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逝水流年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流年】站在三弯巷废墟之上(散文)

精品 【流年】站在三弯巷废墟之上(散文)


作者:快乐一轻舟 进士,6532.7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5962发表时间:2019-07-23 10:40:20

【流年】站在三弯巷废墟之上(散文)
   站在我家故居旧址,看着已经被拆掉的北院和被拆得七零八散的南院,我的思绪,穿越旧时光,回到解放前后的李氏庭院里。
   我似乎看见,厨房里,烟雾朦胧,我三奶奶、四奶奶、我娘,在一张大案板前,一口大铁锅旁,忙忙碌碌。然后,二十多碗饭,摆成一大片。一大笸箩蒸馍,堆成山。
   我也忘不了,不管世事如何变迁,每一年的大年除夕夜,在我爷爷住的堂屋里,我三爷和我四爷(大爷爷解放前就去世了),几个叔叔,还有我和哥哥,家里的男人,总要围坐一起,摆上一桌菜,再倒上酒。边喝着小酒,边叼着下酒菜,拉着家常。昏黄的灯光,照耀着每一张脸,每一张脸上,都折射着温馨平和的光芒。每个人说话的语调,都平静而亲切。温馨的亲情,温暖着在座的每个人。
   我模模糊糊记得。我家南院门口,我的老爷爷李宝树,穿着一身长衫,坐在高方凳子上,像一尊笑佛,笑眯眯,看着我和我的堂叔文智在地上玩耍,那时候,我们俩也就是四五岁。不久,大饥荒铺天盖地而来,他病饿而死。至今,他穿长衫、笑眯眯的笑佛模样,我都难以忘怀。
   我爷爷,身材高大魁梧,是“荣茂祥杂货铺”的掌柜,解放以后任县里第一届工商联合会会长,也曾被打成县里职位最高的“右派”。不管日子过得顺遂还是艰涩,他和我祖爷爷宝树一样,一直保持笑佛一样的面孔。我们家里,到现在还保存着他笑佛一样的画像。笑佛一样的面孔,成了我们家族慈祥和蔼的招牌表情,像血脉一样,一直延续到我的爹爹和几个叔叔、姑姑脸上。
   我还记得,我奶奶,大饥荒年代,手里拿着一个窝窝头,一边哭着,一边喂我吃。我,一边吃一边哭。奶奶一边哭着,一边劝我:“别哭啦,三儿唻,再哭,噎住喽!”奶奶的声音,凄凉而又温馨,至今还常在我耳边回响。
   “三儿,来,给你几块点心,解解馋吧!”我三爷,满脸微笑对我说。说完之后,就递给我几块甜点心。那时候,我整天像个饿死鬼,几块甜点心,就是天降宝物,不但解馋,还顶饿,当然着急慌忙吃下去。我三爷,同我爷爷一样,身材高大,比我爷爷偏瘦,面色白净,也是逢人即笑。他身上,洋溢着慈祥之气,斯文之风。他不但是一个好会计,也写得一手工整楷字,好些年,南院和北院的对联,都是他的手笔。他还会拉二胡,会唱京戏,曾经在县里舞台上客串。
   我记得,我小时候,我们家住在南院的两间东屋时,院子西南角的那棵苦楝树,枝繁叶茂,每到春天,一树的紫红花朵,娇艳绚烂。我和其他小伙伴,经常在它的身上,上下攀爬,其乐无穷。那时候的日子,很苦,那棵苦楝树,却给我的童年生活添加了一点儿甜蜜的味道。
   也记得,那一年的秋夜,强劲的北风裹着暴雨,将我们家房屋北边的一间房浇淋摧垮,因为房梁和家具的支撑和遮挡,我娘和她的五个儿子,才没有被砸死。在凄风苦雨里,我们一家人,躲在剩下的另一间房里,瑟缩了一夜。天一亮,我娘照常哈哈大笑。然而,后来,我的两个弟弟,连饿带病,先后死在那间屋子里。
   再后来,我们一家,搬进北院两间西屋里,那屋子,说是两间,长只有七米多一点儿,宽不足四米。撑大天,面积也不足三十平米。但是,那么小的屋子里,最多的时候,住过七口人。除了床,还有锅灶,吃住都在里面。
   那两间屋子里,也有痛彻心扉的记忆。公社大食堂年代,我的大哥,十二岁,刚上初中,因为几张馍票,就在那座屋子里,悬梁自尽。我,也因为一天没进食,曾经饿晕过去。一直到晚上,都昏迷不醒。直到晚上,我娘回到家里,叫醒我,到大队食堂借了几个窝窝头,一罐子煮红薯的水,才扳回了在奈何桥边游荡好久的我的魂魄。
   但是,也有温暖幸福的记忆。
   我娘偷偷在自家屋子里挖了一个简易圆碓坑,白天在生产队里劳动,偷偷带回一些谷穗。半夜里,夜深人静了,我们睡着了。我娘把谷穗放进圆碓坑,双手捧着一根木棍,一上一下,连续舂,直到把米粒都舂出来。接着,再将小米熬成粥,熬好了,把我们弟兄叫醒,将黏稠喷香的小米粥端给我们,笑眯眯,看着我们每个人连喝好几碗,喝得肚子滚圆,才哄着我们继续睡觉。有好几回,“咚咚咚”,我娘舂米的声音将我唤醒。我看见,圆碓坑旁边摆着一盏小煤油灯,昏昏黄黄的煤油灯光,照耀着我娘,她一上一下舂米的身影,在大半座屋子里晃动。
   因为我爷打成右派,我爹受牵连,被下放到生产队劳动,一气之下,偷偷下了关东,几经辗转,到大兴安岭,当了两年伐木工人。一九六二年,我爹返回老家,偷偷干起了熬糖老本行。就在那两间西屋的外间,盘了一口煤火炉,上面架着一口大铁锅,熬糖。旁边,摆着一长条旧石碑和一架大木案板。石碑,凉糖浆;木案板上,摆着轧糖板,制作水果糖。那时候,政策虽然有所松动,但还不允许个人公开经商,只能在夜里偷偷进行。熬糖的时候,不仅有我爹娘,还有我的叔叔们,二姑夫、邻居百臻叔、允宁叔,都来帮忙。大家一边动手忙碌,一边嘻嘻哈哈笑谈。面积很小的屋子里,炉火熊熊,甜香的糖味儿,四处弥漫。制作好水果糖,我娘在熬过糖的铁锅里添上水,放进去小米,熬一大锅小米粥,就是所有人的夜宵。有时候,我爹还让人去街上买点卤猪肉和炒花生一类的下酒菜,再让我的叔叔们喝点儿小酒。那样的时刻,至今想来,都甜蜜而温馨。
  
   四
   从废墟回到家里之后,在我们李氏家族的微信群里,我发了几张三弯巷被拆除的狼藉不堪的图片。远在外地的78周岁的我二叔合智,在临近县的与他同岁生月比他略小的翠芝堂姑,不约而同,都在后面留言,从不同角度,回忆了三弯巷里我们李氏宝树家族南北宅院过去的景象。谈到心情,我二叔说,“一阵悲凉涌上心头。”我翠芝姑说,“很不是滋味。”
   我们家族里的其他人,早就先后搬离了三弯巷,最后,北院,只剩下我四叔;南院,只剩下我堂叔东智叔。顺理成章,那两处宅院的所有权,就归了他们两家。其实,我四叔也从那里搬出去十七八年了,老宅院,一直断断续续出租给别人。我东智叔,七八年前也在别的小区有了新楼房,在新楼房里住得多,老宅院里住得少,最近两三年,就几乎不在老宅院里住了。我四叔,2000年,在新县城东南角又盖了一座样新颖而坚固的三层楼房,去年五月份,被大拆迁风刮掉了。谈到那座新建的楼房被拆掉,他非常失落,说:“好长时间都不从那里路过,心里不是滋味。”这一次,老宅院又要被拆掉,他心里更不是滋味。他说,拆迁前,他还拿着相机,专门拍下了南北两处院落的最后模样。
   我翠金姑,今年71周岁了,看了我发的图片之后,还专门跑去看了一趟。她婆家老宅在西门里,她和我姑父丁文志一起改建成两层楼。一处小庭院,宁静温馨的私人空间。两三年前,一夜之间,也被拆没了。拆迁之前,她把自家的院子从各个角度拍了好多图片,又和家人一起拍了一些合影,以作纪念。当时,我在微信上看了,从那些图片里,读出了她的难舍难分。这一次,她娘家的老宅院又被拆。被拔了两次生命根基的她,心里就特别敏感,自然要跑去看看。然而,这一次,她更失望。她在微信上说:“我今天去看,在南头看,北头灰尘飞扬,正拆得忙着呢。没法前去,从北边大路向南看,已看不到原来的路。心里好一个凄凉!”
   我二姑志金,1933年生人,如今已经86周岁,不会书写,却也在孩子们的帮助下,语音留言,回忆了南北院的变迁,以及我的大爷爷、大奶奶、我爹等人的有关情况。
   我的长辈们,每个人的前半生,都与三弯巷旧庭院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三弯巷旧庭院,已经深深镌刻在他们的大脑里,不管岁月如何流逝,世事如何变迁,也抹不去那根深蒂固的记忆。三弯巷旧庭院,也同样是他们每一个人的人生根基,人生根基被连根拔断,并且将在这人世间彻底消失,他们又如何能不悲凉?
   但是,我们家族中,比我年龄小的同辈人,就几乎没有任何反应。想想,也可以理解。毕竟,因为年龄原因,三弯巷里的那一段旧时光,他们经历太短,或者根本没有经历过。岁月,拉长了他们与三弯巷和我们李氏宝树家族旧庭院的疏离感。
   我和我四叔通电话,他告诉我,他家里还放着上世纪九十年代的东明县城区图,他想找到地图,看看地图上的三弯巷。隔了不久,他通过微信发给我三张图片。地图找到了,我四叔却有些失望地告诉我,“城区图上没有三弯巷。”
   真的,那张城区图上,大约有三十多户人家的三弯巷所在的区域,竟然是一片空白,没有一丁点儿具象踪迹和文字标记。也就是说,在二十多年前,所谓的三弯巷,在这个小县城的城区图里,已经被不经意地抹去了。我心犹不甘,又在网上反复搜索,放大,想借助现代网络手段,寻觅到三弯巷的蛛丝马迹,哪怕能看到它的芳名,或者,看到它曲里拐弯的小巷轨迹,也算是不枉在三弯巷里生活过二十三年,也算是对我的怀旧心理有些许安慰。但是,真的,真的,真的……没有!
   现实世界中的三弯巷即将彻底被拆迁风席卷而去,虚拟世界中的三弯巷已经提前杳无踪影。
   时光流转,今天的过去,都变成历史;今天的过去,许多都烟消云散。我青少年时期的三弯巷,曾经生活过许多鲜活生命的三弯巷,眨眼之间,就被从地面上彻底抹去。
   拆迁之风,席卷全国,势不可挡。它的对与错,功与过,今人莫衷一是,也许,再过几十年之后,甚至更远的时光之后,才会有比较冷静客观的判断。在这里,我不想纠缠于功过是非的争执,我只是想说,一旦拆迁之风席卷了自己青少年时期都生活在那里的故地和故居,不论是谁,一种被拔掉生命根基的疼痛感,总会如海水涨潮一般,在脑海里,在四肢百骸,一波波,汹涌泛滥。
   我四叔曾问我:“咱自己能不能画上三弯巷?”这话,问得忧伤而天真。
   我马上回答:“当然可以!”这话说的,比我四叔更天真,天真里,又含有鲁迅先生笔下阿Q精神胜利法的滋味。
   我们爷俩正忧郁着,我翠金姑带来了好消息。他们家里放着几本东明县县志,里面也许有老城区图。而且,很快,他们就发来了两张城区图的图片。里面果然有。
   一张是民国三十三年——也就是1944年——印制的东明县城图,那张图上,小巷就是三道弯,却又被命名为三湾巷。为什么是“湾”而不是“弯”呢?也许是因为当年小巷的路径因为文庙东面那个大水坑,绕水而行。那张图上,三湾巷,北通东大街,南通文庙街。
   另一张,是1982年印制的东明县城图,这时候,标注的是民主胡同。这张图上,东大街改称民主东街,文庙街改称胜利东街。民主东街,后来又改做三八路。
   社会体制的大变革,也让大街小巷的名称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政治意蕴。
   我姑父丁文治还发来一段从《东明县地名志》摘录的文字资料:
   民主胡同:自民主东街向南至胜利东街,长202米,宽3米,土路面,属偏僻小巷,是东关大队社员居住区,原名为三湾巷,因有三个弯而得名。1954年,经城关镇批准改为民主胡同。
   看见这一段文字说明,我猛然醒悟,可不是嘛,我在那里住的时候,我二叔给家里写信,收信地址上,都清清楚楚地写着:民主胡同。
   我这脑子,也是忘性大啊。转念又一想,我在那里住了二十三年,都没有记住三弯巷还被曾经称为民主胡同。更遑论比我年龄小的人?
   历史资料难能可贵。我把三弯巷和我们李氏宝树旧庭院的历史片段写下来,更显得非常必要。要不,我们李氏宝树家族的后代们,三弯巷人家的后代们,对那段历史,将会是一片空白。
  
   五
   其实,现如今还健健康康活着的我的长辈们,都是走过沧桑的人,对于这世上一切生生死死,兴亡衰败,是看得开的;对与三弯巷和我们李氏宝树家族旧居被拆除,在悲凉感慨之余,也同样持有一种向前看的心态。
   我二叔说:“我们处在变化中的社会,逝去的正在逝去,我们比先辈生活得好,就是幸运,放平心态,随遇而安吧。”有这样的心态,当然“惯看秋月春风”。
   我翠芝姑说:“但愿把过去美好景象永远刻记在心里,经常回忆回忆,也会感到快乐幸福。”俄国著名诗人普希金有句名言:“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我翠芝姑的话,极贴近普希金诗句的味道。
   我四叔,有历史视野,也比较幽默:“想到打土豪、分田地,就什么都想开了。”
   看了他们的留言,我在心里感叹一声:也只好这样想了!
   时光是把杀猪刀,也能杀死记忆。关于三弯巷和我们李氏宝树家族旧庭院的记忆,能因为我的文字而苟延残喘多少年呢?

共 9887 字 2 页 首页上一页12
转到
【编者按】站在三弯巷的废墟之上,作者感慨万千,长长的思绪轨道向记忆的远方延展伸长,一直到作者幼小的童年时期。这个承载着作者二十多年生活旅程的地方,刻下了其四世同堂的李氏宝树家族旧庭院生活的记忆,记载着一部部三弯巷乡邻或苦难或辉煌的家史。作者满怀深情,一一数念着这些曾经熟稔的人与事,任情感的潮水恣意汹涌。故居,不管曾经多么破旧粗鄙,也不管在那儿生活时是多么贫寒艰辛,其烙入她子孙记忆深处的却永远是快乐和甜蜜,温暖与依恋,她是游子精神的慰藉,永远的灵魂依托。当一座座民居在拆迁声中轰然倒地,宛如铲断其生命的老巢,带给她养育过的儿女是怅惘,凄惶,不舍,悲凉。年逾七旬的翠金姑专门跑去看了一趟拆迁中的三弯巷,长辈们在群里纷纷发出与故乡有关的图片与信息,四叔在地图上找不到三弯巷的失落与幻望着自己画上的天真,这些细节无不动人心弦。作者详尽记录着与自己共同生活在三弯巷的长辈的心境,他们的真情宣泄着他们对故土的深深依恋,而他们悲凉之余的豁达,也是一份人生智慧的沉淀。作者通过对诸多三弯巷往事与人的回忆,为自己心心念念的故居三弯巷真诚作传,感人肺腑。文章脉络清晰,情感浓郁,不经意间就会触动读者内心的柔软之处,激发着感情的共鸣。真情美文,倾情荐阅!【编辑:风逝】【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1907240002】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风逝        2019-07-23 10:42:42
  三弯巷肥沃的精神土壤,滋养了轻舟老师无限的才华,轻舟老师好高产!羡慕,嫉妒得很!
   问好您,夏安笔祺!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回复1 楼        文友:快乐一轻舟        2019-07-23 11:18:53
  谢谢,你编得又快又好啊!作者与读者的心灵沟通很重要。
2 楼        文友:风逝        2019-07-23 10:48:58
  轻舟老师开篇拆迁的那幅生动的场景描写,好有带入感,渲染出了内心不尽的凄惶。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3 楼        文友:快乐一轻舟        2019-07-23 11:20:19
  谢谢风逝编辑,编按精彩,审稿神速。
已是人间不系舟,此心元自不惊鸥,卧看骇浪与天浮。
4 楼        文友:江凤鸣        2019-07-23 17:23:32
  农耕文明走了数千年的风雨历程,最终总是在工业文明下被侵蚀、被垮塌了。作者那份乡情、乡思,溢于纸面的情怀,感人肺腑。三弯巷作为一个人文符号,消失在岁月里,却因为作者的出色写作,流传在读者的记忆里。佳作,先赞一个!
江凤鸣
回复4 楼        文友:快乐一轻舟        2019-07-23 18:36:16
  谢谢老弟,你对敝文时代特征的把握非常精准,佩服老弟的赏鉴水平!
5 楼        文友:逝水流年        2019-07-25 12:08:39
  品文品人、倾听倾诉,流动的日子多一丝牵挂和思念。
   灵魂对晤、以心悟心,逝水的时光变得更丰盈和饱满。
   善待别人的文字,用心品读,认真品评,是品格和品位的彰显!
   我们用真诚和温暖编织起快乐舒心、优雅美丽的流年!
   恭喜,您的美文由逝水流年文学社团精华典藏!
   感谢赐稿流年,期待再次来稿,顺祝创作愉快!
爱,是人世间最美好的相逢,用文字找寻红尘中相同的灵魂。
回复5 楼        文友:快乐一轻舟        2019-07-25 13:19:09
  谢谢,与流年家人一起享受码字儿快乐!
共 5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