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人生家园 >> 短篇 >> 江山散文 >> 【家园】风情古寨之恋(散文)

编辑推荐 【家园】风情古寨之恋(散文)


作者:劳神 秀才,2017.89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6748发表时间:2020-03-28 14:52:20


   从366省道利川至沙溪黄泥坝分路,一路驱车盘桓而上,穿过森严壁垒的滴水岩,眼前豁然开朗起来:逶迤环绕的峭壁下,田畴广阔平展,田坝后面的山坳前,古树茂林掩映着一片土家吊脚楼古民居院落。转过山坳望去,更大规模的古民居院落还藏在后面。
   这儿就是川鄂湘古盐道上的驿站张高寨,这个山坳就是利川至咸丰古盐道上的张高卡。
   2017年3月,张高寨被命名为“全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
   一
   张高寨坐落在利川咸丰边界的雷音山下,原名石磐溪,因寨子修建在石磐上而得名。清朝末年,当地出了一位名人叫张高,为石磐溪百姓做了不少的善事,当地村民为了纪念他,将寨子改名为张高寨。
   如今的张高寨由70多户人家居住的40几栋吊脚楼组成,沿着古盐道形成上中下三个院落。寨子的中心地段过去是古盐道上一个小集镇。
   寨子里居住的村民大部分是土家族、苗族为主的少数民族,古民居是飞檐翘角的走马转阁楼,在造型上充分体现出土家吊脚楼的结构、轮廓之美。多数为一排正屋的一字型、一排正屋配一头厢房的“丁”字型(钥匙头)或一排正屋配两头厢房的“工”字型(撮箕口)。正屋两头和厢房是主人家生活起居之所,中间的堂屋主要用于本家祭祀、迎宾客或红白喜事的主事堂,堂屋的正壁上安装有神龛,供奉着祖先牌位。寨子里还保留着传统的生活习俗,梭筒钩吊着鼎罐在火坑里煮饭,炕楼上悬挂着满炕土腊肉。
   “打不起豆腐送不起情,打一夜丧鼓做人情。”一旦哪家死了人,寨子里都要为死者唱几天几夜《打绕棺》。《打绕棺》又名“跳丧舞”,是土家族最隆重的丧葬活动。孝子在前面端着死者的灵牌,跳丧的法师们跟在后面随着牛皮鼓点节奏,围绕灵柩边转边唱,一领众和,现场气氛热烈而庄重。
   张高寨群山环抱,山势险峻,四周悬崖峭壁上的洞穴群随处可见。滴水岩上一排溶洞门呈四方形,就像人工打造的那么规则,里面却是洞洞相连,相互贯通。瓦厂岩的溶洞形态各异,里面有形如巨笋、莲花、蛤蟆的石钟乳。不少溶洞被村民用作猪、牛、羊圈和存放草料。
   山上绿树、翠竹郁郁葱葱,若是到了杜鹃花开季节,红白花儿漫山遍野。从深山密林钻出来的山溪水汇成了寨前的小河,河水清澈见底。立夏过后的夜晚,是年轻人下河摸鳑鳑(蛙类动物),下田捉黄鳝的季节,这期间分外热闹有趣。
    山寨之夜,凉风习习。夜宿张高寨,我和老老少少围坐一起,聆听寨子里的老人们讲述寨子里的过往,尽情享受乡村特有的宁静与舒适,仿佛回到了儿时的故乡老屋,对古寨生出一份故乡的依恋。
   第二天清晨,我在鸡鸣犬吠中醒来。经过一场夜雨的山寨,山林、田园如洗炼过一般,吸一口空气也是甜丝丝的。举目四望,东边峰峦叠翠的群山翻卷着一团团薄薄的云雾,恰似新娘子的婚纱在轻飘漫舞;西边山上那座突兀的手指岩披云挂雾,好像观音坐莲台;后面的雷音山峰峦指天,好像悬挂在古寨后面的巨幅水墨画;近处的古寨桃花、梨花、李花竞相开放,还有牡丹芍药繁花似锦,招蜂引蝶。瓦屋上升起淡蓝色的炊烟,把寨子渲染成仙山琼阁一般。
   寨门前的河坝里,三三两两的妇女在洗衣淘菜,嘻嘻哈哈的笑声伴随小河的浪花流向远方。对面山坡上牛铃叮叮当当,放牧的老人孩子大声打着吆喝。
   二
     张高寨历史上的兴衰,与连接川、鄂、湘的那条古盐道息息相关。
   从清朝到民国末年,这条盐大路南来北往的盐客、山货客、布客、鸦片客和“挑老二”、“背老二”常年川流不息。由于利川咸丰边界山高林密,道路艰险,夜间不便赶路,客商、力夫只能在山下投宿。
   在张高寨的盐道上,客店随处可见,最出名的有毛店子、横店子、穿心店,还有雷音山下的巴岩店。原先只有几户人家的石磐上,建成了约有五、六十丈长的一条街和一座关庙。好些外地生意人在街上做起盐巴、山货、粮食、布匹、石膏等生意。有些生意人看到张高寨的生意好做,就在这里安家落户繁衍子孙。
   聊起张高寨的兴衰沉浮,寨子里的老人们无不相信,张高寨当年的兴旺还与雷音山上那座庙有关。
   年近90岁的滕久家老人说,那是在清朝时候,有一位云游高僧准备在大堡山建庙宇。木料全都搬到了大堡山上,准备第二天开工。殊不知,大堡山上210根柱檩在头天晚上不翼而飞。高僧差人四处搜寻,最终在大堡山对面的雷音山一口水井里发现失踪的木料。和尚吩咐工匠们捞起一根,井下又冒出一根,捞完清点,210根木材一根不差。高僧知道天意不可违,就顺天应时,把庙宇建在了雷音山。
   也许是因为这个神秘的传说,雷音山上的香火久旺不衰,山下盐大路边的店子也沾了光,一年四季“锅里不熄火,路上不断人”。人们依托盐大路上的路边经济发了财,便从咸丰请来木匠掌墨师,在小集镇和盐大路旁边集中建造土家吊脚楼民居院落。
    解放后的现代交通把古盐道挤出了历史舞台,张高寨也随着盐大路的冷落成了被遗忘的角落。也正是由于交通的闭塞,寨子里的吊脚楼群才以一种自然的状态被保存下来了。
   四
   村里的老支书滕树然领着我踏上了张高寨至咸丰小村这段古盐道。
   所谓的盐大路,其实是几代盐夫们在密林石岩上踩出来的一条曲折的羊肠小道,悬崖峭壁上最窄的路段只有一脚宽。沿途浓荫蔽日,溪流潺潺,阳光泻过密林,在碧绿的溪水上面撒下星光点点。
   “三十六道水头钻,七十二道脚不干”,形象地道出这条盐大路的另一番艰险。果不其然,一路上不时遇到悬崖上的流泉飞泄而下,晴天像珠帘叮咚叮咚,雨天像瀑布跌宕轰鸣。盐夫们就是从峭壁下的水帘后面钻过去。
   经过盐夫们上百年的踩踏,盐大路上的石板被踩得溜溜光,不时还可以看到上面的打杵窝子,是背盐的人打杵歇气时留下的痕迹。我们行走在古盐道上,仿佛听到了盐夫们雄浑的号子在这深山幽谷里回响:
    上七、下八、平十一,
   多走一步是狗日的。(意指上下坡和平路各走多少里程才打杵歇气)
   清早三杵慢悠悠,
   天黑三杵赶宿头。
   肩挑一百八,
   裤儿打疙瘩。
   要得疙瘩散,
   还要挑三年。
   老支书滕树然随口背出这一串流传在古盐道上的顺口溜,让我感受到了当年盐夫们浪迹古盐道的蹉跎岁月,仿佛看见了盐夫们在古盐道上艰难跋涉的身影,感受到了当年盐运业的繁华和盐夫们的艰辛与无奈。
   如今,“川盐济楚”那段特殊的历史已成过眼云烟,盐道的喧闹繁华也已烟消云散,可是源远流长的盐道风情却积淀深厚,丰富了张高寨风情古寨的文化内涵。
    张高寨不只是吊脚楼融汇了湘、鄂、蜀的土家民族建筑风格,寨子里的人喜欢唱山民歌,也是在盐大路上学来的。他们在劳动中传唱,在鸟语花香的青山翠竹林里对歌。寨子里的藤九家、何松柏等一些老人虽然不识字,唱起山歌却是半天不打重台。记得我第一次进寨采访,藤九家老人一连唱了20多首情歌,这里仅将其中的《十二月劝郎》摘录几段:
    正月过了年,劝郎去挑盐,
   出门为报父母恩,百事孝为先。
   ……
   八月是中秋,劝郎把亲收,
   哪怕我是你的人,露水夫妻不长久。
   ……
   冬月落大雪,赌场去不得,
   劝郎想一想,几个赌汉有下场?
   卖了田地再卖房,卖了妻儿去逃荒。
   ……
   我和藤九家老人一见如故,无话不说,张高寨的历史,很多就是从老人的记忆中淘出来的。
   我第二次到张高寨,听说藤九家老人已卧床不起,我急忙到床前看望,发现老人眼窝深陷,气若游丝。回城不久,听说老人去世了,我嘘唏不已。
   张高寨不但民俗文化积淀深厚,红色文化也流传久远。寨子里的一些老人还记得,1934年8月,贺龙领导的红三军独立团从盐大路开过来,驻扎在张高寨的毛店子。红军在寨子里打富济贫,将寨子里的土豪吴显南的财物分给了穷人。可是那些穷人害怕红军走后遭到土豪的报复,他们白天把分得的财物领回去,晚上又悄悄地送还给吴家。为了打消群众的顾虑,红军将土豪吴显南押到湖南,几个月以后才放回来。
    寨子后面杂草林里,有座红军战士的坟墓。据说这位战士进寨后,偷着宰杀了老百姓一只鸡,违犯了群众纪律被公开处决。这位来自湖南湘西的红军战士,从此长眠在鄂西的张高寨。
     五
   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和村民追求现代生活对居住条件的改变,张高寨这个吊脚楼古民居同样面临着“存之继绝”的危险。
    忆起张高寨过去的繁荣,寨子里的老人们无不感到自豪和无比的留恋;寨子里的年轻人却把这些吊脚楼古民居看成是落后的象征,他们既有对自己没能改变落后居室的无奈,又有对现代生活的追求。
    保护张高寨迫在眉睫。当地政府已经行动起来,在全面改善张高寨基础设施的同时,对吊脚楼古民居进行了修缮保护,借助古民居、古盐道人文地理资源,发展民俗观光休闲旅游。让游人在张高寨看山、看水、看吊脚楼群、住木板房、吃农家饭、喝农家茶、听原汁原味的山民歌,感受乡村田园牧歌生活,品味张高寨特色民居和古盐道的风情。
   如今,张高寨已经修通了水泥公路,寨子里的古民居得到了普遍改造,保留了原有的土家吊脚楼建筑风格。村民们还发展了茶叶、生漆等绿色农特产品。
    随着366省道利川至沙溪线路改扩建竣工通车,张高寨一定会走出“深闺”,走得更远。
    
    
    
  

共 3686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篇散文,生动深情的叙述,丰富厚重的内容,作者叙述的是川鄂湘古盐道上的驿站张高寨,文章生动详实地叙述了古寨的地理环境和历史人文风俗,有自己多次来到古寨的亲身见闻,目睹了古寨的不断发展变化,如今的张高寨被命名为“全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优美厚重的散文,感谢发文分享,推荐阅读共赏!【编辑:秋觅】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秋觅        2020-03-28 14:56:42
  优美厚重的散文,叙述川鄂湘古盐道上的驿站张高寨,再现了古寨的地理环境和历史人文风俗,有着作者的深情感悟。感谢赐稿支持,欣赏佳作,期待更多精彩!
秋觅
2 楼        文友:劳神        2020-03-30 20:30:00
  辛苦老师了!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