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逝水流年 >> 短篇 >> 情感小说 >> 【流年】清明(小说)

编辑推荐 【流年】清明(小说)


作者:吕家严 童生,629.1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576发表时间:2018-07-21 22:33:48


   时间里衰老的不仅有母亲,还有港乡衰败的老屋。它是属于美佳的。它是美佳的生命。美佳老做梦,院子被风刮倒,墙倒了,树扫着屋檐上的瓦,西侧北头的洼地长满了竹子。
   美佳请了港乡的罗石匠来替她砌墙院、平整西侧北头的洼地。
   罗石匠一边做事一边开玩笑,笑嘻嘻地对美佳说:“破屋破院要整得这么好做什么?浪费钱。又没人住。”“住在你屋前的你的侄子小林在外面说,就等你死,等你死了,他的屋就加层。他说死了总没有人可拦他吧。”
   美佳回到鄡城,思前想后好久,饭桌上没人时才慎重地告诉萧薇。“小林说等我死了他的屋加层。等到过年的时候,小林在外面打工回来,你陪我到小林家,对他说,小林你的屋要加层,随便什么时候加都可以,不要等我死哈!我还只七十来岁,还没九十岁,我要活到一百哈,还有二十多年哈。你要加现在就加。等我死,要等好多年哈。”听到美佳这样说,萧薇虽然感到吃惊,但对小林咒美佳死,她一点都恨不起小林来。不知为什么。
   小林是住在美佳院前的美佳丈夫的侄子。当年小林家很穷,没地基做房子。美佳的丈夫就把屋前面的一块地基让给小林做房子。当时做的时候说好了,小林的房子不能高于美佳的正屋。小林做屋的时候,也确实没高过美佳的正屋。但现在小林的两个儿子长大了。大儿子前年结婚,生了两个小孩;小儿子今年结婚,马上要生。他们想加一层。但他们知道美佳肯定不同意。前几年小林在二楼顶上加了铁瓦隔热层,美佳都不高兴,一次次地爬上楼顶看,要他们把高度降低,不能影响她的正屋,不然就拿锄头敲扁。小林做屋时,朝美佳院内开了一个窗户,美佳在院内做了一个影壁挡住。
   希望美佳早点死,既是小林的玩笑话又是小林真实的想法。萧薇对美佳点点头说好。
   美佳又像开了窍一般对萧薇说:“我到鄡城来,看到有的小区里,间距很小,有的整天见不到阳光,人们也过得很好。你屋前的屋高你屋许多,我看大家都生活得很融洽。哪有什么前屋不能高于后屋,左青龙右白虎的说法。”
   萧薇听了没有作声。难道告诉美佳,人生在世是匆匆过客,没有能守得住的家业和家运?难道告诉美佳,这个社会已发展得太快,变化太多,一般的、固化的观念已不能适应这个社会的发展,如果用固旧的思想去处理变化万端世俗里的问题,只能是死胡同一条——不通。也痛苦万端?难道告诉美佳,好不好,在于内心,不在外物?但萧薇什么都没说。她只是用很平和的心态生活,用独立的行为、自由的观念告诉美佳。她不属于美佳,她已在美佳束缚她几十年的思想文化里挣脱出来了。她不依赖美佳,也不要美佳依赖她。她给美佳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美佳独立思考。自己得出对事物的判断。
   就像这次小林的事。美佳现在想清楚了。她阻挡不了小林做屋加层的意念。阻挡的话,小林用死来咒她。而事实美佳确实阻挡不了小林屋加层。因为美佳确实会有死的一天。
   萧萌不会回港乡。无论美佳怎样修缮,港乡的老屋终究是要破败、倾覆的。可能在美佳的意念里,她会安心、舒坦些。记得美佳给萧薇讲过她小时候的故事。小时候美佳家境还好,每到花生丰收的时候,仓里装不下,就会放在美佳的奶奶置的新棺木里。她们几个小孩就躲在棺木里偷吃花生。当然美佳的奶奶置的新棺木,直到很多年很多年后才用上。美佳修缮港乡的老屋,用意也在此吧。
   美佳在鄡城和萧薇相处得不是很愉快。美佳需要人陪伴;需要安全感、存在感;需要发表高见时的听众;需要在厅里看抗日剧的共鸣者。但萧薇很忙,她有她自己的事,她耐不下性子听美佳讲几十年没有变的陈年滥料,也装不来很喜欢抗日剧的样子与美佳互动。因此美佳时不时说要回港乡。萧薇不勉强、不挽留。美佳提出去港乡,萧薇就说好。就像这次,清明前去的,十来天,美佳还没有回来。
   美佳告诉萧薇她在港乡很忙,一刻都没闲着。“那也是一个大家呀!”这几日美佳在清锄菜地里的杂草,挖地松土整畦,种西红柿、辣椒、茄子,插薯藤等。萧薇知道这些蔬菜种下去只有一个意义,就是证明美佳的存在,证明萧灡、萧薇、萧萌他们生命的源头在哪里。虽然这些东西看不见、摸不着,但它们仍在时间和空间里漶漫开来。它们随着美佳的劳作和执念紧紧地趴在土壤里。因为紧趴着土壤,才会有水、有根。可能在洪城的萧萌和在花城的萧灡不知美佳在港乡做什么。但通过大地相连接的土壤、地表水和空中大气循环,一定会把美佳在港乡栽种在土壤里的意念传递出去的。那是顽强的生命力。
   六
   鄡城是一座湖滨小城。沿着江阿姨住的沿湖路往南走,有一湖,在湖这里向左转往东走,一直依着湖去,就是城郊了。说是城郊吧,又不太像。湖对面是南山公园。湖近旁有两处风格迥异的建筑。一处叫水月庵寺庙。它建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据传是一位在乐州学院毕业的鄡城籍大学生看破红尘,遁入空门,云游四方后,最后落脚于此湖畔荒芜之地。先是搭了一草庵。后作法传道,释经传义,追随者多了,信男善女赐舍,慢慢扩建成现在的样子。大雄宝殿,拾大理石云阶而下。两边各有一偏殿。黄袈裟色墙体,朱红漆镶窗棂,飞檐翘角处彩绘佛花。殿前香炉内香火云烟缭绕。现已成鄡城一处风景。
   另一处建筑是水月庵对面更加庄严肃穆的基督教堂。鄡城的基督教堂也有几处。老城区内的小教堂,近日也纳入拆迁规划中。鄡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建在东风大道上的教堂,因挤在城市鳞次栉比的高楼间,不显眼。这座和水月庵遥相呼应的大教堂,高大巍峨,哥特式建筑,尖顶上的十字架一端直插云天,如天父凌空而降。教堂悬挂竖幅:“赞颂主,天父与我们同在。”
   实际这还是城郊吧?清明过后,天气一扫清明前的晦暗不明、浑噩、湿漉,日子一天天清亮爽朗起来,风和景明。不愿离开鄡城去远处踏青的鄡城男女,大都跑到这里赏湖边的春景,缠绕湖边的柳丝,望望湖前青黛色南山。还要踩踏在水月庵旁,盛开了漫山遍野的金灿灿的油菜花地里。明黄色墙体,金灿灿的花,金黄色的熙日,五颜六色的游人,这是鄡城春天里的一大乐景。
   这么好的日子,萧薇正寻思美佳怎么在港乡还没有回来。
   中午,萧薇下班回家,突然看见美佳在厨房里忙活。
   “你怎么今天来了,也没说一声?好去接。”
   “老年大学的老师打了电话去,催要回来赶紧练习吹葫芦丝,五一要演出。”
   “哦。”
   “我上午还去老年大学练习了吹葫芦丝,不知怎的,音吹得不对。是不是上次去医院看的牙,没补,漏气,不关风?明天再去医院看看牙。”
   萧薇说:“好。我明天陪你去医院看牙。”
   2018年7月18日落笔于鄡城

共 7637 字 2 页 首页上一页12
转到
【编者按】借由点滴细微的小事的描写,小说深刻地反映了一个古稀老人的生存状态。面对一起跳舞的伙伴江阿姨的去世,她平静甚至是漠然面对;她可以在与江阿姨的对比中获得优越感和幸福感;快四十不结婚又不与她联系的唯一儿子是她内心的无奈,面对别人的询问,她只得用谎言掩饰;她不得不在女儿家居住,却又心牵神念自己的老屋;能干坚强的她寄居女儿家,忙碌的女儿没时间陪伴,而她还不得不听亲家数落的闲话。她可以笑着谈论故乡女伴老公的离世,她也能坦然面对丈夫侄子想建高屋对她的诅咒,但是,为了后世子孙的好运势,信仰唯物主义的她依然在意着老屋的风水,为老屋的布局、修葺忙碌不已。即使清明前夕回老家的短暂时间,她也忙着整理菜地,进行种植。小说笔触细腻,生动地呈现了一个老年人的内心世界和生存状态,她不断给自己寻找着生命存在的意义与价值,如修缮衰败却不会再去居住的老屋,如栽种根本不会去收获的菜苗,包括她重返女儿家,也是因为要练习葫芦丝去参加五一演出。面对日渐老龄化的社会,作者用敏锐的思维捕捉着时代的信息,通过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的手法多层面地反映着老人的生活状况。江阿姨的简陋住宅,儿女不在身边的孤独,远赴他乡看孙女以及得病去世;故乡女伴素珍老公得病对妻子的拖累以及其去世后素珍的轻松,这些都是侧面描写。而对美佳的言行心态则是大量运用了正面描写。二者有机结合,让读者深切感受着老年人的喜怒哀乐,唤醒着社会对日渐庞大的老年人群体的关注。小说题目《清明》的潜含意蕴,主人公面对葫芦丝表演精益求精的态度,都让读者在略带哀伤黯淡的色调中感受到了一抹绚丽的亮色。很有现实意义的佳作,笔力老到,意蕴丰厚,倾情荐阅。【编辑:风逝】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风逝        2018-07-21 23:03:18
  感谢您将美文安放流年,遥祝佳作连连!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2 楼        文友:吕家严        2018-07-23 15:36:42
  谢谢风逝老师!您的评语太好了!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