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柳岸花明 >> 短篇 >> 作品赏析 >> 【柳岸·明】道是无晴却有晴(赏析)

精品 【柳岸·明】道是无晴却有晴(赏析) ——刘禹锡诗文赏析


作者:风之丐 秀才,1356.0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117发表时间:2023-08-24 21:53:54


   尾联,前面自己的各种感受都表达清楚了,就回到友情。也算正常,要不还能怎么样呢?活着,不就是一个珍惜所有接受到的光亮,然后让自己有勇气去面对碰到的所有苦难的过程吗?
   在二十三年的流放期间,刘禹锡曾写过一组咏怀古迹的诗,在后来加了一个序,序文写道:
   余少为江南客,而未游秣陵,尝有遗恨。后为历阳守,跂而望之。适有客以《金陵五题》相示,逌尔生思,欻然有得。他日友人白乐天掉头苦吟,叹赏良久,且曰:“《石头》诗云‘潮打空城寂寞回’,吾知后之诗人,不复措词矣。”余四咏虽不及此,亦不孤乐天之言耳。
   道出了他写这五首诗的原委,有人写了相同题目的诗文(现该客和其文已经不见),从来没到过金陵的作者有感于怀,写了自己的《金陵五题》,被白居易极力称赞,尤其是《石头城》。但作者觉得其余四首其实也差不太多。现在我们来看看这五首诗:
   一、石头城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石头城故址在今南京西清凉山一带。公元前333年,楚威王熊商在石头城筑金陵邑。公元229年,吴大帝孙权在此建都,后来东晋、宋、齐、梁、陈先后以此为都城,因此被后人称为“六朝古都”。刘禹锡时代的石头城尽管没有了昔日的繁华,但也不至于是“空城”。诗人这里应该完全是用想象塑造出了一个繁华不再的古城形象。
   “山围故国周遭在”,就是环绕在故都四周的那些山都还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涌向城的江潮却只能寂寞地落下。“寂寞”是热情没有得到回应的状态。“空城”并不一定是“荒凉空寂的残破城垣”,而仅仅是一种感觉。一座让你产生寂寞的城市,在你就是空城。白居易喜欢这句,因为他是一个热情的人。我是比较喜欢后面两句:“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月亮还是以前的月亮,城却不再是从前的城。整首诗用非常感性的语言,编造了一种很感伤的氛围。英雄末路、美人迟暮,一直是我们民族觉得伤心的事,刘禹锡这里借古都表达了这种情感。
   二、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乌衣巷”,三国时期吴国曾设军营在此,当时的军士都穿黑衣,所以那里就被称为乌衣巷。“朱雀桥”,六朝时金陵正南朱雀门外横跨秦淮河的大桥。六朝古都时,朱雀桥应该是车水马龙的地方,乌衣巷当然更是人满为患。桥边长出了野花,当然是过桥的人少了。“夕阳斜”,是一种安静的状态。常说坐在江边看夕阳西下,其实只有能静才能真正看到“夕阳斜(下)”。坐了不到半小时,接了至少三个电话,你要静,恐怕只能等电话三小时也不响的时候了。曾经的军队驻地,如今却那么静!后两句也是名句,“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王、谢”,东晋名臣王导、谢安家族,有说“王、谢之第宅今皆变为寻常百姓之室庐矣”(谢枋得《唐诗绝句注解》);有说“燕子仍入此堂,王、谢零落,已化作寻常百姓矣”(施补华《岘佣说诗》)。都对,因为都是事实。但要是这么读诗,那就很累。在古人心目中,人事有代谢,但很少有人能明白所有的生物都有代谢。王谢固然不在,但王谢家的燕子又何尝会在呢?但古人却认为它们还是那些燕子,刘禹锡当然也一样。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刘禹锡说出了人世间特有的一种现象。这种现象在很早以前就有,比如孔子时代的“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理解很多,但基本意思肯定是他以为君王该有的一些享受,一般人是不能享受的。到现在,这种现象依旧存在,只不过更多的是“飞入寻常百姓家”,比如汽车、手机等等,刚开始都是“王谢”堂上的,多了也就成了百姓的。但我更倾向认为,刘禹锡在这首诗里表达的是:那些你曾经拥有的东西,你曾经以为一直会拥有的,总有一天会成为别人的。
   三、台城
   台城六代竞豪华,结绮临春事最奢。
   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
   “台城”是六朝时的禁城(宫城),又称“苑城”,遗址在今南京玄武湖南岸、鸡鸣寺之后。“结绮、临春”,是陈后主(陈叔宝)建造的两座楼阁。“后庭花”,《玉树后庭花》,陈后主时编制的曲子。由于陈后主亡国,所以这曲子被称为亡国之音。
   这首诗一般理解成最后一句是陈述。我这里理解成反问,也就是让“万户千门成野草”的,不仅仅是一曲《后庭花》。没有《后庭花》的孙吴、东晋、宋、齐、梁都亡了。再加上前面两句,在我看来,刘禹锡觉得“竞豪华”才是亡国的真正原因。
   四、生公讲堂
   生公说法鬼神听,身后空堂夜不扃。
   高坐寂寥尘漠漠,一方明月可中庭。
   “生公”,晋宋间高僧竺道生的尊称。东晋义熙十四年(418),法显与佛陀跋陀罗(即觉贤)译出《大般涅槃经》初分,经中说“除一阐提(又译为“一阐提迦”,佛教指那些不具信心、断了成佛善根的人)外,皆有佛性”。道生却坚持认为:既然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一阐提既是有情,自然也可成佛。于是倡“一阐提人皆得成佛”,结果被逐出建康。后北凉昙无谶译《大本涅槃经》传到建康,经中提到一阐提可成佛,其说得到证实。这里是《金陵五题》,当然是就这事而说。在刘禹锡是有感而发,他觉得自己和王叔文的主张是正确的,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就好像当年的竺道生一样。只不过竺道生,有《大本涅槃经》作证,而给他们作证的会是谁呢?或许在看不清真相的世界,只有“一方明月可中庭”了。换成平常人,也就是那句“我的心,天日可表!”
   五、江令宅
   南朝词臣北朝客,归来唯见秦淮碧。
   池台竹树三亩馀,至今人道江家宅。
   “江令宅”,陈朝亡国宰相江总的家宅。江总字总持,陈叔宝时,他任宰相,不理政务,只是和后主饮酒作乐,是陈后主后宫“狎客”,宫体艳诗的代表诗人之一。陈国灭亡后,他于开皇十四年(594年)死于江都。所以刘禹锡说他是“南朝词臣北朝客”,他本是宰相,诗人却说他是“词臣”,当然是一种嘲讽。“归来唯见秦淮碧”,除了山水外,他什么都看不到,是文人的特色,也是词臣的特色,却不是宰相的特色。“池、台、竹、树”是他宅子里的,仅仅这些就有三亩多,“至今人道江家宅”,不是羡慕,而是谴责。
   在这组诗中,前两首的主题在诗人后来的《西塞山怀古》中再次得到了表现。“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江流”,刘禹锡是从每个朝代的结果看的,所以他悲;“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老毛是从开创者的角度看的,所以他豪。但即便如此,刘禹锡的视角在古代诗人中还是非常独特的,比如他的《秋词二首》。这两首诗是公元805年(永贞元年)他被贬朗州时所作。当时他三十四岁,正值盛年却被贬出了朝廷,心情自然不会好到哪,可他写的秋天却如此与众不同。下面我们看看其中的一首: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关于秋天,从宋玉《九辩》就有“悲哉,秋之为气也”、“寂寥兮,收潦而水清”等句,“悲寂寥”就是对于这些诗作的总结。但作者却认为“秋日胜春朝”,原因何在呢?“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其中的“晴”又写成“横”字的,但感觉不好。晴朗天空里,一只鹤直飞上天,就会引出满腔的思绪。秋高气爽,鹤飞入空,当然是常见的现象。对于这种现象如何感受就是个性的问题了。人生中,好多时候只是一种感受。经历得多,感受到得多,生命就丰富。
   回到京都的刘禹锡历任官集贤殿学士、礼部郎中。开成元年(836年)改任太子宾客、秘书监、分司东都等闲职。会昌元年(841年),加检校礼部尚书衔。这段时间,他和白居易、裴度等交游赋诗,写得不少,但都是游戏之作。会昌二年(842年),刘禹锡病卒于洛阳,追赠为户部尚书,葬在河南荥阳(今郑州荥阳)。

共 8299 字 2 页 首页上一页12
转到
【编者按】文章用详细的笔墨,通过赏析唐代文学家刘禹锡的几篇诗作和作品,给读者叙述了这位唐代大文学家和哲学家坎坷的一生经历。开篇通过讲述刘禹锡在落难之时,不惧当地的地方官刁难排挤时的故事,来说明刘禹锡刚直不阿性格和胸襟豁达的人生态度。也让读者了解了他的著名作品《陋室铭》诞生的历史背景,和刘禹锡的人格魅力。他的这篇文章也成了流传后世的不朽之作,被后人广为流传;笔者还从刘禹锡的人生经历中,来一一解析他的几篇诗作,其中穿插许多不为人知的故事,让读者对这位文学家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也从笔者解析的作品中,了解了这位文学家热爱祖国,忧国忧民,一心忠心报国,却屡屡不得志的各种心境,他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令人唏嘘,豁达向上的人生态度令人敬仰。文章赏析名家作品,解读到位,精辟深刻,很有见识度,读之如醍醐灌顶,茅塞顿开,心有所悟,产生共鸣!欣赏,问候作者!【编辑:刘柳琴】【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F20230830006】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刘柳琴        2023-08-24 21:54:26
  问候作者,写作快乐,初秋快乐!
敬请加入柳岸花明文友交流群QQ: 858852421
2 楼        文友:刘柳琴        2023-08-24 21:55:09
  恭祝创作丰收,期待更多佳作点缀柳岸,展示你的风采!
敬请加入柳岸花明文友交流群QQ: 858852421
回复2 楼        文友:风之丐        2023-08-25 08:11:17
  谢谢点评,辛苦!
3 楼        文友:老百        2023-08-26 06:06:32
   佳作欣赏推荐,已向江山精品审核组申报!
柳岸花明社团欢迎各位文友 联系群QQ:858852421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