界合在一起,才会有如此的威严吧!当一个人眼里只有他所专情的事业时,才会有如此的磅礴和豪迈吧!
   杨教授,不,杨老师,不,小洪老师,奇迹必在您身上诞生!
   (江苏省宝应县城南小学  陈林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书写自我”)
   不知道为什么,把陈林的这篇文章读来再读。
   或许,是一种信念吧——
   牵着梦一起走,
   像田间小路上的一头牛,
   弯弯的牛角,
   分明是蟾宫的馈赠。
   阡陌之上,
   新月,银光内敛,
   岁月匆匆前行,
   一生的相遇,
   化成犁铧间的播种。
  
   04闲也
  
   苍穹在评课。
   “这是一节成功的课。这节课尊重了古诗发生的过程,从像景到情景再到意境最后到心境。……让孩子将古诗与人物联系起来。”接下来的一句话让我陷入沉思:这节课最大的成功是老师他自己。
   想想:自己备课是不是也在寻找自己?
   记得在讲《记承天寺夜游》时,我是这样“备”课的:首先,看苏轼的三本传记:林语堂的《苏东坡传》、《康震评说苏轼》、王殊的《苏轼传》。然后上网查阅“文言文如何上”,并在中国知网中下载查看一些研究生博士有关这方面的论文。最后是网上狂看各地、各家、名师的、普通老师的教学设计、教学视频、看了六部关于苏轼的电视讲座,看了11篇关于此文的赏析,看了五篇关于喜欢苏轼的散文。恰在这时,去青岛参加培训,听了三大流派的言说。经历几个夜半,我的设计出炉:以读为主,读中有悟,最后背诵。开始试讲。可是上完后总觉得这课没能“拔”出来,后面想升到一个高度但总是被什么堵住而出不来。继续修改,再试,还是不满意。在第四个班试讲的时候课顺畅多了,但不知怎的,总有些不对劲的感觉。我的承天寺、我的苏轼呢?学生的呢?学生自己呢?
   回顾试讲过的四个班,我发现,学生跟进的内容很浅显,活动表面化,如果一味顺着以学生为主的思路,势必让这个课堂缺少深度和厚度。“你怕讲吗?”我问自己,“以学生为主要全盘否定老师讲吗?”再看学生,他们自己能理解的为什么我要设计装模作样的交流活动,老师假装深入小组听学生不着调的呓语?
   我得把原先的设计推翻。可是,明天就去参加省大赛了,来得及吗?新设计方案后我连试讲的机会都没有了。有了想放弃的心思。外面的阳光很好,风儿轻柔。柳树发了新芽,一团一团的绿,朦朦胧胧。我好想悠闲地走走看看。只要放弃,那么旧设计名次不会太差。咬了咬牙,扑在电脑上拿出新方案:重构课程,预设活动,变教案为学案。凌晨一点,做好ppt,上面有5张图片,三个话题,做了跳转链接。
   我上了讲台,把学生带进了一千多年前的那个月夜……如我所愿,用读贯穿,读中理解,理解后再读,有了深度厚度广度。苏轼的纠结成为学生自己的,苏轼内心深处不是要做闲人而要忙起来,忙的要有价值成为诠释孩子们自己生活的参照,那束光不仅在承天寺,更在心底。
   闲着还是不闲着?这个很纠结的话题,仅84字,言短而丰富的意蕴在以“读”为主,读中理解文意、读中欣赏意境、读中体会情感、读中走进自我,从认识苏轼处逆境而廓然豁达的人生态度,到引入相关的资料浅文深读,“我”在课堂站了起来。
   下课了,听课的老师依然在回味孩子们的话:2000年,法国《世界报》评选了1000年前的12位英雄,其中有罗马帝国的皇帝,有拜占庭帝国的皇帝等。在这12位英雄里还有一位中国人:苏轼。《世界报》用了两个整版的篇幅详细介绍了一个中国人的生平,尚属首次。苏轼,究竟有什么魅力让外国人如此的欣赏和敬重?也许通过今天的学习,我懂了。我也可以做这样的苏轼:一个博学的、幽默的“闲人”,我喜欢这样的我自己。
   入夜即睡,闲也。月色入户,欣然起行,闲也。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和怀民一起赏月。闲也。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闲也。盖竹柏影也,看的如此仔细,闲也。一幅月夜美景图,这闲,该有着怎样的闲情雅致。想起《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回读苍穹的评课:我将我周六晚上看到的情景跟老师作了介绍,会场上一下子显得十分安静。那个晚上:8点,我去学校开车时他的教室里灯还亮着,我问他怎么回事,他说他刚刚试了课件。当时我还纳闷,因为我不知道这一周轮到他上公开课。现在我明白了,原来他从上一周开始就准备今天的公开课了,而其实,这只是一节正常的组内交流课。
   还在回味苍穹的话:其实,一堂课成功与否,第一是看,教师有没有发生发自内心的教的行为;第二是看,这节课学生有没有发生对知识的兴趣从而产生学习的行为。也在琢磨他最后那句话:“孩子学的最重要的知识,便是教师对于知识的好奇和探求……”
   我在探求什么?是“闲”还是“不闲”?我希望带着孩子们一起探究吗?
  
   05召唤亲在
  
   格局中的风,吹醒课堂的味道。
   近景中花开,迎春、玉兰、杏、桃、李、樱。如入微的叙事,传递着载物与自强的信息。两面复融,文与道,不弃不离。
   陈林发群的文章,与以往的风格不同,没有了两段论的拘谨,也没有了旁观者的评判。杨老师一直嘱咐我要学陈林。他的思维缜密,逻辑性强,博古通今,东西文化信手拈来。杨老师与德龙老师都喜欢读陈林,似有同感:君子之自强不息与厚德载物,阴阳相互为用。没有厚德,自强不息失之过刚;没有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只是乡愿。
   一路行走,走的越远,经历的越多,担负的越多,对行在路上的人,不论远近,也就能够理解多些。至于作文教学,自然能够承载多物乃至万物了。
   早上五点多起床,直到午夜精神还好。完成网络培训500分钟,13篇日志,3个活动方案,1份总结,还有18篇随堂笔记,8篇建议。累了,蹲下身子擦地,像在抚净自己的心尘。
   把几米的漫画翻开,夜痛无眠时读:
   “那一夜,繁星满天,我确定你并没有喊我。你为什么不喊我?再远我都听得见。”
   4月7日的聊语还留在那里,得梳理了。
   余:每天两件事,拜读兄台的文章,听罗胖子胡说,都是愉悦的。
   陈:我们俩就不要互掐了好吧,我也常看你的文章,作文一讲,二讲……
   余:唉,唉,我可不敢掐,老兄关注教育的点滴,实在很有启发。也曾辅导过年轻人面试入职,观点和你比较一致。但我也怀疑职业特征与代际交更之间的矛盾统一。是否会随着一代一代人的叠代,一个职业也就出现变化?那么作为过来人如何给予后生有益的衷告?
   孩子的表达有其独特的语言系统。语文教学(尤其是习作教学)的过程中,一面在规范、提高孩子的表达能力,一面也在削弱乃至剥夺孩子运用自身语言系统的权力。这个问题一直很困挠我。
   余翔和陈林在对话。
   我插语:
   率性天然,良朋为伴。在古罗马,哲学家卢克莱修曾写到:吾身所需兮本无多,唯求去痛兮自行乐,率性天然兮无怨尤……绿茵如毡兮良朋为伴,身爽神怡兮何用多金,更逢良辰兮惠风和熙,繁花点点兮芳草萋萋,乐莫乐兮复何求!
   余翔回应:
   两小孩写五六千字的小说去参加省里的比赛,让我“斧正”,可我自己也未曾涉足小说写作,凭着阅读经验胡扯几句,心里却长久不踏实。我们是在教作文,还是在教应试作文?我在“专栏”里胡扯些技法,然而在我的认知里,作文的第一要义是认知,素材第二,语言第三,技法是末位的。前三者几乎都不可教。
   我发给余翔毛教授关于《中国作文大系》编写原则的诠释:
   “发现法”原则:
   以往的作文指导,多半受制于“给予式”学习理念,给方法,给策略,给材料,甚至给观点和思想。这套课程推出“发现法原则”。此法源于美国著名认知心理学家布鲁纳的学习理论。让学生自主发现,而不是被动给予。发现的目标是:“感受力”、“认知策略”和“写作智力”。发现的源泉是经典名著,发现经典篇章中所使用的技法和所体现的能力,名家独特的感受力,卓越的认知策略和高超的写作智力,并将它们剥离下来加以呈现。接下来沿着三大能力要素设计系列训练程序,通过训练获得并巩固相关能力。

共 19376 字 4 页 首页上一页1234
转到
【编者按】很高兴欣赏到老师的新作。专业全面而深刻。做为一个含教学与写作双向主题的随笔,本文用了大量实例去论证,给自己的观点做补充,给读者梳理出写作应有的枝叶脉络。发现、持之以恒、努力、轻松、亲近、真实、为善、挖掘、宏观,分别是作者文中所提到的老师引导学生去消化的写作要素。同时在文中也穿插了许多师者之间尚洁的友谊,坦诚的交流。是一篇值得广大教师,学生,作者学习思考借鉴的好文。感谢赐稿,力荐共赏。顺祝老师春安。【浪花诗语编辑·望雪】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望雪        2018-04-17 04:12:28
  文章非常专业,编按不当之处还望指出。希望看到老师更多精彩。
悠然、坦然、超然、了然、顺其自然。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