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浪花诗语 >> 短篇 >> 杂文随笔 >> 【浪花】阅读的叙事转向(随笔)

编辑推荐 【浪花】阅读的叙事转向(随笔)


作者:孙彩文 举人,3001.38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542发表时间:2018-06-23 03:59:56


   读书叙事能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新形式,正缘于能真正触及教师的灵魂。
   “老师们好像都特别热衷于讲故事”(丁钢2004L)。但“讲故事”不等同于叙事探究,不是“讲故事”就可以促进专业发展。要实现真正促进教师发展的叙事探究,需要为教师们提供一个可以安心、放心地讲述自己“秘密故事”的场所和氛围,而且要不带任何功利心和任何对故事的评判。研究者通过“经历、讲述、再经历和再讲述”生活经验达到对经验故事的重构和经验意义的诠释和解读。这重构经验、诠释和解读经验意义的行为就是探究。在阅读中叙事,“经历、讲述、再经历和再讲述”的行为贯穿始终,这就是质性的研究。
   05探究成为阅读的灵魂
   一直以来,我们对阅读的理解,过多地停留在把它作为学习方法的研究上,而忽略了把它作为思考方法的理解。
   对于读书叙事探究来说探究是灵魂,也就是伴随阅读过程的“叙事性地思考”。
   “叙事性地思考”,是对经验和研究的思考模式,指用一种有着内在意义联系的方式来思考人类的生活经验和活动本身,通过两种途径来思考、认知世界:一种是叙事性思考模式(narrativemode),另一种是典范性思考模式(paradigmaticmode)。叙事性思考模式和典范性思考模式尽管互补,但不能相互还原。两种思考模式各自拥有自己的运作原理和特点。典范性思考模式将因果关系陈述为“如果x那么Y”的命题形式,然后按一定步骤进行推理或证明从而立论。也就是说典范式思考模式采用论理命题的方式来陈述因果关系,并通过适当的步骤和手段来证明其推理的实证性。与此相反,叙事性思考模式将因果关系陈述为“王死了,那之后王妃死了”的故事形式,探寻前后两件事之间有可能发生的特定关联,比如由于国王不可避免的死亡带给王妃深深的痛苦或自杀、背叛等。也就是说,叙事性思考模式通过故事的形式来陈述前后两事件之间可能存在的特定关系。很明显,叙事性思考模式和典范性思考模式,对世界的理解方法不同,理解的视角不同,因而得到的结果也不同。比如教师阅读获得理论知识,如果用典范式思考模式去理解,会采取抽样、归类、对比等手法研究教师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并作为“理论”去传授。但是,如果用叙事性思考模式去理解,我们就要回归到教师的“生活世界”中去,通过对具体场景、复杂的人、物、历史等因素之间内在关联的探究,从整体角度来理解教师的“知识”。这样,我们所理解的教师知识是故事化的知识。故事化的知识不能作为“理论”来传授,只能在具体的情景中去体验,这就把阅读和实践有机结合,使阅读成为一种思考方式、实践方式、研究方式。许多初学读书叙事的人并没有领悟到“探究”的深层含义。
   读书叙事,表面上采用“故事”的形式呈现经验,但这些故事的选择和取舍基于“叙事地思考”之上。也就是说这些故事基于经验本身的内在联系,基于作者阅读中建构的某种理念框架下呈现经验。因此,探究的结果需要抛弃用“目标性的语言、可观察的行为概念、因果概念以及上帝之眼的视角来思考此时此地”(朱光明,陈向明2008:73)。这是读书叙事思考的根本所在,也是做好探究的基础。
   读书叙事采用质的研究手法,改变了用一种“外人”的视角和身份去研究“实践知识”的状况。读书叙事要求以当事人的身份进人故事中,用一种“内部”的视点,用叙事性的思考方式去理解教育中的问题、意义和本质。一般有两种形式:一是对自己的教学或课堂实践展开研究,另一种是对别的教师或课堂实践进行研究。研究类型不同,调查方法、研究素材的收集方法也不同。第一种类型研究素材的收集,主要通过教师平时对自己教学资料的收集。第二种类型的研究,多采用走近其他教师,通过现场观察、访谈、收集已有档等多种形式收集“活”的数据,教师通过“对话”书写“故事”文本进行分享交流,是在质的研究方法论中已被许多研究者使用研究的重要方法。
   大家在微信群围绕相关“主题”,选择性地摘录读书内容,分享自我体验和感受,以讲故事的形式相互碰撞,通过不断的“对话”升华认知,这是读书叙事的开始。比如大家研读一位教师的“课堂”,需要老师首先对自己的“课堂”进行解释或叙事,这涉及老师在什么场景下提问,也许这个场景的渊源并不在提问的当时,而是半个小时前,或课堂的一开始。那么,当时的情景又是怎样的呢?老师提问的那位学生是不是跟之前的某些表现有关?这位学生的表现是怎样的?他如何引起了老师的注意?“对话”中生发的这些内容,是教师进行“课堂”叙事的重要信息。这是叙事具有关联性、过程性和情景性的原因。
   06叙事文本的生成
   生成叙事文本是读书叙事关键性的一步。
   叙事文本指自己在现场观察到的东西(即经验),以故事的形式详尽书写出来,形成“故事”。叙事文本需要研究者聚精会神、全力以赴地去用大脑记录,描述详细、内容丰富。生成叙事文本时,要顾及克兰迪宁提出的“三维\'概念。三维概念的第一个是“空间性”,指教师在文本生成时要注意对故事发生的地点、空间进行叙述。第二个是“时间性”,指教师在记录和生成文本时,要不断地把经验放置在时间的连续体上。第三个是“互动性”概念。教师叙事既要面向个人内部又要面向个人与社会环境之间的联系性质。“三维”概念不只是在生成叙事文本阶段才出现,它贯穿读书叙事的整个过程,包括在“对话”中将三维概念放入意识中去观察和解读。这是对“故事”进行重新理解和诠释的过程。这些“叙事文本”对生成研究文本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读一读香港大学过伟瑜教授的“叙事”片段:
   正当我全身心地投入多重的学术及专业角色时,我已到了退休的年龄。对于许多人,退休意味着进入一个超越俗务的人生阶段。对于我,这超越早已是一份珍贵的礼物,来自与一学习共同体十余年的同行。这个共同体给了我力量,使我找到了内在的平衡,和谐地在服务于体制的同时坚持追求其应履行的目标。
   自我意识的解放和日益增长,让我获得了自由。内心的那个自我,曾经在问责制下孜孜不倦地兼顾外在的职级名衔,如今已不能承载我的真正身份,在机构壁垒之外行走,继续追寻着自己的使命。其间,多少童趣,永在旅途,自我承载!曾有一位以往的学生这样对我说过:“真正有能力的学者,可永不退休,因其能量不会局限于机构提供的职位。”
   我依然在编织一个个新的梦想,我相信这些梦想都将成为现实。我看到新的世界在向我招手……
   整整十年的旅途,我从未想过它能够坚持如此之久!旅程之初,我受聘为杭州某大学的荣誉教授,由此开始了我们TATEAL(教师与师范教师的行动研究)共同体的活动。每年一度,来自不同院校的教师共聚一堂,联手探索和创造学习的空间,直至举荐我的院长和聘用我的校长先后退休。
   回顾这一段历程,一系列的问题在我心中萦绕:
   ▪我们是谁?
   ▪我们在这个空间学习到了什么?
   ▪我们作为个人在哪些方面发生了变化?
   ▪我们如何展示我们的所获?
   ▪对于团队建设我们有什么样的体悟?
   于我而言,最让自己着迷的问题在于:是什么让TATEAL得以持续前行?是跨机构的空间所产生的独特友谊?还是TATEAL对话中每一个教师找到的精神家园?抑或是一种教师专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文化?或许是其他我们还没有来得及思考的因素。真是不可思议,每年一度的TATEAL聚会,不同的地点,持续的主题,更新的焦点,对新人的开放和欢迎,许多新老朋友,都是自费前来。我们经历了别人没有经历过的生命历程,因而自然产生了一个梦想:我们携手著述,梳理和理解我们共同体的故事,探讨一条不同于主流话语的教师教育和教师专业发展新路。
   2011年,在这学习共同体十周年庆典的时候,我们萌发了一个愿景,用叙事的方式,探讨教师专业发展中这段不同寻常的经历。当时设想,我们将由此超越其年度聚会的形式,呈现新的存在方式。虽然俗务冗繁,岁月蹉跎,这一设想转眼就被耽搁了三年,但我们内在的那团火,依然生生不息,因为那是我们的珍爱所在,勇气所在……
   “你不是说你要去杭州吗?我们就要返回苏州了!”听到司机的叫声,我猛然惊醒,原来在一路舒适的摇晃中,我已悄然入睡,沉浸在自己的梦中……
   过伟瑜教授用写作的方式凝聚TATEAL团队的力量,升华为知识与自我再建构的旅途,重构对生命、对教育的理解,融聚智慧于学习共同体。过伟瑜教授于香港大学教育学院任教越三十年,焦点工作是探讨教师的学习动力及社区交流的力量。1997年荣获“大学杰出教学奖”。2001年,任聘杭州师范大学客座教授,之后每年访学并开展跨院校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发展,历时十多年。2007至2009年度,参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国际会议及担任顾问工作。有幸加入TATEAL学习共同体,尝试结合自己在TATEAL的经历进行叙事探究写作,并把其他教育者的自我叙事进行重构,将叙事从个人故事的私密语境提升到社会教育的公共语境,使个体故事走向更为广大的读者群体,与世界对语。
   07撰写研究文本
   研究文本,实际上是指将所收集的“叙事文本”转换成研究报告或研究论文的过程文本。这一过程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叙事解析。叙事解析过程,研究者要做的是“反复回归经验,反复叙述故事”(re-livingtheexpenence;re-tellingthenarrative)。所谓“反复回归经验”,是指研究者一遍遍反复阅读“叙事文本”,将自己带回“经验”中去,通过“反复叙述”的形式将经验放置于一定的关系和关联中,探究经验的内在关联和社会意义。“反复叙述”的过程是不断加深理解,解释经验的过程。这一过程中,研究问题慢慢生成,反复斟酌,围绕主题展开对经验的诠释。诠释经验,意味着既要将经验放置在“三维”空间中进行理解,又要与一定的理论相结合,探讨经验的理论性意义。此外,除了要反复阅读和理解叙事文本,还应该阅读相关的理论书籍,从中获取灵感,以便更深层次地诠释经验的意义。
   杭师大杨小洪教授的阅读经历会给我们以启发。他说:
   我读书很杂,没有系统,都是根据内心需要随时找书。对于我来说,选择什么书,与自己的心路历程有关。介绍一下我心理学和哲学选书的案例和方式吧。30出头的时候,我选读了与潜意识相关的一批书,有弗洛伊德、荣格等等,其中对我心灵帮助最大的是阿德勒的《自卑与超越》,四十岁左右开始读哲学,对我影响比较大的有柏拉图的《申辩论》,奥古斯汀的《忏悔录》,笛卡尔的《第一哲学沉思集》、尼采的《悲剧的诞生》和《查斯图特拉如是说》,柏格森的《物质与记忆》和《创造进化论》,杜威的《民主与教育》,卡西尔的《语言与神话》、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伽达默尔的《真理与方法》、萨特的《存在与虚无》,斯特劳斯的《结构人类学》、慧能的《坛经》,王阳明的《传习录》。哲学史方面的书籍,对我影响较大的有杜兰特的《哲学的故事》,周国平的《诗性哲学家》,韦政通的《中国思想史》、牟宗三的《中西哲学之会通十四讲》。
   我读书的时候,有这样几个程序:1.心中积累了大量的问题,抑郁而不能解。2.广泛阅读,寻找与我问题相关的书籍领域。3.找到对路的领域,翻读该领域导论类的书,发现可能与我内心问题对接的作者,4.到图书馆书架前查阅这些书,看书的目录。在开篇、中段和末尾翻读几页,看看能否激起我的兴趣,从中加以选择。5.仔细阅读,直觉捕捉,建构概念图,如有启示,则随时写在书上。6.阅读时用自己的人生体验与文本对接,与作者对话,用作者的启示消解自己内心的问题,用自己的体验打通概念之间的断层,用身体力行架起跨越书本理想与现实落差之间的鸿沟。
   另外,我读书,成人以后很少全书从头至尾啃过。因为我读书,总是带着问题去的,问题解决了,书也就放下了。等到有问题的时候,又会拿起来重读。这样时间久了,生命中就会积累一批书籍中的老朋友,关键的时候,把他们一一请来相会神聊,每每都有心得神妙。当然,其中有一个例外,那就是哲学史方面的书。这种书如果被选定,我一般会通读。
   读书要从自己内心的需要出发,读起来才有滋味。有滋味的读书,就像久旱逢甘霖,无需费力,潜意识就会帮助你融会贯通。意识要做的事情,就是抓住潜意识的融会贯通,把自己读书时的直觉抓住,通过摘录、梳理、叙事、分享,反思,将之彰显、塑形、逻辑化,成为认识自己认识世界的显微镜和望远镜,让自己面对生活的种种乱象心无恐惧,在随机应物之中赋予世界以心灵的秩序。且以我自己刚才列举的书目为例。我所列举这些书籍,是我潜意识对我所阅读过的书籍的筛选,是生命对全部读书融汇贯通的结果。现在我用意识来对它们进行梳理,看看这些数目到底揭示了我生命中什么样的密码。我可以将这些书分为如下几类:

共 11856 字 3 页 首页上一页123
转到
【编者按】作者亲身实例为我们表述了,从阅读转向叙事探究的道路。如果人们能把阅读变成一种习惯,而放弃无规律的快餐心灵鸡汤,相信,人们会更适宜和谐,提高自己,影响别人。所以,老师的这篇文章是值得力推共赏的。感谢分享心得,遥祝工作快乐。【浪花诗语编辑·望雪】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共 0 条 0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