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云水禅心 >> 短篇 >> 杂文随笔 >> 【八一】散板聊京剧三题(随笔·家园)

编辑推荐 【八一】散板聊京剧三题(随笔·家园)


作者:千秋万里 秀才,1037.6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7268发表时间:2019-12-04 15:34:08
摘要:我这个自许为半个戏迷的非专业人士,竟然想起聊京剧来了。京剧博大精深,自不敢妄加评说,又出于喜爱,就顾不得学疏识浅了。京剧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但目前却只有一少部分人喜欢,假如能从某个角度引来更多的人对京剧的关注,多几个人步入梅韵程腔的美妙境界,那也算拙文做了一点有益的事了。

【八一】散板聊京剧三题(随笔·家园)
   《沙家浜》是由沪剧《芦荡火种》改编过来的。讲述的是这样的故事:抗战时期,江南新四军在抗日中英勇负伤来到沙家浜养伤,暗投日寇的“忠义救国军”要消灭这批伤病员,地下共产党员阿庆嫂依靠群众,巧妙地掩护了伤病员,伤愈归队的新四军最终消灭了沙家浜的日伪武装。
   1964年由北京京剧团改编的该剧参加了全国京剧现代戏观摩演出,毛主席看了这批反映现代题材的京剧很是高兴,对该剧提出了一些具体的修改意见,其中包括对剧名的修改。毛主席风趣地说:芦荡里都是水,革命火种怎么能燎原呢,再说,那时的革命形势已经不是火种,而是火焰了嘛,……这个故事发生在沙家浜,这出戏就叫《沙家浜》吧。毛主席还对原剧带有闹剧性结尾的情节提出了修改意见。该剧先后几易其稿,创作中吸纳多方意见,才取得了今天的成功。
   戏剧剧本由作家加盟创作以及采用集体创作的模式,这恐怕是《沙家浜》及现代京剧不同于传统戏剧的地方。这给戏剧的创作注入了新的活力,使戏剧具有了更多的文学意蕴。
   该剧的改编由著名作家汪曾祺等执笔,除对原剧进行了大量修改,还新增了一些大的唱段。汪曾祺关于戏剧要文学化,戏剧要有可读性的思想在该剧的创作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所谓文学化,首要的当然是在人物性格的塑造上。“智斗”是《沙家浜》里精彩的一场,里面的三人对唱也最为大家所熟知。这场戏通过对比的手法,把刁德一的阴险,胡传魁的草莽,阿庆嫂的机智的人物性格展露无余。特别是对阿庆嫂的塑造,表面看,她只是一位颇具情商,八面玲珑,“相逢开口笑,过后不思量”的茶馆老板娘,实际上,她作为党的地下联络员,深藏着她机智勇敢极具智慧的一面。且看下面的对唱:
   刁德一:
   新四军久驻沙家浜,
   这棵大树有阴凉,
   你如他们常来往,
   想必是安排照应更周详。
   阿庆嫂:
   垒起七星灶,铜壶煮三江,
   摆开八仙桌,招待十六方,
   来的都是客,全凭嘴一张,
   相逢开口笑,过后不思量,
   人一走茶就凉,有什么周详不周祥。
   刁德一想从阿庆嫂口里问出新四军下落,可“就怕她知道了不说”,便阴险狡猾地向阿庆嫂发出试探,早有提防的阿庆嫂却若无其事的从容应对。这段对唱双方斗智斗勇,可谓句句话中有话,戏中有戏,刻划人物深刻、传神。
   同时,这些唱词极显其语言的精巧、通俗,朗朗上口又不失几分文气,这些都使得它具有了很强的文学特征。
   《沙家浜》里大段唱腔的反复锤炼,也为该剧带来了更多的文学意蕴。那段“听对岸响数枪声震芦荡”的郭建光的核心唱段以及”要学那泰山顶上一青松”战士们的合唱等唱段,很好地刻划了以新四军指导员为代表的十八个伤病员的英雄形象。还有“授计”一场里阿庆嫂的一段核心唱段“风声紧”也深受观众喜爱,是该剧的又一经典之处,唱段既塑造了阿庆嫂对待同志关切体贴柔情的一面,又体现了一个共产党员要克服困难战胜顽敌坚定顽强的一面。这段唱词也是字斟句酌,华美光彩,无不具有文学意蕴。“风声紧雨意浓天低云暗,不由人一阵阵坐立不安……” 光“风声紧”的“紧”字,就很有文学的厚重感。元曲《西厢记》里“长亭送别”一场,崔莺莺那段有名的“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的唱段,这个“紧”字就用得出神入化。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现代京剧当然也是植根中国戏剧的优秀文化传统并从传统中走来。
   根据元曲改编的京剧《西厢记》,是张君秋的代表剧目,其中“长亭送别”的这段唱同样也是词曲俱佳,可以说是传统戏曲里少见的极具文学意蕴的唱段,它将元曲又有扩展,真可谓演绎了一段情因景生,境因情现,情景交融的动人的离愁别情;这段唱在行腔上也是着力地渲染,以致蕴味十足,成为深得观众喜爱的经典名段。这里愿原引全段唱词以享各位:“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翔,问晓来谁染得霜林绛总是离人泪千行。成就迟分别早叫人惆怅,系不住骏马儿空有这柳丝长。驱香车快与我把马儿赶上,那疏林也与我挂住了斜阳,好叫我与张郎把知心话讲。远望那十里亭痛断人肠。”
   《沙家浜》的唱腔设计当然也是植根于中国戏剧的文化传统的。从戏剧的演唱形式上看,“智斗”里的这段对唱集生(刁德一)、旦(阿庆嫂)、净(胡传魁)三个行当于一台,行当声腔各有特色,正好打造一台好听的旋律。这正是传统戏里的对唱形式在现代京剧中的成功运用。传统戏最经典的生旦净三人对唱戏莫过于《二进宫》了,那场戏,从头至尾都是唱,叫爱听文戏的观众过足了戏瘾。特别是该对唱中前者还没唱完后者紧咬前唱的处理,把三个人之间的矛盾争吵用这种艺术的形式体现出来,可谓迷倒众戏迷。“智斗”里的三人对唱也正是传统经典的继承和发扬,同样也赢得了观众。
   《沙家浜》“风声紧”的唱腔设计也是颇具特色,抑扬委婉,唯美好听。我们从中似乎能听出张君秋张派唱腔的影子。张君秋是继京剧“四大名旦”之后的“四小名旦”之一。他的表演不雕饰,追求天然直率。其演唱风格独具刚健委婉、俏丽清新。他的《望江亭》、《三娘教子》、《诗文会》、《状元媒》、《西厢记》、《秦香莲》等剧目深入人心,常演不衰。他在艺术上博采众长,勇于探索,创造出了大量的新腔。唱惯了传统戏的他,积极投身京剧的改革,投身现代戏的探索,他还亲演过《芦荡火种》中的阿庆嫂。
   “风声紧”唱段的一长段前奏设计也算得上是精彩一笔,前奏及前奏中的念白也很具特色。前奏低沉委婉由弱渐强地展开,最后在阿庆嫂的“同志们在芦荡里已经是第五天了,有什么办法能救亲人脱——险——哪”的深情话语中,把前奏推向了一个小的高潮,从而把阿庆嫂对于亲人伤病员的担忧体贴又想不出办法救他们的为难心情,烘托得淋漓尽致。前奏与念白可谓水乳交融。把京剧唱腔的前奏、间奏加长且变化多端,这正是张派唱腔的特点之一,也是张派对京剧发展所作出的贡献。
   可以这样说,现代京剧是对传统京剧的一次革命。题材上它开始表现革命战争,表现现代生活,表现工人、农民、士兵,走出了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的旧套。唱腔设计、念白都有很大的革新,服装道具化妆也有很大的不同,现代京剧,既借鉴了传统,又有很大的创新,是有益成功的探索,《沙家浜》就是其中的代表。而唱词的文学意蕴,字句的锤炼,唱腔的创新设计不能不说是现代京剧成功的关键所在。另外,这种集体参与的开放的创作模式,作品的广泛征求意见和不断修改,也是京剧的创新发展中值得可取的地方。
   自上世纪五十年代到六、七十年代,涌现出不少京剧现代戏,像《白毛女》、《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海港》、《龙江頌》,还有随后的《红色娘子军》、《杜鹃山》等。戏曲,说到底还是唱。现代京剧里的一些唱段堪称时代精品。特别是一些大的核心唱段,无论唱词或唱腔,都是精心打造,反复锤炼的结晶。如《龙江頌》里江水英对李志田唱的“为人类求解放奋斗终生”,《海港》里方海珍对韩小强唱的“忠于人民忠于党”,《杜鹃山》里柯湘对雷刚唱的“血的教训”,这些都是剧中大的核心唱段,都是对同志的劝说,同样的饱含深情,同样的委婉亲切,同样的意味深长,而唱腔的设计、演唱风格又各有不同,起伏跌宕,优美动听,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这个时期还有一曲不为更多观众熟悉的好戏《蝶恋花》,全剧几段大段的唱腔像“古道别”、“向朝阳”等,一波三折,委婉动听,为现代戏的百花园里又增添了几曲经典。京剧名家李维康长于演现代戏,善塑造现代人物,在《蝶恋花》中她就成功的塑造了杨开慧这样一个革命者的形象。
   现代京剧在音乐的配器上也作了一些有益的尝试。比如《智取威虎山》里那段为广大观众所熟知的“打虎上山”,成功地采用了西洋伴奏乐器,成为时代经典。那段“穿林海跨雪原气冲霄汉”的紧拉慢唱,气势磅礴,极好地烘托出了人物的英雄气概。尤其是那场幕前曲,可谓独具匠心。它的武场(打击乐)和文场(管弦乐)有机结合,相得益彰,这无疑是中国戏剧所独有的。把传统的伴奏和现代交响音乐相结合,这是传统戏所不及的。还有值得一提的是,这场戏在剧情上要求必须紧接前场,就为了这观众看起来的紧凑,可后台的杨子荣因要改换土匪的着装,却忙得不可开交,以至演员在边换着装的同时,就要在幕后开唱,这一大段幕前曲的设计,救场救戏又很好地烘托了气氛,正是神来之笔。
   改革开放后,京剧界的精英们也是不遗余力地致力京剧改革,创作了一些反映革命战争题材的好作品,像《映山红》、《华子良》等,《江姐》就尤其值得一提。2001年国家京剧院根据同名歌剧创排的京剧《江姐》在京首演,有新程派之称的张火丁,在传统与创新上艰难探索,成功地将江姐的形象亮相舞台,普遍地赢得了观众的好评,被认为是程派京剧的优秀创新之作。特别是剧中程腔程韵的《绣红旗》、《红梅赞》等唱段,深为观众喜爱,至今广为传唱。
   这些新时期反映现实生活,具有时代风貌的作品,已在原有程式化的基础上作出了很大的突破,这是戏剧艺术发展道路上一次次艰难地成功地前行,现代京剧,在中国京剧史上一定有它浓重的一笔。

共 8684 字 2 页 首页上一页12
转到
【编者按】这是一篇关于京剧方面的随笔。作者用专业的角度为读者打开了京剧神秘而又有趣的世界,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京剧是国粹,已有几百年的历史,博大精深,其形成了不成文的规矩,门外汉还真的不懂。◎由谭鑫培公园想到的谭门七代:叙述了谭世几代人的京剧文化,从1847年谭鑫培出生谈起,到他的世代传人以及为他而立的谭鑫培公园,里面有他的铜像,纪念馆等等。谭派传人所演绎的《沙家浜》受到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追捧,但也受到了牵连,因为喜爱京剧而挺下来了。一个家族七代人的不离不弃,使谭派京剧发扬光大。◎“太尉[wèi]”“太尉 [Yù]”引发的思考:一个尉字两种读音,在称谓上和平时的发音是[wèi],只有在姓氏上才读[Yù]。一场《野猪林》遇上了这种尴尬,而京剧的传人们却坚持老祖宗遗传下来的“京剧程式化”,这样才使京剧原汁原味不断地继承下去。“某种意义上讲,正是这些程式化等戏剧的艺术特征,造就了中国戏剧的辉煌,造就了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戏剧的那个鼎盛时代。”这才是我们国家京剧的精华,京剧不管哪个流派,传统的永远不能丢失。◎《沙家浜》及现代京剧:“上世纪六十年代末,我所在的中学排演过现代京剧《沙家浜》。”这是温馨的回忆,也是我们国家的骄傲,一种文化源源流长。当年的京剧《沙家浜》是根据沪剧《芦荡火种》改编而来,得到了毛主席的重视,改为《沙家浜》,全剧歌颂了共产党员的坚强与鬼子的斗争,歌颂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拥护共产党的革命精神。特别是那段“智斗”是全剧的高潮和精典。阿庆嫂的人物符合广大民众心目中的英雄。“《沙家浜》里大段唱腔的反复锤炼,也为该剧带来了更多的文学意蕴。”作者在此处着重描写了京剧的精彩之处,使读者更加地理解和喜爱京剧。作者还例举了大量的京剧剧目,深入剖析,给读者上了一堂生动有意义的教育课。文章以“现代京剧,在中国京剧史上一定有它浓重的一笔。”作为结尾,既收到了点睛作用,又深化了主题。好文章,语言精练,用词精准,笔法灵动。推荐共赏,感谢赐稿八一社团,期待更多佳作。问好老师,祝创作愉快。【编辑:黄金珊瑚】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黄金珊瑚        2019-12-04 15:37:31
  这篇完全是专业人士给读者带来的京剧解析,深刻而又有趣。深入浅出地给读者介绍了京剧传承方面的知识,也让读者更加喜欢我们国家的国粹——京剧。好文章,珊瑚欣赏学习了。问好老师,祝老师创作愉快,天天快乐。
生活,一半烟火,一半清欢。 人生,一半清醒,一半释怀。 ——杨绛
2 楼        文友:闲妹        2019-12-04 15:43:33
  京剧是国粹,作者专业的解剖让我们眼界大开,受到了一次传统教育。欣赏佳作,为作者点赞。
欢迎来到室雅兰香社团,共筑辉煌。
3 楼        文友:千秋万里        2019-12-04 16:16:38
  谢谢黄金珊瑚总编的精彩点评!顺祝冬祺!
4 楼        文友:千秋万里        2019-12-04 16:18:41
  谢谢闲妹编辑的关注和鼓励!顺祝冬祺!
共 4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