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看点文学 >> 短篇 >> 江山散文 >> 【看点】口福栾川十九味(散文)

精品 【看点】口福栾川十九味(散文)


作者:荥阳家族 童生,565.81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6344发表时间:2020-04-06 16:42:56
摘要:栾川历史悠久,五六千年前就有人类居住。栾川人在长期的生活中,不仅开发、建设了栾川,还发明、创造了许多当地的特色小吃。这里介绍几种民间常见的几种小吃的传说故事,以飨读者。   

【看点】口福栾川十九味(散文)
   在栾川,即是星级酒店的大餐厅,也会做栾川糊涂面。只是现在的糊涂面都改豆面条为白面条了,有的没有了油熟葱花,有的还放了醋,这就不正宗的了。正宗糊涂面条的几大要素是:玉米糁、豆面条、胡萝卜丝、小黄豆、油熟葱花和秦椒(辣椒)。
   农家做起来时,也用代用品,为了加快速度,玉米糁用玉米面或白面代替,小黄豆用煮黄豆代替,胡萝卜丝也有用芹菜杆代替的,但那味过没有原汁原味好了。
  
   十四、蜀黎面疙蚪
   曾经有一外地的生意人来到栾川的一个朋友家,正赶上晚饭。饭桌上摆满了大大小小的碗,每个碗里都是不同的卤水,有蒜泥水、有小蒜水,还有芝麻酱、辣椒水、小磨香油、柿子醋……客人问主人,是不是捞面条,主人说:疙蚪。客人没听请,再问一句,主人还是那句话:疙蚪。客人还是不明白,但也不便再问。等到晚饭端上来时一看,原来是一碗黄爽爽的蛤蟆蝌蚪一样的东西,大小、形状都极像青蛙的幼虫——蝌蚪,只是颜色是黄的。只见主人将桌上的各样卤水舀一勺浇进碗里端给客人,客人一尝:好吃。滑溜溜、软乎乎、香、辣、酸、辛。味道鲜美,大热天吃一碗真是爽快舒服。
   客人吃了一碗,主人又盛一碗,客人却说什么也不再吃了。主人以为是客人不喜欢吃,就说:你不习惯吃疙蚪,还是味道不好?客人说:都不是,味道好极了,可是我怎么忍心再吃一碗呢,几天才能捏一碗啊,三下五除二就被吃光了,不忍心啊!主人听到这里笑了,他领着客人走到厨房,客人一看了疙蚪的制作过程,这才安心地又吃了起来。
   疙蚪。主要原料是玉谷面,其制作方法非常简单,先烧一锅开水,然后一边搅一边把玉谷面往水里倒,看着成了一锅糊糊,就停止倒面,但还要不停地搅动,直到认为面糊已熟,将木勺直竖在锅内糊糊内,木勺不歪,则稀稠正好。然后,舀一盆凉水(以井凉水,或山泉水最好),取一竹制疙蚪筐(又叫方眼蜁子)或蜂窝状塑料瓢。把玉米面糊糊盛到疙蚪筐或塑料瓢中,用勺子挤压使其从孔中挤出,掉在凉水中迅速冷却成型,疙蚪便做成了。
   在疙蚪的制作过程中,要注意及时往盆中续凉水,防止水温过高影响疙蚪成型。
   疙蚪做成后,可凉调,如前所述,也可热烩,凉调多在夏天,而热烩常在秋冬,凉调时加进油熟山小蒜其味最佳,热烩可先炒菜,如小白菜、油麦菜之类口感最好。但疙蚪有个最大的缺点就是不顶饥,因为那毕竟是玉米面糊糊。
  
   十五、太子锅与“不翻馍”
   公元1644年的甲申之变,将明王朝的最后一个皇帝朱由检逼死煤山。这位崇祯皇帝在临死之前,曾把秉笔司礼太监王承恩叫到跟前托孤中宫。王承恩为了掩人耳目,以便照顾太子朱慈烺,将宫中与其面貌像相的王之新诱至煤山的帝侧上吊,造成了史家所谓“王承恩为皇帝陪葬”的假像。
   后来,明将吴三桂因爱妾陈圆圆引清兵入关,逼迫李自成的大顺军退出北京。太子朱慈烺被起义军裹挟西退,王承恩带着太子的两个弟弟永定二王也在军中,陕州之战,大顺军大败,李自成自顾不睱,王承恩得以乘隙携太子与二王逃出军营,辗转来到栾川。
   太子逃来栾川时,已入二更,见各户大门紧闭,只有魁丘山下的一户破草房射出一缕微弱的灯光,王承恩便上前敲门。
   这一家很穷,三间草房,中间没有隔墙,北山墙跟的破床上蜷缩着两个孩子,灶台紧靠南山墙,中间摆放着一些盆盆罐罐,全部家当一目了然,一对中年夫妇正在剥玉米棒子。
   王承恩一看,在这里借宿恐怕没有指望,可是走了一天的路又饥又乏,总得填填肚子吧,再说,宫中出来之人,细软银两还是有的,于是王承恩拿出些碎银子,要房主人给他们四人做饭。房主人说,银子你收起来,饭我们跟你们做,不过我家现在只有黄玉谷面,要么就是这蜀黎了。王承恩看看太子三兄弟疲惫的样子,真不忍心再到处找吃的,就说:“行,好赖做点,面糊涂也行。不过话先说明,钱你一定留下。”这下主人为难了,人家拿钱买饭,咱能做面糊糊吗?夫妻一商量,就从床底下翻出一个做饭的家什来,这东西初看像铁匠打铁用的大钳子,但钳子头不是夹子,却是两片圆盘式的铁饼。用力一夹,上下就像锅盖似的合得严丝合缝,主人说这叫“不翻锅”。
   只见男主人认真地洗刷“不翻锅”,女主人切葱、放盐、烧温水,搅了一盆生面糊。他们就着火盆生了火,先把“不翻锅”架在火上烧干,往上下两个圆盘中涂上油,这才舀几勺面糊倒进锅中。待下面的盘子倒满,两手拿住长柄使劲一夹,合上锅盖,架在火上烧了起来,男主人两手捉住“大钳”在火上不停地翻动,一会儿功夫,散发出一阵扑鼻的香味,诱得三兄弟直流口水。
   男主人掀开锅说,这就是“不翻”馍,太子先尝一口,“好香”,太子兄弟三口两口就吃了下去。这才想起,王太监还没尝呢?“不妨,你们吃饱了,我再吃。”男女主人一连做了十来个,直到把面糊做完,来客才吃饱。
   那晚,太子一行四人就宿在这家人后面山包上的破庙里,这庙叫“伏魔宫”,是栾川当时唯一的一座关帝庙。
   太子一直对那晚的“不翻”耿耿于怀,直到太子移居老君山下的太清宫中,还常常叫人做“不翻”吃。后来,王承恩干脆去找栾川的好铁匠打制了“不翻锅”,专为太子烙不翻吃。从那以后,栾川人称不翻锅为“太子锅”。
   由于用太子锅烙馍,是锅翻馍不翻。因此最适合烙不筋道的黄面馍。因为黄面粗,不筋道,生面饼拿不起来,烙时翻动容易碎。因此,栾川人才发明了这种翻锅不翻馍的锅,这样人们吃玉米面就方便得多了。
   做这种馍时,搅的面糊不稠,在面糊中可以放多种作料,烙熟之前又不开锅盖,两边都有油,因此烙成的“不翻馍”外焦内嫩,虚若面包,焦似锅巴,香软可口,好吃易消化。是粗粮细做的上品,只可惜现在的栾川早已告别了粗粮时代,黄面不翻已悄然退出了农家的食谱,太子锅也摊上了被冷落或被当做废铁卖掉的命运。
  
   十六、妈子菜馍
   栾川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
   王聪儿的义军在栾川击败了前来围剿农民军的清兵僧格林沁部。临行时,把部下的一名战士留在民间疗伤,住在南胭脂河沟一家农民家里,这个战士患了痢疾久治不愈。那时,农村缺医少药,这家农民只能用土单验方为伤员治病。
   当时,用妈子菜(马齿苋)治痢疾是农村的主要方法,他就天天给伤员熬妈子菜汤。我们知道,中草药是不能放作料的,妈子菜汤光不典典,滑不溜溜,酸不拉叽,还没等病治好,他就再也不愿喝了。这家农民的媳妇是个聪明灵巧的女人,她就想了个办法,把妈子菜糍进馍中让伤员吃,这一招还真有效。掺进妈子菜后,馍变得更虚了,妈子菜的滑劲,酸味都不存在了,伤员非常喜欢吃,不久,伤员痊愈归队。
   后来,一到夏天,为了预防痢疾,家家都会蒸妈子菜馍。穷人家的用黄面,中等家庭的用两掺面,殷实大户则用小麦面。当然以小麦面糍的妈子菜最好吃。
   妈子菜馍的做法是:先把妈子菜摘净、淘洗、晾干,切成两寸左右的小段凉干待用,该蒸馍时,糍进发面中,糍匀后,让面醒5分钟左右后就可以搓条,切糕,上笼蒸了。
   妈子菜馍蒸熟后,要蘸水吃才最出味。蘸水的原料是:大蒜(新蒜最好)、青秦椒、盐。先把这三样放在臼中捣成泥,加入适量山泉水(切忌用开水,最好也不用生水,现在制做最好用矿泉水),搅匀、加入小磨油即可。
   蒸妈子菜馍,对妈子菜的选料较为讲究,农历四月底、五月初的最嫩,且无籽,用着较好。
   妈子菜馍的特点是:馍虚、菜匀、味美、预防病,鲜嫩的微酸带着清气的,淡淡的辣椒与小磨香油的芝麻香,组成了一种难以言表的美味。
   想品味吗?新蒜上市的季节一定来哟!
  
   十七、老八花卷糕
   曾作过国民党镇嵩军军长的柴云升,绿林出身,老家在栾川潭头石门湾村,因在杨山结义兄弟中排行第八,人称柴老八。
   柴老八家境贫寒,年届而立,未曾娶妻,与老母相依为命,在老八的记忆中,最好吃的就是过年才能吃上的白面花卷糕。
   那年冬天的雪特别多,以卖柴为生的老八连柴都打不成。
   所以,春节时手头特别紧。母亲说:孩子,今年过个素年吧,不吃肉,蒸点黄面花卷糕过个年吧!。
   柴老八是个烈性子人,生性豪爽、脾气火爆,而且对母亲十分孝顺。母亲的话刺疼了他的心。不行,说啥过年也要让母亲吃上肉,吃上白面花卷馍。
   老八就到集市上赊了10斤白面、5斤猪肉,娘俩这才过了个正常年。当时说好过了正月付钱,谁知那年春寒,正月的雪比腊月雪还大,楞是出了正月,老八还不上面、肉钱。杀猪头子来家催了几次。有一次,还掂着杀猪刀,老八虽然性子火爆,但自知理亏,手中无钱,不敢与讨债人照面,然而躲到何时才算到头了,一气之下上了杨山,做了绿林好汉。因为他豪侠义勇,不久便与杨山诸雄结为弟兄,并称为杨山八雄。作了镇嵩军军长,这时,老八的母亲因在家贫病交际早已离开了人世,柴老八作了军长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殡葬生母。军长荣归乡里葬母,不再是旧时的柴家穷小子,远亲近邻争相出礼,老八传出话来,来客只准带白面花卷糕一个,每人发大洋一元。于是,柴老太太的供桌前除了整猪整羊之外,又多了一堆白面花卷。
   人们这才知道,老八和他母亲喜欢吃白面花卷,从这以后,人称白面花糕称为老八花卷。
   花卷是粗、细粮掺在一起制作的馍头,说“掺”不太确切,因为其作法并不是把面粉掺在一起,而是分别和成面团,擀成面饼,摞在一起,卷制而成,所以蒸出来的馍是分层的,一层这,一层那,一层粗、一层细,一层淡一层咸,就像旧时弹花机中卷出的棉花团,因而称为花卷。
   栾川的花卷品种多样:有的白面卷柿子面的,有的白面卷红薯面的,也有玉谷面卷柿子面或卷红薯面的,传统的花卷糕以白面卷柿子面为上乘。老八花卷就是这一种,其实过去的花卷馍中卷的柿子面,基本原料是树叶和豆糠之类,因而即使白面卷的吃起来也没有现在的好吃,现在的柿子面是有小麦、有玉米,还有的是“银欠”(一种小籽粒农作物),甚至有的还用板栗面做。板栗甘甜独特,卷进白面中其味甘美,甜中带香。
   据说,胡耀邦总书记来栾川时,栾川宾馆的厨师就是用板栗面做成馍头,总书记吃后连声夸好。
  
   十八、包皮面
   七十年代,有一种国家干部下乡驻队制度。每个村(那时叫生产大队),甚至每个居民小组(生产队)都有驻队干部。驻队干部是上级政府往基层派驻人员,负责对村组干部工作的监督、指导。对于班子瘫痪的村,其实就是这个村的最高领导了,村里人事、财务,群众生产、生活都要过问。因此,农民们把驻队干部看成是钦差大臣。信任、依赖、敬畏,甚至崇拜与盲从各种心理都有,在这种心态驱使下,曾经发生过不少令人啼笑皆非的故事。本书中的故事都与吃有关,这里说的也不例外。
   这一年闹春荒,潭头的东山村好些农户家的粮食都管不到夏粮成熟,为解决这一问题,上级要求各个驻队干部务必在半月之内摸清所包生产队的缺粮情况上报公社。公社就是现在的乡镇,为掀起春耕生产高潮打下生活基础。对于真正的缺粮户要发放救济粮,而对不缺粮的坚决不能救济。文件特别强调:救济粮数量有限,要保证按实际情况发放。本来,驻队干部下乡后的饭是全队轮流管的,每顿四两粮票贰毛钱。应该说谁家富余,谁家贫穷,心中是有数的,然而不巧的是,东山村原来的驻队干部年龄大了,办了退休,接替他的是参加工作不久的小伙子,他对这个队的情况一点也不知道。于是决定在半月以内,一家吃一顿,把四十多家农户情况全摸透。
   七十年代是穷过渡的时代,大家日子都不宽裕,都是凭工分分粮食,所谓穷富相差无几,不过是劳力多少之差,家人的整壮与差次之别,或是家庭主妇过日子的技巧之异。因此,驻队干部的摸底方法一传出,各家的主妇都有了自己的小九九。家境宽裕而有心计的专拣孬饭做,好教他认为这家该救济;家境中等而心底善良的还是平常饭,总不能让干部娃子喝半月稀糁汤吧,而确实贫困又极度朴实的,不惜到邻居家借粮尽量做好的让他吃,想叫他美言几句,多发点救济粮。
   胡家的媳妇就是这第三种人。
   这天中午,驻队干部轮到她家管饭了。她家里米没面净,唯一能充饥的只有红薯和红薯面,一家人都吃得胃酸。干部来了,要改改样,她拿起挖面瓢跑了几家邻居只借了一瓢白面,回来一想,一家五口加上干部六口人,一瓢面怎么够吃,要是专为干部做捞面吃,显得像巴结人一样,思来想去,终于想出了一个法子,她把白面和成面团,擀成饼,再把红薯面也和成面团放在白面饼上,用白面饼包住红薯面团,再像平时擀面条一样擀。这样擀成的面条,看上去跟白面条差不多,就是稍厚一点,虽然不是纯白面,但配上蒜水、油熟葱花、新小蒜,吃起来香中带甜,具有一种独特的美味,这位小干部说:几天以来,就这顿饭吃得最美,

共 22316 字 5 页 首页上一页12345
转到
【编者按】一篇与美食有关的散文宏篇,每一个章节都能勾起读者的食欲。文章从栾川豆腐写起,最后写到槲包的传说,每一种美食的形成都有一个非常传奇的经历。都说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而栾川这方水土却成就了十九种与众不同的美食。虽然很多种美食都是栾川人情急之下的创造,因其用料的选择和制作方法的独特,这才使当时急中生智制作出来的食物成了一种可以传世的美食。例如包皮面、檞包、妈子菜馍等等。应该可以说,作者对栾川的各种美食还是很研究的,不然写不出如此的宏篇巨著。佳作,推荐共赏。【编辑:湖北武戈】【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F2020041400010】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荥阳家族        2020-04-06 19:07:16
  谢谢武戈老师的精彩评论和倾心推荐!
2 楼        文友:若海若蓝        2020-04-07 00:23:56
  天下小吃在中原,俺也是河南人!汗颜,先生的十九味,小生也是食之八九!弘扬中华美食,感动。央视新闻有句精典,豫见中国,河南老家!问好先生,春安万福!
只码字,不管事,不问事,不惹事。
回复2 楼        文友:荥阳家族        2020-04-07 12:10:55
  谢谢老师的鼓励和一直以来对学生的关心和支持!祝春安愉快!
3 楼        文友:陶桃        2020-04-07 12:01:44
  洋洋洒洒两万余言,尽览老师家乡美食,令人向往。祝郑老师创作出更多的美文分享!敬茶!4895
回复3 楼        文友:荥阳家族        2020-04-07 12:11:37
  谢谢老师的鼓励!给您敬茶!
4 楼        文友:荥阳家族        2020-04-07 12:09:18
  真诚感谢武戈老师一直以来对我的关心和爱护,精心阅读拙作,精心批审拙作,向我们家乡栾川的山泉溪流,让人清心养目,精神振奋。不辜负老师的精心栽培,我会好好努力,争取取得更好成绩报答老师对我的希望。祝老师春安康泰,生活愉快!
5 楼        文友:大地琴韵        2020-04-15 12:45:09
  祝贺郑老师佳作获得精品,再接再厉再现佳作,致礼!
6 楼        文友:荥阳家族        2020-04-15 14:41:03
  谢谢编辑老师!谢谢评审组各位老师!谢谢大地琴韵老师!荥阳家族向各位问好!
7 楼        文友:湖北武戈        2020-04-27 08:49:59
  恭喜获得精品,祝贺荥阳家族老师!
与江山作者共同成长!
共 7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