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秋月菊韵 >> 短篇 >> 作品赏析 >> 【菊韵】飘着粽香的《楚辞》(赏析)

精品 【菊韵】飘着粽香的《楚辞》(赏析) ——编著《画里画外话楚辞》的一点感悟


作者:文涯 秀才,1192.3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565发表时间:2020-06-25 11:01:41

【菊韵】飘着粽香的《楚辞》(赏析)
   户户门上挂艾叶,家家庭院飘粽香。
   端午节到了,在今天,我想结合编著《画里画外话楚辞》一书的过程及感悟,谈谈对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的再认识,以表缅怀。《画里画外话楚辞》是我撰写的国学释读系列丛书之一,2015年由河北出版传媒集团、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书出版后,被38家网店、100家实体书店联合发售,三次印刷,发行量很大。后来,此书被中宣部、教育部、团中央联合评为适合青少年阅读的百部书之一,分别在2015年,2016年列入全国中小学图书馆配备书目(网上有很多相关报道)。三次获国家级奖项。
   下面,就“楚辞”部分篇章谈谈创作感悟。
   话题从一首儿歌说起。大家会不会经常忆起一首耳熟能详的儿歌:“五月五,是端阳,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撒白糖,赛龙舟,喜洋洋”,儿时还是很盼望过端午节的。因为这一天,可以吃粽子,挂艾草、编草人、编蚂蚱墩儿。后来才慢慢知道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
   后来上中学、大学,阅读面逐渐宽泛,屈原的为人及他的《楚辞》作品深深感染了我。从2006年起,我开始阅读研究不同版本的《楚辞》,重点阅读了王逸《楚辞章句》、洪兴祖《楚辞补注》、林家骊《楚辞》,共计八部相关著作。总是本着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原则去理解消化。
   除了领悟《楚辞》作品的精华之处外,阅读让我学会了鉴别,明白“写书”一事非同小可,好的作品能让人终生受益,粗制滥造之作劳人伤财。有些读本精装其外,却败絮其中——其危言耸听,哗众取宠之言比比皆是,错抄错引者有之;生搬硬造者有之;隔断章节,点错句读者有之。这是著述之大忌,应引以为戒。
   后来,我在撰写《画里画外话楚辞》时候,就注意了这些,我知道编纂者必须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字斟句酌,一丝不苟,要反复校勘,哪怕一个字、一个标点也力求尽善尽美,无愧于读者。
   在研读屈原作品的过程中,我被他的为人处世精神所感动。他为人正直,学识渊博,才华横溢,在楚国任三闾大夫和左徒要职期间,他主张坚决对抗秦国侵略,因而受到对立者打击、排斥,还被楚王赶出了朝廷。屈原悲愤至极,在流放途中写下了许多充满爱国精神的诗篇,最有名的是《离骚》。后来,秦国军队攻占了楚国都城。楚国失地千里,尸横遍野。屈原心如刀割,他不愿意看到国破家亡的惨景,就在农历五月五日这一天,他怀抱重石,毅然跳进汨罗江,时年62岁。
   百姓们爱戴屈原,当听到他沉江的消息后,纷纷划着船奔向江中,去打捞他的遗体,参加打捞的还有他的妹妹,但最终还是没能找到。他们怕江中的鱼虾会咬食屈原的遗体,又纷纷把江米装迸竹筒,扔到水里,想用江米喂食鱼虾来保护屈原的遗体。从此,每年的五月初五,人们都会自发地来到江边,悼念屈原,还要划着船冲进汹涌的波涛,象征人们争相打捞屈原遗体,以此来寄托对屈原的哀思。久而久之,我国南方就形成了端午节赛龙舟的习俗。因此,端午节又成了纪念屈原的节日。
   据说,屈原的妹妹屈幺姑后来变成了幺姑鸟——在屈原故里秭归,有一种形似八哥的小鸟,殷红的小嘴,绚烂的羽毛,绮丽的尾巴。这小鸟儿的嘴巴很甜,每逢夏历四月底,它们便成群结队地飞到长江北岸的屈原沱,连声叫唤:“我哥回哟!我哥回哟!”这告诉人们,一年一度的端午佳节就要来了。秭归人赋予这种小鸟强烈的感情色彩和特殊的人格力量,说这种小岛是屈原的妹妹屈幺姑的精灵变化的,因名“幺姑鸟”,又名“我哥回”,可见当地人对屈原思念至极。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很多人将目光转向了“圣诞节”“愚人节”。当我们还沉浸在西洋节日的欢声笑语中时“韩国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端午节为他们国家的文化遗产。听到这种消息,我们即惊讶又尴尬,这是我们中国的传统节日呀!每过一次传统节日,就是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一次加强和洗礼。如果,这个传统佳节成为他国的文化遗产,我们将有何脸面面对列祖列宗和后世子孙?
    实际上,我们在了解屈子爱国精神的同时,有时忽略了他的作品。通过读屈原的作品,我感觉文如其人,其作品实乃其生活状况的真实记录,他倾心于祖国兴衰、关心于百姓疾苦而受到人们的爱戴。他反对强权,刚直不阿的精神特质无不体现在其作品中。所以,我们在学习屈子精神的同时,不能忽略他的作品,而沉浸在楚辞作品熠熠生辉文采中的时候更不能忽略他的人品。
   可以说,没有屈原就没有“楚辞”——这是完全符合历史事实的。屈原所创的这种浪漫主义诗体,是他真正融入生命精髓的不朽之作。
   诚然,任何一个作家的成功离不开他那个时代的生活。通览屈原的作品,我们可以看到,这些作品大都是他大半生生活经历的详实总结、是楚国社会现实的艺术反映,他完全是把自己的衷心撕碎了让别人看。
   从屈原的作品中,我们能够读出他高洁的人格、追求美政的崇高理想、坚持不懈的执着精神、炽热的爱憎情感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其写作手法往往积极服务于思想内容的表达。如比兴手法成了他艺术构思的有机组成部分,成了他塑造艺术形象的血肉。以后的中国诗歌中“寄情于物”、“托物言志”、“借物讽喻”等艺术手法,可以说是屈原这种比兴手法的延传和光大。
   在撰写《画里画外话楚辞》一书时,我是带着深厚的情感来赏析《离骚》的。
   佳作不厌百遍读,细研精思情志生。 带着这种情感研读《楚辞》诸章,乃至后来撰写《画里画外话楚辞》等相关拙作,感慨颇多。
   几年的时间,从研读到付梓,情绪波动是很大的,时而长吁短叹,时而拍案扬眉,陪着屈原之魂游荡于南国楚地。
   我在博客上写出,读三年、悟三年,悲悲切切写三年。虽是一种夸张,但也道出读《楚辞》的诸多感喟。
   后来,我捧着呱呱坠地的墨香书儿——《话里话外画楚辞》,似乎看到了一尊完整的屈子雕像赫然耸立在扉页之上,一个长髯飘忽的老者清晰地凸显在眼前——在楚国茫茫的田野,一个性格偏于软弱而又意志格外刚强的矛盾人,把自我平抚、自我怨诉,自我申辩、自我强调,自我叮咛、自我立志,凝铸在最悲、最忿、最美的字里行间,通过筝瑟弦音传唱给世人——铿锵言辞,直言不讳,是那么酣畅淋漓,如此浪漫多情,余音绕梁。这,又有哪个诗词大家能做的到的?
    三百七十五句的《离骚》抒情长诗,是中国古典文学中最早最长最动人的旋律,是楚风辞韵中,带着芬芳蕊香的硕大奇葩,常开不败,以她特有的芳姿,妆点和靓丽着国学经典圣坛。读来,背来,我们常常为之陶醉,为之忘情,为之倾倒。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意即:我长声叹息而泪流满面啊,感怀人生之路维艰。我仅以崇尚美德而约束自己啊,未想到晨谏至晚即被贬。贬黜是因我用香蕙作佩带啊,加吾之罪是因我喜爱花香。这是我所向往的美德啊,纵然九死一生也毫不懊悔。
   若全新释读辞中屈子的形象,非以琅琅上口的句子难以表情达意。 所以,在描写屈原的过程中,我愿意通过诗情,在想象中去完美他的形象。
   屈原,他也是有血有肉的人,他也有自己的快乐:也有“兰草水边且驻马”,也有“椒木山头任驰骋”,此语此情,一种稚童玩心跃然纸上。很像是在嬉戏,这种嬉戏是游戏人生般的嬉戏。生死攸关的时刻,还依然心绪徜徉,信马由缰。
   他在辞中写出了精心整理衣饰的句子,其大意是:    
   菱叶剪裁成上衣,荷花织就为下裳。(上绿下粉)
   岌岌余冠心气傲,佩绦飘然似个长。(高冠飘带)
   可以此让今人了解屈原具有哪种精神特质。我们可以揣测每个时代、每个文人用全副身心去重新构建的一种情感体系,去感悟那总也不能达到理想境界的深邃。一个作家就是一个王国,有其自身的思想体系在。
   屈原那一颗深爱祖国的赤子之心,拥有浪漫不羁的心性,上下求索、绝不妥协的精神,以及上天入水、神游太虚、与鬼神共舞的胆魄,在战国群雄逐鹿的年代,尤显得弥足珍贵。
   在漫漫的中国文坛史上,曾有一些人攻击诗人屈原佩带蕙草,还指责他偏爱采集兰草,知花香而不懂人脉。这种攻击和指责,在我们今天看来也是自然而然的,因为,固有的世俗是难以容忍一个唯美主义者的。这种唯美情结,无论表现在现实中的哪个方面,都往往是脆弱的,易受攻击的,不能够持久的。
   然而,一个人的本性既定,追求有加,其初衷也就不容易改变。所以,诗人屈原倒是非常清楚这种不能改变,故高歌“虽九死其犹未悔”。
   一方面是不能改变,仍然拥有着自己的兰草和荷香,另一方面也仍有“怨”在其中。《离骚》中“怨”字之况味,让人品咂不尽。“怨”一个人,这个人常常出现在梦中,身影高大俊美,矗立天地间,挥之不去,他的声音经常在耳畔萦绕不绝,想来必是这个人决定了诗人屈原的命运。
   如果人世间有一个人可以让诗人屈原一生追随不舍,那么这个人一定是一个十分了得的人。尽管对方的气质、心志与自己完全不同,尽管这个人很容易就被另一些东西所包围。除此而外,这个人眼前还有一种权力造成的雾障,所以很难体察他人的心情——这个人就是君王,所以,屈原还是很爱他的君王的,虽然他的君王驱逐了他。
   赏读《离骚》,还让人感到奇怪的是,忌妒诗人风姿的竟有一些女人——是她们在指责他的“妖艳好淫”。于是,在《离骚》的世界里,女人、高大的人、诗人这三者之间构成了一种奇特的关系。这里即便是一种比喻,也让人遐想连连。诗人是一个男人,却妖艳,有一双美目,身上落满了鲜花。这个诗人还失去了一个朝夕相伴者,一个被称为“美人”的君王。
   与其说诗人内心刚强,还不如说他心存遗憾和执拗。他感叹生不逢时,但他又因执拗而强大,因强大而生出不尽的怨诉。这种怨诉,只有死亡才能让其终止。这里,诗人让自己无拘无束地在诗歌的王国里稍稍脱离了现实中君臣的游戏规则,从渺小之中脱颖而出,熔铸一个伟岸的身躯。
   在楚国茫茫的田野下,一个性格偏于软弱而又意志格外刚强的人,一个内心充满无穷矛盾的人,他安慰或平抚自己的方法或许很多。他不仅有怨诉,还有自我申辩;有一再的自我强调、自我叮咛、自我立志的方法;他总是直言不讳地诉说自己的忧愁烦闷和失意不安,指出自己的孤独和贫困。
   于是,《离骚》中选用了“穷困”这两个字。这是一个身居高位的人物在谈自己的穷困。通常穷困与潦倒是连在一起,特别是当代人常常认为穷困比潦倒更为可怕。害怕贫困,改变贫困成为当今时代的发展主题和要务。但遥想当年的诗人屈原义无反顾的发出过如此铿锵的言辞:即使马上死去,也不做媚俗之事。
   他自比鸷鸟,嘲笑燕雀,而且自以为继承了一种传统,即“自前世而固然”。他认为方与圆“何之能周”,故此绝不愿像很多人所说的那样“外圆内方”。这时候的顽强,激烈的言辞,是我们似曾相识的一种面红耳赤的抗争、争辩和坚持。
   放眼天下,世俗的浊水不会淹没诗人,他能独享清流,俯仰自如。诗人委屈身心,压抑情感,“屈心而抑志兮”。然而,火热燃烧着的情感是如何能遏止啊,未曾遏止,也从来没有遏止。显然,他宁愿让生命燃烧,宁愿纵身跃进这水中,以这内心滚烫之身让那浊水为之沸腾。流转不息的世俗之水,裹挟着千载难逢的人物;裹挟着正直,抱负,明德,修身;裹挟着丰富与神秘;裹挟着一个伟大精灵的全部,浩荡几千年,经久不息!
   诗人啊!你为什么忽然回头?观四方又是为什么呢?
   忘情妆扮,缤纷华丽,身上香草花饰,清气浓郁。诗人“余独好脩以为常”。然后,忽然又有了苍凉不安的心情和无法言说的悲懑。那种忽冷忽热的情绪一直在苦苦折磨着诗人焦灼的内心,撕扯着他那迸发无穷激情的魂灵。他有着强大的自恋,有着对肉体和心灵的双重惋惜;他连叹息都散发着芬芳;他集一切美妙、孤傲、钟情、哀怨于一身;他有着不可思议的清澈,比“美人”更“美人”,比豪放更豪放,比坚强更坚强——“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这种习性直到粉身粹骨也不会改变,而且并不惧怕受到惩戒。从此,美人屈子、香草屈子、刚烈屈子等等词语在世人的脑海闪现,一种声音穿透千年的历史时间隧道,凝为千古绝唱,化为万古流芳!

共 4847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两千多年的斗转星移,尽管大江东去,暮往朝来,诗人屈原的形象却依然留在人们心间。作者文涯带着对屈原爱国精神的景仰,开始了长达十年之久的研究创作。正如他说的“我是读三年、悟三年、悲悲切切写三年”,正是有了这种勤恳刻苦的精神,终于编写成《画里画外话楚辞》一书,由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后被三部委联合评定为适合全国青少年阅读的百部著作之一,成为畅销书。被全文感动,被文涯的创作精神感动。诚望大家静心以读。【编辑:叶雨】【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F202006300003】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文涯        2020-06-25 11:33:15
  谢谢叶社长编辑!感动于屈原的爱国,感动于屈原的文采,感动于祖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感动于国人的高尚情怀,写了这篇拙作。我也是带着感动创作《画里画外话楚辞》一书的,读书是学习,写书也是学习,文人就是在读写中逐渐有了获得感。希望各位提出宝贵意见!
2 楼        文友:叶雨        2020-06-25 11:35:45
  编审完了就做饭去了,忘记跟评了。回来补上,端午节读到这么好的文,比吃上一顿粽子更美好啊!
文学陶冶情操,文字净化灵魂。
回复2 楼        文友:文涯        2020-06-25 11:36:39
  谢谢,好,吃粽子去!
3 楼        文友:黄金山        2020-06-25 12:25:06
  端午好,文章好,心情好
活到老学到老
回复3 楼        文友:文涯        2020-06-25 15:35:17
  谢黄老师,祝夏祺安康!
4 楼        文友:远近        2020-06-30 23:20:41
  欣赏文涯老师佳作,楚辞的研究很值得一看,屈原曾被评为世界著名十大诗人之一。他的诗句,影响了后世的文学创作,开了全新诗歌体裁一代先河!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共 4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