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天涯诗语 >> 短篇 >> 江山散文 >> 【天涯】 老中医仁德,名声远扬;六十载义诊,挥洒余热(散文)

编辑推荐 【天涯】 老中医仁德,名声远扬;六十载义诊,挥洒余热(散文)


作者:夕阳红83712692 秀才,2474.03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5468发表时间:2019-09-05 15:50:15

早就听闻嵊州市市心街有一位老者,姓王,他心怀博爱,把病人当做亲人,六十多年如一日,救死扶伤,不仅挽救了不少鲜活的生命,而且,还解除了八万多群众的痛苦。这惊人的数字,让我感动不已。钦佩之余,我一直在沉思:在当今物欲横流,金钱至上,医患关系紧张的当下,竟然还有人不计个人得失,全心全意为群众鞠躬尽瘁,挥洒余热,他到底是谁呢?是什么力量,驱使他老骥伏枥,甘愿无私奉献?带着几分好奇、几分疑问,我敲开了王老师家的大门。
   出来为我们开门的是一位中等身材、面容清秀、和蔼可亲、精神矍铄的老人,他叫王大文。朋友告诉我,王老师今年已经有89岁高龄了,可是从他优雅的谈吐、从容的举止、敏捷的思维来看,他怎么都不像是一个耄耋老人,倒像是一个70岁的长者在跟我们倾心交谈。
   1926年出生的王老师,是嵊州市苍岩镇豪岭村人,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是精医术、重医德、名声远扬的王氏中医痘麻科民间医生,其声誉波及西南半个市县以及新昌地区。王老师是王家的第三代传人。他幼承父业,在父亲的启蒙和耳濡目染影响下,聪慧好学的他小小年纪,就把《中医汤头诗》、《中医三字经》熟记于心。1940年,也就是王老师十五岁那年,他又拜中医吕成丹医生为师。当年的吕成丹老师在新昌城关一偶开了一家“仁德堂药店”。王老师在那里,一边做学徒帮其看店,另一边他又跟随师傅认真学习医学。由于他勤奋好学、手勤脚快,又深得师傅的悉心传授,他的医术有了显著的进步。
   1941年日本帝国主义把侵华的魔爪伸向嵊县、新昌一带。日本鬼子不时地从飞机上扔下燃烧弹,住在城里的群众流离失所,纷纷往山里避难逃命。在这种情况下“仁德堂药店”被迫转移,王老师也随众伙夫挑着药材往乡下转移。他们在途中遭遇日寇燃烧弹和机关枪的狂轰滥炸。由于受到过度惊吓王老师的眼睛突然发病成了鸡盲眼,王老师就自己翻看医书。在其中的一页上,看到这样的记载:当人在受到严重的惊吓后,附在肝脏的胆囊,会横转变换位置,这样,它传向眼睛发光的胆汁会出现周期性的断档使眼睛失聪,用望月砂(山兔屎)、夜明砂(蝙蝠屎)和羊肝共捣烂似泥做成丸药服用可治好。王老师就照方做了药丸服用果然病愈,再无复发。自此后,王老师对医药的兴趣越发大增。
   1944年,王老师含泪拜别恩师回家。随后他又继续随父亲学医,父亲在生病期间又将亲笔手书的“治痘麻药方”郑重其事地交付于他,并再三叮咛:要心系百姓,悬壶济世,将王氏中医痘麻医术发扬光大、继续传承……四年后父亲病逝,王老师就在自己家里开始独立应诊,迈出了治病救人的第一步。
   1951年真是王老师英姿勃发、风华正茂的年龄,他走上了三尺讲台成了教师队伍中的一员。同时他又兼做业余医生。1954年春季,王老师在南山区的周村当教员。其时麻疹流行。这种病发病急、变化快,如果医治不及时的话,极易转变为肺炎并引发其他并发症,而且死亡率极高。当年的医疗技术,不像现在可以通过种痘、种麻来达到少犯病、不犯病的目的。附近的村民们,知道王老师是祖传的痘麻科民间医生,就纷纷找到学校,要王老师帮他们诊病医治,少时十余人,多时二三十人。王老师就利用课余间隙时间,热心地为群众治病。王老师把很多休息时间都用在看病处方之上,超负荷的工作常常累得他腰酸背痛、筋疲力尽。他却从来没有半句怨言。
   然而,好事多磨。有一天王老师正在忙碌的时候,突然收到了一封来自南山区区公所的来信。信中叫他“只管教书,不要去管医病的事情。”这下可难坏了进退两难的王老师,一边是求医心切的群众,另一边是上级领导的批评。好在大多数群众也能理解王老师的难处,尽量不来打扰他。可是由于当年的农村缺医少药,有不少群众因为得不到及时医治,还是遗憾地去了另一个世界。在这样情况下,有部分群众就托亲挽友、讲好话、送东西,千方百计地找上门来,恳请老师为他们看病救人。这其中就有一个住在大溪村的叫义连的村民。一天早上他背来了一个小男孩,要王老师给他的孩子看麻疹。王老师照例向他解释不能替他看病的原因,可是那个村民始终不肯离开。中午时分学校放学,王老师就打算陪他一起到卫生所去请医生看病。他们刚走到校门口的操场上,那个村民突然“扑通”一声就含泪跪下了:“王老师,我五、六十岁了只有这一个八岁的孩子,求求你一定要给我看看.....”王老师连忙拉起他:“好,我看,我看......”
   在这段左右为难的日子里,发生过一件庸医误诊致人死亡的事情。虽然距今已经六十多年,却仍让老师刻骨铭心、痛惜不已。事情是这样的:周村有一个48岁的村民叫做袁银生。他有三个女儿,一个才一周岁多点的儿子。儿子患麻疹了,为了不麻烦王老师,他就请来了岭根村的陈姓民间医生。当时小孩子的头面部到屁股部位,都是密密麻麻是疹子,身体发着高热。陈医生认为麻疹总要发散透表,就开了药方给孩子喝,药喝下去后,小孩子呼吸更加急促,还出现了抽搐、惊厥、休克症状。有好心的村民找到了王老师,王老师一看孩子已经奄奄一息了。他再看处方,处方里有升麻二钱,竟还有荆芥、桂枝等药,不禁大惊失色;处方熬药补救显然已经来不及了,就建议他们尽快到叶村卫生院请医生来扎针抢救。可是孩子再终还是走了....据王老师的分析,孩子得的是麻疹上壅症。这种症状常出现在透疹期的第二、三天,主要是食积和热毒壅滞,毒火上攻不肯下行造成,治疗方法应该采用下导法,用清热下导药,可是陈医生的药处方里,全是发热透表药。再说升麻一味,是一味升发麻疹的要药,但必须用之得法,在王氏秘传中的口诀是:“额心无点,必用升麻;额心见点,忌用升麻。”这是王老师十二岁时,他父亲口授给他的诀巧。介于升麻的升发性很强,对上壅症更是大忌之药。麻疹中即使是该用之药,周岁左右的孩子用五分、八分,再多一钱就足了,可方中还用二钱,又加上其他温散助热之药,孩子焉能不死?这件事给了王老师深刻的教育,他深深体会到:药差一味,路差千里。作为医生,对病人一定要高度负责,处方用药,必须慎之又慎。
   好在,二十多天后,县文教局和卫生科联名给王老师来信:“看病的事,群众信仰,要给他们看。如果工作太忙,教书可请人代替.....”听到这个喜讯,乡亲们喜笑颜开,奔走相告.....
   1954年,新昌循山乡里丁村麻疹爆发,仅100户人家的村子,在短短的几天时间里,就接连有十四人死于麻疹。王老师的堂兄为此事找到了学校。他就跟随堂兄走村串户巡诊了三、四十个病人,还发现有不少麻疹病人已经转变为是肺炎症状了,病情异常紧急。王老师当即提笔处方,病人全部转危为安。
   类似这样的情况,在新昌的燕窠村也发生过。那是1962年,该村爆发麻疹,有两人因病死亡。此事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重视,上级领导当即请求王老师直奔该村。在干部们的陪同下,王老师高举煤油灯,连夜挨家挨户上门巡诊。村里的群众看到“救星”来了都高兴极了,爆发的麻疹终于得到了控制。村里再也没有发生过因为麻疹死人的事情。
   1984年,王老师从教育岗位上退休下来以后,来找他看病的人就更加络绎不绝。王老师治病救人,不分官民都一视同仁,有的病人拿了礼物表示感谢,他都婉言谢绝。良好的医德,使他更加名声鹊起。
   2007年,在杭州读警察学校的青年丁坤哲长了水痘,身体奇痒难忍,还发起高烧。当时已经临近年底考试,学业十分紧张。“怎么办?”小丁急得团团转,经过多方打听得悉王老师在治疗方面很有名气,就找上门来求医问药。王老师检查后发现他的水痘症状已经很严重,又见喉口有脓点,知其急性咽炎、扁桃体炎也十分严重。他便耐心地安慰他:“放心,没有事,抓几贴药喝了就好了。”就诊四次后,小丁果然康复如初。
   古人云:“不为良相,便为良医。”良相辅国,良医济世。名闻尔遐的王老师宅心仁厚,心系患者。他是新时期的良医,更是患者心目中的望重之人。他的举动,得到了广大患者的爱戴和尊重。他们中有的在新婚之日,热情的恳请王老师去喝他们的喜酒;有的给王老师写信表达谢意。在众多的来信中,我抽取了其中的一封来信阅读:
   尊敬的大文先生:
   相识两年有余,你义诊为我服务,恩情可同日月争辉,合家一生一世难忘。病史十年,起因肤痒,后转肿痛,病重不起;入医住院,不见好转,转院杭沪,遍访乡医,治标而已。带病工作,终成心病。适逢此时,华佗再世,望问闻切,对症下药,效果显彰。医病医心,王老品行,小辈楷模,代代相传。病乃顽疾,名为何也,季节性结节性血管炎。略做此文,以表谢意。
   一生热爱中医学,认定中医是国之瑰宝的王老师退休之后,本可安享晚年生活。而他却守在家里,一边为患者义诊,一边潜心研究各种疑难疾病的中医疗法,把精力投入于医学的临床实践和学习研究之中。他的中医结晶之作《中医麻疹诊疗》、《中医痘科、皮肤科诊疗》已经由北京中医古籍正式出版、全国发行。王老师很欣喜地告诉我,他的“王氏中医痘麻科诊疗”已经成为“绍兴市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重点保护。他说:“我的生活是甜蜜的,我能用医术为大众服务,也是甜蜜的,为大众治好病,解除危难和痛苦,我就更觉得甜蜜。”王老师坦然地对我说:“病人找我看病就是对我的最大信任,作为一个医生我感到责任重大。一纸药方,字字千钧,犹如力挽狂澜。当我看到一个个患者从我这里微笑着走出去,我就会感到一种满足和自豪。自己的举手之劳,可以为患者解除痛苦,心里就有一种成就感。这种幸福的体会是常人无法理解的。”
   当我好奇地问他:“您给患者看病,为什么不收诊金呢?”他微微一笑;“我每月的退休工资,已经足够我吃饱穿暖,我要那么多钱干什么呢?”
   医者父母心。王老师六十年如一日坚持为群众义诊。他的仁爱之心、仁爱之举在群众中口碑相传,为众人诠释了医者仁心的精神风貌,彰显了一名老中医的人间大爱。
  
  

共 3942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嵊州市王大文老中医医德高尚、医技高超,行医几十年治好病人八万多例,获得了患者的广泛好评!他的种种治病救人的事迹在群众间口耳相传,形成了良好的口碑。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本文带着我们走近王老中医,读懂了老中医的医者仁心仁术的种种事迹。为如此的王医生点赞!为如斯的好文点赞!倾情推荐!】编辑:若花满溪】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若花满溪        2019-09-05 15:52:25
  感谢投稿天涯,祝创作愉快、再创好文!
写出若花的文字
2 楼        文友:夕阳红83712692        2019-09-05 16:50:31
  祝老师编辑愉快,我给你敬茶!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