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逝水流年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流年】孤独并不寂寞(散文)

编辑推荐 【流年】孤独并不寂寞(散文)


作者:舟自横 童生,603.8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401发表时间:2019-01-08 09:29:58

【流年】孤独并不寂寞(散文)
   而卢梭是在写漫步之十只有两页纸嘎然而止,离他去世还有近三个月,为什么他没有写下去?是力不从心,还是暗示什么?卢梭给世人留下一个谜,一片遐想的空间……在第十个遐想尚未写完的时候,卢梭凄然离世,《遐想》成为卢梭孤独生命之旅的凄美绝唱。我们想象卢梭应该是幸福的。无疑华伦夫人是卢梭的灵魂伴侣和精神偶像,卢梭曾经在《忏悔录》详尽记述了在华伦夫人身边的日子,可以说没有华伦夫人,就没有卢梭的伟大成就。
   让-雅克·卢梭出生于瑞士日内瓦的一个钟表匠家庭,祖上是从法国流亡到瑞士的新教徒。他出生后第十天母亲因产后失调过世。而卢梭的父亲在捍卫正义与向黑恶势力屈服之间毅然选择了前者,在法院下达的缉拿通知下愤然地离开了日内瓦,留下了孤苦伶仃的小卢梭。他有一个兄长,在他很小的时候就离家出走,从此卢梭再没有得到他的任何消息。由于家境贫寒,他没有受过系统性的教育,童年时期受他父亲影响,卢梭读了很多书。
   颠簸流离的卢梭从事过很多职业,曾经在一位雕刻匠手下当学徒。卢梭本来很喜欢这种工作,因为他爱好绘画,他很希望在这方面取得卓越的成就。师傅的暴虐专横,使卢梭对本来喜爱的工作感到苦不堪言。卢梭离城出走后,经由一位朋友的介绍,结识了华伦夫人。
   华伦夫人是一位满脸和气、风韵十足的年轻女子。这使卢梭大感惊讶和激动,正是这位贵族夫人影响了他日后的生活。卢梭在《忏悔录》描叙华伦夫人:“与本世纪同时诞生,已经二十八岁了。她风韵犹存,她的神情亲切而温柔,双目含情,有着天使般的微笑,嘴和我的嘴一般大小,灰白色的头发有一种罕见的美,随意拢一拢便光彩照人。”卢梭在《忏悔录》用记述历史传奇般的手法开始这个故事:“人家对我说她刚出门,上教堂去了。那天是1728年的圣枝主日。我立即追了上去:我见到她,等了等,同她谈了话,我大概还记得这个地方;此后我在那儿洒下过许多的眼泪,亲吻过那个地方。我为什么不可以用金栏杆把这个幸福之地给围将起来。为什么不让全世界的人来朝拜它!”这段话流传久远,深入法国读者的心,后来甚至确实在1928年,为纪念卢梭与华伦夫人相见200周年,在卢梭所描绘的地方建起了金栏杆。
   卢梭在华伦夫人家居住的这段时期里,他感到非常满足和快活。卢梭听从华伦夫人的劝告,在华伦夫人资助开始他的远途旅行。他觉得这样的年纪就有机会爬山越岭,登临阿尔卑斯山的高峰。从少年期起,卢梭便酷爱自然。他曾不厌其烦的表现于他的著作中,自然渗透了他整个生命。华伦夫人的嗓子轻柔动人,还会弹琴,她常教卢梭唱歌,熏陶激发卢梭对音乐的兴趣。
   卢梭在青年时期就下定决心,一到四十之年就摆脱社交生活,开始隐遁,过自食其力的清贫生活。而正是这个转变遭到他原来的友人的猛烈攻击,导致与他们决裂。卢梭为了剪除心灵“欲念”远离了上流社会灯红酒绿奢靡场所,他身体力行,继续抄乐谱为生,虽然不能赚大钱,但是靠得住,自给有余。他的歌剧《乡村占卜者》和其他作品的收入还剩下不少钱,其他的著作也正在整理之中,生活就不至于受穷了。卢梭文笔和天赋已使他成为知名的文人,只要他稍微愿意把作家的手腕和出好书的努力结合起来,他的作品就可以使他生活得很富裕。卢梭于是离开了原来的友人,远离了上流社会的喧嚣,迁居乡间隐居了六年,靠抄写乐谱自食其力,过清贫而独立自主的生活,他要求自己的生活和自己的思想相一致。
   卢梭在《遐想》之五中回想起在瑞士比埃纳湖圣皮埃尔岛度过的日子,那是他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光”。闲适的卢梭尽情地采集植物标本、观察美妙的自然风光。他在大自然怀抱中沉思默想,心灵摆脱了昔日的苦难,对未来毫无牵挂,完全沉浸在此时此刻之中,领略“一种充分、完满、丰盈的幸福”,“享受我们自己,享受我们自身的存在”。卢梭有时:“独自跳上一条小船,如果风平浪静,就把船划到湖心,我直挺挺地躺在船上,仰望天空,任小船随波荡漾,有时一连几个小时沉浸在千百种朦胧、甜美的遐想之中。”他又动情描写自己愉快的心情:“当湖面波涛汹涌无法行船时,我整个下午就在岛上东走西跑,随处采集标本,有时在最僻静而迷人的地方方坐下来尽情遐想,有时坐在土台或土丘上,环视美丽的湖水和岸边的迷人景色。湖岸的一侧近山环绕,另一侧是丰腴肥沃的平原,纵目远眺,直到被远处谈谈的青山挡住了视野。”
   卢梭在五十六岁与同居了二十五年的女仆黛莱丝结婚,此前他们生有五个孩子,并全部寄养在孤儿院。在《遐想》漫步之九卢梭重提《忏悔录》谈到的痛苦话题:即他把亲生子女送进育婴堂。卢梭的仇敌们曾揪住此事大做文章,把卢梭说成是不通人性的父亲,谴责他仇视儿童。他之所以抛弃自己的儿女,是因为想让孩子更好地成长:“如果我不在乎孩子的前途,在没有办法亲自抚养他们的情况下,我本来可以把孩子交给他们的母亲,任她把孩子宠坏,或者把孩子交给他们的舅家人,那他们一定会把孩子变成魔鬼。我现在想起来还不寒而栗。”卢梭扪心自问,发现自己始终对孩子满怀柔情,看到孩子们快乐的笑脸,就是他最大的幸福。他在巴黎郊区散步时与孩子们的几次交往,就是佐证,卢梭一生挚爱比他大十一岁的华伦夫人,他根本就不爱黛莱丝,他认为母女两人不能把孩子教育成人。
   卢梭受到迫害,这是客观事实。他的迫害者是谁?法国政府当然是其中之一。《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和《社会契约论》批判社会不平等和奴役,讴歌自由平等,并公开宣称以暴力推翻暴君为合法,这自然要被法国统治阶级所憎恨。其二,教会在其中所起的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爱弥儿》的查禁是法国当局对他公开迫害的开始。卢梭虽是有神论者,但是他的上帝是自然神论者的上帝,是人的理性的产物。卢梭一面宣称尊重宗教,一面又在《爱弥儿》中指摘僧侣是专制政体的支柱,对他们表示了极大的憎恨。这种非正统的神学观点,遭到天主教和新教的一致反对。其三,伏尔泰对自己的敌人向来是毫不留情的,他写的那篇匿名谤文《公民们的感情》发表在卢梭颠沛流离之时,文中甚至要求将卢梭处以极刑。格里姆也恨卢梭,在埃皮奈夫人、狄德罗跟卢梭的交恶中起了挑拨离间的作用。狄德罗和卢梭原是极好的朋友,他们之间关系的恶化,似乎双方都有责任。而狄德罗只因传闻卢梭正在写自己的回忆录,深恐他的形象在卢梭笔下遭到丑化,这才讲了一些诋毁卢梭的话。
   而正是这些诋毁和磨难,卢梭写出了《忏悔录》和《孤独漫步者遐想》传世经典之作。卢梭逝世十六之后被隆重迁入巴黎先贤祠,作为“自然与真理之子”受到后代的无比敬仰。这是卢梭生前做梦也想不到自己会有如此受人爱戴的一天。
   晚年的卢梭不再将心力用于愤怒的还击和徒劳的辩解,这个“被人类所驱逐的人”,在贫病交加的穷途末路上开始兴致盎然地研究植物学,探索自然的奥秘,享受大自然的旖旎风光,将自己的爱心撒播给路人,在生命烛火即将熄灭的时刻体验到了无比纯净的幸福,独孤并不寂寞。

共 7782 字 2 页 首页上一页12
转到
【编者按】周国平说:“只有内心世界丰富的人,对精神与灵魂有着执着追求的人,对人间充满挚爱的人,才可能体验真正的孤独。孤独产生于爱。”是的,古来圣贤皆寂寞。这里的寂寞其实是孤独。孤独是一种高贵的精神状态。而寂寞是平庸,是感情上的匮乏。面对梵高的《向日葵》,贝多芬的交响曲,尼采的哲学,我们可以感受到其强大的生命张力,而创造他们的人,哪一个不是孤独的呢?那种“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一体”的孤独之境,让人震撼,也让人敬畏。梭罗和卢梭无疑是世界历史时空上两颗耀眼的孤星,《瓦尔登湖》和《《孤独漫步者遐想》便是他们丰富的内心世界的独白,从中能感受到他们纯净的心灵、高尚的灵魂、执着的精神追求和对人间的博爱。无论隐居森林,还是身处闹市,他们都是孤独的,但并不寂寞,因为他们时时刻刻都在思索生命的真谛,感悟人生的意义。文本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来阅读两位思想巨人的生平,解读他们的代表作品。内容丰厚,主题深邃,给人启迪。佳作,推荐阅读!【编辑:燕剪春光】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燕剪春光        2019-01-08 09:33:28
  感谢作者的分享!向两位精神大师致敬!
有花皆吐雪,无韵不含风
回复1 楼        文友:舟自横        2019-01-08 09:43:53
  谢谢春光精彩编者按,佳作共享!祝编安~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