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文璞书苑 >> 短篇 >> 作品赏析 >> 【摆渡】在小说中写小说(作品赏析)

精品 【摆渡】在小说中写小说(作品赏析) ————读略萨《胡利娅姨妈与作家》


作者:不平江山 童生,926.07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336发表时间:2020-08-14 15:32:44
摘要:小说最终成了他对抗世俗和社会黑暗的武器。


   他告诉她,文学构思有违背现实的权利,不能完全等同于现实。他之所以要改变一些情节,是为了取得更好的喜剧效果。胡利娅姨妈偏不买他的账,无情地告诉他,由于他的改动,让故事一点风趣也没有了。十字架倒下来,根本不需要那么长的时间。她不理解他说的小说主观时间。胡利娅姨妈的否定,摧毁了他的自信心,让他一连好几天都无精打采。
   直到有一天,他偶尔听到,同事巴斯库亚尔向大巴布罗谈他在机场的新发现后,他才重拾写作的热情,才开始构思又一篇新故事。
  
   六
   《胡利娅姨妈与作家》问世以来,一直有人在探究,略萨在这部书里到底写了多少真实生活中的事。这个久盛不衰的话题,还引发过一场巨大的风波。
   对照著名翻译家、作家赵德明先生的《略萨传》(中国长安出版社,2011年)的内容,笔者的判断是,小说里关于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和胡利娅姨妈的爱情部分,基本是真实的。赵德明先生在《略萨传》第八章的叙述,可说是小说里,只有小巴尔加斯和胡利娅姨妈从相恋到结婚的故事概要。许多细节都在小说里有精彩的呈现。这部分内容,大约占全书的三分之一。
   小说在这部分内容里,关涉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经过,几乎都和《略萨传》里介绍的情况相吻合。所以,笔者的“真实观”就是,这部小说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内容是真实的,略萨没有虚构,无愧于他在扉页上的献词:献给胡利娅•乌尔吉蒂•伊利亚内斯。
   惯于沾花惹草的文学大师略萨的婚姻状况,多年来,也是许多读者津津乐道的一个话题。因为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在十八岁那年(1955年),和比他大十岁的舅妈的妹妹,算是他的姨妈的胡利娅相恋结婚了。而在他二十六岁那年(1964年),和胡利娅离婚后,又和比他小九岁的舅妈的女儿,也算是胡利娅的外甥女的帕特丽西娅结了婚。《胡利娅姨妈与作家》出版于1977年。略萨将此书献给他的前妻,一般人多解读为,这是为了纪念他们曾经激情与痛苦相交织的婚姻生活。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原本对文学并不感兴趣的胡利娅,因为和略萨在一起,当然也就对文学有了一定的鉴赏力。当她得知略萨为她写了一本书,还在上面清清楚楚地印着献给她的题词,先是吃了一惊。读完全书后,她有些不快,觉得略萨不该将他们的私生活公之于众。她觉得两个人相爱时的私生活是神圣的。但因为她读到的是一部风趣的、优秀的文学作品而没有太在意。收到略萨的书之后,她还给前夫写了一封信,对他出书表示祝贺,对他的献词表示感谢。
   让这位年已五十七岁的妇人不能容忍,继而做出强有力回击的是,这部书出版不久,就被哥伦比亚电视台改编成了电视小说。这让胡利娅,一下子成了流行于全美洲的电视小说中的人物。胡利娅认为,书我勉强可以接受,因为文学作品是给有教养的人读的。可电视小说弄得人人皆知,还有许多不符合实际的改编,就让她非常气愤了。
   哥伦比亚《时代报》文学副刊上的一篇《真胡利娅讲述自己的秘密》访问记里说,胡利娅很在意电视里将她和马里奥的年龄差别扩大,很讨厌那位演胡利娅的演员,因为她年龄太大。最让她痛恨的,是电视里将她和略萨的真爱,改编得好像她是少年教唆犯。结婚前的旅馆之夜,场面成了她穿着轻飘飘的透明衣服诱惑小巴尔加斯,成了一个迫不及待的轻浮女人。为此,胡利娅写出了《巴尔加斯没有说的话》。她写这本书的目的,是要还原真相,希望能以正视听。
   在文学的影响力逐渐式微,甚至不值一提的今天,人们很难想象,仅仅在三十多年前,一部书的影响力,曾经让两个国家的民众发生对抗。玻利维亚人说,如果略萨不向被他在电视小说《胡利娅姨妈与作家》中侮辱的玻利维亚夫人道歉,科恰班巴就不让他入境。而秘鲁的几家书店,则拒绝出售胡利娅的《巴尔加斯没有说的话》,以此来支持他们爱戴的小说家。
  
   七
   作为文学写作爱好者,我总认为,不需要专门花时间去学习写作技法和纯理论性的知识,大略知道一些就可以了。这类知识对写作实践的帮助并不大。就像学开车,那些操作方法、车辆性能等,正常人很快都能搞清楚。可一旦真正开车上路,这些全都忘了,还是不能顺利驾驶。
   不过,我很喜欢看名家的创作谈,看那些如何写出一篇佳作的闲话。这些近似“花絮”的东西,往往藏满了真正的写作经验。我不仅能从中找到共鸣,还能从中受到启发。我看重《胡利娅姨妈与作家》中,关于马里奥写小说的片段,就因为略萨写了马里奥从选材、构思,到完成一篇小说的全过程。我当然也能肯定,这其实就是文学大师略萨的经验。
   马里奥写的第四篇小说,他取名为《危险的游戏》。
   这篇小说的素材,来自于办公室同事们吹牛,吹出来的一件事。专门喜欢编发天灾人祸消息的编辑巴斯库亚尔,向文盲编辑大巴布罗吹嘘说,他在机场发现,有人趁天黑时溜进机场,躺在起飞跑道上。当飞机起飞时,躺在地上的人借助飞机喷气的力量,身体能从地面升起几厘米,然后飞起来,像玩魔术一样。等喷气的力量消失,人才跌回地面。
   这事一听就是假的,但马里奥却信以为真。因为这个充满危险,又刺激性很强的娱乐故事,很像他自己当时正在体验的——他和胡利娅姨妈的恋情。这件事,比机场飞人还危险,还刺激。他和胡利娅姨妈都明白,一旦他们的事情被马里奥家族的人知道,后果不堪设想。而就在他们惶惶不可终日之际,又插进来一件事,连续两天,马里奥没有见到胡利娅姨妈。
   后来,他从奥尔卡舅妈那里得知,胡利娅姨妈和一位内分泌大夫约会去了。舅妈还告诉他,那位有身份有地位的大夫,和胡利娅姨妈是非常合适的一对。这让马里奥妒火中烧。他随后摔了胡利娅姨妈打来的电话,强忍住内心的痛苦,故意表示不在乎她。直到胡利娅姨妈找到他的办公室,俩人在唇枪舌剑中才又重归于好。胡利娅姨妈最终答应他,不再去和那位大夫约会。
   同一时期,马里奥非常崇拜的,认为只有他才算是真正作家的彼得罗•卡玛乔的工作也危机四伏。因为彼得罗•卡玛乔在创作的广播剧里,大肆侮辱、攻击阿根廷人,遭到了各方面的严重投诉。电台老板求马里奥去劝说他收敛,彼得罗•卡玛乔却鄙视老板,固执己见。好在因为将军(总统)也收听广播剧,给予了他很大的支持,才让电台和彼得罗•卡玛乔的处境化险为夷。
   这两件事的转变,极大地鼓舞了马里奥,让他在短时间内头脑发懵,听到这样荒唐的谈资,不仅不怀疑,还立即打算写一篇小说。朋友哈维尔提醒他,这完全就是虚构的。飞机起飞时产生的压力连一个婴儿都吹不起来。但马里奥一时间有着按奈不住的创作热情。他不仅要将这件事写成小说,还要让所有的人物都在他的小说里飞起来。他要写一篇完全现实主义的小说。
   这一次,因为他的情绪特别高涨,他希望能将小说写得像海明威那样简明精炼。他写得非常顺,一口气写了整整十页,很快就写到了结尾。结尾部分,是他写得最得意的部分。他设计有一位小伙子比其他人飞得都高,最后狠狠地摔了下来,折断了脖子死了。他尤其喜欢自己最后几句的描写,小伙子死了之后,他的伙伴们面带惊恐的神色,在飞机的轰鸣中,一起凝望着死者。
   小说一写完,他就忍不住对胡利娅姨妈讲了一遍,还在前面加上了引语:献给阴性的胡里奥(胡利娅姨妈)。在多次失败之后,他自觉这篇小说写得很不错。他希望小说能在《商报》副刊上发表。他诚惶诚恐地将小说稿送到《商报》星期日副刊编辑部,亲自交给了社长。社长读完之后,反应却很冷淡,只说先留下再说。之后的好几个星期天,他都一早就起床,急如星火地去买报纸,想看看他的大作是否发表。可是,《商报》一直没发表他的小说。
   仅有创作的热情,显然是写不好小说的。其实,马里奥在写这篇小说之前,受到两部艺术作品较大的影响。第一部是让他特别振奋的墨西哥电影《被遗忘的人》,这部片子极大地鼓舞了他的写作热情,让他觉得一位作家应该凌驾于作品之上,作家想怎么样,作品就应该能怎么样。既可以违背生活的真实,也可以无视艺术的真实。事实上,这只是他的一厢情愿。
   第二部是他伙同南希表妹、哈维尔和胡利娅姨妈一起,去剧院看的一出戏剧《一个旅行者之死》。这部戏剧打破时间和空间,不落俗套的叙事手法,给了他很大的启发。尤其是其深刻的思想内涵,让他受到极大的震撼。他原以为只有小说才能具有深刻的思想。看了这出戏之后,他意识到戏剧艺术完全可以像小说一样复杂和深刻。为了真切生动,有血有肉,还配有绘画和音乐,以至于让马里奥觉得,戏剧才是最高级的艺术。也正因如此,他才在《危险的游戏》的结尾部分,自以为是地以空白来制造留白,渴望深刻。
   这次的写作前后,他还深入了解了彼得罗•卡玛乔的生活和创作。他亲眼目睹了将全部身心都献给了艺术创作,声誉鹊起的彼得罗•卡玛乔穷困不堪的生活处境。这让他在替彼得罗•卡玛乔扼腕叹息之余,开始思考创作和生活的关系。他觉得对一位真正的作家来说,所有外在的、硬性的写作要求都是荒谬的。一位写作者应该是爱写什么就写什么。
   他在思考社会上所谓的名家的生活和创作的时候,也开始思考自己的文学前途。他不认为那些靠非法手段,捞到诗人、小说家、剧作家称号的人是真正的作家,更不认可那些创作点华而不实的作品,到处沽名钓誉的文学活动家是作家。他绝不愿意成为一个半瓶醋和昙花一现的作家。他要像彼得罗•卡玛乔一样,将全部的精力倾注于文学。
   在《危险的游戏》发表无望之余,他又于忙碌的生活、工作和爱情之余,写了小说《埃丽娅娜姨妈》。这篇小说是以发生在他家里的故事为素材写的。埃丽娅娜姨妈是马里奥小时候,所有姨妈中最喜欢他的一位。她经常来他家,给他带巧克力,有时候还带他去喝咖啡。在他七岁的时候,突然从某一天起,这位姨妈再也不来了。后来知道,这位姨妈在不幸的婚姻中,因病去世了。仔细琢磨,这是一个令人气愤,费解而又意义深远的故事。
   马里奥采用一个孩子独白的形式来写这篇小说。孩子躺在床上,想弄清楚神秘失踪的姨妈的内幕。结尾是孩子为女主人公守灵。这是一篇严肃的“社会问题”小说,充满了对怀有偏见的亲属们的愤恨。写完这篇小说之后,他对胡利娅姨妈和哈维尔一再提起它,要求读给他们听,希望能得到一些意见。胡利娅姨妈和哈维尔终于答应了。马里奥在朗读这篇小说之前,先随口讲了一个他在采访中刚刚遇到的,非常有趣的采访对象的故事。
   听完他的小说,胡利娅姨妈和哈维尔一致认为,他的小说远不如他的采访故事生动有趣。哈维尔觉得小说的构思不真实。胡利娅姨妈说他的小说情节过于虚假,有些煽情的用词简直荒唐可笑。这让他在无比扫兴之余意识到,小说不仅要写得有意义,还要写得有趣才会有人喜欢。绝不能照搬生活,艺术的真实不等于生活的真实。
   马里奥的第五篇小说,又以失败告终。
  
   八
   在《胡利娅姨妈与作家》一书里,马里奥创作的小说标题,倘若连缀起来看,有种奇异的效果,好像是马里奥和胡利娅姨妈爱情故事的分段标识。其小说习作的内容,仿佛是他们爱情经历的另一种花样。譬如他写《质的飞跃》前后,刚好是他和胡利娅姨妈,从不够友好的重逢,到舞会上马里奥斗胆吻了她,让俩人的关系发生了质的变化。他写《危险的游戏》前后,正值他和胡利娅姨妈的恋情濒临暴露,即将迎来暴风雨打击的前奏。他写《虔诚的女信徒与尼古拉神父》,就在他和胡利娅姨妈焦头烂额的结婚前后。我不知道略萨这样安排,是不是“别有用心”。从常规的小说手法来说,这无疑推动了主线故事情节的发展,也丰富、活跃了小说的内容。
   马里奥在《胡利娅姨妈与作家》一书中,写的最后一篇小说,名为《虔诚的女信徒与尼古拉神父》。这篇小说是在马里奥和胡利娅姨妈的事情彻底公开,遭遇塌天大祸和生命威胁(马里奥的父亲握着左轮手枪准备像打死一条狗一样,当众结果了马里奥),历经屈辱,筋疲力尽地跑遍钦查省,到处寻找愿意为他们做证婚人,办理结婚登记手续的市长、镇长和村长,终于在格罗西奥•普拉多村村长有条件的帮助下,领取结婚证前后完成的。
   这篇小说的素材来源,不再是他的道听途说。写的就是他自己的亲身经历。故事发生的地点,就在格罗西奥•普拉多村。主题是反宗教的。文学青年马里奥,在《胡利娅姨妈与作家》的前半部分里,虽然性格显得急躁,做事也嫌粗疏,但看起来脾气并不是很坏。可在经过了“钦查结婚历险记”后,终于被惹急了。他要在小说里把一心只想敛财,无视宗教道义的尼古拉神父私刑处死。小说最终成了他对抗世俗和社会黑暗的武器。最不易的是,他在写这篇小说的几个星期里,除了要想方设法逃避家族成员的责难,绞尽脑汁巴结、贿赂近乎无耻的一长串官吏外,还要兼职七份工作,来偿还因为结婚花去的一大笔债务。为将来能和胡利娅姨妈在一起,挣上最基本的生活费。
   前文我曾说过,这部长篇小说的双数章节,都近乎一篇不拘一格的短篇小说,和主线故事往往没有直接的关联。单数章节,才是连续叙述主要故事情节的。但一贯不按套路出牌的略萨,也安排了例外。小说的最后一章,第二十章就是紧紧承接第十九章的主线故事来叙述的,而不再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短篇小说了。
   这样首尾相扣,貌似形成了封闭式的结构。可联想到第二到第十八章的那些精彩纷呈,无一例外都用了开放式结尾的短篇小说,我觉得这部小说的整体框架,特别像一副鱼骨图。既有稳定的骨骼。也有向四周潇洒扩散的血肉。
   阅读这部经典长篇的最后一章,我很难分辨出文学青年马里奥的样貌。也许我不该同步去看赵德明的《略萨传》。仿佛马里奥被文学大师,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高大挺拔的身影完全覆盖了。有着杜撰“现实主义”怪癖的略萨,把这一章写得特别实,读起来有股散文的味道。我是想说,感觉所有的故事,都变成了真人真事。行文中有意无意透露了略萨的两部作品,一部是《首领们》,另一部是《城市与狗》。叙述的语气,也变得极其诚恳起来,就像一位历经大喜大悲的智者,捋着胡须在从容镇定地述说前朝往事,交代曾经的同事们今天的细枝末节一样。这当然很别致,但我不认为这属于“非常6+1”的范畴,因为略萨是不可多得的文学大师。
  

共 10753 字 3 页 首页上一页123
转到
【编者按】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是秘鲁著名作家,是世界文学大师,也是从毛手毛脚的普通作者成长起来的。从第一次读大仲马的作品起就想写作,但他志向高远。在文学创作中,文学大师也并非一帆风顺:“生怕有错别字和不顺畅的句子,让读者发现倒胃口”,修改时斟词酌句,花了整 整一个星期写出的第一篇小说《质的飞跃》最终以失败为终结。修改了四次,换了三个标题的小说《损坏了的面孔》,被清洁工顺手扔进了垃圾桶,又成了“天意”。《胡利娅姨妈与作家》这部曾经让两个国家的民众发生对抗的巨作,让略萨成为大师。他背后又有多少不被世人知道故事和屈辱?文学一窍不通的胡利娅姨妈,被他奉为座上宾,在忐忑中期待不要再次获得“差评”……不管创作多么艰难曲折,还是“写了撕,撕了写”的重头再来,都未能浇灭略萨的创作热情,因为他觉得从事写作是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非常钦佩作者娴熟的写作技巧和深厚的文字功底,推荐阅读。感谢作者赐稿摆渡物语,再次静候佳作。【摆渡物语编辑:南国的红豆】【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F202008190005】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南国的红豆        2020-08-14 15:37:03
  非常钦佩作者娴熟的写作技巧和深厚的文字功底,感谢作者赐稿摆渡物语,再次静候佳作。
2 楼        文友:沙漠孤月清        2020-08-14 16:26:43
  这篇作品赏析的突出特色是,没有完全浸入文本之中,而是跳出文本,围绕文本的创作背景和经历从外围向内部渗透。这样,多读来便不那么枯燥,拘谨。这篇文字的意义在于,它告诉人们,创作是一个艰辛而又烦恼的过程,里面包含着沮丧、懊恼、失败和痛苦,只有一个执着秉持文学初心的人,以苦为乐,才能够步入文学的殿堂。所以,对于我们从事纯文学创作的人来说,具有一定的激励和启迪作用。感谢作者赐稿摆渡!
3 楼        文友:大智若愚张        2020-08-16 19:12:21
  感谢老师赐稿,让我们学习了一场精彩的文学课
回复3 楼        文友:不平江山        2020-08-17 11:14:00
  感谢关注!
4 楼        文友:孙丽红        2020-08-17 11:46:52
  原来大师也是从毛手毛脚的普通作者成长起来的!读过之后 深有同感,在写作中学习写作,不停地写,不停地学,就会写了。
5 楼        文友:赵淑敏        2020-08-19 16:32:01
  在小说中写小说,最典型的作品该是玛格丽特的《忙刺客》,那是一部小说中的小说中的小说。一部小说里有三个小说成分,而且玛格丽特绝对是高手,天才,整部作品里的容量都会带读者参与创作。今天欣赏老师的这部作品涨知识了。希望老师多来摆渡物语交流,使我们得到学习。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共 5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