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雅晓荷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晓荷·四季的故事】老家原是“山”(散文)

精品 【晓荷·四季的故事】老家原是“山”(散文)


作者:春雨阳光 探花,22350.04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370发表时间:2018-05-06 19:24:51


   我们的任务就是守在割稻人前方的田埂上,守株待兔,等着受到惊吓的蛾花飞来。最为热闹精彩的,也就是那一排割稻人将要到田埂边的时候,整个稻田中的蛾花都被驱赶到了这里,飞的飞,跳的跳,成群结队,成百上千……大一些的孩子,做了蜘蛛网,网在空中舞;小一些的孩子在地上抓,地上是光屁股乱撞,小手在地上慌里慌张乱抓。喊叫声,欢呼声,争抢声,哭闹声,大人看笑闹的起哄声……
   捉住的蛾花,都被穿在稗子草茎上,一串,一串,回家烧来吃,或者一群小伙伴到山沟里去烧来吃,那美味在成年后我就没有尝过了。记得成年之后打稻谷,因为农药用得多,蛾花就非常少了。
   孩童时,打谷机是很笨重的。打谷机滚筒是木条的,上面是竹钉子,夹在一个大木桶上。踩打谷机,至少要三个大男人。包产到户后,有了轻便打谷机,这些打谷机,滚筒和“钉”都是铁的,打谷机很小,两个人就可以抬到田中,两个人就可以把打谷机踩得飞转。这个时候,我们已经成了半大小子,先是站在大人中间,帮着大人踩打谷机。过不了几天,腿酸了,踩打谷机也熟练了,于是尝试着一边踩打谷机,一边往打谷机中喂谷把子。最初很笨,掌握不了技巧,不是打谷机死机,就是自己受到惊吓。因为飞速转动的打谷机,突然扯动谷把子,站在踏板上的我,身子突然往打谷机里晃动,这是很危险的,人一旦被扯进去,是要皮肉开花的。惊吓几次,学会了打谷子了,机器转动匀速,声音也清脆悦耳了。在我工作之后,回家帮父亲,打谷机已经变成电动打谷机了,人只管往打谷机中喂谷把子,轻松了很多。今天,收割机已经入乡进户了……
   我最留恋的还是人踩打谷机的场景。稻谷全部割倒了,叠放成堆,左右两堆之间的距离就是打谷机的宽度。半大孩子是受不了激将法的,大人一句玩笑话,就能激发孩子的拼命劲,就拼着和大人比踩打谷机,比打谷子。最初是要输的,大人可以一口气把一堆谷子打下来,我却只能打完三分之一,后来是二分之一,再后来也能和大人一样,一口气把一堆稻谷打下来了。
   走下打谷机踏板,一阵阵混和着水汽与稻谷香的风扑面而来,扑倒脸上,扑倒光光的脊背上,还有光光的肚皮上,钻进头发,钻进汗毛孔中,或者仰着头,一瓶古井水灌进肠胃中,那种舒爽,不经历劳动的人是永远没法品味到的。
   还有那打谷机的声音。有高音,高亢嘹亮,那是青藏高原,是没有喂把子时的声音;有中音,响亮浑厚,是大河向东流,是梁山水浒的男人喂谷把子时发出的声音;有低音,慢而沉,是受到极大委屈的哽咽,是妇女和儿童喂谷把子的声音……几台打谷机同时运转,在金色的稻田中,在金色的阳光下,左竖和中竖编织的山沟成了维也纳那金色的音乐大厅,一曲又一曲交响乐响彻山谷、天空,把丰收的欢乐和稻谷的清香,传得很远很远……
   三
   “山”的右竖也是一座山,叫猪儿山。山上铺满了癞疤石,远远看去,这些癞疤石就像一头头黑色的猪躺在山草中午睡。右竖和中竖之间的山沟,是没有田的,我记忆中都是地。横和右竖都是山坡,只是没有什么树。横、中竖、右竖围城的弯叫猪家湾。
   这里留下了父亲最为骄人的脚印。
   父亲是生产队长,他带领生产队的人,把中竖和右竖之间的“横”山改成了坡改梯,还有右竖的山坡,这让生产队增加了不少的地。
   我对放炮场景的认识,就是从这里开始的。每天,那些癞疤石上,便有二锤舞动,上面便有叮叮叮当的声音传遍山沟。到了中午,便有人吹响悠长的口哨,发出扯破喉咙的呼喊:放炮啰——放炮啰——喊声由一山传到另一山,于是路人被喊声阻挡在了“山”的横和两竖之外。于是,随着一声接一声的“轰”,一网又一网碎石像烟火一样冲向高空,又像雪弹子一样砸下来……一块又一块癞疤石,四分五裂,成了碎石,成了坡改梯的砌石。癞疤石石质坚硬,不风化,是建筑的良好石材。中竖山顶的癞疤石,也被“炮”成了碎石,铺公路去了。
   中竖和右竖之间的山谷,记忆中最难忘的,是那一片金花菜。从沟头到沟尾,一片碧绿,像草原,像绿毯,像现在的足球场;开花了,满沟是星星叠星星,繁华热闹。金花菜收割时,半大孩子们都往地中一趟,打起滚来,这个时候大人们是不责怪的。
   山成为坡改梯,那荒凉的山上,出现了一波一波绿色的波浪,这些波浪从山上荡漾到坡脚,又从坡脚荡漾到山顶。小麦是波浪,油菜是波浪,豌豆胡豆是波浪,绿色的波浪,黄色的波浪,白色、黑紫色的波浪,猪家湾成了五彩的波浪池!
   后来,父亲又带领生产队的人,把猪家湾的谷地改成了田,成为了又一个田地两种的山湾。稻谷黄了,猪家湾这一五彩池再添了壮丽的色彩。
   猪家湾在我懂事起,就有一条进出老家的大道,这条大道最初只有一米宽,后来变成了公路。现在变成了水泥路。
   我家的田地本来在这个湾里,从老房子到这个湾,也是平路,不用翻山越岭,水渠就在“山”字的那一横上,这是种地种田的好地方。可是,父亲把它换了,换给了腿脚不便的一个族人。于是,我家的土地便到了前面说的山湾里,我便从小和父亲、哥哥一起,翻山越岭,挑水挑粪,播种收割……
   “山”的前面是一条沟,这条沟有多长,不知道。家谱上说,这条沟叫李六沟,六里长的沟里,住的都是姓李的。但是,我所在的李姓,就住在“山”的周围,“山”两竖之外的李并不是我的家族。
   这条沟应该是一条标准的大河,两岸的山弯弯曲曲,弯出了一个又一个的山谷,两边的山上曾经挖出过化石,我的空间中保存的鱼化石图片,就是这几年挖出的。这条大河什么时候断流的,已经无法考证。从家谱上看,我的祖先入川时是两人,一人到了青城山落脚,一人就是我的祖宗,就落脚在了这“山”中。“山”前这条沟很平缓,被老家称作正沟田。就是这条沟和后面的山养育了我的祖祖辈辈……
   童年时候,这沟都是水田,在一定距离的田块之间就有个堰塘,堰塘中的水总是满的,不仅供洗刷物品用,更为种稻谷蓄水。这几个大堰塘,是什么年代挖成的?至今多少年了?为什么这样分布?挖堰塘的祖先们,是否也是早出晚归?是否也是望着月亮看着星星在挑担堰塘挖出的泥土?在筑堰塘的田埂?这些田和堰塘,祖先们用了多少时间?挖烂了多少锄头?挑断了多少扁担?挑烂了多少箢篼?
   到了冬天,每个水田中和几个堰塘中,都蓄满了水。打霜的日子里,我们每天都在田埂上玩,比赛捞冰,看谁捞起的冰皮大;吃冰,那时的田水没有污染,洗菜淘红苕都在堰塘中,这些冰直接放进嘴里吃;砸冰,用泥块,从田埂边砸向远处,这是需要臂力的游戏;赶鸭子,农家的鸭子不知道结冰了,像往常一样,一出圈舍,就飞跑起来,噗噗地飞进田中,结果陷在冰中,不能前进,不能后退。调皮的我们,拿着竹稿,站在田埂边,啪啪啪地拍起来。受到惊吓的鸭子,拼命往前奔,于是,堰塘和田中的冰成为了一块块碎玻璃,在田中翻卷起来,在堰塘中打起滚来……看着鸭子的惊慌,看着那些破碎的冰,我们哈哈大笑。只是今天,我再也想不起那情形有什么可笑的,我们为什么会那么快乐。
   记得,每年过年了,我都在老房子外的堰塘中洗菜,洗蒜苗,洗莴笋,洗青菜,这就是那时的过年菜;记得在这池塘里洗衣服,淘洗红苕,记得整个冬天,我的一双小手,都像那红萝卜一样红和臃肿……
   这条沟中,还有一眼大水井,听父辈讲,水井不仅很深,而且很宽,远看就像一个小堰塘。传说,这口井的底上盖了一个大石板,石板的下面就是大海。如果把这个石板弄穿了,下面的海水就会冒出来,我们这里顿时就会成为汪洋大海。小时候听了这个故事,一直担心,担心哪一天这石板烂了,穿了,水冒出来……又想,祖先中谁有那么大的本事?能用石板堵住这个通向大海的洞?现在明白了,这只是一个传说故事,但是,也证明了这眼井的深,当年挖这口井的不容易。
   听父亲讲,堰塘边曾经有一棵几人合抱的大柏树,后来砍了,抽签,分给了几家人做棺材……堰塘往沟上游走几十米,有一条大田埂,田埂很宽,就像今天的公路,这条田埂也是一个晒场。古井边的坝子里,曾经是粉条厂,后来交给了生产队……所以,我老家的地名,又叫李六沟,我老房子所在的地方又叫大古井。
   “山”对应的沟中,一共有族人的四个大房子,一个是右竖尽头的家族祠堂所在地,有两个在中竖对面的两个山湾里,一个就是中竖尽头的我家所在的老房子。每个大房子,全是清一色的木质建筑。门窗和走廊的墙壁,都是雕满图案的。每个大房子外都有两口水井,水井很深,水很好。
   遗憾的是,每个大房子都毁掉了,都变成了凌乱的楼房,要是能保存到现在……
   老屋不在了,但是“山”还在,“山”在我的骨髓里。是“山”让我的家族从入川时的一个人繁衍到了现在的几万人;是“山”给了我穷困却快乐的童年;是“山”让我品尝了祖先们的勤劳和智慧,是“山”让我学会了不少劳动的技能,让我有了比别人更强的吃苦耐劳的本领,让我有了应对苦难的意志和精神,让我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走得坚强和踏实;是“山”让祖先们成了一座座“山”,是“山”让父亲成了一座山,是“山”让我也变成了一座山……
   2018年5月6日

共 8731 字 2 页 首页上一页12
转到
【编者按】这篇散文,生动的叙述,厚重的意蕴,叙述老家的山,有着许多的故事,浓浓的乡情亲情洋溢在字里行间。文中叙述老家的地形是一个大大的“山”字,分别叙述了一横三竖的地形地貌,生动叙述了老家与山的相关故事,很多是作者难忘的童年往事,一件件娓娓道来,艰辛的生活中有着快乐,特别是自己从小受到的锻炼,自己的成长与老家的山分不开。文末的结语是作者的深情感悟,升华了文章的主题内涵,“山”在我的骨髓里,是“山”给了我穷困却快乐的童年,是“山”让我品尝了祖先们的勤劳和智慧,是“山”让我学会了不少劳动的技能,让我有了比别人更强的吃苦耐劳的本领,让我有了应对苦难的意志和精神,让我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走得坚强和踏实;是“山”让祖先们成了一座座“山”,是“山”让父亲成了一座山,是“山”让我也变成了一座山。感谢发文分享,推荐阅读共赏!【编辑:秋觅】【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1805080021】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秋觅        2018-05-06 19:27:38
  生动的叙述,厚重的文字,叙述老家的山,艰辛的童年生活中有着快乐和亲情,更让自己在山中不断成长。感谢赐稿支持晓荷,倾情推荐!
秋觅
回复1 楼        文友:春雨阳光        2018-05-06 21:22:41
  谢谢老师精彩的按语和点评,辛苦老师了!
2 楼        文友:何叶        2018-05-06 19:45:28
  老师的文总是那么能打动人心!看着看着就让我情不自禁想起许多父母给我讲过的往事,想起在东北大山里的故事。真的感觉很亲切!感谢老师优秀的文笔,晓荷有你更精彩!
何叶
回复2 楼        文友:春雨阳光        2018-05-06 21:23:45
  谢谢老师的共鸣,谢谢老师的鼓励,祝福老师,祝福社团。
3 楼        文友:张福洲        2018-05-06 20:54:51
  老家的田都是干田,稻谷快要成熟的时节,就把田里的水放了,到了打谷的时候,就是干田。一年两季,小麦油菜时节,田中不蓄水,田成了地;油菜小麦收获完,翻挖,灌上水,栽秧,地又成了田——欣赏老师精彩妙笔!期待老师更多新品!
命运如写作,可以去修改。
回复3 楼        文友:春雨阳光        2018-05-06 21:25:22
  谢谢老师精细的解读,辛苦老师了。
4 楼        文友:麦玲        2018-05-07 11:02:46
  一篇写功扎实的文!非常朴实让人看后有共鸣。一种温暖油然而生。
回复4 楼        文友:春雨阳光        2018-05-07 20:52:16
  谢谢老师的共鸣和鼓励,祝福老师!
5 楼        文友:叶华君        2018-05-07 15:29:00
  老时光的一道道剪影,在老师的笔下总是描绘得那么细腻生动,浓浓的亲情与乡情在字里行间流淌,诉说着无尽的怀念与感恩。拜读李老师佳作,学习了。祝老师创编愉快!
叶华君,成都市作协会员,东部新区草池街道人。我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工,我有一颗善感而质朴的心,我爱我的家乡我的亲人!QQ1052430610
回复5 楼        文友:春雨阳光        2018-05-07 20:52:43
  谢谢小叶,辛苦了!
6 楼        文友:态珍        2018-05-07 23:12:01
  这篇文章读起来特别亲切,能引起共鸣,我小时候也是生活在乡下的,那时候走夜路都不知道害怕。欣赏佳作,祝文友精品不断。
回复6 楼        文友:春雨阳光        2018-05-08 20:33:15
  谢谢老师的共鸣,农村生活,和其他生活一样,成为我们亲切的回忆和精神的财富了。
7 楼        文友:清粥小菜        2018-05-08 17:49:27
  祝贺老师精品。好像是我们大家的故事,好多熟悉的场景。
回复7 楼        文友:春雨阳光        2018-05-08 20:33:56
  谢谢老师。是的,这是我们大家的故事,是所有乡村人的故事。
8 楼        文友:何叶        2018-05-08 17:52:36
  名副其实的精品,绝对实力!哎呀我的老师,你太棒了!感谢老师对社团的付出!一杯绿茶敬老师!期待老师更多精彩!
何叶
回复8 楼        文友:春雨阳光        2018-05-08 20:34:33
  谢谢老师的鼓励,谢谢社团!
9 楼        文友:文枫        2018-05-10 15:38:18
  厚重的故事!细腻的文笔!浓重的乡情色彩!读后让我有了回家乡看看的冲动!祝老师文健笔丰!
文枫
回复9 楼        文友:春雨阳光        2018-05-10 20:22:05
  谢谢老师的鼓励,辛苦老师了,祝福老师!
10 楼        文友:秋梧飘絮        2018-06-21 15:56:21
  我来看看“山娃”^_^
回复10 楼        文友:春雨阳光        2018-06-21 20:48:16
  获得自由了?
共 10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