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逝水流年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流年】有堂皆设井,无宅不飞花(散文)

精品 【流年】有堂皆设井,无宅不飞花(散文)


作者:潘小平 秀才,1460.6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348发表时间:2018-11-10 20:05:44

【流年】有堂皆设井,无宅不飞花(散文)
   像许多游人一样,我们一行,也从这个巨大的木雕“商”字下面走过,不过今天走来,已经没有了任何感觉。
   徽州的木雕,集中地体现了徽州人的生活理念。除了“承志堂”这样大型豪华的雕刻外,从很多普通人家的木雕上,我们都可以看出,“经商”的理念已经渗透到徽州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在徽州,最常见的雕花图案是“和合二仙”。“和合二仙”是两个小男孩,面带嘻笑,团团和气,一般是刻在门扇上。商人重“和”,和气才能生财。最早的时候,“和合”是一个人,左手执鼓,右手挚棒,祷祝万里之遥的亲人返回,是和“经商”有关的愿望。中国农民安土重迁,如何能到万里之外?后来,“和合”在民间逐渐演化为两人,一人手挚荷花,一人手捧圆盒,取和(荷)谐和(盒)好之意,为张贴在新人洞房门楣上的剪纸。苏州寒山寺的“和合二仙”木雕,推其渊源,也在徽州,为卜居淮扬一带的盐商,在经商活动中将自身理念渗入佛门的体现。
   在徽州,道教人物八仙,也是民间木雕最为常见的题材,而它对应的也是一种经商理念。所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说的其实是一种生意经,一种商业崇拜。这就是为什么徽州木雕,八仙最多,而且除“明八仙”外,还有所谓的“暗八仙”。“暗八仙”是指八仙所用的物事,比如铁拐李的葫芦,张果老的鱼鼓,汉钟离的阴阳宝扇,吕洞宾的剑,曹国舅的檀板,韩湘子的竹箫,何仙姑的荷花,蓝采和的花篮……它们多是刻在平常人家的门扇和桌围上,商人求利,足迹遍于天下,这和八仙颇为相似,所以八仙在徽州民间,受到特别的重视和崇拜。
   当然,这是民间采用的图案,表现了流行的大众的趣味,多为小民百姓所热衷,仕宦人家或商贾之家的雕刻,则要更加个性化,不仅要显示主人的身份,也要体现主人的趣味和观念。比如书香门第,多刻“岁寒三友”,也就是松、梅、竹,取它的清雅高洁;或是颜子侍读、孟母择邻等等和读书相关的主题。曾在胡适和江冬秀结婚的新房里,看到十二扇落地隔扇,上面雕满了阴刻的兰草,气韵生动,格调清雅,据说是徽州墨模高手胡国宾的作品。
   后来,胡适对这些兰草的歌唱,曾风靡台湾的校园。
   那是一座砖木结构的院落,二进三间两厢,“回”形通转楼,占地200多平方米。这是在胡适母亲手里起的屋,建于清光绪二十三年,公元1897年。胡母23岁守寡,是一个刚烈的女人,胡适却性情温和,雍容大度,有君子之风。兰为花中君子,不知胡适性格的形成,是不是与这满室的兰草有关?除强烈地显示主人的个性和意趣之外,官宦或商贾人家的雕刻,一般还追求情节性;若是“百鹿图”、“百马图”等等没有情节的图案,则追求繁复和奢华,如我们在“承志堂”所见。“承志堂”是中国古代民居建筑中的精华与瑰宝,尤其是它的木雕,集中体现了当时徽州木雕所达到的最高水平。然而,透过它的恢弘与华美,我们也看到一个令人不愿触及的历史事实,那就是曾经为中国近代经济繁荣作出过重大贡献的徽商,因为受封建制度的制约和传统观念的束缚,极少把辛苦积累的资本,投入到扩大再生产的经营之中,而是消耗在这种追求自身享乐的私宅建造上,极尽奢靡之能事。所以放到19世纪世界性的资本主义经济大背景中去看,它后来的衰亡几乎是不可避免。
   曾在一份资料上看到,让无数中外游客和业内专家叹为观止的曲阜孔庙大成殿28根雕龙石柱,也是明弘治十三年(公元1500年)敕调徽州石雕工匠所刻制,多年以后,郭沫若为之感叹道:
   石柱盘龙二十株
   大成一殿此尤殊
   可见当时的徽州石雕艺术,已经知名全国。我们今天看到的扬州瘦西湖的诸多“三雕”作品,不仅为当时淮扬的徽商所出资创制,而且据说连雕刻艺人,也是从徽州本土带过去。
   同样,因为徽州“三雕”艺人足迹遍于天下,将全国各地好的工艺,也带回了徽州。明代的文化成就,在工艺和文学两个方面,最为灿烂,而工艺中的相当一部分,体现在徽州的建筑工艺中。
   由歙县去黄山,途径绵延百里的黄山山脉入口处,能看见松林茂密,景色清幽的紫霞峰麓,矗立着一片粉墙黛瓦错落有致的古建筑。这就是后来复建的明代村庄,名为“潜口民宅”。它是按照“原拆原建”和“修旧如旧”的原则,从歙县各地的近百座明代建筑中精选拆迁而来。山庄占地面积26亩,庄内集中了歙县十座典型的明代建筑,其中有石牌坊一座,石拱桥一座,路亭一座,祠堂三座,不同类型的民宅四座,在格局、结构、装饰上,各具特色,各有千秋。
   如此众多的明代建筑,集中出现在一个地方,看上去让人有些惊骇。
   这也只能是在徽州。
   因此有人认为这种“原拆原建”,在保存古建筑上有着开创性意义,但也有人持不同意见。我曾几次去那里参观,整体感觉是,这些被移动了的古建筑,精气神没了。那些老房子是有灵魂灵气的,那就是它的历史,由岁月和生活于其间的人们,所共同创造和积淀,而任何移动,都会一不小心,将它的历史弄丢了。
   真正活着的明代古建筑,是如屏山村古祠堂“舒庆馀堂”那样的老屋,它是目前国内极为少见的明代祠堂建筑,建筑面积500多平方米。建筑这东西,有时候确是越古老越具有美感,比如元代的冬瓜梁,到了明代就不复再见,它的盛元气度,后来明代建筑中的梁柱,就是无法比拟。“舒庆馀堂”也是这样,一走进去你就会发现,它的梁柱雄伟,步架规矩,和清代建筑在风格上有很大的不同。它不仅具有很好的建筑史研究价值,而且看上去,也比繁复精致的清代建筑,要浑厚古朴得多。
   这里面,不能忽略的,是岁月。
   多年前的一天,是个春日融融的下午,我随记录片摄制组从大山深处的宏潭回来,路过一个不知名的小村子,看见路边的草丛中,随意地堆放着很多很多木雕。主人正大兴土木,建造现代材质的钢筋水泥楼,这些衰迈而破旧的东西,没用了。看见我们过来,他就上前搭讪,希望能够把这一堂家伙一把卖掉。他开价4000元,在当时是一笔大数目。那些隔扇、门楣、窗棂上的雕刻无不精美异常,巨大的雀替有半人多高。光那一对雀替,就远不止4000块。雀替是我国传统建筑中枋与柱相交处的托座,有着加固构架和装饰作用,而徽州老屋的雀替,更是精美得无法描述。但这样的山重水复,如何运得出去呢?我们犹豫了很久,还是放弃了。后来,在屯溪的老街上,我们又无数次地遭遇无数雕刻精美的木雕,它们都来自那些民间的老房子,而那些老房子,如今都已经倒塌了。
   所以徽州的街市上,才会出现这么多的木雕。
   在徽州,每天每天,都有许多许多这样的老房子,于我们不知道的荒村僻野倒塌,同时倒下的,还有那些华丽繁复的木雕。

共 7825 字 2 页 首页上一页12
转到
【编者按】这是一篇关于徽派建筑艺术风格的散文,是叙述也是怀念。徽州的建筑,多是以天井为中心的内向封闭式组合,四面高墙围护,唯以天井通风与采光,和外界相通连。“有堂皆设井,无宅不飞花”是对徽派建筑艺术风格的高度概括,也是诗意的描述。建筑是集科学技术、艺术、哲学于一体的人类创造。住宅与人密不可分。《黄帝宅经》曰:宅者,人之本;人因宅而立,宅因人得存;人宅相扶,感通天地。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住宅的实用功能相对退居其次,而艺术功能越来越诗意。在建筑大师看来,每一座建筑都是一首哲理诗,我国明清时期的徽派建筑是最好的实证。本篇语言严谨,叙述从容,立意厚重,知识丰富,是一篇集民俗、建筑、人文、历史于一体的散文大作。流年荐阅。【编辑:一海明月】【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1811120009】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一海明月        2018-11-10 20:09:03
  程庭在他的《春帆纪程》里,用陌生而讶异的眼光所描绘的徽派建筑所独有的鳞鳞鸳瓦,在雨中渐渐变成墨黑,那一刻我想,李约瑟于他的煌煌巨制《中国科技史》中所赞美的中国旧宅的雨,就是从这样的屋檐下滴落的吧?
   感谢潘老师佳作分享!遥祝冬安!
2 楼        文友:一海明月        2018-11-10 20:09:34
  插图:网络。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