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浪花诗语 >> 短篇 >> 杂文随笔 >> 【浪花】“无识”状态是幸福的(随笔)

编辑推荐 【浪花】“无识”状态是幸福的(随笔)


作者:孙彩文 举人,3001.38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826发表时间:2018-04-18 12:39:15


   我学不了他,也不再刻意学他,把他的教案扔在脑后,每天和自己班上的学生泡在一起,研究他们会怎样思考,教师应该怎样引领。我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准备了8份记实教案,导语、过渡语、结语、问题及问题引语,还有铺垫语,一句一句精心设计,近10万字全部背下来,对着镜子练习语感和教态,一个手势一个眼神精雕细刻。
   我在镜子里发现了自己:我是激情诗意循循善诱的。我自己偷偷找几个低年级学生试课,因为不正式,便和孩子们围坐,谈话式,轻松自在,学生思维异常活跃。我把台上台下的自己做对比,发现在讲台上时,自己心里想的是教案,和学生围坐一起时,想的是他们会有什么问题,我该怎么引导。我又和郑老师的课堂对比,他是即兴上课,没有预设,但课文内容烂熟于心,能全情贯注于学生的表达,语言压着学生的话茬走。
   我找到了课堂中的我。
   课堂的涟漪一圈套着一圈,吸力的核心在湖底--内心。理解“雪中送炭”,我先引导学生用词素分解法理解字面意思,然后联系课文内容:朝鲜大娘在志愿军战士三天三夜饿着肚子打仗时,带领全村妇女,顶着硝烟冒着炮火送来打糕。这一场景与生活以及学生看过的电影链接,学生把“雪、炭、送”一一勾联,层层包笋,重构语意,最后上升到中朝两国的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两国人民不是亲人胜似亲人。此时,孩子们眼中的大娘,是千千万万朝鲜人民的一位代表。这一刻,当思维在文化层面发散时,孩子们不仅情感共鸣,而且对典型描写的手法产生兴趣,开始自主探究。学生内心体验的差异引发思维碰撞,教师课堂的语言,学生课堂的精神和文本的课堂文化在交融中形成圈——认知共同体。自己把所有的教案放下,放空大脑,和学生一起读生活读自我。学生从图书馆找来原典阅读,从老干部活动中心搜集来朝鲜战争中牺牲的志愿军战士的名单。再次走进课堂,学生心中除了战争的残酷,多了“家”的温暖。
   家?这不正是心中最柔软的地方吗?
   我抓住这份感觉切入课堂,引导学生体悟家的失去又复得的情感变化。和学生思维的同一性,是我自身认同的开始。课堂上,我不再包装自己,在认同自己的理解的同时,也认同学生的理解,这样,我在课堂中找到了自己,也有了学生的自我。
   06只闻香满袖
   任特教学校校长,是极为痛苦的一段经历。
   看到脑瘫的孩子歪斜着走路,自己的双腿在发颤。
   盲孩子拉二胡,聋哑孩子背古诗,心疼得落泪。
   我整天泡在眼泪里。
   有一个智障孩子,被父母抛弃,由爷爷奶奶抚养,不会系鞋带,不会吃饭。老师手把手教,一勺勺喂。我对他笑,他“嗯嗯嗯嗯”对我傻笑,还拽我的衣角,把鼻涕往我身上擦,把剩饭塞进我嘴里吃。我给他买来8身新衣服和一床新被子,他疯狂地抓我的手,不放我走。
   一个听障女孩,我教她说话。我每天拉着她的手,从“a”的发音开始,啊啊,哈哈,咔咔,到音节组合。一个月后,她清晰地喊出了“妈妈”。她妈妈热泪盈眶,跪在我的脚下不起来。面对母亲,听孩子艰难地发声,我的心被揪紧。
   买来串珠,我和孩子们一起编织。小白兔、幸运球、爱心结……
   我变得沉默寡言,眼睛出现了暂时的失明。但我害怕极了,痛苦极了。我,为自己没有能力去爱孩子们而羞愧。
   又一次,和课堂说了“再见”。
   曾为吴老师的研究生讲述这段经历,那是第一次回望。当时很怕学生们笑话,很怕产生负面的影响。但是,学生们的回应给了我极大的鼓励。
   张彬同学说:
   记得最深刻的是关于“爱是什么”的理解。孙校长给我们讲了一个故事,说爱是奶牛。我们理解是因为奶牛吃的是草,挤的是奶,有牺牲精神、奉献精神。但孙校长却说我们的理解没有达到更高境界。究竟有怎样更高的境界呢?原来爱别人是自己的需要!因为自己内心强大,有丰盈的爱,满到了想要溢出的地步,所以得去爱别人,就像奶牛需要有人挤奶一样,爱是享受!
   我给张彬同学回复了一首词:长案墨痕灯花顾/字里行间住/几曾喻红烛/又比桑蚕/总把韶华付/抚卷流香清傲骨/唯恋三尺处/瘦笔洒春姿/独种爱魂/只闻香满袖。
   07伟大事物的魅力
   真正放下痛苦,把心打开,是在QQ上第一次和吴老师聊天.她说:
   在做的时候把全部身心都给孩子们才会有所感受,才会有对他们的爱……我们可以从孩子们身上感受生命的能量,享受教育的过程……
   在吴老师的引领下,我与帕尔默的《教学勇气》相遇。帕尔默说:
   若我们处于最高境界,表现出色,那就是因为伟大事物的魅力诱发出我们的美德,赋予教育共同体最佳、最优的状态:
   ●我们邀请多元化进入我们的共同体之内,不是为了行政上正确,而是因为伟大事物各式各样的奥秘需要多元的观点。
   ●我们采用多重含意的解释,不是因为我们很困惑或不能作出决定,而是因为我们清楚我们的概念不足,不能包含浩瀚的伟大事物。
   ●我们欢迎创见性的论争,不是因为我们愤怒或怀有敌意,而是因为有必要透过论争来纠正我们对于伟大事物本质的偏见。
   ●我们奉行诚实,不仅仅是因为我们应该彼此真诚相等,还因为对我们亲眼看到的事物说谎就等于出卖了伟大事物的真理。
   ●我们体验谦卑,不是因为我们打了败仗、输了,而是因为我们只能透出谦卑这片透镜看到伟大事物,而一旦我们看到了伟大事物,谦卑是我们惟一应有的态度。
   ●我们透过教育成为自由的人,不是因为我们得到了特殊的信息。
   (引自吴国珍译书《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
   此刻,我想追问的是——“伟大事物”,怎么样的学习才是充满了生命的,一个连接着一个的呢?
   想起,与Z兄的对话来。
   Z:乱。
   S:恩。
   Z:思考大系,难点在如何调动思维特质不同的学生个体,主动去发现,主动去破解,文中“雕琢”一词尤为刺眼,束缚,预设,禁锢。
   S:还没入进去。在外面呢。下一篇争取。
   Z:翩翩少年郎,骑马上学堂,这里发现的动力是对学习的渴望,是学习的源动力;西南联大,十年办学,辉煌万代,动力是家国情怀,是一种原始,朴素的内在动力;回首北大,曾是中国的思想高地,它的外在驱动力是兼容并包的学术和思想自由。思考大系,让学生发现,破解,形成能力的动力来自哪里?
   S:自我的成长,教师、学生共同成长。
   Z:共同成长的动力又来自哪里?
   S:普世情怀,教育的情怀,还原本心。
   Z:如何激发这种普世情怀?这是教师,对学生来说,是发现的乐趣,名著的魅力。
   S:普世情怀,是人的本能!
   Z:这就决定大系的课应是开放,自由,鼓励,赏识。
   S:阅读教学也可以完成。
   Z:换句话说,大系课程就是解放被封闭的思维灵魂。
   S:这句话说的好!思维灵魂是什么?怎么解放?
   Z:肯定个性,拓宽思维,让学生体味发现之美,感悟名著的经典,用个性的表达,形成能力。拓宽不如激活。
   S:感悟名著经典,是大系突破的难点!激活,很重要。是本质。激活什么?为什么一篇名著,可以激活思维?与阅读教学的区别在哪里?调出感觉,开放认知,激活思维。
   Z:发现,破解都不是难点,教师可以作桥,形成写作能力是难点,主要是教师放开固定作文思维,解放学生写作的张力。
   S:大系的选文侧重跟随一位作家的成长心路,而不是一篇文本,抓手在哪里?解放张力?这个张力是内有的,是情感支撑的,也是思维架构的。这个张力是埋在心底的,像一座火山,出口在哪里?怎么找到?
   Z:是的,学生的源动力是热爱写作的,这是表达的需要,之所以被封闭,主要是作文的标准的束缚,或者说是教师的固有经验束缚。淡化标准,自由写作。
   S:源动力,是学生或者每个人都有的表达需求,也是交际的需求,是爱,渴望被爱。自由写作,不是放任写作,是给写作一个通道,得知道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路途经过几个路标。你评价我的写作:乱!为什么?我的思维为什么是混乱的?为什么没有思考的深度?仅仅是自由写作不能达成。我缺少了什么?我在自由写作,有什么写什么,没有章法,没有逻辑,因为我不想限制自己的无意识思维。如何用意识统领?还不压抑无意识的东西?
   Z:你的写作恰是中国传统文人的通病,情感大于理性,理性散见于情感叙述中,既非散文,又非学术文章,逻辑性较差。
   在和朋友“对话”中,我在竭力认识和拓展《大系》的伟大之处。或许,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固定的思维空间,但是我们也有不固定的,需要争取另一种空间去学习,两个甚至多个空间需要互相弥补以共存。如果在不同的空间里,发现了自己的学习轨迹,很可能就会爆发出一种共同成长的文化。
   回到陈林老师的课堂,思考:什么是共同成长呢?
   课堂中有这样一个小片段:一个学生站起来读文,错读文中的一个词,把“准确”换做了“精准”。
   陈林老师说:我听到一个词,精准,这是一种研究的姿态啊。我们做学问需要的不是准确,而是精准。
   课堂的成长是有矛盾的,它不是我们很理性地说应该怎么样发生就会怎么样发生。陈林老师的智慧,是在矛盾统一当中,引发“伟大的事物”发生。这不只是学生的成长、课堂的成长,而是对教育力量的一种推动。
   让学生发现,破解,形成能力的动力到底来自哪里?
   人的本心!
   这种教育是内心发动起来的一种力量,是心灵的力量,是追求的力量,也是创造的力量。这是《大系》的文化:开放,自由,鼓励,赏识。这文化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建设的,是每个人都可以爆发出来的光和能量。这是一种积极的、让我们可以变化、成为一种延伸到更大空间的力量。
   想到ShorFreire(1987)对话中爆发的一段箴言:
   人的存在是不能被消声的,也不能被错误的话语喂养。人只有被真理的语言滋养时,才能改变世界。人类的存在,就是要命名这个世界,改变这个世界。一旦命名了世界,世界对命名者而言又出现了新的问题,呼唤新一轮的命名。……结果是,没有人能独自命名这个世界,但也没有人能支配他人,剥夺他人去命名世界的权利。
   “大系课程就是解放被封闭的思维灵魂。”这句话不再空洞。这是自由与责任的统一。
   我们需要用本心来问询:
   我们面向的未来是什么?
   未来是个怎么样的世界?
   未来的世界是我们可以想象的吗?
   我们的梦想又是什么呢?
   与《大系》同行,我的教育梦想得以安放,那就是:
   让全世界的孩子们都能够面向一个可持续的将来。

共 9359 字 2 页 首页上一页12
转到
【编者按】一篇随笔,一组温馨感人的图画,作者字里行间向我们传递的真情,将我们深深地感动。生命中的贵人,得到她的引领,内心逐渐强大,重新找回初恋的感觉;一位长者,用他的智慧为“我”解决难题;直到后来“我”也成长起来,能够独自面对问题,能够帮助家长、孩子解决难题,并且成为他们的“贵人”…哪怕这一路走得并不顺利,却也是坚持不懈地努力着,等回首望向这三尺讲台,心间涌出的是源源不断的幸福,是“让全世界的孩子们都能够面向一个可持续的将来。”的美好的祝愿!感谢作者留给我们的感动!推荐共赏!【浪花诗语编辑:夜郎】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夜郎        2018-04-18 12:40:11
  感谢老师赐稿,给老师敬茶,祝您写作愉快!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