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丹枫诗雨 >> 短篇 >> 江山散文 >> 【丹枫】花康谣(散文)

编辑推荐 【丹枫】花康谣(散文)


作者:瑶鹰 布衣,263.08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070发表时间:2021-07-22 23:58:22
摘要:瑶鹰,原名蓝振林,瑶族,广西巴马人。中国作协会员,鲁迅文学院第37届中青年作家高研班学员。曾在《民族文学》《中华文学选刊》《广西文学》《芳草》《红豆》《南方文学》等刊物发表小说、散文多篇,著有散文集《故事像花瓣一样飘满故乡》。现供职于巴马瑶族自治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丹枫】花康谣(散文)
   奉明把花康当作了自己的第二故乡,花康村部的房子就是自己的新家。每天夜里,花康屯的人们都进入了梦乡,唯有村委会办公楼二楼靠右的房间的灯光还在亮着。奉明伏在桌面上,认真梳理调研数据,寻找新的突破口。经过一段的调研,奉明总结出了制约发展的几个问题:一是自然条件恶劣,土地资源匮乏;二是石多地少,没有特色的产业;三是基础设施建设落后,水利基础薄弱,弄麻、加车等自然屯都还没开通公路;四是公共事业发展滞后,如村里没有文化室,学校没有教师宿舍食堂,村民参加技术培训机会少;五是基层组织建设偏软,“双带”能力不够强,全村33位党员平均年龄53岁,50岁以下的只有20位,初中以下文化就有26人,女党员只有6人……
   如何发展瑶山经济,是摆在奉明面前的一门课程。通过与派出单位进行沟通,与村两委班子达成共识,奉明列出了今后几年的发展规划:一是推进良种核桃种植500亩,套种瑶药100亩,巩固甘蔗种植800亩以上,培植种养示范户,推进产业发展;二是做好池花村花康屯瑶族文化旅游发展规划,成立民族风情歌舞表演队,建农家乐;三是组织干部、党员群众外出参加培训……
   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在池花村2014年至2016年远期发展规划蓝图中,提出了推进核桃种植达2000亩,瑶药种植500亩,大力发展旅游业,彻底消灭泥土房,全面解决全村人畜饮水困难问题,发展特色产业,向石山荒坡要经济效益。这些远景规划,几乎是奉明书记在花康屯村委办公楼的灯光下完成的。
   ……
   2014年春节前,池花村的饮水工程完工,村民们喝上了干净的自来水。
   这个时候,奉明即将调离了池花村,要与他居住了三年的花康屯作别了。离开花康的那天清晨,奉明特意拧开村委会办公楼的水龙头,盛了一杯水,装进了行李袋。想起刚到池花村拜访王汉珠看见他家水缸里有游动的青苔和虫子的情景,奉明的眼里闪出了泪花。此刻,他的心里呀,也绽放出了一朵美丽的山花。
  
   花康新事
  
   2016年7月4日,《中国日报网》发布了一则题为《2016年瑶族“祝著节”在广西都安举行》的新闻。内容为:7月2日上午,以“活力祝著,天下都安”为主题的瑶族祝著节,在都安瑶族自治县大兴镇池花村花康瑶族新村举行。瑶族同胞聚集花康,载歌载舞,展现了布努瑶文化的独特魅力,展示了脱贫攻坚的重要成果……
   2019年3月10日,央视新闻直播间播出了《广西都安产业扶贫助小康,花康瑶寨焕新颜》新闻节目,讲述了都安瑶族自治县大兴镇花康瑶族新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故事:在2012年以前还是泥砖和茅草房,不通水电,交通不便,在全面启动特色民居改造工程后,通上自来水,水泥路通到家门口,新楼房建起来,村民文化活动中心也热闹起来。同时,花康人因地制宜,积极整合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产业,民俗文化产业和特色种养产业并进,于2016年实现整村脱贫、瑶寨旧貌换新颜……
   2019年全国“两会”期间,央视新闻推出特别报道《美丽中国》,让全国人民领略到祖国大地的壮美河山。当天,都安花康瑶族新村在央视新闻频道上下午时段各播出一次,让全国人民领略到了新村之美,也更坚定了都安全县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信心和决心!
   花康人,这个千百年前从“耶鼎耶叠”逃难过来的族群,在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之下,一跃成为全国闻名的民族新村。推上央视之后,商家看中了“花康”这个商标。在前期种植中草药的基础上,“都安神瑶”公司到花康屯后山创建了中华蜜蜂示范基地,搭建了“蜂业工匠”培养平台。公司计划用10年的时间,在广西大石山区科学生态养殖10万群以上的“生态养蜂双十计划”。
   花康,成为了“都安神瑶”科学生态养殖蜜蜂的服务中心。
  
   花康之歌
  
   2021年3月30日,在大兴镇党委书记韦昌喜、池花村新任的第一书记陈植成、新当选的村支书蒙汉坡等同志的引路下,我走访了池花村花康瑶族新村。屯子里,一栋栋具有瑶族风格的瓦顶楼阁错落有序地建在山边。屯中间,建有民族文化小广场和演出舞台。舞台前的旗杆上,一面鲜红的五星红旗,在微风的吹拂下,招展英姿。
   村委会大楼建在广场的旁边,紧挨着的是村文化楼。一楼的文化活动室门边,挂着许多牌匾,其中的一块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密洛陀传习基地”牌子。
   看到如此情景,我不禁感叹:历经千百年的沧桑巨变之后,密洛陀文明之花终于在花康新村生根开花了!
   在花康屯的后山,我参观了“都安神瑶蜂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中华蜜蜂育种场”。蒙汉坡支书如数家珍地向我介绍了池花村的蜜蜂养殖业,他说:“养蜂产业项目属绿色产业,可持续、投资少、见效快,只需一次性投入,就可连年受益,是一项大有潜力的经济型特色产业,是推动精准脱贫、助力乡村振兴的优势产业。每群中华蜜蜂预计每年能收获5公斤至15公斤的优质天然生态成熟中蜂蜂蜜,一年即可收回投资成本。按目前池花村的发展规模,预计每年可为村级集体经济增收8万元至16万元,带动蜂场管理人每户增收8000元至16000元。同时,通过培育‘蜂业工匠’,还会带动更多的贫困农户参与,让更多群众有能力发展养蜂产业,实现产业增收,酿出脱贫致富的真‘蜜’!”
   在村委会办公楼前,我见到了老支书蒙绍坤。
   这是一个地地道道的瑶山汉子,他身材魁梧,脸上刻满了沧桑岁月的印痕纹路。这就是花康人心中的灯塔呀。因为有他,池花村才抛弃了传统的种植方式,发展了特色种养业,经济收入得到了提高。因为是他,花康屯才名声鹊起,远播他乡……
   一种崇敬的感觉在我的心底油然而生。
   我问蒙绍坤,当了这么多年的党支书,最令您感到欣慰的是什么?
   蒙绍坤回答说,任村干四十年了,在短短的这几年时光里,看到池花村每个屯都通水泥路了,老百姓收入高了,住房稳固了,吃水的问题解决了,我很欣慰。要是没有党的领导,深藏在大石山里的“耶鼎耶叠”后代,是不可能这么早就可以脱贫致富奔小康呢。
   我又问蒙绍坤,目前您最希望做的是什么事?
   蒙绍坤遥望远山,眼里投射出一道愉悦的光芒。他说:“我年纪虽然有些老了,可是身体还行。在下一步的乡村振兴中,我最希望自己还能为池花人做一些事情哩……”
   我们走进了密洛陀文化传承人蒙邦明的家。这是一栋两层半的楼房,一楼是代销店,店里整齐地摆着各种日用品。看见我们到来,蒙邦明老人笑呵呵地握手迎接。蒙邦明是一名老党员,读过高小,有些文化。虽然80岁高龄了,可是眼不花耳不聋,谈吐比较自然。我向蒙邦明老人介绍自己也是瑶族的,是蓝姓,先祖于千年之前在“耶鼎耶叠”生活过。蒙邦明紧紧地握着我的手,显得十分的激动的样子。他说,千年之前呀,在旧制度的重压之下,为了生存,“耶鼎耶叠”“蓝罗蒙韦”四姓先祖不得不分路逃难,过着与世隔绝的部落生活。如果没有党的领导,我们瑶族人民还会生活在水深火热的年代里呢……
   蒙邦明家里收藏着一对铜鼓和一面大皮鼓,铜鼓是先祖留下来的,已经有十几代人的历史,是镇家之宝。蒙邦明还是花康瑶族铜鼓舞的领头人,现在还带着一支21人的队伍,传承着远古的民族遗风。这支队伍曾经到东兰、大化、马山、南宁等地演出,获得了赞誉。
   我问蒙邦明老人,对于民族文化的保护,你有什么看法?蒙邦明说,现在青年人都出门打工,铜鼓舞的阵容不太完整。每年春节和祝著节期间,大家返回家乡来,才有一点时间排练。要是这样下去,传承难度有些大呢。
   坐在一旁的蒙福先阿姨接上了话题,她说,蒙叔的话的确有道理,我今年68岁了,不晓得还能睁眼睛呆多久。我也很担心这个铜鼓舞队失散。还好,蒙老21岁的孙子接上了打皮鼓的棒子,他打起皮鼓来,那是很有风采呢。
   这位老人家正是当年和汪洋副总理交谈过的村民代表。我问她,阿姨,当年汪洋副总理来的时候,你和他对话,紧张了吗?
   提到那段往事,老人显得十分幸福的样子。她说,不紧张,我哪有什么紧张的呢,“东甫劳”就是我们的贴心人。能和汪副总理谈话,那是我祖宗八代造来的福。他的声音哪,一直还在我耳边响着呢!
   我把乡村振兴的政策和大家说上了。我说,下一步的乡村振兴,有一项是文化振兴。我们瑶族的密洛陀文化、铜鼓舞文化、山歌文化,都是民族文化的瑰宝。我想,有党中央的统一部署,有地方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我们的民族文化不会丢失。不但不会,还将会大放光彩。
   临别的时候,我加了村支书蒙汉坡的微信。我说,你把花康瑶族铜鼓舞队伍的名单列好了,发给我,以后我写民族文化的调研文章,应该用得上。
   蒙汉坡点了点头,说尽快提供名单给我。
   返程后两天,我收到了蒙汉坡支书发来的一张图片,图片拍的应该是一张4K纸,纸上用水性笔书写着铜鼓舞队名单,字体工整,清晰雅致:蒙有坤,男,86岁;蒙邦明,男,80岁;蒙美仙,女,88岁;蒙绍坤,男,61岁;韩秋,女,23岁;韦松华,男,21岁……
   我拨通了村支书蒙汉坡的电话。通话中,孟汉坡特别告诉我,韦松华就是蒙邦明老人的外甥,是打皮鼓很厉害的那个小伙子,现在在广东东莞务工。这是一支21人的民族文化传承队伍,年纪最老的88岁,最小的21岁。这支新老交替的民间队伍,传承了千年花康的灿烂文化。在下一步乡村振兴中,队伍一定能够发挥出最好的状态,一定能为瑶山的建设增添光彩。
  
   我问蒙汉坡,铜鼓队里有几位党员?
   蒙汉坡回答说,有蒙有坤、蒙少坤、蒙邦明等五位党员。
   我说三个党员可以成立一个支部,花康这个铜鼓舞队的名头,是不是换一下,改为“瑶山红心铜鼓舞表演队”呢?
   蒙汉坡说,好呀,在这关键的时刻,这个名称很有意义呢……
   挂下电话,我给蒙汉坡发去了一个“握手”图标。
   许久,蒙汉坡回了一条山歌信息,歌题为《花康谣》:
   尼啊咧哦哪啰——
   脱贫攻坚真是好,
   花康旧貌换新颜。
   乡村振兴风吹到,
   明日池花处处香。
   我仿佛听见,一曲古老而清甜的花康歌谣,飞过蜜蜂园林,越过红水河山巅,幽幽地,悠悠地,飘到了遥远的地方……
  
   (2021年5月11日早修改于寿乡翠竹居)

共 9116 字 2 页 首页上一页12
转到
【编者按】作者作为瑶民族文化的搜集整理者,对华康的历史有着非同一般的见解与考察,并进行了大量考证,尤其是对都安瑶族史里的“耶鼎耶叠”典故和传说,经过千辛万苦打拼出来的华康屯,和如今在“东甫牢”的带领下,人们的生活走向了小康,走向了《花康谣》中的美丽幸福的新生活!全篇文字精炼,不愧大家手笔,回顾扶贫发展历史,描写大气厚重,考证细致详实,令人肃然起敬!力推佳作!【编辑:梦锁孤音】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梦锁孤音        2021-07-23 00:00:07
  特别感谢老师赐稿支持丹枫,期待精彩继续呈现!
梦锁孤音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