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暗香文墨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暗香】怀念母亲(散文)

编辑推荐 【暗香】怀念母亲(散文) ——纪念母亲去世二周年


作者:杨建雄 布衣,481.16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612发表时间:2023-12-12 14:43:10


   母亲一生的唯一遗憾是没有能够就读高中完成学业上的精进,而母亲把我们一个个都送进了社会大学里锻炼与发展。不得不说母亲有无尽的绵业要延伸与舒展,说起这份遗憾,母亲饱含热泪地说,一方面是深受教育政策影响,另一方面是家里境况确实贫困。
   按常理,母亲从云阳中学毕业后能顺利升到高中或者求学泾干中学,但初中毕业后那一年,也就是1962年全国高中招收人数出现下降,有些地方直接不开设高中了。人生诸多无奈与愤怒,让回到农村的母亲从不甘心,严酷的现实但还要和兰州碎姨一起劳动,家里一大口子要吃穿,舅舅,姨妈和我妗妈都参加到了农村的劳动大军之中,外婆与外爷不例外。我妗妈是童养媳,很小就嫁到了三王村,与舅舅一起长大,成家并养育了六个孩子。妗妈的苦难是舅舅早年离世,妗妈含辛茹苦抓养孩子长大。
   母亲遭遇的那几年正是全国自然灾害后的几年,生存中的饥饿问题依然要坚强面对。所以说,母亲求学的事先搁了下来。外爷爷也劝过母亲,嫁人改变命运外,别无他途。父亲的毛列大姑就介绍了母亲,父亲与母亲见面后就很快结婚,没有恋爱,当时不惊奇,大家都这样。回忆过往,母亲说回到农村当农民,有时间还是如饥似渴地读书,没有放弃珠算,在数学学习上没有放松。这也是后来我们村上会计和出纳有时在年底村上大决算时,请教母亲帮忙。母亲打算盘还是能拿得出手,现在说到理财,母亲从小就精通和贯通经营。父亲平反后补发的工资的一部分,母亲购买了国库券,当时是定额的。国库券轮翻的滚利,也为我们家积累了一小笔可观的收入。国库券的利息收入,母亲功不可没。
   母亲在求学的路上从未停歇。农村的农业知识,病虫害防治,饲养家禽,还有针线活,家里的一日三餐,需要学习的太多太多,母亲能善学并运用得很好。比如,社会上刚流行刺绣,母亲开始用竹子圈把布绷紧,在布上面用针扎着绣花,因针脚太大。随后母亲购置了缝纫机,学会用缝纫机刺绣。从家里的门帘,窗帘到桌布,再到床上用品,母亲都用刺绣绣出了对生活的美好追求,这期间大姐也跟着母亲做刺绣。
   养鸡,对父亲来说太容易了,专业的就是学动物饲养,专攻养马学。这就是父亲的专业,畜牧兽医,父亲偏好畜牧业,但对牲口的家畜常患病,人畜共患的病还是精通能治的。而母亲是从零开始学,哥哥也跟着学了一阵子,最后当兵。父亲退休后,母亲在老家养了几年小鸡,从笼养到放养,探索了种蛋鸡的饲养周期和产蛋鸡及肉鸡的生产模式。那时候,在农村母亲养猪又养鸡,还养了好几条狗,都是土狗,大个子,纯色黑毛。母亲说,这些狗在看家护院方面发挥了很大作用。小时候,我骑过黑子上学,黑子是我家大狗。
   母亲晚年热爱读唐诗,看央视《中华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等文化节目都是超级认真。很多时候,我不想让母亲太累,说看看就可以了。母亲执着并教轩轩读诗学习。母亲在学习上投入的时间和精力超出了我的想象,有时为钻研问题不耻下问。母亲在70多岁学会使用智能5G手机,家里的各种电器都会使用。在家里,我看到农村出工的记帐本上母亲列的数学公式密密麻麻。学无涯,母亲做到了。
  
   六、过年
   与母亲在长安为什么要怀念母亲?又写了这些文字。回答我的是,母亲是中国那个年代一位普普通通的农村妇女,读了些书,初中毕业,后来没有机会再在学业上有建树就回了农村。再后来与父亲相是相爱在一起。再到后来有了我们兄弟姐妹四个。在农村当农民围绕农业改造地球,这是母亲的自我认识。我不认为有什么丢人或不妥的,世上农民一层子,至少母亲活的真实、精彩和认真。尽管人生历尽沧桑,但做人的精神风貌依旧,毅然坚挺地保持着中国传统农人的德行。常言说,农民在农村围绕农业是活路,也是出路。在那个特殊时期,母亲嫁给了父亲,原本想着跟着父亲能享受荣华富贵,却一同与父亲深陷命运不公之中。母亲在父亲最困难的当农民的日子里,将父亲带出了人生沼泽地,父亲在三原宏原厂被大卡车撞伤腿了后,在家休养时,父亲更懂得了来自母亲的爱。父亲住着拐仗行走在人生荒芜地,而这一切,我只能从过年中感悟和感受到父亲与母亲的爱。
   记得那时候,父亲过年就能从外地回到老家过年了,我们一家人就能团聚和团圆了。我特别地高兴能见到父亲,又能用小手去摸摸父亲的胡茬茬了,又能摘下父亲的眼镜往自己眼睛前试着戴了。也就我逗着父亲开心地笑。父亲说眼镜不能乱戴,就把眼镜收了回去。那时候,一般在过年前,母亲就收到父亲的信,还有邮寄来过年的钱。母亲就早早地在进入腊月时到集市上置办年货。父亲放假后就坐汽车又转绿皮的火车,原先是烧煤的蒸气机头的火车回到老家,整个时间要花费两天时间。父亲回来一般带很多东西,在物资缺乏年代,都这样。很多东西就从那儿搬到这儿。很多东西也分好了,给爷爷奶奶,给外婆外爷爷。母亲都收拾好。父亲一回来,爷爷奶奶就来我家。爷爷一进门就喊父亲的乳名说,鸿安,回来了。父亲嗯一声,赶紧将爷爷迎进门。有好吃的做好,让哥哥给端到爷爷奶奶住的屋里。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末,爷爷与奶奶相继去世,父亲与母亲从甘肃赶回老家送埋,尽了中国人孝道。父亲在爷爷与奶奶去世后,几份悲伤刻在心里。每到过年,父亲都会给爷爷奶奶坟上烧纸,还带上水烟或工字卷烟,带上我哥哥和我。父亲跪地对着爷爷坟莹说,大,我带炜和雄,请您回家过年了。父亲还会在村南头渠岸边给我外婆和外爷爷烧纸。父亲说,淑芳和几个娃都好着呢!
   母亲在过年期间要走亲戚,父亲骑着自行车,有时我哥我大姐二姐跟着去,后来我让母亲抱在怀里一起去走亲戚。我过年走过的亲戚有姨妈家,在泾河吊庄;有我父亲的姑家,我叫姑婆家大里村;还有云阳焦家村的一大堆亲戚,父亲小时候一起跟着爷爷奶奶过年走亲戚。跟着父亲与母亲走得最多的亲戚是母亲的娘家三王村我妗妈家,还有雪河我舅爷家和我大舅我碎舅家。我几个姑家,我小时候都去过,长大后很少去了。
   我几个姑也来我家。我几个姑一见我父亲都亲切地称呼二哥。父亲专注地眼神望一望我几个姑姑,我妗妈和几个表哥表姐都来过我家。所以说,过年年味足,有内涵。母亲收拾好多桌好吃的,还有糖果。雪河我舅爷最爰来我家,最长时间来我家住一个月,骑着自行车来,又骑自行车回去。我大舅担心我舅爷,但又不好说。我舅爷一来,就喜欢与我玩,舅爷从小是在泾三高大户人家做经纪人的,见过世面和场面,懂得情面,人生通透和活泛,其实教会了我许多。我至今能回忆起舅爷一喝酒就叫我雄,雄的。他叫人很特别,是单字叫人,口声拖得悠长厚重,很亲切,令我难忘,过年的趣味在亲人们团聚。
   母亲回老家养老后,过年我都回老家过。后来到了泾河,我领全家三口都到父亲与母亲身边过年。回想过年,母亲操持的一桌桌饭菜,还有新年礼物,亲人们其乐融融在一起诉说国泰民安和风调雨顺,怎不能让人动情高歌一曲:人间烟火气,世上太平曲。母亲盼着轩轩来泾河大姐家过年,为过年准备了好长时间,煮炖好肉,炒几个菜,知道轩轩喜欢吃米,蒸一锅大米饭。各样水果摆得满满的,母亲养了好多花儿,四季绽放。
   再忆后来过年看春晚放烟花,后来不让放烟花了,再后来过年就平常许多。好吃的平时都在吃上,穿花衣的时代也不在了。过年就平静了许多,我心里默默地祈祷父亲与母亲身体健康,平安吉祥,过个好年。记得每到过年,我都给父亲沐浴一次,清水洗尘,希望父亲新年好运。母亲总盼着我能回家过年,也盼着哥哥姐姐们都来一起过个团圆年,一起看春晚,一起吃团圆年夜饭,还有那包好的大年初一的春饺。
  
   七、秦腔
   小时候,我在乡村长大,深深地被秦腔沉浸式熏染,在家里后园里搭台唱戏。不知秦腔是一个行当,不晓秦腔是一门艺术。
   母亲在我很小的时候,领我去云阳东街一亲戚家。是我母亲的姑家,主人就是泾阳剧团有了名的唱《下河东》的主角,叫陈仁义。我也是从此了解了秦腔脸谱,服饰和演员手里持的道具。
   再熟悉不过的是逢集,在大露天地里搭台唱戏的县剧团,一来乡村赶集唱几天戏。还有那时候流行的物资交流会,我跟随父母亲从泾阳到三原,每到一处,都是搭台唱戏的秦腔。从清晨到日暮,秦腔的开场到曲终人散,都留下了我对秦腔的最初记忆。
   一声吼来,一声紧密的锣鼓喧天响起,让我热血沸腾。秦人的艺术趣味在乡村热土上扎根,发芽,开花和结果。
   成长,好像又远离了秦腔的侵染,实则非也,我又一次被秦腔紧紧地抱裹着,越来越紧密。
   我到了一个地方,这里没有人不喜欢秦腔。一逢庙会,各地秦腔剧团蜂拥而至,缤纷多彩。这里是甘肃通渭。县上也有个秦剧团,而且我邻居李伯伯大女儿就在秦剧团工作。谁说这种耳闻目染来得更紧密。我能每天清晨听到练嗓音的清唱,这声音我曾经试图去模仿,但一直没有超越。
   再长大了一点,班里有同学喜欢秦腔,一有空闲就唱上一两句。我听得是那个投入。但总感觉喜欢而非爱上秦腔。也曾感受秦腔魅力,但深知离真爱秦腔遥远。
   大学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也有机会到更大的舞台观看秦腔,也在电视机广播里丰富着对秦腔的各种理解。后来,读了几本关于秦腔的文艺作品,认识了几位唱秦腔的名角,才知道自己已远离秦腔,而非真亲近。这样的感觉越来越强烈与清晰,我是秦腔门外汉,没入门。
   不过也不奇怪,只是喜欢。
   没有经过专业训练,只是个人业余爱好。没登台献丑,也算自知自明。总之,内敛而不是奔跑着秦腔。
   这一切,还源自于母亲特别喜欢秦腔。那时候,一台收音机里播出的秦腔片断伴随着我,还有灯下给我缝缝补补勤俭持家的母亲。
   母亲离我已两年有余,每每听到秦腔,我想起了母亲,母亲在秦腔的唱词里教会了我许许多多。
  
   八、母亲的泪
   母亲的泪花,一直萦绕在我心。母亲的苦难与不幸,将记忆中能够还原的诉说一番。
   母亲与父亲在甘肃通渭结婚。婚后母亲就回了老家云阳,住在老屋里。一大家子的院子,而这个院子分给父母亲的婚房是家里的一间厨房。我所说的老屋是现在我四爸的宅基地。还有另一个老屋,爷爷住着,与大伯在一起。爷爷住的老屋到了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就拆除了,因为老屋那一排排就几户人家。
   接下来是分家,母亲搬到了我们现在的屋子,厢房和门庭都是新盖的。哥哥和大姐是在老屋出生的,就是那一间厨房里,我和二姐在新房的厢房出生。由于农业合作社的劳动量,母亲无法照看哥哥和大姐,爷爷奶奶要照看的孙儿太多了。没有办法,与父亲商量后。母亲把哥哥与大姐送到外婆家,由外婆照看,直到哥哥与大姐上学才回了云阳。所以说,哥哥与大姐在东鸟三王村长大,与我舅家的几个表哥表姐熟悉。
   后来,父亲回了云阳当农民,母亲忍受着的与父亲的是来自相同的痛苦与磨难。拔乱反正,父亲平反复职,入党到后来的光荣退休。母亲都不离不弃父亲。在转户口时,母亲舍不得土地,说不转她的户口;父亲说,不行。我们全家都转了城镇户口,吃商品粮。我是计划生育超生的,村里就不给划地。等了好几年,才给了一块土地。母亲说,我在二三岁前是靠村里给我家猪划的几分自留地成长的。给我家养的几头猪划了块地,在我家宅基地后边。母亲把自留地都种了菜。
   母亲开始并不想再回甘肃,陕西老家做个小本生意是完全可以的,但是为了我们求学,为了这个家庭完整。母亲含泪远离故土西迁到了甘肃。我四爸在我们离开陕西后住到了我家。2011年,父亲与母亲回老家养老,四爸搬回了他家,就是老屋的地方。父亲最爱我四爸,弥留之际还叮嘱我与我哥要与四爸好好相处。父亲一有钱就照顾我四爸,说四爸体弱。
   母亲不忍心看着轩轩没人照看,忍着病痛照看轩轩,从轩轩出生到快上幼儿园,期间我岳母照看过一段时间,后来实在没办法就前后请了保姆照看。轩轩不到三岁,还不会自己吃饭就送到了幼儿园。母亲病好看来终南山看过几次轩轩,每次都是钱和吃食,不忘照顾好轩轩。有一次过年,我们全家回了甘肃通渭。在回陕西后,母亲让父亲和大姐又给我们送通渭猪肉。我当时心里不好受,冷天气。父亲和大姐将几十斤猪肉从甘肃背到陕西。而这之后,母亲和父亲都让给我们送通渭猪肉吃。父亲说,这猪肉好吃,是饲料喂大的。
   母亲为儿女操碎心,我却只能写下这一行行字。母亲在世时,严厉批评过我,让我不要随便写字,说烧脑。大脑不是自来水,一拧就来了。母亲离我而去,再没有人唠叨我,再没有人心疼我了。
  

共 9984 字 2 页 首页上一页12
转到
【编者按】怀念母亲,今年是母亲离开我们的第二年。文章分为八个部分进行细致描述,母亲为我们纳布鞋,一针一线都是包含着母爱的。孩子的我们跟着母亲浇地,原本是男人的事,可都是母亲在做。兰州碎姨,是母亲的亲妹妹,母亲对碎姨是一种亲情的爱的。捂梨儿,是母亲对我们儿时一种爱,在冬日暖阳里,还能吃到甜甜的梨儿,是带着母爱的。母亲没有上高中,但是她却将孩子的我们都送到社会锻炼与发展。但是因为时代的艰苦,母亲不得不放弃学业,但母亲精通珠算,除此还有农业上的,针线上的等等。过年时,一家人热闹的团聚,还为去世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烧纸。还有姑姑表哥表姐也都来我家过年,甭提有多热闹呢!秦腔,是母亲喜欢的戏曲,我也是深受母亲影响,也喜欢秦腔,更多的是有母亲的印记……文笔朴实,行文流畅,给我们呈现一个伟大的母亲形象,对于母亲的思念,依旧在心里回荡着,是经久不衰的。文章情感饱满,写下母亲生前的点点滴滴,品读佳作,问好老师,感谢来稿暗香!期待更多精彩呈现,推荐阅读!【编辑:易辞】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易辞        2023-12-12 15:40:53
  世界上有一本永远也写不完的书,那就是《母亲》。在文章当中,叙写着母亲曾经的点点滴滴,真情实感,品读学习,问好老师,期待更多精彩呈现!推荐阅读!
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