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书香南北 >> 短篇 >> 江山散文 >> 【书香·成】红薯窖、麦草垛(散文)

精品 【书香·成】红薯窖、麦草垛(散文)


作者:北方天马 举人,3452.8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941发表时间:2023-12-11 10:24:55
摘要:历史在发展,社会在前进,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特征,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意义。麦草垛、地瓜窖的历史,被封存到那几代人的记忆里,即将湮灭在历史的长河中。一个时代的农村风景线,无可奈何地被定格在,越来越少见的老照片之中。


   直到霜降节气后,寒风开始四起,树上黄叶飘落,冬小麦已经完成播种,田地中只剩下片片夏地瓜,在坚守着华北田野上最后的青绿。很快,一场夜霜把地瓜绿叶子打蔫,后升的太阳又使它开始枯萎和变黑时,说明地瓜的生长达到了极限。农民们这才开始收获。
   夏地瓜虽小一些,但结的数量较多,产量上相对也不算低。收获之前,队长早已安排人员,在地势高处挖好了大窖。黄河平原上,厚厚的黄沙黄土,挖地瓜窖并不算难事,为了减少病虫害,一般年年挖新窖,旧窖使用过后即废弃回填,这样不耽误继续种地。
   窖的容积,一般凭经验估产而定,大小如同一间民房,深两米有余,一室往往不够,根据情况旁边再挖成二室、三室,上面架以梁木,覆上苇草或高粱玉米等秸秆,先覆上少量沙土,预留出气孔和天窗,待冬天大冷时,再进行加土保暖。各个窖室之间,挖一条甬道连通,甬道上设进出的门,方便后期进入管理。
   存放地瓜时,一般选泽大小适中,无病虫没创伤的健康地瓜,由天窗小心送入,在窖里码放整齐,同时在地瓜堆中还要竖几个草把,以便通风散热,保证地瓜的呼吸。
   地瓜窖和麦秸垛,都是生产队集体最重要物资,必须严加看护,设计时一般两者距离不太远。地瓜窖挖好后,在甬道坡道门旁,再设一个半地下的小室,室中土台上铺满厚厚的麦草,供值更和管理人员休息与管护。生产队年代讲究阶级斗争,上级要求防止坏人破坏。尽管家乡从没发生过此类案例,但防火、防盗也是必要的安全措施。全队社员与牲畜的生活储蓄,尽在于此,当然十分重要,容不得半点马虎。
   地瓜的安全贮存,说来也是一门学问,除地瓜不可有创伤虫病外,温湿度也至关重要。地瓜贮藏的最适温度为10-14℃,最佳的湿度应80%-90%左右,当温度超高,地瓜呼吸增强,薯芽萌动,消耗养料引起糠心,可加速黑斑病和软腐病的发生。低于9℃时易受冷害,使地瓜肉质变色发黑,产生硬心煮不烂,后期即会开始腐烂。这些知识,每年县或公社都一再普及,并组织成立培训班,发放教材,指导农民以科学的方法和技术,进行贮藏管理。届时各村队都派专人去集中学习。
   有道是,一方水土、产一方物、养一方人。黄土大地上挖出的薯窖,正好大体符合地瓜的贮藏条件,只要尽心、尽责的勤加管护,必要时实行通风换气或覆盖厚土,年年贮存的地瓜基本上得以安全。
  
   五
   历史在发展,社会在前进,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特征,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意义。上世纪农村,物资比较匮乏,生活相当艰苦,房屋更算不上气派。唯有各个村头路边的麦草垛,无意间成为一道农村特有的风景。麦草垛大大小小、高高矮矮,有如蘑菇独立,有如高台大殿,甚至为给牲口取食,被削去半拉的垛碴,亦如采石场劈下的山崖壁面,远远望去显得光鲜扎眼。那些在外地工作或他乡求学、当兵的农村人,只要一踏上故土,远远就看到家乡的麦草垛,一股情愫由心底而升,勾出很多童年快乐的记忆。
   麦草蓬松干爽、软滑暖和,总給人一种温暖舒适的惬意,特别是寒冬临年回乡时,每看到麦草垛就有一种家的感觉,感受到一种暖暖的温馨,也激发了过去的情怀。在农村长大的孩子,有几个童年时代没在麦草窩里打过滚?没在麦草垛上捉过夜宿的家雀?又有几个没吃过用麦草烧熟热地瓜?享受过烤麦草火带来的温暖。
   中国农村生产队,多以家族或祖居近邻的成员组成,对于本队的孩子们,偶尔在地瓜收获季节或窖储进出之时,偷拿几块地瓜,弄一捆麦草,然后躲到僻静处进行烧熟为食,基本不以为然,连队长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记得,特别是年后春初,队里进行地瓜育苗的时,鲜储地瓜经一冬的消耗,剩余的必须留作种子,早已不再拿出来下分,各家各户缺地瓜已经很长一段时间,而且后续几个月更没有了新鲜地瓜可吃,一日三餐上只有地瓜干面粉做成的窝头。窝头显然没有鲜地瓜好吃,所以地瓜开始宝贵起来,能吃到熟地瓜也成一时的生活奢侈。
   那时的科技还没出现塑料薄膜,更没有阳光温室,生产队为了早育地瓜苗,政府大力推行了火炕温床法。此法是在黄土地面上修几个大炕床,侧面挖地槽做烧火灶间,像家庭烧火炕一样给炕床加温。种子地瓜就密密地排满几个炕床,再覆以掺合牛粪的肥土,下面连续几天几夜烧火加温,不久地瓜生出一簇簇的嫩牙,为保温。上面盖以麦草帘子,待慢慢长成可下地栽培的秧苗。
   火炕育苗,最关键的是前期烧火升温,但必须掌握好一定的温度,这事由技术员负责,其他人只能听令帮助忙活。烧火的工作,人人十分乐意,因为不单工作轻松,私下还有公开的秘密。他们在麦草(麦草富裕时也拿来烧火)灰火余烬中,埋进一些地瓜,不单值班烧火的人,连他们的子弟好友,也跟着一饱口福。甜甜软软的烧地瓜,不是美味,胜似美味。
   当今农村,耕牛基本上退出了历史舞台,麦草垛的风景随之消失不见,尽管小麦仍然大面积的种植,且产量更高、麦秸更多,但在收割时,就由联合机械进行粉碎还田,麦草垛的时代已经成为历史。
   以前占重要地位的地瓜,也逐渐退居二线,成为人们偶尔怀念的辅食,相应地瓜窖的形式也被大型冷库取而代之。科技发展,社会进步,总要淘汰一些传统和老的生活方式。麦草垛、地瓜窖的历史,无可奈何地被封存到那代人的记忆里,即将湮灭在历史长河之中。一个时代的农村风景线,注定地被定格在,越来越少见的老照片之中。
  

共 7140 字 2 页 首页上一页12
转到
【编者按】农业文明之华夏文明得以立足之根本,中国自古以来是一个以农耕文明为主的国家,纵然也有工业,也有牧业,但都仅仅是补充,主要的还是靠农业,千百年来的农业传承中,老百姓用自己最朴实的智慧,创造出了数不胜数的,最可靠,最具性价比,最容易得到的农业工具,做法,以及农产品的保存和储藏方式。其中红薯窖、麦草垛就是其中的代表。红薯收获后,集中保存在地窖中,既能保鲜,还能防冻防晒,可以长期保存,在很长一段时间,他们扮演者老百姓的救命粮的重要角色;麦草垛是小麦打完后的秸秆,小麦是百姓们的黄金口粮,而小麦的秸秆则是牲畜最好的粮草,搭麦草垛需要技术,更需要智慧。随着近几十年中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大力推进,以及老百姓生活条件的大幅度提高,以前很多传统农耕文明留下来的东西,都不知不觉消失了,很多都只能在老照片,和老人的口中。佳作,极力推荐文友共赏。【编辑:雪凌文字】【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312110003】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雪凌文字        2023-12-11 10:27:22
  拜读老师佳作!
   这些我都经历过,呵呵,我们老家不种红薯,种土豆,俗称洋芋,我们每家每户都有超大的土豆地窖,
   麦草垛更不说了,那时候碾完麦子,父亲负责站在上面搭草垛,而我们用叉负责往上丢,累的要死,哈哈!
著文写诗,记录生活,更是记录人生!
回复1 楼        文友:北方天马        2023-12-11 18:36:32
  时代的记忆,往往造就那代人的情怀,麦草垛,红薯窖的风景,经历过之人,总难以忘怀,有时无关乎好与不好。感谢精彩编按,祝在新时代生活快乐。
2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3-12-11 11:19:11
  两样农村风景的标配,智慧和风情并在。读天马文章,走进古朴乡情,读感甚好。
怀才抱器
回复2 楼        文友:北方天马        2023-12-11 18:42:53
  诚谢怀才老师赏读,大概咱们为同龄人,对于那个时代的记忆尤深,经历过、感受过是最好的生活,更能有所共鸣。再谢,祝安。
3 楼        文友:幽静        2023-12-11 20:02:25
  地瓜,我们这里一直叫红薯。八十年代后才开始种的。很好吃,今天就吃红薯了。不过不是当主食,而是调济调济口味。麦子,是祖祖辈辈都种的主粮。农业社时期,麦子大多要交公粮,支援国家;剩下的才能分给各家各户,那已经是很少很少的了。故家家户户都视为珍宝,年节待亲戚才肯拿出来吃一两顿。如今每天大米白面已经平常得不能再平常了。但当年在村里短暂的生活记忆犹新,常作不速之客闯进梦乡。
   大作勾起了淡忘的东西,像梦一样,久久不能平静……
   文章写得真切感人,点赞了!
回复3 楼        文友:北方天马        2023-12-11 20:21:58
  地域之差虽有别,但同理,那个年代的时光和岁月,过来之人无不有共鸣,记忆中无不起钩沉。春花秋月,古往今来多少事都成历史风。感谢赏读,顺祝冬安。
4 楼        文友:紫枫梦蝶        2023-12-11 20:38:49
  天马老师的文章让人很是怀旧,满满的回忆,满满的伤怀,回不去的往事,回不去的童年,回不去的故土,一遍又一遍回望,一次又一次泪奔,好怀念好怀念。亲切的文章,亲身经历的往事。问安老师!
回复4 楼        文友:北方天马        2023-12-11 21:19:47
  紫枫老师说的对,回忆可比较今夕,回望更坚定未来。时至花甲之年,借东坡一句:“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感谢赏读有感。祝安。
5 楼        文友:梦姑        2023-12-12 16:08:57
  天马老师的文章大气磅礴,荡气回肠。让我们又回顾了一段历史,好怀念那个贫穷又温情的年代。大跃进,吃食堂,农业社,集体活儿,种庄稼,晒地瓜。一幅画面呈在眼前。地瓜,和我们的洋芋一样,只是我们很少晒洋芋干,基本都是贮存在窖里,一边吃一边留,一边挑坏的扔掉,一边留种子。那个时代距今已有四十年,回不去了,却很怀恋。好文,怪不得秒精。祝贺老师,美文连连。
回复5 楼        文友:北方天马        2023-12-12 19:54:48
  咱们都是那个时代过来的人,忆当时,尽管贫穷却快乐着。今天的年轻人很难理解和想象,尽管他们物质与生活比较富有,但少了些精神追求,多了些生活压力,甚至都看淡了家庭与接代。人类以后何去何从,越来越突出成为大问题,有待于探讨和思索,也许咱们“先天下之乐而乐”,该为“后天下之忧而忧”矣。谢谢赏读,祝安。
6 楼        文友:阮兴珠        2023-12-19 21:29:04
  拜读了,很有亲切感,一番乡愁涌心头!
回复6 楼        文友:北方天马        2023-12-19 22:05:37
  谢谢赏读,一些过去的记忆,也确是那时代当地的农村生活。
7 楼        文友:言泊远        2024-03-12 19:45:23
  一篇富有故乡乡土气息的好文,让移民的后代陶醉。我的山东老家地瓜也是主食。但北大荒这边,黑土地上长出的地瓜不发吃。六0年后,我家和我村也引种地瓜,结的地瓜很大,却水分过大,糖份少。只有沙土地上结出的才有点味,但与山东的地瓜也是天壤之别。现在这边的市场上出售的地瓜,都是关内运来的,好吃,几乎家家吃。它成了长寿食品!
共 7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