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逝水流年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流年】远山的烛光(散文)

精品 【流年】远山的烛光(散文)


作者:王雁翔 童生,727.3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845发表时间:2018-10-08 14:51:28

【流年】远山的烛光(散文)
   顶着满天星光走在弯弯的山道上,他心情无比沉重,双腿沉得像灌了铅。
   妻子戴素芳苦苦企盼的幸福宛如一弯水中之月。那天晚上,这对恩爱夫妻吵架了,吵得很厉害。妻子一边哭一边把他往门外推:“你不为自己想,也得为儿子想想,这些年你窝在山里苦还没吃够,这个家你不要,就别回来了!”
   古槐基说:“谁不爱自己的妻儿,但做人要有良心,不能只考虑自己。”
   他把我们拉到院门前:“你看山坡上这些房屋,就能想到那时村里人生活有多艰难,这么贫穷偏远的地方,谁会来,我不出山,孩子们才能走出大山。”
   “其实,当时咬咬牙走了,说不定问题会有办法解决,你身体不好,一个人留在山里,没人照顾你,咋生活?”我问他。
   “拍屁股走了,我良心上过不去啊!”他看着我,眼睛里蕴含着太多深沉的情愫。
   妻子去惠东县城跟儿子一起生活,古槐基没有走,他独自留下了,一个人守着空荡荡的老屋,守着梅坪教学点的几个学生。琅琅读书声每天依旧在大山里准时响起。
  
   四
   大山里的夜晚黑得伸手不见五指,古槐基静静地坐在门前,听着潺潺的流水声。
   站在他家门前,能看见村里几星灯光,尽管显得昏暗微弱,却让人觉得群山环抱的梅坪少了一点空旷与绝望,多了一点生命的气息与温暖。
   在这样的静夜里,只要俯下身仔细谛听,可以听到生命沉重的呼吸,河流欢唱,草木吸吮露珠,各种叫不上名字的虫子在暗夜里低吟浅唱,它们都在用自己的方式欢唱生命。
   “梅坪是偏远山区,要改变贫穷落后面貌,首先要解决电的问题,有了电,山里有水,有林业资源,可以建发电站……”2004年冬天,古槐基拿着自己在煤油灯下写好的报告,去了山下的安墩镇供电所。所长曹荫锋看完报告后,立马答应:“好,剩下的事我去跑,村里抓紧筹两万元买电线电杆。”
   踏着夜色归来,古槐基深一脚浅一脚,挨家挨户把村民叫到一起商议筹钱的事,一屋子的人都默不作声。古槐基说:“咱得拿出一股子自己救自己的心劲把电通上,不能像父辈一样点一辈子煤油灯。”
   说了半晚上,村民们东挪西借只凑了1﹒7万元,还差3000元,要打一张欠条,村民都不愿在上面签名。古槐基说:“我签吧,实在凑不上来,我来交!”
   2005年8月13日,梅坪开天辟地第一次用上了电,结束了这个客家山寨祖祖辈辈靠点松脂、煤油灯过日子的历史,村里热闹得像过大年,家家灯光通明。
   通了电,古槐基又开始盘算修路的事。有人劝他:“村里人慢慢都走光了,你费那个劲干啥?”
   “我当过兵,知道自己该干什么!”他说,“通了公路,将来开发建设进出就方便了。”
   黄泥小路要拓展成能进出车辆的水泥路,会影响沿途村民稻田、山林和房前屋后的菜地、果园。古槐基和村支书翻山越岭,一家一家做解释工作。沿途村民工作做顺畅了,钱也是头痛事。他睛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四处奔走,通过村民集资、找人捐资等多种途径,忙碌了一年多,亲戚朋友,凡他认识的人他都找了一遍,少的几十元,多的上万元,终于筹集了60多万元修路资金。
   2007年春节一过,沉寂的大山里就急匆匆响起了隆隆炮声。经过两年紧张施工,2009年7月,一条水泥路像一条飘带,从山下的水美村绕进了梅坪。
   电通了,路修了,古槐基又跑到山下找水美村支部书记张职良:“村里年轻人都在外边打工,家里全是老人和孩子,有个急事联系不上,你看能不能找找电信部门,给梅坪架一个移动信号发射塔。”
   拉光纤的工人在山里施工没地方吃住,他乐呵呵地说:“我家屋子空着,吃住都放在我那里。”
   2010年春天,远山里的梅坪又迎来了新生活,有了手机信号。
   但谁知道,就在古槐基为梅坪通电、修路四处筹钱的时候,在惠州商业学校读书的小儿子古伟松却交不起学费。看着17岁的儿子含着泪水离开学校去深圳打工,古槐基背过身,心里痛得不能碰。
   在县城,我问古伟松:“你心里埋怨过你父亲吗?”
   “刚辍学那会,我非常痛苦,觉得他没有本事,心里老是想着别人。”
   “那么多艰难痛苦他挺过来了,别人想都不敢想的事,他不都一件件带着村里人干成了吗?”我说。
   “你想想,我好不容易考上,只上了一年,啥都还没学到。”他低头看着地,想了一会儿,又笑眯眯地说,“1年学费1万多,不是个小数目,也不能怪我爸,他这一辈子不容易,如果能体检合格,今年冬天我也准备去当兵。”
   也许,他从父亲身上看到了一种他渴望拥有的东西。
   五
   山下小学三年级开设英语课后,梅坪教学点取消了三年级,只剩一年级和二年级的学生,教学任务轻了,古槐基反倒觉得日子比过去更熬煎了。
   白天一心为孩子们上课忙碌,到了晚上,时间就显得有些难熬,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寂寞让他常常不知所措,有时他会在呼呼转动的风扇下写一首古体诗,有时,他会在一块小黑板上写板书,擦了写,写了擦。
   “梅坪村原来有30多户人家,200多口人,条件稍好一点的,都陆陆续续搬到县城去了。现在村里只剩下5户人家,也许再过几年,梅坪村就消失了。”他说着忽然叹了口气。
   一条拇指粗的水管从屋后的小溪里通到门前,清澈的泉水是古槐基洗衣做饭的生活用水,门前的一丛三角梅在阳光下开得蓬蓬勃勃。
   黄昏,太阳慢慢地从山顶上沉下去,火红的晚霞在山林、稻田、场院间弥散。古槐基静静地坐在老屋门前,望着对面山坡上的教室,一语不发,表情恬静。他像一尊守护神,在孤独寂寞里看日落月升,日子一天天过去,记忆一点点沉淀。
   男人们吆喝着牲口从稻田里归来,妇女在场院里大声说笑,孩子们追打嬉闹,粥的香味,如缕缕炊烟,弥漫着,升腾着,整个村庄,从早到晚都听得见笑声,热闹如集镇。山村里这些曾经温馨而寻常的场景,眼下,古槐基只能一遍一遍在脑海里回味。
   村里一些人家搬走后,土地便闲置起来,长满了荒草。老屋门前的菜园也荒芜了,长满了齐腰高的杂草,古槐基想下地打理出来,种一些蔬菜,却一日日挨着。懒得打理,除了自己患有腰间盘突出,腰疼得蹲不下,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吃苦受累种出菜没人吃,就烂在了地里。
   在爱的庇护和炊烟的笼罩下,一茬茬孩子在梅坪接受启蒙教育,不断从山里走向山外,有的当了老师,有的考上了公务员,有的成了小老板,都在他乡燃起了炊烟。
   现在,古槐基的宅院里,一只黑狗,一只灰猫,几只鸡。每天回到家里,他走到哪里,它们就跟到哪里。有时会有一两个邻居到他的老宅里来坐坐,唠一会家常。然而,他的生活还是太寂静了。
   “我喜欢安静,也习惯了一个人的生活。”他笑着说。在静得出奇的黄昏或者清晨,他喜欢坐在老宅门前,让这个村庄的一些飘渺记忆在脑海里时隐时现。
   “我是个平凡的人,当兵,教书,一辈子就这两件事,真没啥好写的!”我一提问,他总这么回答我。跟他在一起生活了几天,我发现他常常显得手足无措,对报道毫无兴趣,甚至隐隐有一些焦躁。
   2009年3月,1岁多的孙子古鹏不小心被烫成重伤,大儿子古瑞浩打电话想让他回家帮着照看几天。古槐基匆匆下山,只在家里呆了半天就急急忙忙赶了回来。他说,孩子上课不能耽误。
   平时,他一个月回一趟县城,先骑一辆老旧摩托出山,把车子存放到洋潭村老乡家里,坐中巴到惠东县城,再转公交车回家。有时点赶得不巧,回一趟家在路上会折腾差不多一天。
   在家里享受一天天伦之乐,然后,带上妻子为他做的咸菜和鱼丸,又一个人默默回到山里,为孩子上学忙碌着。
   老宅里几乎没有什么家具,简陋的桌上,放着一个精致的相框,里面是他穿戎装的单身放大照。“这是我专门跑到山外边做的,那时候年轻,还蛮帅气。”我转身看他,古槐基站在离我两米远的地方,满脸自豪和笑意。
   他心里还珍藏着40多年前的光荣与梦想。
  

共 8164 字 2 页 首页上一页12
转到
【编者按】古槐基,一个退伍军人,是村里唯一的高中毕业生,不顾家人反对,担起了老村长的重托,在那个需要走十八弯山路才进得去的梅坪小村教书育人,三个年级的课程,所有科目,一肩挑,一挑37年。贫困,家庭不幸,都曾经给过他重创。妻子突然去世,女儿先天性心脏病苦于无钱医治,23岁临产时病逝。苦难的生活成了压在他身上的高山,他有过出山下海的想法,转为公办后,在战友的帮助下,也写过工作调离报告,都被他的初心打败,对孩子们的不舍,他最终坚守在梅坪教学点。粮仓改造的教室,被洪水冲走就以家为学校,写申请,筹钱款,肩挑水泥,三个月,山路十八弯,挑回了三间教室。妻子进城与儿子居住,他一个人固守,为的是让琅琅书声准时响在山中。他为村里用装电问题写报告,凑钱买电线杆,结束了客家山寨点灯熬油的历史,家家灯火通明,又盘算修公路,一家又一家奔走解释,筹集资金,修成美如飘带的水泥路,又给村支书提建议给村里建设移动信号塔。他始终为村里,为别人,他的小儿子因交不起学费离开学校去深圳打工。他白天教书育人,晚上孤独寂寞,面临着越来越少的几户人家,越来越少的学生,他伤感无能为力,痴心难改,他要做最后的坚守者。他是远山的一豆烛火,照亮了村人的心,也照亮了他们走出大山的路。这是他一直珍藏的光荣与梦想。作者以详尽的笔法讲述了一个扎根山村教育事业的红烛者形象,他忘我无私,执着于内心的追求,让人敬佩,让人感动,让人振奋。感谢王老师感人至深的文字。【编辑:伊蘭】【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1810090002】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伊蘭        2018-10-08 15:26:56
  作者以真实笔触讲述了当代一个扎根于基层教育的普通乡村老师的故事,他心系故乡教育,执于所执教的土地,37年,忠于自己的梦想和初心,非常难得,特别让人受教益。
万人如海一身藏。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