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丹枫诗雨 >> 短篇 >> 江山散文 >> 【丹枫】家乡的丧事(散文)

精品 【丹枫】家乡的丧事(散文)


作者:安子川 举人,3601.0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077发表时间:2019-09-10 17:29:23


   音乐依然或高亢或低沉的演奏。这时,唢呐手突然多了起来,有用鼻子吹奏的,有一人吹奏三个唢呐的,有背着腰对天吹奏的,有站在凳子上像耍杂技一样弯腰屈腿吹奏的。有一个竟在唢呐杆上固定一个“山”字型支架,每个“山”尖装一个如煤油灯样的东西,油灯点亮,如火炬燃烧,唢呐声响,似号角齐鸣。高潮处,三股火焰突然喷出,状如火球,亮如白昼,吓得前排观众“嗡”地一声后退几步;低潮时,三盏油灯恢复平静,灯苗如豆,微弱如风,人们又上前几步,敛声屏气,置身其中。不一会,吹奏者又喷出一股火焰,观众们又后退几步,如此反复多次,引得围观者一声声大呼小叫,呐喊助威。听老人们说,这是丧乐世家的拿手绝活,一般人是玩不了的,最多就只会个鼻子吹奏和一人三支唢呐吹奏罢了。
  
   十
   唢呐演奏之后,化好妆、穿好戏服的演员们,也在一阵阵锣鼓声中登台唱戏。
   第一个折子戏必须是《祭灵》。这是传统的一段秦腔折子戏,也是最悲痛、最动听的一段。说的是三国时期,关羽、张飞死后,刘备领兵复仇,在黄罗宝帐祭奠关张。该戏唱词情真意切,唱曲低沉委婉,句句表达着刘备对关张的悲痛之情,声声流露出刘关张三人的兄弟情深。因此,只要是丧事唱戏,《祭灵》这段是必唱不可的,并且在唱的过程中,孝子孝媳也要长跪戏台右侧。如果有好几个孝子,只选长子长媳。唱到最悲痛的时候,台上演员会把两个大红绸缎分别披挂在孝子孝媳肩上,这是对逝者儿女最高的褒奖。往往此时台下会响起一阵热烈的掌声,表示父老乡亲对这种褒奖的认可。大红绸缎一般由老人的女儿准备,自己出嫁他乡,孝敬老人全由哥弟嫂子或弟媳承担,披红挂彩,理当如此。
   《祭灵》唱完,正戏开始。都是些人们喜爱的经典戏曲:《吊孝》呀,《周人回府》呀,《三堂认母》呀,《三娘教子》呀……时间不长,但却扣人心弦,耳熟能详。任凭丧乐吹奏震天动地,戏台底下却是鸦雀无声,全神贯注。一个个戏迷全都沉浸在传统戏曲优美的唱调之中。
  
   十一
   司仪是整个丧事的主角和总导演,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角色,往往请的是方圆几十里内知礼数、懂套路、能说会道的专职人员。年龄不分大小,衣着不分新旧,只要远近闻名,必是逢丧必请。
   司仪晚上的主要议程,便是祭奠亡灵。
   所有孝子孝眷,在司仪的引领下,跪在设有逝者遗像的供桌前,边烧纸边按照早已写好的祭文套路,在丧乐声中富有感情的朗读。先是介绍逝者的归天时辰和孝子孝孙的基本情况以及逝者归天享福的一些套话,尔后引领孝子孝眷们向亡灵三叩首三鞠躬。再后就是引领直系孝子到后屋放有逝者棺柩的灵堂前,一字横跪。由一主事者从“食罗”里取出一件祭品,递给最小的一个孝子,由他双手举到头顶,再传给下一个孝子,以此类推向前传递,直到最后一个孝子完成了同样的动作后,把供品再递给站在一旁的另一个主事者,由主事者接过供品放在灵桌上。
   这也是一件非常严肃、庄重、繁琐的程序。直到所有的供品一件件从食罗”里取出祭完,祭奠亡灵才算结束。烧夜纸的仪式才能进行。
  
   十二
   烧夜纸,就是夜里给亡灵烧纸,我们那里叫“烧夜纸”。这是丧事中一件很热闹的事。四邻八村的朋友亲戚几乎都来。每人手里拿一张或两张烧纸。或三五人一组,或七八人一组,列队穿过乐声高亢的门口,来到灵堂,下跪,由主事者引领烧纸,跪拜、起身、作揖、退出,再回到早已在院落或街道中间摆好的酒桌上,开始吃席。
   晚上的酒席很简单,最多炒四个菜,只要一桌人坐满八个人,即可开席,草草地吃完,喝几口小酒,便可退出,站在一旁说话,等待最后分工。
   烧夜纸除了本村家家户户的村民外,还有四邻八村的亲戚朋友,纷纷前来烧夜纸。人常说,来的都是客。不管是外村朋友还是亲戚,丧事主管都要安排人热情接待:发烟、引领、烧纸、退出、吃席,整个过程都有人陪着。
   直到所有亲戚朋友吃完了席,被送至村口,第二天的分工议事随之开始。
   这时,村里的大小干部,主管分管、执事帮忙的人全部到齐。分配工作按层次进行。村里干部安排布置第二天下葬的有关事宜,比如哪些人坐台收礼记账,哪些人接待贵重宾客,哪些人抬灵柩,哪些人挑花圈,哪些人留在家里拆灵棚;主管分管分配照看酒席的人员名单,一一按叫人、安席、销号等程序交代清楚。并一再嘱咐千万不能漏掉行礼的人,不然,对人不尊不敬不说,还会造成很多不必要的麻烦和误会。
   等这一切安排停当,执事帮忙的便可退出。有回家的,有站在台下看戏的,有赶紧组织人手打牌的,有帮着后厨打扫卫生的,有站在一旁看丧乐表演的。
   这时的丧乐表演挪到了后屋的灵堂前,由各种直系亲属出钱请演,演奏者根据出钱的多少确定时间长短。有出20元的,有出30元的,也有出50元的。只要有人请演,丧乐就吹个不停。但不管演奏的时间长短,孝子孝眷们必须长跪灵堂两边,以表示对请演亲戚的尊敬和感谢。
   这样的时间一直要持续到后半夜一两点钟。
   直到演奏停止,丧乐队退去,女眷和孝孙们才可退出,但孝子们不能退,要一直守灵到第二天天亮。
  
   十三
   第二天,就是丧事的最后一天,也是最关键的一天。
   天刚亮,本家的、村里帮忙的便都纷纷来到主人家,开始吃饭。在我们那里,早饭一般都是具有地方特色的臊子面。由几个本家小伙将几大盆煮好的韭叶宽面条端出来放在桌子上,再端出几盆调好的汤,大家便拿起碗筷自己捞面浇汤随便吃。
   这个时候,万万不可轻视了聘请的艺人们。几个主管执事的要招呼司仪、唱戏的演员和丧乐队人员吃饭,并要让司仪坐在主位,要有专门的端菜端汤者一旁伺候。直到这些贵客们吃饱喝足,方可示意离席散去。
   这样陆陆续续一个多小时过去,所有的人都吃过饭,便各就各位,准备着最忙碌的开始。
   唱戏的开始化妆;丧乐队开始调音润嗓;坐礼桌的开始纸和笔;看席口的开始收拾桌子上的杂物;迎接亲戚的开始站在一旁等候。这往往是几个年轻的小伙子和中年媳妇,小伙子准备迎抬亲戚的“食罗”纸幡什么,中年媳妇准备迎搀亲戚中哭丧的女眷。当专门的联络员发现有亲戚抬着“食罗”、跳着金斗已站在了村口等着迎接,就赶紧跑来告诉司仪,由司仪示意丧乐队前面带路,他带着几个孝子孝孙跟在后面,一路上“滴滴哒哒”地前去迎接。步子走得不能太快,孝子孝孙们必须低着头,孝帽的头巾必须长长地吊在胸前,柳丧棍必须是双手拄着,孝鞋必须趿拉着穿。等到了“食罗”跟前,由司仪指挥,命孝子孝孙们行大礼,直到三跪三起三作揖后,旁边的两个小伙赶紧上前抬起“食罗”,随着丧乐队缓缓往回走。这中间,丧乐队的队长会从“食罗”第一层中取走迎接红包。这是被迎者的迎接费,是规矩,也是一种感谢。
   这个环节基本上要持续两三个小时,是根据主人家亲戚的多少来定。尤其是外甥多的人家,迎接就更繁琐,几乎每个外甥都要打纸,就是订购一套纸幡,每一套纸幡二十挂单纸幡,每挂单纸幡三米多长,状如纸筒一样的从上面垂下,用长竹竿挑起;有的除了纸幡外,还订购一套纸糊的各类神仙,惟妙惟肖,栩栩如生。这样迎接下来,往往一套纸幡需要半个小时。别说孝子孝孙们累得腰酸腿疼,就是那些丧乐队的成员也是口干舌燥,汗流浃背。但这也是程序,是规矩,是礼数,必须坚持。
   当然,也有不让迎接的,就是那些手里只挑对金斗的远房亲戚。他们直接走进屋里,上根香,烧张纸,行完跪拜礼,在主管执事的招呼下,坐在一边,等待吃席。
  
   十四
   上午十一点半左右,是后厨和酒席口最忙的开始。
   这时,远近亲戚基本到齐,村人随礼也已经完毕。街道两旁摆满了花圈、纸幡和金斗;墙上、空中悬挂着各种黑布写就的挽联;唱戏的接近尾声,丧乐队也可以暂时松口气;酒席口的执事者赶紧招呼入席的一个个亲戚朋友。在我们那里,第一轮吃席的必须是远近亲戚或者主人家的各种朋友。因此,酒桌的数量也是根据人数的多少来定,基本上十五至二十桌左右。待到第一轮亲戚朋友结束,第二轮该是村上的人坐,第三轮是本家帮忙的人坐。三到四轮之后,酒席基本结束。
   期间还有一个重要的环节不能省略,那就是孝子孝孙要答谢每一轮吃酒席的客人。当一轮酒席接近尾声时,由司仪领着孝子孝孙,来到席口,对着酒席上的客人大声通报,都是些真诚谢意之类的话,并引导孝子孝孙们三跪三拜三作揖。
   其实此时,吃酒席的人尤其是村里的妇女娃娃们,哪有功夫听这些,她们只顾一个劲夹菜吃菜,只顾把最好吃的夹给孙子或儿子,把剩下的饭菜赶紧打包放在手边。虽然吃相和动作很不雅观,但已经成为习惯,无人阻拦。主人家也乐意这样,总比剩下倒掉的好。要的就是这种大气和舍得。
  
   十五
   起丧,往往是在酒席结束的一个小时后,也就是下午的十五点钟以前。这也是根据阴阳先生掐指计算的良辰吉日。
   先是由村干部指派一名年轻人,背着一面大鼓,对着几个主要街道“隆隆隆”擂上一遍,告诉在家略微休憩的人们:起丧时辰已到。
   鼓声就是号令。人们便纷纷出门来到主人家门前。
   司仪开始主持。
   这是丧事中的最后高潮,也是司仪尽情展示才华的关键时刻。人们看的就是他的表演,听的也是他的表演。
   只见司仪命所有的孝子孝眷,按照辈分高低,亲疏远近,一排排跪在逝者遗像的供桌前面。他站在供桌后,环顾一下四周,摆摆手示意丧乐队停奏。
   他先是从兜里掏出几张早已写好的逝者生平简历,用他那浑厚而又悲壮的声音,一字一板地念着。他念得抑扬顿挫、舒缓有度,悲痛时声音颤抖,褒奖处声音高亢,叹息声夹杂其中,痛惜声呜咽难止,尤其是对逝者一生的勤劳善良,吃苦受累,儿女床前尽孝的报恩之心,他说得细致周祥,言辞恳切,让跪拜的孝子孝孙们悲痛欲绝,哭声一片。这是一段最精彩的表演,也是一处最感动人的地方。一般这个时候,除了四周的哭泣声外,几乎没有任何的嘈杂和喧哗。至于后面通报的礼金礼物名单,几乎引不起人们的关注。
   之后,随着一声长长地“起——灵”,十几个年轻小伙跑步到后屋,对着灵堂里的棺柩,按照分工,抬着走出院门,来到街道。还未站定,孝子孝孙们一起围了上来,扶着灵柩开始大哭。帮忙的人急忙各执其事,挑花圈的挑花圈,抬灵柩的抬灵柩,拿供品的拿供品,扶孝眷的扶孝眷,人人忙活,个个不闲。司仪急忙领着长孝子头顶孝盆随灵柩前行,其他孝子孝眷们紧随其后。等走到村子口,只听“啪”地一声,长孝子将孝盆摔下。我们那里叫“摔孝盆”。只有长孝子才能担当此任,如果长孝子英年早逝,由次子完成,依次类推。这是规矩,不可乱来。
  
   十六
   下葬,是整个丧事的最后一个环节。当灵柩被一帮年轻人轮换着抬到墓地以后,本家的长者要下到墓穴里看看,洒些酒,再洒些白石灰什么的,以防潮湿。然后让青壮年用大绳拦腰绑住灵柩,抬至事先放好的横杠上,再由一人指挥,慢慢将棺柩放至墓坑,并一点点推进墓穴。
   墓穴,一般是用砖块砌成的半圆形窑洞。这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已流行,不再是过去那种原始的土窑洞。九十年代后,墓穴又砌成光滑的瓷片,更加的高档和时尚。
   灵柩放好之后,长孝子也要下到墓穴里看看,看灵柩是否放正,是否高低平稳,否则,便会及时纠正。做完这些,旁边的匠人赶紧用水泥砖块封住墓口。然后,再由人们给墓坑里填土。填土的人很多,几乎围满了墓坑的四周,挥舞铁锨,争先恐后。不到十分钟,一个前高后低的椭圆形墓包渐已形成。这个过程,孝子孝眷们有的嚎哭,有的观看,有的默默流泪,有的用手指挥。直到柳孝棍插好,墓包形成,司仪一声“停”,哭声才戛然而止。
   司仪让人将所有的花圈堆在坟头,点着焚烧,并不停地将馍、水果、水酒一点点扔进大火。此时,整个墓地又是一片少有的安静,人们在注视着花圈的焚烧,并随着焚烧过的灰烬一点点把目光投向天空。
   一个老人就这样离开了人世。
   一个亡灵就这样升向了天空。
   至此,一场庄重、严肃、排场的丧礼仪式宣告结束。
  
   十七
   这就是我家乡的丧事,一个有着浓郁地方特色的丧事,一个对我印象非常深刻的丧事。尽管它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迁而发生着变化。比如报丧全部实现了现代化,不是摩托车就是汽车,再远的亲人,一个电话,即可通知到本人;比如采购物品,全部用上了现代化工具,一个电话,便可送货上门,随叫随到,绝不误事;比如聘请大厨,全部实现了锅碗瓢盆、桌子板凳、酒席搭棚、端饭端菜的一条龙服务,只要聘请大厨,必是全套服务;比如灵棚搭设,有专门的机构带着材料给你搭好;比如尸体停放,有专门的冰棺给你送上门来;比如发丧抬棺,有专门的棺柩运送车,只将灵柩放好,便可开车运送;比如挖土打墓,有专门的的挖掘机,挖好墓坑,再砌墓穴。现在,有一种新型的、用钢筋水泥模具浇筑而成的整体化墓穴已经开始使用……所有这些,都是时代发展的结果,是农村丧事行业的一大进步。
   但是,即便这样,传统的丧事程序一点都没有少,庄重、严肃、排场的丧礼气氛一点也没有减。它依然是那么具有地方特色而经久不衰。
   有时我想,当城市的火葬制度早已成为一种人人遵守的自觉行动时,农村这种愈演愈烈的厚葬之风是不是有悖时代的潮流?当祖先留给我们的土地越来越少时,农村的这种厚葬之风是不是是一种极大的土地浪费?
   回答是肯定的。
   因为我明显看到,家乡的坟地已经拥挤不堪,如此下去,又怎能容纳更多的逝者亡灵?
   因为我明显感到,随着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发展,人们的觉悟,火葬之风一定会吹到农村,吹到我家乡那片富饶的土地上,并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
   我急切地期待着,期待着这一天的早日到来。
  
   二0一九年九月七日

共 10691 字 3 页 首页上一页123
转到
【编者按】作者比较详尽地描述了家乡办丧事的流程和诸多规矩,彰显丧事是一件祖上传统继承下来的大事,它的规矩之多、程序之繁、场面之大,方圆百十里内无村可比,但它也在变迁,随着时代的进步变迁着会逐渐走上火葬的行列。全篇文字朴实无华,井然有序,传统风俗,肃穆庄重,生前规矩做人,殁后规矩入土为安,人生如此,呜呼哀哉!丧事流程成章,具有丧葬文化遗产的非常意义!力推佳作!【编辑:梦锁孤音】【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F201909180007】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梦锁孤音        2019-09-10 17:30:16
  全篇文字朴实无华,井然有序,传统风俗,肃穆庄重,生前规矩做人,殁后规矩入土为安,人生如此,呜呼哀哉!丧事流程成章,具有丧葬文化遗产的非常意义!期待精彩继续!
梦锁孤音
2 楼        文友:梦锁孤音        2019-09-18 21:47:50
  恭喜老师佳作获精! 期待精彩继续!
梦锁孤音
3 楼        文友:陆屿璠        2019-09-19 09:29:06
  丧葬习俗也是文化的一种传承,生老病死生荣死哀是生命的大事,应认真对待。好文大赞!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