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笔端流云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流云】印象东许村(散文)

编辑推荐 【流云】印象东许村(散文)


作者:天高云淡天 童生,820.84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045发表时间:2018-05-09 15:29:20
摘要:这次采访,在东许村前后呆了3天时间,只能说是走马观花,得到的印象也只能是皮毛。但是对农村的变化感受深切,对东许的未来满怀期待。相信再来东许时,东许的发展会让人刮目相看!

【流云】印象东许村(散文)
   老井旁边有一口方塘,三面塘埂都高于下面的田地,渗漏的痕迹很明显。刘老先生说这就是传说中的漏塘。当年辅佐朱元璋成就帝业的刘伯温曾在此征战,有一天策马郭户村前,问路于正在捶垒塘埂的农人,农人未予理睬。伯温愠而言道,“一锤三空,不漏也渗”。此塘以后果然一直渗漏,村民遂称其为漏塘。传说虽不足信,但其中教人向善之意一目了然,对当地淳朴厚道的民风形成,或许有所裨益。
   东许村境内无河,岗高冲浅,自古缺水,深挖井多挖井自在情理之中。郭户村是东许境内海拔最高的地方,这里打井自然要比别处更深一些,或许郭户的井水比别处好喝即与此有关。史载柘塘古地“一里三庙、七十二井”,其实也是江淮分水岭丘陵地带地表缺水深井遍布景象的真实写照。
   东许老人还有一个念想,就是曾经的东乡“大架”。大约是建国初期1953年前后,安徽为治理淮河水患大兴水利,曾设想把老虎冲开挖成河道,直通淮河。当年苏联专家进行水文勘探时,在东乡村中海拔70米高程处,建了一座木制大架。至于这个大架是用于钻探的井架还是用于观测的高台,已经不得而知。后来工程下马,大架却遗留下来,成为孩子们玩耍的场所,也成为东许人心中的记忆。我在东乡村杜学法老先生家采访时,老先生就兴致勃勃地聊起他童年时与大架的故事。他至今还清楚地记得,大架为四边形,有9层,30多米高,搭架子的木头又粗又长。后来架子被乡里拆运走了,村人将埋在地下的木桩挖起来,有一人抱那么粗,木匠用来箍了好多水桶。老先生说起他当年爬到大架顶上撒尿的情景,让我们忍俊不禁。尤其那生动的语言极其形象:“站在大架顶上,一泡尿尿完了,下面才淋到人的头上”,大架之高,赫然在目。
   四.乡情多质朴家风更清淳
   乡情质朴,民风淳厚,是我在东许村采访中的真切感受。
   人与人之间相互信任是东许村给我留下的第一印象。第一次进村是在村部大楼跟村书记和主任接的头;因为要连续采访,村里安排我住在村部会议室,一到晚上,大楼里就只有我一个人。我需要使用电脑,村主任让我用他的,并交待可以用任何办公室的任何机子。于是我发现书记和主任没有办公室,他们的办公桌都在大厅的接待柜台边,实际上就是服务窗口。接着又发现,电脑没有密码,抽屉没有上锁,所有的橱柜也都没有上锁。无论白天晚上,三层楼所有的房间永远开着门,只有晚上大楼的大门才上锁。我去,整个一个“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啊!问起缘由,他们说得很轻松,没关系,大家都这样,从来没丢过东西。主任接着说,村里也一样,没听说哪家被偷过。想想自己即使是在独立办公的环境下,抽屉也要上锁,电脑也要设密码,机关里人与人之间相互提防,理论依据是“防人之心不可无”。跟东许村委会比,就像鲁迅先生说的那样,“甚而至于要榨出皮袍下面藏着的‘小’来”了。
   新农村建设“八要八不要”,真正成为村民践行的乡规民约。所到之处,看不到违法乱纪、滋事造事现象,看不到迷信活动,连宗教场所都没看到一个,这是令人诧异的。感受最直接的是乡亲们待客的礼貌周到。每每在路上碰到,或者是造访某家,乡亲们总是主动打招呼,热情致问候,在门口一定要礼让客人先进屋,引到堂屋主位坐下,递上热气腾腾的茶水,然后是嘘寒问暖,殷勤留餐。不是假客套,完全是真情自然流露。其实许多家庭的条件并不特别富裕,环境也远没有城里那么好,但他们质朴,想的是如何对客人尽心尽力,而不在意自己的心力客人是不是喜欢。我们常常以“不揣简陋”自谦,其实是心口不一,而东许百姓的倾心待客,则是真情实意,心口如一的。作为巢湖人,以前我一直以为长丰是北方,肯定民风彪悍,乡情粗犷,现在百闻不如一见,就觉得东许人既有北方的豪放,也有南方的婉约,民风家声值得称道。
   东许人急功好义,扶贫济困。东许村2014年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20户211人,每一户都有一个专门的扶贫干部,一位帮扶联系人,全程负责贫困户脱贫致富。周围村民也是一人有难大家支援,抱团取暖,共同发展。到2017年底,原有贫困户全部脱贫,目前仍在继续享受有关的扶贫政策,以巩固扶贫效果。我走访了王皮村一家已经脱贫的原低保贫困户。户主杜国支,老伴王会芬,都是1937年出生,与子女分户独立生活,因年老体弱,缺少劳力,致生活困难,2013年人均收入2250元。2014年3月经村民委员会评议,确认为低保贫困户,被列为帮扶对象,落实了帮扶责任人。2016年底,老俩口人均收入达到3800多元,被确认稳定脱贫。2017年,老俩口养老保险金、高龄补贴、医疗救助、产业扶贫补助、农产品销售、医疗费报销和免除等,各项增收减支达到数万元。去年政府还补助2万多元盖了3间新瓦房。
   通过走访,我对农村扶贫工作以及东许的扶贫成效有了进一步的了解,随着国家精准扶贫力度的加大,相信东许村已经脱贫以及因年老、病残等新生贫困人口,一定会在政府扶持和群众帮助下,走上富裕之路,过上小康生活。
   东许人敬宗孝祖,慎终追远。我有幸拜读了几个家族的宗谱,对他们忠厚传家的优良传统很是敬佩。比如杜氏宗谱专列《家风》十条:遵纪守法、团结凝聚、忠孝两全、思根兴族、读书为本、勤俭奋发、科技致富、计划生育、卫生保健、文明育德。既传承了祖先的训教,又结合了当今特色,体现了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许氏宗谱开宗明义,把修谱目的确定为“让后生子弟在宗规家教的基础上,遵纪守法,尊老爱幼,提高科学文化素质,为祖国为人民做出伟大贡献”。尹氏宗谱120字“尹氏家训”,以三字经的形式,将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家族行为规范之中,彰显了家国一体的传承路径。刘氏宗谱从“为男、为女、为人、为事、为家、为族、为民、为官”八个方面,对族人提出了个体要求。周氏宗谱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列入谱前,并把“社会治安、消防安全、村风民俗、邻里关系、婚姻家庭”五个方面,作为族规民约加以具体约束。通过续修宗谱,东许人将家族历史留存下来,将家族文化传承下来,让子孙后代发扬光大。
   在马道村村民组长尹胜德家采访时,我无意中发现墙上一大片奖状中有一张白纸,上面是他孙女写的告客人书,大意是欢迎来家做客,家里有酒有菜,希望吃好喝好,但别让爷爷喝酒,因为他身体不好,云云。有理有节,既有热情真诚的待客之道,又有殷切深情的孝顺之心,读之让人心颤。采访中类似情况经常遇到,看来长慈幼孝在东许村已经蔚然成风。
   五、前辈今犹在创业玉汝成
   东许村的今天,与老一辈人的艰苦奋斗分不开。在东乡村与许店村合并之前,许店村历任支书许开楠、许金榜、张国珍,东乡村历任支书张良友、杜国堂、杜学法、尹圣付、任为和、任德胜,他们都是老一辈艰苦奋斗的代表。在东许村采访过程中,许开楠、许金榜、杜学法以及许金榜的老伴沈绪如几位前辈给我讲述了他们的经历。他们的故事,其实就是东许的历史。
   许开楠老先生1932年10月出生,今年86岁,身高不足1米6,天然一副赧然的表情,说话慢条斯理,对古今乡情十分熟悉。许老告诉我,许店历史上是南府(庐州)北桥(炉桥)官道上的一个车马店,是路人和车马歇脚的地方,后来逐步发展为许氏族人聚居的村庄。
   刚解放时,18、9岁的许开楠是村里土改、镇反运动的积极分子,1952年担任许店乡团支部书记,1956年担任高级社主任。当时他们高级社有1万多人,60多个生产队,上级要求仿照苏联集体农庄模式,结果没有办好,1957年就分成9个小社,许开楠被降职任邬圩小社支部书记。人民公社成立后,许开楠开始担任许店大队支部副书记、大队长,当时许店和东乡是一个大队。1960年许店大队拆分为东乡大队和许店大队,许开楠仍然在许店大队负责。这个阶段是三年严重困难时期,许开楠记得,各个村子都饿死过半人口,1960年正月廿日他从淠河工地回来,在朱巷到柘塘的路上就看到好几个死人,真的是饿殍遍野。当时一些地方搞所谓“揭盖子”,把饿死人的责任归咎为基层干部,不少大队干部都被撤了职,许开楠也被降为许店村生产队长。1970年代初期,公社让许开楠去老虎冲林场当支部书记。许开楠等11个人白手起家,打土坯盖房子,在500亩山岗地上栽松树,种粮食,林场渐渐有些样子。1974年林场改为长丰县柘塘公社老虎冲知青林场,高峰时知青有30多人。许开楠带领他们种树种粮,养猪养鸡,办豆腐房,去柘塘烟叶站、棉花站打包创收,把个知青林场办得红红火火。1981年,公社把许开楠调到社办企业,先后担任过加工厂、建筑队等好几个单位的负责人,直到告老还家。
   许金榜老人1932年1月出生于一个木匠世家,读过两年私塾,1953年参军入朝作战,负过伤,立过功。1957年复员,担任村民兵中队长。1958年大办钢铁时乡里让他带队到肥东县青阳山烧小高炉,农民家里的铁锅镢头都被收去炼铁。几个月后小高炉搞不下去了,许金榜被留在肥东县小型钢铁厂工作,1961年回村当生产队长。1963年开始担任大队民兵营长,两年后提任大队书记,一干就是18年。1984年因哮喘病严重提出不再担任大队书记职务,公社便派他到老虎冲林场当场长,一干又是33年,直到林场招商引资开发后才回家,但名义上还是林场场长,2017年8月还被评为全省林业系统劳动模范。
   许金榜老爷子的老伴今年84岁,叫沈绪如,老家六安市南大街,7岁时被人贩子拐卖到造甲宋岗,11岁就被一担烟叶卖到薛岗许家给许金榜做童养媳。这个苦大仇深至今不知父母是谁的老奶奶,16岁开始在村里当妇女代表,1953年当妇女主任。互助合作时期都是骨干积极分子和领导成员,高级社时已经担任副主任,以后还选拔到柘塘乡担任半脱产的副乡长,曾经被送到肥东县委党校学习过半年。1960年代初期精简人员时,老奶奶被下放回村担任许店大队副主任,后来又担任妇女主任,四清时受冲击挨批斗,然后一怒之下,回家务农。老奶奶说她当年工作是很积极的,事迹还上过合肥晚报。这一对老夫妻,都长期在农村基层工作,为地方发展作出过自己的贡献。
   东乡村的杜学法先生出生于1945年6月,自幼聪颖好学,1953年在东乡小学读初小,1959年从柘塘小学高小毕业,1962年秋从肥东县初级中学毕业,是东乡当地为数不多的小知识分子。
   回乡后,正赶上东乡大队与许店大队分开,生产队普遍缺少会计,杜学法就被安排在尹圩生产队当会计,1964年担任村团支部书记,1969年担任东乡大队会计,197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76年3月被抽调到长丰县党的基本路线教育工作队,先后在县交通局、民政劳动局两个单位开展路线教育工作,1977年秋回到大队。这时有人诬告杜学法在担任会计时贪污挪用千元,被公社工作队作为经济大案查处,整天挨整罚站,只得违心认账,还东拼西凑退赔了500块钱。好在不久组织上就为杜学法平反恢复名誉,退还了没收的钱物。紧接着公社就让他担任东乡大队支部书记,直到1992年支部选举时落选,前后做了15年大队支部书记。此后来又干了几年大队会计,1999年民主选举再次落选,2000年回家务农。
   杜学法在说到他因为工作认真严格得罪人多而两次落选时,面带笑容,语气轻松,爽朗坦荡,不遮不掩,没有丝毫怨气与羞涩,一个干练大气的农村基层干部形象,跃然眼前。
   几位前辈一生起落沉浮,经历丰富,是新中国建立以来,各个历史时期的直接参与者和见证人。现任东许村党总支书记许良国是许开楠老先生的小儿子,我建议村里把老一辈的经历好好整理整理,为他们建档立传,让后人参考借鉴,更要好好善待他们,让他们安度晚年。也希望村两委干部们能继承父辈的优良传统,把东许村治理好,让老百姓富起来。
   六.东许多才俊传承有后生
   东许村虽然自然条件不好,难以吸引外来资金和人才,但本土已有一批勇于创业的年轻人展露头角,他们代表着东许村的未来,是美好东许的希望所在。
   陈户村青年农民孙小东,生于1980年,今年38岁,初中文化。1999年初中毕业时参军入伍,在上海浦东当了5年武警消防战士,2003年退伍。回乡后,先是在柘塘给一个亲戚开挖掘机,继而到上海做企业消防工人,后又到合肥帮亲戚开运输车。2007年底,孙小东与一个朋友合作,开办了一家物流公司。孙小东当时投入的4万元钱,一半是自己积攒的,一半是找亲戚朋友借的。2010年,孙小东从合伙公司中出来,在合肥市瑶海区创办了自己的云飞物流公司,夫妻二人共同经营,目前公司运转不错,有固定车辆7台,机动车辆若干,资产规模百万以上。

共 12222 字 3 页 首页上一页123
转到
【编者按】《印象东许村》这篇洋洋洒洒一万多字的乡村纪实散文,从六个方面全面概括了东许村的地形地貌、历史文化、经济状况、乡音乡情以及东许村的现在和未来,给我总体的印象是,东许村民风淳朴,家风清淳,经济还不甚发达,但东许村“前辈今犹在创业玉汝成”、“东许多才俊传承有后生”。希望在党的富民政策和建设美丽乡村的美好形势下,东许村的未来更美丽、更清明、更灿烂,村民们尽快脱贫致富奔小康,过上幸福富裕的生活。很荣幸能三次编辑老师的文,从《雪后走东许》到《东许雨中行》再到《印象东许村》,东许这样一个现代化美丽乡村的整体面貌就在我脑海里形成了深刻隽永的印象,我想我会一直记住的。谢谢老师带我多次下基层,体验不一般的文字之旅!【编辑:燃一瓣心香】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燃一瓣心香        2018-05-09 15:35:02
  东许村系列真是一篇大著作,老师一定费了不少心血。辛苦了,敬茶!
一瓣心香燃未尽,山花妖娆脸微红。
2 楼        文友:莫道不销魂        2018-05-09 23:00:47
  感谢来稿,能相聚在流云,是缘份!辛苦了!
用点滴文字,守候心灵家园。
3 楼        文友:天高云淡天        2018-05-10 02:44:46
  谢谢编辑老师的修改,是这样的。老师的细心让人钦佩!
4 楼        文友:天高云淡天        2018-05-10 02:46:26
  这几天有事在外,迟复为歉!
共 4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