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东北风情 >> 短篇 >> 情感小说 >> 【东北】江边卸煤(小说)

编辑推荐 【东北】江边卸煤(小说)


作者:望见马克 白丁,14.6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524发表时间:2023-05-11 16:23:22
摘要:只有卸过煤的人才能体会到卸煤是个苦差事!他们提前完成了任务,整个24团,不到三天时间。 那次卸煤,教导员认识了李晓文。 后来牛副连长升为正连长。


   轮到李晓文上场了。面对着小山一样的煤堆,他想起了刚刚第一次扛麻袋情景:那是1970年麦收麦场上,作为排长要首当其冲,战友有意给他少装一点,第一袋的重量是180斤,入国家粮库的标准。过完秤后,两个老乡同时使劲,把粮袋竖着提起来,打立肩。他猫腰从左往右一钻,粮袋上了左肩,顺势用力往上一顶,居然起来了,右手在麻袋中间抠出个小窝抓紧,左手托住麻袋底,小心地迈了一小步,还行,挺稳。走完了平路后,憋足一口气,踏上了跳板,小心翼翼地慢慢攀上去,生怕腰软腿颤掉下来。好不容易就在快要到顶的时候,他急走几步到了囤边,身子向前一倾,哗拉拉,手里只剩下了空麻袋,浑身上下别提有多轻松啦。
   现在扛煤,已经时过境迁了。他想,此刻已经不是往日的一排长了。你就做副班长,做个好战士,干好你的活儿吧,不用你带头起模范作用。你就当个副班长,班长是个党员,复员兵,比你强多了。这会儿不用管别人了,别人也不管你。干好自己的那份工作就行了。甭争班长不班长的,没有用。二班长富平,咋的?照样牢骚满腹,偷懒耍滑,和一班长同时复员来到连里,不安心工作,闹着回老家。干好自己的就行了。什么党员不党员,甭扯淡。
   想着,走着,扛着,这样,李晓文完成了扛煤的第一麻袋。
   夕阳西下,李晓文边干活,边观察周围的景色。
   乌苏里江是黑龙江的一大支流,也是中国东北部俄罗斯边境乌苏里江边的石刻上的一条重要界河。乌苏里江全长八百八十公里,流域面积几近十九万平方公里,在中国黑龙江省境内6.15万平方公里。乌苏里江盛产大马哈鱼、甲鱼等。中、下游可通航300一1000吨船舶。乌苏里江流域,降水量较高,沿途汇集了大小支流174条,在中国一侧的较大支流有穆棱河、挠力河等,横在其间,乌苏里江,河道宽度,饶河至黑龙江口为500-1000米。正常水位平均水深2-5米。多年平均封冻时间为148天。如果不是来卸煤,哪有机会来东安,哪有机会看乌苏里江啊。他慨叹着。
   男生肩上扛着百十斤的煤袋子,没有大问题。女生有点胆怯,特意少装了点儿,走在跳板上,她们感觉还在打颤,心一下子提到嗓子眼,好容易一步步挪到了岸上,缷下了煤袋子,好像卸下了千斤重担,一趟活儿下来,有的女生脸上的泪水汗水都分不清了,再加上煤末子煤粉儿,那脸简直就成了包公了!既然是这样,就及时调整,女生可以和装煤的战友调换。牛副连长思考着。
   天色渐黑,货场上亮起了灯光,甲板上每个煤堆上都有几个大灯泡照明。
   船舱里比起在甲板上更麻烦了,要上下楼梯,台阶尽管不是太高,但是每迈一步就得憋足了一口气,一直走动不停步。如果俩人抬煤,步子都要协调一致。
   李晓文接着来扛第二袋,四大铁锨的煤炭,100斤不到,刚好一半麻包,不是很重,两个人搭起,不用费大力。晓文低头钻进麻包下很轻松就挺起腰来,健步行走,不像麦场上那么磕磕绊绊。就是登旋梯,也不至于像三级跳那么高,那么长。晓文趁着麻包刚起的一刹那,挺身扛起来,他边走边数着步数。肩不沉,腿有力,步伐清楚,大约80步就到了卸煤处,随着腰一扭,整个麻包的煤倒进煤堆。
   一排的战士看见老排长都这样轻松,他们都试着这样做,因此,不用扁担,不用绳索,每人一条麻袋就解决问题了。
   晓文就这样一袋一袋地扛,一步一步地走,时间就这样一分一秒的流逝。几趟下来,他身上渗出了汗。江风徐徐,吹在身上,慢慢地就凉爽多了。
   江岸上,传来了高音喇叭声响,播放着现代京剧“海港”:
   “数九天,大雪纷飞,北风怒号……
   你爹他……带病扛煤……一步一颤,一步一颤……
   步步颤颤,摔下了过山跳,惨死在煤堆旁……“
   夜,万籁俱寂。一盏盏聚光灯照亮轮船和货场的小路。肩膀背上的麻包,沉重地压在心上。伴夜风习习,任思绪从心灵中走出。留时间反思,留平淡给自己。在生活的养分中,学会了寻找心安。“海港”剧中是冬天卸煤,狂风怒啸天气寒冷,那是遭了大罪。我们现在是夏季,天气炎热,卸煤这滋味也受煎熬啊,蚊虫叮咬;汗渍满脸,浑身煤渣。
   听音乐本身就可以产生精力,音响伴随,干起活来,挺带劲的。晓文思想着今昔,和韩小强父辈相比扛煤,迥然不同。现在有吃有喝,睡得好,吃得饱,休息得很舒适,精气神最佳。生活是崎岖坎坷的路,充满遗憾需拼搏较量;生活是一盘有进退和取舍的棋局。
   夜很静,江水拍打岸边的声响都可以听得清清楚楚。晓文走着,想起了关于生活和前途的主题。沉重的脚印一步步。只有在这静夜,一个人,静下心来之时的劳动,才会不去在意那些虚伪的傲慢,也不去刻意要求彼此的坦荡。
   一步一个脚印,实实在在,扎扎实实地,晓文扛了一袋又一袋,走了一趟有一趟,前前后后完成了六个小时的劳动。午夜12点,下工了,谁也没有继续干活的力气了,自动停止了,因为,六小时后他们还要照旧。清晨的太阳和昨天一样朝升暮落;昨夜的月亮也和以前一样光亮照人;江风还是和往年一样及时吹来,然而,不一样的却是异地和心情。
   河北队的生活已经习惯了虚情假意的敷衍,但却没有丢失上进的心。学会了无动于衷,适应了考验锻炼,更理解了用理智克制感情的冲动,他感到自己成熟了。
   “海港”声响越发响亮,语言清晰:
   “回头看历史的行程全凭着红旗指引。闯雄关,辟大路,迎来了码头繁荣港口喧腾……“
   ”革命者怕什么风狂雨猛,风狂红旗舞,雨猛青松挺,海燕穿云飞,征帆破雾行,暴风雨更增添战斗豪情!……”
   李晓文想,韩小强不愿意在城里做装卸工。我还乐不得了。在上海港,8小时工作制;守着父母,享乐在家庭;吃得饱睡的香,还有丰富的业余活动。真应该和韩小强调换工作,让他来北大荒当兵团战士!那么好的环境,条件,你还怨声载道,满腹牢骚,就该叫你来乡下体验生活。
   李晓文琢磨,自己曾经因受到表彰而沾沾自喜;曾经因为被赞扬而忘乎所以;也曾经为了一次次偶然的出人头地而自信不已……然而,当满载着孤傲的小船被暗流搁浅在荒滩上时,才开始清醒地认识到,自己只是芸芸众生中的平凡得再不能平凡的一人。平平淡淡的生活才是真正的生活。自然界里的一切生灵也都在诉说着对生活的感悟,生活是艰苦的,艰苦的生活才是美丽的。
   午夜的月亮高挂在西边,没有落下,他们此时已经在浴室匆匆洗浴完,就进入食堂,继续着美餐。这一次夜餐,比中午还要来劲。出力长力,吃得更多。
   牛副连长走过来,看看大口朵颐的战士们,鼓励说多吃点,这样的伙食咱们连队可没有啊。你们总不用天天喝汤,顿顿喝汤了。
   连长坐到晓文身旁,边吃饭边小声和他交谈,对今天的做法表示肯定:“我简单地估计了一下,我们已经卸下45吨。”这就是四营的战斗力。面对近千吨的煤炭和其他物品,上级要求我们务必在第三天下午完成任务,应该没有大问题。接下来的任务就是赶快睡觉,休养生息,保持体力。继续战斗。
   这时的晓文已经筋疲力尽,昏昏沉沉地倒在床铺上,连衣服都懒得脱下。
   一声清脆的哨声惊醒了沉睡的战士们。此时已经是天亮了。
   睡眼朦胧,很难醒啊,起不来床。可晓文还是第一个坐起,跳下床铺,洗了一把脸,直奔食堂,吃饭。
   就在这时,一个美丽的奇观呈现在他的眼前。在碧绿的江面上,金黄色的火球露出了水面,然后一跃而起,发出万丈光芒,映红了江面,染红了半个天空。放眼望去,江天一色,太阳在江面上冉冉升起,圆圆的;大大的,离人们很近很近,好像呼之欲出。
   这些奋战了半夜的兵团战士,身上沐浴着金色的阳光,有的在岸边洗脸,有的嬉笑,有的在眺望远方,真是一幅绝美的图画。这是有生以来他们看到的最美的,距离太阳最近的一次日出,是在祖国版图上最先迎接朝阳的地方看到的日出,终生难忘。
   清晨六点钟,东安,乌苏里江边,晨风沐浴,清爽舒适,他们迎接朝阳,从第一袋开始,晓文就数着能完成多少麻包。加量了,每次都超过100斤,往返时间10分钟,一小时600斤,6个小时4000斤,2吨。
   开始有力气,不费劲儿,九点钟过后,觉得有点吃力,步伐慢下来了。在太阳照耀下,出汗了,额头冒出汗珠滴答在脚面上,过了一段时间,身上不出汗了,感觉身上刺痒,手一摸是白碱,真恨不得赶快洗个热水澡,冲刷身上的污垢汗渍。他机械地迈着步子,一步一步。身子发沉,肩上麻包还是100多斤。
   临近中午人们都不由自主停下来了,实在太累了,有的坐下来歇会儿,有的立在那儿抽烟,甚至于有的躺在甲板上片刻……唯有晓文肩负麻包,仍然一步一步地迈着坚定的步子,从甲板上走到岸上……。
   突然,教导员和老牛出现在李晓文他面前,“嗯,这小伙子够棒。累了就歇会儿吧。”这是表扬我吗,还是表扬大伙?——李晓文寻思。他四顾周围,除了两位首长,没有其他人,他被感动了。
   两天来晓文究竟走了多少路,扛了多少麻包,卸了多少吨煤,没有精准统计。他只知道,骨头像散了架似得,两腿不由自主地迈动,自动接收麻包,机械地踱步,往返地运作……
   看他带过的兵每个人都不怕苦不怕累不怕脏,也不会偷懒。一直又干到了后半夜,那船煤终于卸完了。再看每人都像个煤黑子,脸上、身上、衣服上都是煤面子,煤渣子。到了帐篷里,他们头上的煤渣子洗了好多遍才洗干净。
   只有卸过煤的人才能体会到卸煤是个苦差事!
   他们提前完成了任务,整个24团,不到三天时间。
   那次卸煤,教导员认识了李晓文。
   后来牛副连长升了,扶正,为正连长。
  

共 9134 字 2 页 首页上一页12
转到
【编者按】这篇小说主要围绕24团在江边缷煤而展开,小山一样的煤堆,在战士们的眼前都不是问题,无论男生还是女生,男生扛偏重的袋子,女生扛稍轻的袋子,最终在所有人的辛苦忙碌下,完成了缷煤任务,创下整个团的最好业绩。整篇小说情节细腻,人物鲜活,触动人心,值得品读。感谢作者赐稿,推荐阅读!【东北风情编辑:子琛】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共 0 条 0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