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丹枫诗雨 >> 短篇 >> 杂文随笔 >> 【丹枫】阮社杂忆(随笔)

编辑推荐 【丹枫】阮社杂忆(随笔)


作者:白沫之识 白丁,55.4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788发表时间:2018-05-28 14:43:40


   淞沪会战爆发时,由教导三师改编的第十四师官兵全部投入战场,在罗店与日军展开拉锯战,使日军陷入进退两难的苦战状态。面对敌方源源不断的增援,我军官兵毫不畏惧,一次次地将增援的日军包围起来,日军又一次次地将他们反包围。双方阵地犬牙交错,罗店阵地一再易手,国军虽官兵伤亡超过半数,营长、连长一天要换好几轮,但没有一支部队擅自放弃阵地后退,更没有一个士兵临阵脱逃。
   从阮社出去参加抗战的军人中,还有一位叫章祺政的,是章东明家族的后人,与章寿昌是叔伯兄弟。章祺政为28军62师上校参谋,跟随师长陶柳在杭嘉湖地区抗战,建立了包括桐乡、崇德在内的抗日游击区。62师虽抗战有功,但因曾参与围剿中央苏区、截击皖南新四军,全国解放后,该师幸存的将校军官自然遭到审查和清算。
  
   八
   在陈桥驿先生担任阮社小学校长的一年多时间里,学校“考出了有史以来最好成绩”。村里人觉得这位不到23岁的小老师知识面丰富,治学本领大。但他自己认为是阮社的教育基础实,办学条件好。当时柯桥区除阮社小学以外,另外没有一所小学不受经济压力,包括由区署财政拨款的柯桥小学在内,因为区署常常要拖欠经费。而阮社小学的“一切教育经费都由乡公所经管,包括教师的伙食费用,也由乡里在教育经费项下代管。只有教师的工资和每月为数不多的办公费,由校长出具收据向乡里领取。所以当这个学校的校长,绝对没有经济上的压力,而且心里明白,学校经费是非常充足的。”
   阮社的新式教育,的确是起步早,而且很有名。民国二年(1913)5月,当时任开泰乡学务委员的章桀如就在阮社筹建夜校,推行新式教育。为募集办学经费,章桀如与乡自治委员章杏云、章杏泉、戴佩轩等人发起演出新剧,聘请上海春声剧社开演新剧,以百罗井章家祠堂为剧场,连续演出一个星期,将全部收入作为开设夜校及“阅报社”的经费。
   据传,美国夏威夷大学章生道教授30多年前到杭州拜访陈桥驿先生,得知老先生四十年前曾任阮社小学校长时,立刻把当时阮社小学中午的放学歌和下午的放学歌唱给老先生听。章生道教授告诉老先生,自己就是阮社人,毕业于阮社小学。常听人说,章生道教授讲学时喜将河道称为“河巷”,这也许是乡音不改的缘故吧。其实,阮社小学的确培养了不少人才,大革命时期曾任中共浙江省委书记和庄文恭,中央文献研究室研究员章学新教授、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主任章培恒教授,都是在阮社小学接受新式教育,走出绍兴后成为风流人物的。
  
   九
   除了酒捐,阮社的锡箔业对教育支持也是蛮大的。锡箔,绍兴人称“镴箔”,敲锡片称“打镴箔”。锡箔极薄,“箔”恰与绍兴方言的“薄”同音。绍兴曾是全省产锡箔最多的地方,俗称“锡半城”。
   关于锡箔的来历,没有最初的文字记载,箔界相传为洪武遗事。元末明初,朱元璋揭竿起事,军饷不济,征借民间神堂钱缽碎银,允待平定天下归还。天下一统后,却无此巨额银两,乃造锡箔、制冥镪以代之。也就是说,朱元璋得天下后,教百姓用锡箔代银子用于祭祀,锡箔也就固定成为冥钱。
   阮社的锡箔业集中在纸灰溇、茅场顺和中巷桥,多数以锡矿原石、银锭纸灰中炼制锡块为业。锡箔的制作工艺比较复杂,而且都是手工操作。工序流程是先把锡块放在坩锅里烊化成“锡水”,再注入到夹层的模型里面,铸成一条条长三寸、阔一寸的“叠箔”,这工序叫“浇箔”。然后分别由上间司和下间司进行锻打,一直打到不能再打为止。一块锡铸件能打三千二百张锡箔纸,行话叫做“一脚”。经过扑“擂粉”再由箔工头裁成不同样式的“页子”。接下去的工序是“禙纸”,就是将锡箔贴到大小相当的“鹿鸣纸”上,再经木棍或卵石用力碾压,将锡箔更牢固的和纸粘在一起,压好的锡箔纸便可以用来糊制元宝似的纸锭了。
   陈桥驿先生对阮社的锡箔业记忆犹新。“这一带盛行锡箔业,是一种用锡加工成箔供制纸钱的迷信工业。过去锡的原料来自云南,到这里再加工冶炼,加工炼制以后的废渣,一块块呈浅绿色,颇与氟石相似,到处堆弃,也有作为填料造屋时为地基的。抗战以后,云南的锡运不进来,人们发现过去的矿渣中还能炼出锡来,于是矿渣就专门得到一个‘油头’的名称,许多人四处奔走购‘油头’,甚至拆掉房子把过去作为屋基的矿渣也拿出来。把‘油头’放在高炉里用木炭烧炼,二十四小时开炉,可以炼出不少锡来。阮社村里有不少支这样的炉,日夜开炼,当时,每炼一炉,抽教育经费储备券一元,这对炼炉者来说,是一个微不足道的负担,但对学校却很有用。”
   前几天,有一件事在网络传得沸沸扬扬,说是阮社拆迁工地发现大量宝石,有人认为是黑曜岩,可以作为装饰品或工艺品的原料,其实这些东西就是陈桥驿先生所说的“油头”。改革开放前,阮社有好几处“油头滩”,后来逐渐被村民扒平作为建房的地基了。
  
   十
   人民公社化时期,绍兴地区卫生学校从城区迁到阮社,落户在浙江省第二康复医院二所、三所旧址办学。校园隔东江与云集酒厂相望,西界和北界与赤江相依,南面是大片农田,学校主要依靠东江渡口与外界联系。交通不便,但环境幽静,好似“世外桃源”。两年以后,卫校搬回绍兴城区八字桥,而原来在塔山旁边延安路上的中等师范学校,因校址被选定建造政府办公大楼,被安排到阮社卫校原校址办学。
   说起绍兴师范在阮社的办学历史,曾任绍兴师范专科学校副校长的越文化研究专家钱茂竹先生深情回忆说,“绍兴师范在阮社实际办学的七、八年,是学校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之一,那时绍兴地区、宁波地区一共有八、九所师范学校,两个地区统考的结果,绍兴师范第一,因此名声鹊起”。
   绍兴师范之所以办得好,除了内部努力之外,不能不说是阮社这块宝地为其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阮社人对学校非常关心,对学生非常爱护,当年一万多平方米校舍全是阮社大户人家老台门改造的,后来新建教学大楼和体育跑道,这些土地也是阮社人民所给予的。师范学校迁离阮社二十多年后,这些校舍校产却依然得到完好的保存。钱茂竹先生记得当时有一位余姚籍学生不慎跌伤骨折,附近一位农民看到后马上将其抱回家中,延医治疗,精心护理,三餐茶饭,衣物洗补,照顾得无微不至。如此半个多月,学生病好如初,心里感激万分,毕业以后每年都要到阮社探望这户农家,表达自己的无限感激之情。钱茂竹先生认为,这就是阮社人关心教育最好的证明。
  
   十一
   行文至此,窗外天色骤暗,耳旁雷声隆隆,然内心仍不能平静,因为这座具有千年历史的村庄,将在新时期的城市化建设中化为废墟。对于生于斯长于斯的人们来说,家虽然搬离了阮社,心依然留在这方水土,不论世事如何变幻,阮社往事必将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流芳稽山鉴水,得以代代传承。
  

共 7722 字 2 页 首页上一页12
转到
【编者按】作者详尽地讲述了一个古村落的故事,这个村子叫阮社,是水乡绍兴的普通村落,更是人文荟萃的百科全书。阮社原名竹村,据说是魏晋文人阮籍叔侄南渡后的隐居之地。古时的阮社,是鉴湖水系的一座岛屿,进出必先渡河。阮氏叔侄系中原人,据说当年是闻着酒香泅渡进村的。这里有一条叫陈家溇的小河,两岸是清一色石砌河坎,每百步建一组踏道,以方便居民淘米、洗菜、洗衣所用。阮社人善酿酒,而且不乏好酒,章东明、高长兴、善元泰、茅万茂等名誉京沪的绍兴黄酒品牌,做得最大的是章东明酒坊。阮社许多大户人家,多数靠经营酒作坊起家致富。阮社的古建筑多数是砖木串架结构建造的。中华书局出版历史地理学大师陈桥驿先生的自传《八十逆旅》,老先生在文章中深情回忆自己年轻时出任阮社小学校长的经历。在陈桥驿先生担任阮社小学校长的一年多时间里,学校“考出了有史以来最好成绩”。除了酒捐,阮社的锡箔业对教育支持也是蛮大的。人民公社化时期,绍兴地区卫生学校从城区迁到阮社,落户在浙江省第二康复医院二所、三所旧址办学。这座具有千年历史的村庄,将在新时期的城市化建设中化为废墟。对于生于斯长于斯的人们来说,家虽然搬离了阮社,心依然留在这方水土,不论世事如何变幻,阮社往事必将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流芳稽山鉴水,得以代代传承。全篇文字精炼,语言清新,千年古村,文化丰厚,娓娓道来,开人眼界,受益匪浅!力推佳作!【编辑: 梦锁孤音】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梦锁孤音        2018-05-28 14:44:44
  全篇文字精炼,语言清新,千年古村,文化丰厚,娓娓道来,开人眼界,受益匪浅!为你的佳作点赞!期待精彩继续!
梦锁孤音
2 楼        文友:白沫之识        2018-05-28 16:30:39
  感谢!!!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3 楼        文友:三月羊        2018-08-27 10:29:21
  文史互见,知识性偕趣味性。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