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逝水流年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流年】寻找37岁的王阳明(散文外一篇)

精品 【流年】寻找37岁的王阳明(散文外一篇)


作者:俞敏 布衣,185.3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322发表时间:2019-01-20 23:33:08


   我在去龙场之前,先去的是余姚。
   余姚城里的一座山上,有阳明先生的塑像,与他并排而立的还有3位,一起被尊称为“四贤”。
   我很清楚,这不是余姚的王阳明。余姚的王阳明,在瑞云楼。
   我从瑞云楼的院子里王阳明先生童年时读书的铜像,看到了一个先是声称要带兵报国而后又立志做圣贤被父亲痛打的少年。我想,曾考上状元的王华老夫子,一定会网开一面的,巴掌触及之处,无非是半个脸面,他终究还是要给世间留一些温暖。
   瑞云楼的王阳明是壮志凌云、心怀天下的少年,我要找的是37岁的王阳明。以王阳明五十七岁的寿限,37岁也正是我如今这般的年龄,少了些幻化,多了些向下向内的关注。
   1507年夏季里的一天,王阳明离开了京城。他是带着朝廷给他的40计棍伤,一瘸一拐离开的。
   这一年,离他37岁还差一年。
   龙场驿站迎来它的新任驿丞,是在1508年的春天。这位新驿丞,在他还是15岁的少年的时候曾欲上书朝廷,请求调拨给他5、6万的兵马去驰骋边疆保家卫国,而如今在他37岁的时候,他却随着自己仅有的一名副手,去巡视朝廷给他的全部家当:23匹马和23副铺陈。
   新驿丞将泪眼转向了远处,驿站旁的一座小孤山开满了不知名的野花。
   新驿丞王阳明,在龙场驿站,在散乱琐碎的马蹄声中,便有了一个野百合的春天。
   身处人生谷底的王阳明,一旦对物质上没有了超越生存需求的奢望,一个广阔无垠的精神世界便扑面而来。
   他在一个露天的石洞旁,结茅而居,经常在这个被他后来称为“玩易窝”的石洞,研习《易经》。
   春去秋来,王阳明在离“玩易窝”约3公里的龙岗山(也称栖霞山)发现了一个更适合研修的山洞,也就是如今被当地老百姓称为东洞的那个。阳明先生与一班文人就没有这么朴素,这个洞的名称便在他们的笔下,随着时光的流逝变得诗意纷呈了,诸如阳明洞、阳明别洞、阳明小洞天以及阳明先生遗爱处等等。
   心里装着圣人,是读书人的本色。穷困潦倒,郁郁不得志的文人,心里仍有圣人,那么他就拥有了一盏照明前程的心灯,行路虽为艰苦,却依然亦步亦趋抑或时有所悟地朝圣坛走去。
   王阳明童年的心里已有做圣贤的幼芽,到了37岁的时候自然会有了枝蔓。
   新发现的石洞又成为了王阳明精心研修的去处。洞口苔痕苍绿,藤萝密布;洞内地面平坦宽敞,光线充足,四周石乳环伺,竟有曲径通往后山。
   开始的几日,王阳明竟觉得异样,不似一人在洞里。几日过后,他才知道,凝不起精神的缘由,是儒释道与其形影相随,当然也有程朱理学的旧念。
   按理说,37岁的人生光景,尚是做加法的情景,对于王阳明却不然,这便应了他37岁时的人生际遇的因果。
   一日半夜,王阳明被梦惊醒,起始心乱如麻,日光月色莫辨;待到定睛过后,似有八个大字悬在眼前:吾心自足,不假外物。
   自从那夜梦醒,王阳明虽然开始不觉,却是真的将心交与了儒家;待到明了,自知得道。至此,王阳明虽是日日去石洞研修,却已是与儒释道有了亲疏。此事可以从日后的《传习录》中得知:
   “我从小深信道教佛教的学说,自认为也很有收获,自认为儒家不值得一学。后来在边远之地居住三年,领略圣人之学,如此的简易广大,才开始叹息自己三十年的力气都用错了地方。大体来讲,道教佛教的学问,奥妙与圣人的差别只在毫厘之间。”
   王阳明说的边远之地自然是指龙场。
   后来,王阳明在洞的左侧的高处修建了何陋轩用以居住,右侧的高处修建了君子亭和宾阳堂用于谈经论道,洞的上方则修建了龙岗书院来传播他的心学。
   何陋轩、君子亭的用词,无一不是王阳明皈依儒家的例证。
   三年后,王阳明在他的不惑之年,离开了龙场,离开了阳明小洞天。
   后来,张学良与赵四小姐在这里的龙岗书院,年头年尾地也住了三年。张学良与赵四小姐在龙岗书院的三年应该过得不错,否则张少帅是不会有雅兴写诗的,如果说他有什么感受,多年后他说吃菜要吃熟的,应该是养生方面的至理名言,他用自身的100岁的寿命证实了这一点。
   再后来,蒋中正先生三次来到阳明小洞天,手书了“知行合一”,并且将台湾的草山改名为阳明山,如此看来蒋先生是真的崇拜阳明先生,只是他说的中国与日本的差距只差这一个王阳明,至今还有很多人不明白。
   2018年5月,当我在大学同学李光明的陪同下来到龙场的龙岗山的时候,阳明小洞天依然在,只是洞内的石笋少了许多;王阳明当年种在洞旁的两棵柏树,傲然挺立;何陋轩、龙岗书院、君子亭和宾阳堂都在,只是模样已不是从前的了。
   我肃然地站立在洞内,洞外有一个画家正对着阳明洞口写生。我想:世上是否真有殊途同归,他目力所及之处,难道与我一样,看到的是37岁的王阳明?
  
   走近柯和根
  
   我第一次见到中国陶瓷设计艺术大师柯和根先生,是今年的5月25日晚上,在他的景德镇三宝的家里。
   柯先生住在一栋别墅里。虽是晚上的灯光,我也知道这是一个好的所在,山脉逶迤到院落里来,隔门可听流水声。
   能联系上柯先生,其间颇费周章。
   我的青龙镇书院是在今年的正月十五后开张的,一年里计划了4件事。出一本书和搞一个书画展厅已经完成,第一本书是林宕和我的短篇小说合集已经出版,名字叫《忧伤的雨花石》;书画展厅起了个高大上的名字——任仁发艺术馆,在上海牡丹画院和上海书画院的部分画师及两位著名书法家、两位女艺术家的友情支持下,也布展成功。宋时青龙镇模型和艺术瓷创作的项目已经展开,只是书院请的大部分画家还是画瓷生手,与陶瓷艺术家交流变得紧迫起来。
   我是通过家在南昌的大学同学聂涛,联系上陶瓷艺术家柯和根、孙彤辉夫妇的。聂涛的妹妹是孙彤辉教授的学生,后来留校在景德镇陶瓷大学任教。
   柯先生与孙教授在上海师范大学和景德镇陶瓷大学都有教学任务,柯先生在景德镇的时间多些,孙教授在上海田林路多些,终究是两城飞人。
   因为柯先生在景德镇的缘故,4月份来书院交流的只有孙教授一人。碰巧的是,在这期间我家陈老师的同事、校友,孙老师的学生陆伟峰因为画瓷,也与孙教授联系密切起来,并且参加了这次短暂的交流。
   我希望带着问题去景德镇求教,有孙教授的引见,便有了拜见柯先生的机缘。
   我在柯先生古色古香的大门前,在月色里最先得到的是罗威纳的礼节性的敬业质询。我走进柯先生家的客厅,便走进了浓郁的艺术氛围,一阵古风扑面而来,透着唐宋的悠远。
   屋里也有时尚的元素,是看上去像夫妇的一对年轻人,男的穿一件有Y与N叠加标志的白色体恤;女的穿一件散漫的灰色调的圆领套衫;柯先生边介绍说是他的学生,边轻捷地赤脚盘坐到了老式的,大概是明清之间风格的木制座椅上,率真的犹如一尊快乐的罗汉——虽有弥勒佛的笑颜,终究透着长期艺术修为沉淀下的矜持,我敢打赌,我看得出,这不是梵高的苦难。
   那对年轻人走后,我便开始精心浏览客厅的壁挂——柯先生的绘瓷艺术作品。靠近进门的墙壁,是一组表现藏域风物的作品,柯先生用色彩层次的交汇和对比,描绘着一个沉寂又是流动的藏域。
   我有着内心的颤抖,既是源于道法自然的艺术震撼,也是出自化石般的地质再造对我心底藏域记忆的钩沉。
   柯先生看出了我对其作品的沉醉,便引我去二楼。途经玄关,是满格子的陶瓷藏品,先前的唐宋悠远一定是发于此处,也许是靠近源头的缘故,便更觉久远。
   二楼是柯先生的私家展厅,挂满了他的作品。从柯先生不加掩饰的神情,我可以揣测得出,哪件是他的得意之作。
   待等我们再次坐定,柯先生开始了他的福建茶艺。柯先生是福建龙海人,比我大10岁。他陶大毕业是1982年,正是我入大学的那年——当然不是一所大学,这让我想起我的辅导员和助教老师,他们大多是这一波毕业的。
   柯先生自然不是我的辅导员和助教老师,他依然笑着,是招牌的那种笑容,语速略快。我是从石禅的家乡青浦过来,石禅自然成为了话题。柯先生说石禅是最好的画瓷画家。他没有说之一。我知道,柯先生是有资格说这个话的。我感觉的出,柯先生语气里的英雄相惜,同时也为石禅骄傲,为青浦骄傲。
   我提起在来的路上,看到一个门店里陈列着模仿石禅风格瓷作,开着3万元的价格,作品的落款是训成。柯先生放大了他本来的笑容,说刚走的那个年轻人就是训成。我只能感叹世界的微小,不是狭路相逢,便是擦肩而过。
   柯先生的茶艺好,茶也好。我不免多喝了几杯。我给柯先生看前几日在上海书画院“书画同源”展上拍的照片,里面有他的作品。柯先生很接地气地与我互加微信,让我与原本只能望其项背的艺术家成为了好友。
   柯先生又给我看了他的几十幅国画小品,里面有山水,也有罗汉。柯先生喜欢忆写画作,让我联想到他一定去过很多地方。
   这天晚上,我们谈到很晚。柯先生表扬了我对画作的一些理解,还鼓励我从芥子园画谱的梅兰竹菊画起。
   我是第二天很晚才回到上海的,随车带了柯先生帮助置办的20块瓷板。我总感觉,柯先生的率真和灿烂魔法般的占据着我的脑海。
   我知道,柯先生斑斓的艺术色彩,来自他的心底,也来自地球深处的岩浆。

共 3650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寻找37岁的王阳明】37岁是王阳明一生的分水岭,这一年,他被贬贵州龙场驿,从此开启了自己潜心求知的生涯,并最终开悟,创立“心学”。作者站在500年后的龙场驿,追思那一年37岁的王阳明,穿过历史的尘烟,钩沉一代先贤求索真知的点点滴滴。在山洞里,王阳明潜心研修、参悟,终于明了“吾心自足,不假外物”,并开始修建龙岗书院传播心学,龙场成为他伟大成就的起点。几百年来,无数后人幕贤而至,感念先贤,推崇并践行着他的“知行合一”。【走近柯和根】柯和根是中国陶瓷设计艺术大师,因为“我”的书院有艺术瓷创作项目,借助朋友引荐,“我”得以跟他有了联系,并在他景德镇的家中拜访了他。柯先生率真随和,创作颇丰,不仅艺术造诣颇深,还乐于教授学生,提掖后辈。“我”徜徉在他的艺术世界里,被他的作品所折服。通过他的作品和人品,“我”明白了,柯先生不竭的艺术生命,正是源于对生活深沉的爱,来自于他丰富的内心世界。两篇写人的小散文,文笔质朴,感情真挚,脉络清晰,人物鲜明生动。佳作,推荐共读!【编辑:闲云落雪】【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1901230013】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闲云落雪        2019-01-20 23:36:14
  感谢老师奉献流年精美佳作,祝流年写作愉快!
闲云落雪
2 楼        文友:纷飞的雪        2019-01-23 22:03:27
  品文品人、倾听倾诉,流动的日子多一丝牵挂和思念;
   灵魂对晤、以心悟心,逝水的时光变得更丰盈和饱满。
   善待别人的文字,用心品读,认真品评,是品格和品位的彰显!
   我们用真诚和温暖编织起快乐、舒心、优雅、美丽的流年!
   恭喜,您的美文由逝水流年文学社团精华典藏!
   感谢您赐稿流年,期待再次来稿,顺祝创作愉快!
只是女子,侍奉文字。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