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务管理 回复本帖
林儿

林儿 探花

  • 220

    主题

  • 1300

    帖子

  • 15764

    积分

博识求笔走龙蛇—让文学创作上台阶

2015-07-26 21:00:27

个人江山:http://www.vsread.com/space/myspace-19102.html

个人简历:笔名,欣雨文萃;1989年参加省作家协会。从1981年在人民日报、香港文汇报、甘肃日报、兰州晚报、《甘肃文艺》《飞天》《阳关》《嘉峪关文艺》《散文》等报刊发表小说、散文、杂文、随笔、考据、丝路特写等约400万字。目前正修改长篇《缘》的三部曲(三个长篇)。

          博识求笔走龙蛇——让文学创作上台阶

              系统散文主编欣雨文萃(主讲)2015726

《博识求笔走龙蛇——让文学创作上台阶》这个题目有两层意思。博识,就是学识渊博,见多识广。宋·岳珂的《愧郯录·先庙后郊》说过:“折衷古今,以俟博识。”所以我提出博识,只有博识才能使得自己的笔墨周祥。题目的第二个意思就是作者能像龙一样腾飞在空中,不受大地上任何影响,俯视大地上的一切,写出来的文章才能不会直来直去,甚至苍白单薄、文随人后。而是像蛇的行走一样,曲曲弯弯,暗藏玄机,娓娓道来,曲笔生花。这样写出的文章才能读起来津津有味,闭卷而思,回味无穷,传扬面广。

“求笔走龙蛇”,引自中国古代小说《绿野仙踪》第二回,其中有词曰:“班杨雄略,李杜风华,听属求笔走龙蛇,无烦梦生花。”在这篇小说中,笔走龙蛇,本来是形容书法笔势的蜿蜒盘曲,文笔纵放,挥洒自如。我觉得用在形容文学创作上也很合于创作手法、立意、架构、手法和内涵上的多姿多彩、不拘一格。总有人问我:怎么写不出文章了?我说,一言难尽……上台阶是艰难的,要耐得住寂寞、沉得下心、思虑深远、守住良知。

一、耐得住寂寞

我经常在坊间游荡,但是总被一些似曾相识的内容和词语所困扰:无非开篇就是入夜、咖啡、香茶、美酒、卷烟、回忆、思念、圆月、花朵、风雨,大都是心情日记的面孔。而散文、小说,就是再加上恩怨情仇、“合情合理”的婚外情、下半身的细腻意淫,那个“他”或“她”的喜悦和悲哀甚至死亡,绵长的故事和字眼,于是,编织出几乎同样情感、同样恩怨,堆砌使用不同精致词语的小说、诗歌和散文来,有的作者几乎能写很多篇章改头换面的作品如同“连续剧”。这种作品没有太长的文字留香和存在寿命,写多了,自己也烦了,有雄心在文学道路上走下去又能取得成就的作者,就会觉得写不出东西了:所以那位作者问我“怎么写不出东西了?”我第一句回答是:“恭喜你,终于在阅历和经历中发现了自己的不足。”

现在从江山文学网数万名作者的各类作品看,除了心情日记类型需要提高之外,大部分作者的作品,有一定的品味和情趣,网站为这些文章披上红装,呼唤着入绝,在沾沾自得之时,打榜和好评纷纷而至,天花乱坠。但是私下里却是急于写出更好作品,却做不出好梦来了。

前几天,一位编辑和我聊天,说起了传统文化、传统文学创作这个话题,如何让作者们走出这个浮躁世界,也就是如何解决除了每个人那片自留地之外就写不出来的矛盾,如何改变这种万马齐喑的现状,问我能不能写一篇文章。当时我答应了,可是在认真打腹稿时,几乎崩溃了。因为,这个题目太大了,一篇写不完。再加上现在网络文学的异军突起,就是网络文学的创作,分析起来也得写好几篇。

就目前的网络文学而言,很是复杂。从写作的出发点或者说目的来讲,有自娱自乐的,有几年写不完一个长篇、五六百万字为的是点击率挣钱的,有孤芳自赏的,有爱好练笔的,还有一种是感情发泄的……等等。

当然,江山文学网也有相当数量的作者坚守着文学创作的阵地。网上文学从写作手法上或者取材上,既有很不错的美感和内涵的,有耐看好看爱看引人入胜的,也大量存在着意境模仿甚至生硬模仿而“互文”的,有闭门造车为了写作而写作的,有积累了丰富生活却写不出来面目苍白的,有结构混乱形式不恰当没有表达清楚的,也有把许多素材不顾主题一股脑的都写进去的。等等。但是既然上网,总是要给人看、要“见公婆”的,又都离不开艺术创作这个手工活,所以,究其原因,还是和创作理论和文学艺术规律以及美学、审美原则分不开的,急躁和焦躁占据着头脑,因此,传统文学艺术在这里,不免被青春撞了一下腰。

我觉得,要解决更上一层楼,要改变除了已发表的的文章模式就写不出来的问题,有必要养成耐得住寂寞的涵养。不要让总想天天发文的焦躁心、让挣个“精绝”的虚荣心冲淡了真正的文学创作。我对不止一位聊天的人说过,不要太计较精绝,那不能当饭吃。江山一个月五六千篇文章,一周才评六篇绝品,满打满算一个月才三十篇,名额有限,你的文章不见得不够绝。我就公开表态不要给我绝品,留下名额给大家吧。也不见得没有飘红的不是精品,读者心中自有一杆秤。为了这些而焦躁、不满、吵闹、争执,把写作的心思都搞乱了,所以,从自身做起,安静下来,在寂寞中成长才是成就作家之路,成就有成就的作家之路。就是加入了各级作家协会也需要寂寞安静,成就和精绝是看文章质量的,不是靠名头获得的。

其实,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我就是因为焦躁和虚荣心,拿出的文章比当时前几年已发表的文章逐渐单薄、苍白。省作协主席一针见血地告诉我:要耐的住寂寞!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正是文学艺术拨乱反正的时代,形成了“伤痕文学”和后来的“问题文学”潮流。问题文学,就是把社会上反面事件、负面消息、潮流导向做文章素材,大都是初学者的构思,延续到现在,江山文学网里还是不断出现,有的就是闭门造车,图解正文学。

我那时写了一些小说、剧本、散文、杂文、相声。短篇小说《在蔚蓝的天空》就是我的问题小说代表作,在省上得了奖,相声《生儿育女表》得了省级三等奖;《杂文:老调子该唱完了》登上了省级党报,《河西怀古》登载到省作协《飞天》杂志……由此,也带来了极左思潮歌德派对我的批判。省作协主席、副主席出面支持,说是保护作者,做我的介绍人加入了省作协。单位政委是延安座谈会的学员,也看好我的作品,说“只要不出现1955年的反右就不会收拾你。”

事情由此就来了,一个头衔压得我喘不过气来。单位里也都是到我是作家了,当然大气候让歌德派很快就失去了话语权。但是作家头衔、得奖荣誉、作协领导直接介绍入会,一片掌声,这也就潜在地影响了我,使得我背上了包袱,文章苍白了,天天愁容满面,搜肠刮肚,写不出东西了。这就和现在江山文学网的一些作者有了一定的成就,有了很多“精绝”,被一片叫好声包围着,却写不出东西了,焦躁心,虚荣心笼罩在头上一模一样。他们为了守住自己在江山的“威望”、保持发文量、留住粉丝,写不出来也“硬写”,结果质量下降,创作的手脚也乱了,头脑空空,强颜欢笑,这样下去,非葬送自己的文学梦,起码也延迟自己取得更大成就的路程。怎么办?耐得住寂寞是什么?如何耐得住寂寞?寂寞中做点什么?

记得还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末省作协在天水办的一次笔会上,省上的一位作协副主席、已故的著名作家曹杰老师说过一句话,到现在还记忆犹新:“只会写身边和自己的经历,认认真真的白描,外界一切请勿进来,如此下去文学的源泉早晚会干枯!”当时是在对我们这批改革开放走上文坛、进入文学殿堂的中青年文学爱好者说的。那年我五十出头,在文坛里算中青年作家,沾沾自喜。其实,这样短短的一句话,现在回过头品味一下,切中时弊——过去和现在都一样。现在江山文学网的初学者和小有成就者也大都在经历这个时期,自己的东西如生命的油灯耗尽,写不出东西来了,就是干枯了。不过,说深刻点,以我这过来人看,是自己肚子里的东西十几年、几十年藏着的经历、阅历还没有挖出来,不得法!

耐得住寂寞,首先是有一个决心,不被外界所惑,当然也不是不写东西了,后面会说这种状态下写什么。

重要的一点是要充电。走到了一定的阶段,总觉得跨不过某一个阶段的门槛时,这就是需要停笔充电。当然,充电可以象手机电池,先充两三个小时,等到下次又没电了——又一个门槛到来——再充五六个小时,不停地往复提高,必大有所获。

要想有所成就,就得有正确的和坚定的信念,做人如此,做文章也一样。文章天下难事,清代王国维说过: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他说第一种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就是写不出东西的时候;第二种境界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你不去历练、不去阅读、不去提炼、不去综合,就是丰衣足食,大腹便便。去掉这些“不”字,非丢掉几层皮方可;第三种是“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这就是一个自由身了,能在众多的人物、事件、故事、见闻中,只取需要的“这一个”,其他的下次再说。犹如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

其实可以充点电有了新能源就写一点东西,如此反复,养成习惯。写什么?我是有目的地为今后写文章弄点素材,从平时观察中寻找点材料,从这个心愿出发,有了目的也就会想出写作目标。

我在过去,通读《红楼梦》不知是多少次了。这次寂寞阶段通读和以往不同,但是这次却读懂了不少。一个是为了充电存心想得到点什么,一个是正值八十年代末《红楼梦》电视剧上演,晚报约我写点剧中人人物介绍,因为人们爱看《红楼梦》几乎空巷,却弄不清楚《红楼梦》里几百号人物,于是配合电视剧每天在晚报登一篇豆腐块。晚报老编辑说,人物介绍太简单了。这就逼着我除了人物介绍还写点人物随笔,隔三差五地一起登报。比如发在江山里的三篇就是旧文,为了让大家知道如何在寂寞时读名著,如何从中汲取营养,如何研究人物个性,弄其中一两段:

《摭谈红楼:晴雯的风流灵巧招人怨》。开篇就是引子,但是也包含了人物分析:“ 晴雯属于侍女,仅次于闺秀,又比婢女好听一些,地位也高雅一些。晴雯出身微贱,好像静静流淌的醴泉却没有源头,又好像荒山僻静之中的灵芝草却没有植根。从晴雯的高洁、鸳鸯的忠诚、紫鹃的义气、金钏儿的刚烈,百个男儿也难挑出一人。当然,红楼之中的其他侍女也都有可评可点之处,如香菱的勤学、侍书的有如绣橘的口才、平儿的权术、在闺阁之中也不可多得,但是终究有一些酸腐的味道。”

下面就写了对于静雯的人物性格和为人的认识,也是对于《红楼梦》中“金陵十二钗又副册”的理解,读《红》非弄清楚这个“金陵十二钗正册、副册、又副册”不可,那是曹雪芹的人物提纲,这样才能读懂《红楼梦》,才能有益于自己的文学创作上台阶。“风流灵巧招人怨”是“又副册”的第五句,文字的意思是:“美艳靓丽聪明伶俐总是招来嫉妒恨怨。”因为晴雯“心比天高”,“没有一点奴性。她不愿服侍宝玉洗澡,她也看不惯别人的鬼鬼祟祟,她如此珍爱自己清白的女儿身,使得说女儿像水一的宝玉对她另眼相看,由亲昵而升为心爱;宝玉挨打后,支走了袭人,却让晴雯送手绢;凡是宝玉和黛玉私下情的事情,都是秘密的由晴雯去办理,晴雯也深深理解宝黛的感情,话送物爽朗风趣。有些事情也只有晴雯敢做出来,比如撕扇子做千金一笑……”“又比如病中勇补孔雀裘、冬天的夜晚穿着单衣吓唬人……一个顽皮、灵巧、任性的形象确实赢得了许许多多读者的怜爱。晴雯在大观园中的所作所为是光明磊落的,她虽然和宝玉情投意合,但却不会象袭人那‘鬼鬼祟祟’的有肌肤之亲;虽然伊家境贫寒,却不会象别的小丫头那偷偷摸摸;她看不起那些狗杖人势欺负奴才的奴才……”

“ 我讨厌那些所谓的《红学》家们繁琐的索引和考据,倒是希望多有一些对《红楼梦》的文学艺术的分析,对书中表现出来繁多的、各色各类的生活景色、对表现得千姿百态的人物做些讨论,大抵才是有益的。哪怕也只用一个字的概括:如宝玉用‘情、痴、莽’;晴雯的‘勇、俏’;妙玉的‘孤’等等。”

下面这一段是在《摭谈红楼二:“红楼二尤”之尤三姐》文章里面的开场白。我写到“ 描写了尤三姐处于那种卑下地位,要反抗和反抗的手段,个性、出身、环境、不相信贞节观的本质,鲜明地跃然于纸上!当然,尤三姐又有她的另一面:追求光明和美好的生活,明明白白做人和当个好媳妇的愿望:

看,她对柳湘莲的一片痴情,“当她一旦看到了自己幸福的来临,就用整个生命去追求。”

这就是充电,又要认真地学习和认真的写出感知。实践证明,这对于我开始写长篇《缘》的三部曲有很多潜移默化的帮助。

耐得寂寞的时候,在学习知识、理论时,也就会带出一些激情,把一些肚子里深藏的东西往出挖。那时为了积存素材还写一些类似写作笔记的微型小说和散文。比如在江山发过我的旧文:《隐秘的心谷》文章的最后写下了这样的语句做为结束:

“ 回到开头《楔子》中的那句对妻子问话颤颤的应答,我忽然记起了一位忘年交的朋友发给我的短信:

有一种相遇叫艳美,酒醇香,心花飞;

有一种思念叫沉醉,夜失眠,饭无味;

有一种付出叫珍贵,雨无阻,风无畏;

有一种幸福叫面对,心相依,老无悔。

我略微作了修改,以适应我的思绪……

加上:

有一种相遇叫无意,会相忘,藏珍贵,

有一种生活叫回味,影相随,笔中汇http://www.vsread.com/article-153926.html

当然就是一种无意中的相遇,营造了气氛,描写了心态和人物。文字太长,不便引用太多,至于为什么题目叫做《隐秘的心谷》大家可以去看看,琢磨一下。所以,在耐住寂寞时,要为以后的创作留下笔墨,成为留住寂寞时的心绪和收获。这篇略加润笔也进入了我后来写的的长篇。

《进入文学殿堂的钥匙》,是在那次笔会后的二十年后掏出来的记忆,写出的感想,或许对于写不出什么和自以为作品已经很不错的人们有一点用处。其中有一段:

“开课,大家拿出笔记本瞪大眼睛洗耳恭听。曹老师眼光直直地看着坐在后边一点的几位,突然说:‘脸红什么?’大家不约而同地将眼光投向后边,想寻找红脸的人,探个究竟。曹老师又突然说:‘怎么又黄了?’威虎山座山雕的台词!大家似乎听出了挪揄,想笑不敢笑,调回过头来惊愕地看着老师。老师哈哈大笑,学着《智取威虎山》上的座山雕和杨子荣的做派、腔调:‘脸红什么?/精神焕发!/怎么又黄了?/防冷涂的蜡!’大家哈哈哄笑起来,形同喷饭,气氛活跃。然后他话锋一转,说:你们都是文学艺术战线上的新兵,不用瞪着我,真的。虽然你们在省市地县报刊上都发表过一些小豆腐块,实话说,你们还没有登上、走进文学殿堂!或者正在踏上第一个台阶。有的人,写了几篇豆腐块,就了不得了,在单位、在市县,名人了!你们还在门外边哪!不信么?”

“‘诶!又——脸红什么?’老师这次是对着顶棚在喊,没人向上看。

这次真的有人脸红了。反正我是红了。

我被震撼了。好像说的就是我。”

http://www.vsread.com/article-154718.html

耐住寂寞不是无所事事,除了读些中外名著,写一些豆腐块之外,就是大量的学习文学理论,同时记下启发出来的生活点滴。学习要坚持长时间和不间断,现在老朽七十有六还在不停地学习,对什么都有好奇心,就是去菜市场买菜,也看看老太太们讨价还价的表情和语言,在街上看到小恋人吵架、情人节学生卖玫瑰花……都能成篇。好奇心是找素材的一个好办法,哈哈,不然怎么有人会说我打字真快!

充电,包含了文学创作上的许多美学理论、现实主义文学、形式和结构、创作方法和手法、形象的表达、人物的描写、细节的必须和穿插、语言的沟通和用词遣句、人物和情节为什么服务……没有这些,就很难做好故事、情节、细节这个文章。学习理论是有志于文学创作的人必须懂得的,不是无用和可有可无。当然有些天才可以不学理论也可以成就作家梦,那是个例。这些知识大家可以看看我在散文交流群每天说的一些知识,那是我几十年的笔记,是江山文友琳璃收集整理的:《散主:【欣雨文萃】心血精髓篇》(http://www.vsread.com/bbs/topic-117-355890.html)

所以建议诸君放宽视野,多思多想,举一反三,留住好奇,学以致用,冲出寂寞。

二、沉得下心

那么,初次写作或者有了一定的好作品时,我们从美学里应该得到什么呢? 说到美学,好像很深奥,其实不然,理论上的美学,几天几夜也讲不完,写出来会是几百个页码的大块著作,而且涉及很广。说到深处,远,可以到秦汉、古代欧洲;人,可以从孔、孟、老、庄再跨海去找柏拉图、席勒。但是,做为文学创作又可以走近道,而且,必须去学习和研究。

文学艺术离不开美学,离不开美学的三大理论:美的研究、审美的研究、艺术的研究。很厚重吧?很深奥吧?不然。美这个东西,是人类搞出来的。如果地球没有我们这些有思想的人类,还只是大自然自己占领着地球这个世界,没有能做高等思维的高级动物,是无所谓美不美的,它们,只是活着。

其实,我们时时刻刻离不开美这个东西。

发现一个人长相自己喜欢或讨厌,看到别人穿了什么衣服,用了什么用品,做了什么美容……你就会分析美不美。当你发现别人美和不美与她的大包小包和衣服的式样颜色有很大关系,尤其和每一个人的个体条件有很大关系,你不会如法炮制,而且是根据自己的条件去学习、配饰。好了,你对美有研究,你会审美。

也有的人,看到人家买了一件大花的衣服,穿了一件横向线条明显的上装,或者红、粉等大色的裙子,人家穿着很美,于是,你偏要买来穿穿,可是,因为你有点个子矮、有点胖、有点肩膀宽……你穿上不好看,好像凤姐,就是不美,你不知道为什么。因为,你不懂得审美,只懂得赶时髦、随大流,没有创出“这一个”的你个人的风采。改革开放之初,港台影视流行高挑眉,那时,有些女士们疯狂仿造“修改”自己的眉毛,结果到了现在赶不上真正的美丽了,还是原装的或者清纯的好一些,也是因为没有审美观念。当然,这是形象地比喻美学研究和审美研究,通俗一些,不一定很恰如其分。

审美的观念不一样,得出的结论也不一样。同样的人物、事物、东西所在的客观环境不一样,其结论也不一样。比如对于凤姐,我就看不出那里美,可是却有很多疯狂的粉丝。比如,对于一些影视、文学作品,我看不美,档次低,庸俗,可是有人爱不释手,看或读得津津有味。这是说的第一种情况:审美观念不一样,得出的结论也不一样。

再比如,同样的人物、事物、东西在不同的时间、地点、环境,美不美,会有着不同的结论。巴黎圣母院的美人爱丝美拉达是公认的美人,可是对于相貌奇丑、身材高大、力大无比的男子卡西莫多因为他的为人、他的爱的执着和所作所为,爱丝美拉达潜在的意识里已经爱上了他。尽管女主人公没有表达,从雨果的描写中,是有这样的结局的。因为他美,是在人格、品德上的美。刻画他外表奇丑更衬托出了他的美,让我们读完这部小说或者看完这部电影后,并不觉得卡西莫多有多丑,而且是很美。为什么呢?

美学不是只为了找对象、选知己、买衣服、挑吃食。因为美学家康德连太太都没找到,你却不能说他不懂美学。

看影视、买艺术品、欣赏美术、读书写字,好坏都有一个标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标准。美学研究就是研究艺术和审美中的标准,也就是带有根本和普遍性的问题,是艺术研究中的哲学问题,或者叫做哲学中的艺术问题。

其实,看起来深奥,并不一定深奥。地球上处处有美、处处有美学。从有了人类,处处有艺术,也就有了审美。比如,最古老的石器、陶器,那是人类为了生活而创造的,那么为什么还那么好看?那些还处于原始状态的群落,也知道用树叶子遮身,知道打到了猎物集体跳舞,狂欢,为什么?其实,美和审美,早于哲学就出现在人类之中了。

人类有艺术性也就有了审美、有了美和美感的问题。可以说是抽象的,有了对照物体,也就不抽象了。因此,美总和丑联系在一起。因此,美学的研究一定意义上说是哲学层面的,审美的研究主要是心理层面的,艺术的研究主要是人性和社会层面的。

文学艺术的创作和品读,就都离不开懂得美学和审美,否则,写出来的作品不是苍白的,就是脱离生活被人们说不真实的。这就要求文艺、文学创作要懂得美学,要有很正确和很深刻的审美理念。

所以,谈美不美、看美不美、想到的美不美、写出来的美不美,有的叫做漂不漂亮,好看不好看,好玩不好玩,如果在美学和审美研究、艺术研究上做过功课,也还有一个心的灵性问题。如果把心的灵性提高一步,那就会产生很大的效果和收获。美学可以启迪智慧,但是,智慧的养成和增长还得靠自己。

那时,学到这里,我曾试着写一些抒情散文和简单的小说。这些旧文也在“我的江山”上存档了。比如《我好想天天看到你》。这是试图用学到的美学概念去写一个人的美,思考良久,不写其他,只说眼睛,是否能达到美感?能不能从眼睛的描写窥视全体?

几个片段:“ 难怪我的眼前总漂浮着一种完美的画面,不怎么会画画的我,突然在形神之中,聚集了众多美丽的元素,逐渐明朗,仿佛只挥动了闲闲的几笔,就把她的无穷乐趣和张合的眼神跃然于纸上……”

“ 她的眼睛在平时,仿佛是不会说话的那种。在静谧的一天又一天,那双眼睛,也是默默的倾诉、无声的顾盼;当有特别让人高兴、开心的事时,那双眼睛就会突然流光百转、顾盼神飞,像是要用这双眼睛对你,有如与人千言万语,并且热热闹闹地大呼大喊一顿的样子。这时,那眼角的浅浅的弧纹,眼睑举起的睫毛,都向上抬起来,虚线就不见了,继之而来的眸子里,似乎就是鸽子咯咯叫声或者海鸥翱翔在海上,预示眼眉就会展现出一条连绵不绝、亮色飘动的曲线。”

“那是一双丹凤和杏眼的混合。记得在醉意朦胧中,虽然露出了万种风情,但总不失高雅的情态。那自然、轻松的注视,使人会更加彻底地敞开心扉。绝对会使人把高雅的、优雅的、文雅的、典雅的意念,都毫无隐讳地表达。于是,两人的灵魂就又一次地受到洗礼和净化,这眼神闪动的一霎,一切就会得到更多的高尚和完美。”

“那是似乎带着歌声的眼睛。不经意的向你一盼,也许就是一首绝唱。或是无声的气息萦绕着你的全身,钻进了你的发丝间、飘荡在你的胸怀里,流淌着、灌注着你的每一条血管,洋溢在你的肺腑和心间。于是,你的眼睛也就受到了感染,在你的眼睛里也就歌声如缕、袅袅遥遥。”

http://www.vsread.com/article-132587.html

那时,读了一些美学论文,平时看到的事物跳了出来,当时写了《掌篇小说两则》,登在省作协《飞天》上。说的都是情感的故事,第一篇煽情手法,第二篇是用白描手法。时过二十多年,现在看不一定成熟,但是对于学习美学用于写作的办法,还是可以在这里分享的。第二篇更近乎于美学写作。“我的江山”入档了,可以选看。第一篇全文如后:

一,在雨中,添加剂是苦涩的

出门时,她觉得要下雨。他说,不会。

在终点站下了车,雨果然细蒙蒙的了。他说,还真的下起来了。她没有撑开伞。慢慢地走。脸,仰向了天空。雨丝,拂面而来,痒痒的,凉凉的。她的心砰地一动,雨丝竟与心上的弦合而为一了,微微的弦在跳动,好像在那遥远的天空……

她歪着头,向着他,刚要说什么,才发觉今天他穿得太少了。秋雨。一场秋雨一场寒。“嚓”,自动伞在她手中如那弦上发出的颤音,两节奏地张开了。给他、她,以及儿子创造了一个小天地。可是,又似乎不像。她,这样的觉得。

街市的远处,也那么朦朦胧胧。“真的”,她想。今天怎么这样的心情呵?是因为他,是他久不陪着上街了?一切都看不透。一切都那么使人心里痒痒的。有点神秘?不可言喻?

男女相携,相挎,拉着手,靠着肩,或者只相错四分之一步,让那突起的乳,在男人胳膊上一碰一撞……这些热恋时、蜜月时逛大街的情景,又涌上心头。她不由地低下头看看孩子,久久地久久地……两年了,似乎这些都一去不复返了。这些曾引起激情和快感的往事,仿佛只能是回忆了!

……只能是回忆了?不甘心。

上班、下班、做饭、陪孩子。这抚养孩子的一年多,开始,他还是忙前跑后,后来……慢慢的慢慢的,成了女子带儿守空房,男人找哥们儿搓麻、灌黄汤。“家庭,只剩下了淡淡的义务吗?”这是哪本杂志上说过的。她心头一震,他似乎也震了一下。她想着,手不由衷地把儿子搂得更紧。撑伞的臂膀有点酸。

也许,因为雨,也给他的额头敷了一份清凉剂,他向伞靠得更近了,更紧了。挤在这小天地里,他的手臂又一次搂到了他的腰际。

她感到了,歪头看看他。雨,仍然那么蒙蒙。她真感到他的情还在,这么地亲近自己。

“你今天怎么不说话啊?”他问,低头,轻轻的。

“你也是的……”她抿起嘴唇,语调有些颤抖。

不知是那异样的语调,还是那温驯的嘴唇点拨了他的心弦。也许,还因为有雨丝。瞬间,他说:“等等”,窜向了街的对面。

林儿

林儿 探花

  • 220

    主题

  • 1300

    帖子

  • 15764

    积分

2015-07-26 21:04:01

接上页:

美丑是可以转化的。审美有主观性的存在。这是应该注意的。所以,有志者一定要沉下心充电学习,沉下心过程中就有新的记忆出现。不要浪费了时光。

三、思虑深远

没有灵气是写不出好作品的。要写,只能是做作文,顶多是当做业余消遣。但是,要想成为作家,也不是没有了希望,因为,只要你用心。这其中就有关于对美学的修养,也就有了领略生活,发现事物,深刻体味,思虑深远的收获。

前几天,应友人聚会,几盘凉菜围着中央摆放着的一个拼盘,是卤水拼盘。过去,常出差,吃过的卤水拼盘有潮州味的,也有粤式。既然是拼盘,当然是由好几种食材做成。有的是禽类,如鹅胗、鹅肝、鹅掌、鹅翼。有的是猪或牛身上的内脏和头耳舌之类。一般都加上几片豆腐干、熟鸡蛋。颜色味道也不同。原因是各地各个酒店的卤汤做法不同,因而就会有红、黄、白等颜色和不同的做法与调料。

回来后,拜读一些散文,就忽然想起了才吃的卤水拼盘。想想,散文的做法,真有点像做卤水拼盘,准备食材、熬制卤水、加工浸泡、调制改刀,摆好上桌。

http://www.vsread.com/article-157613.html

有了许多材料,又比较琐碎,要想把这些材料做成一道大菜,首先得想好怎样做、成色如何。然后,把这些材料一样一样舖在案板上,一份份的梳理,同时熬制汤料,然后把收拾好的食材泡在汤里面入味,腌制好了,改刀、上盘,这才能端上桌。

做散文、写小说不正好一样吗

通观散文的内容分许多种,如人物散文、状物散文、游记散文、地志散文、抒情散文……

不论作那种散文,都离不开素材和谋篇、用词遣句。这就是拼盘端上桌前的过程,而且是很艰巨的过程。我想起了我那篇《过海去》的散文,也是旧文在“我的江山”,是上世纪九十年代末退休后一次旅行的观感,但是没有用一般的旅游散文架构去写,而是拉到了很远的年代。其实,那篇散文的素材都是是在四十多年间形成的。文章从小时候到北京北海,上世纪五十年代起在西北工作三十多年天天看到瀚海(戈壁滩的别名),直到改革开放去了海南看到了大海。当然,散散地提到了许多见过的海,把他们揉和到一起,是积累了对于大自然、对于各种氛围、以致社会思潮和人生现象的思考。成篇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正是思想活跃、社会变动,各种思潮和命运相继上演的年代。比如,里面对于“弄潮儿”浪尖的描写,就是在当时出现许多“大款”倒下,像是在浪头上如沉积泛起又沉没而引来的思考。下海,大海的行为,人世炎凉,都是隐含在那篇散文里的原意。

 http://www.vsread.com/article-134854.html

所以,一篇散文要写好,就要在写之前有了散文的“心”,也就是作意。再相求散文的体,也就是如何把这个散文的“心”尽情地表现出来的排列和方法。追求的就是细、真、清、准,追求的是让人读起来朗朗上口,不会被硬拼上去的漂亮词语读卡了壳。读后能百味杂陈或者引起良思。

想把作品写得动人,靠一大堆素材,靠东拼西凑的词语是不可能达到目的的。不热爱、不深知自己所要写的对象,不到非写不可的时候,那一定写不好。这就是不局限于单独的体会,要思虑深远的意思。

我在戈壁观瀚海,是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一直作为日记记在那里,因为没有刻意渲染和宣示思想的气候和实地,也就是没有到非写不可的时候。直到去海南,才想起了我的日记,想起了海,好几个海。没有写,还因为没有好的词汇,心里有什么话,弄不明白也就找不到该用的词汇,笔下也就说不出来。只有在看到那个南海时,尤其是漂在浪尖上的沉渣,就突然有了恰当的字眼。

散文就像戈壁滩上的沙砾,只能装在一个大口袋里,否则就拢不到一块,也提不起来。只有熬好了卤肉汤,把食材放在里面腌制,拿出来才有了味道。于是,写出来的散文就铿锵如诗,或者雄壮如歌;人物散文就如小说,比如我的《喝啤酒的老妪》。状物或者游记散文就像戏剧;明志的散文,也就光华四射。抒情的散文,也就成为一段愉悦小夜曲。这就是散文的笔调。我试着写过这些种类的散文和小说,觉得不写不知道,写过才懂得,才有了这点体会。

好的文章,它是朴素的,没有华而不实之词,耐人寻味;它可以是单纯的白描,是从复杂中探求出的单纯;敏锐的眼力,精准的洞察力,就会是看似平淡,实则是特别地绚烂,而且返璞归真。这是需要作者惨淡经营下能达到的硕果。是久经岁月磨练,忽然就有了新的意境、思想、情感,有了耐人寻味的作意,有了精心结构的严密,有了选词的精炼和恰到好处。生活中那触动心扉的激昂,欢乐,忧愁,深思,到了动情的时候,反复思索,就有了意境,就会想急于放手动笔肆意把蹦出来的词剪裁、布局、推敲,就成了心里跳出来的文章。而那种苦苦寻找什么华丽词语,迟迟想不起来或者去查字典才写出来的华丽,就如同那种把鹅的心肝胗掌全拿上来,有的白煮,有的酱腌,有的卤制,有的糖醋,各是各的味道,没有统一在一个汤汁里,拼盘端上去,顾客会毫不犹豫地退掉。

 我的长篇小说《缘》的三部曲,写一个大家族百年兴衰。文章要做到不露声色,也就得益于不停的看看杂书,记下素材,常常学些理论,试着写写短文。思虑深远,才能在环境不同写出不同风格的东西,才像“这一个”。

比如《缘(第一部凤凰的天缘)》的开篇是这样的味道:

 天,麻麻亮。北平城朝阳门内北小街汪芝麻胡同东口老城墙下就叫起了“送煤喽!”

“煤黑子来了!”于启序说了一句。

“这可好,孩子和煤黑子一起来了!我看一准是个小子,就叫老黑子吧”,老祖眯着眼说。

 东屋里正忙。真叫老祖说着了,于太太临盆,刚巧在这“煤黑子”的叫声中生了下来。老黑子就这么来到这世界上。你说不信吧,这老黑子的命还真有点那个猜不明白。”……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688c8b010009zw.html

这第一部第一章语境和气氛、细节和伏笔都隐藏着,是这样营造的。

而在《缘(第三部邂逅的情缘)》里,开篇大为不同,语言、设定环境和情节、伏笔都直截了当,人物也就到了老黑子这一代:

〖一,机缘〗

   居一切时不起妄念。于诸妄心亦不熄灭。

     住妄想境不加了知。于无了知不辩真实。

                                        —《圆觉经》

   于凤吾刚起床,冲好豆奶,拿起一块桃酥正要往嘴里送,慧济大师毫无声响地出现在大昊宾馆909房门,他轻吐一声“阿弥陀佛”,微微抬起那似笑未笑、探赜索隐的慧眼,还没有等于凤吾起身叫一声“大师”,慧济大师就出乎人意料地说了句“阿弥陀佛。你有佛缘。”事情就这么定了下来。老于真的有点疑惑,难道就这么简单?未退休前曾听别的单位出乎人们预想的提拔了一位处长,这人说,“那女人怎么当上了处级?”那个说:“考查十分钟就足够了。哈哈,哈哈……” 他这想法自有他的道理。两年前,当他“奔跑呼号、上窜下跳、孤家寡人、独往独来”,把投资十五亿元工程的前期工作完成,第二年就可开工时,局常委会内定他当“副总指挥”。

……想当初原单位局长不让他当副指的谈话,就这么两句:“你工作、能力都没说的,就是不合群。”老于自嘲地答道:“本人一不喝酒,二不划拳,三不下棋,四不赌钱,五不钓鱼,六不卡啦,七不按摩,八不桑拿,九不KOU女,十不藏娇,不合群?那个群?”就这样,退休吧。

……老于想,本来自己就戏称自己为“无尘居士”,如果再加上不杀生、不妄语……呵,自己是不是想出家?他眼观鼻、鼻向口、口问心,心无心。

……大师慧眼看着手中拿着点心半天不吃发楞的于凤吾,又说:“《金刚经》有‘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那有可得的心呐。你抓块点心又不吃,抓心,玩心,往事妄用心。我与你相见,就点一点你的心。明心见性,立地成佛吧。”

……他这时无意识地咬了一口桃酥,发觉失态就紧忙咽下去,端起豆奶润了一小口,含在口中。也是老于有灵性,他眼睛一亮,言下顿悟,这才咽下这口豆奶,不知怎么就说出了句机缘话,顿悟地说:“心中有‘我’,就是妄念呵。”

 ……不加思索地说:“摄动是禅禅是动,不禅不动即如如。”

   “是了,是了。既不求静,也不求动,坦坦然然,好,好。须知诸相皆非相,若住无余却有余。你来修庙,既空不空。阿弥陀佛。”

   老于也没回家打点行囊,跟着大师上了山。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688c8b010009zw.html

这个第三部开端,就是沉下心来,读百书,深谋划,不同于第一部的开端。不同的小说,要用不同的语言营造不同的意境,不能写出的小说都千篇一律的语言去叙述。

从沉得下心到思虑深远,平时从这方面写点短文,为自己的大计划服务,最后很多文章就能充汇到即将写的长篇里,改改素材和细节,得心应手。也有点大拼盘。比如第三部还在腹中的时候就先有了《错缘》(请见“我的江山”)这个短篇。那是我退休后到深圳山中庙宇体验生活一年得到的素材,用到了第三部里面。人物发展到一定时机,都会犹如“老于”的略微变化,时势造就人物,人物被社会异化。其中也就把世俗里的人物和庙宇里的风流和尚联系在一起,给社会打上时代的印记,第三部里面引出了一位叫做正法的和尚,以及“老于”与“不是情人节里的情人”邂逅及发展。当时,那位薛小妹情人节约会的就是正法和尚。什么是《错缘》,错缘因何而起?老于和陌生女士的邂逅,到投机的聊天,针对女士的名字,围绕情人节有关的话题,涉及到现代人的心态以及情感的取向,看似随意,却剖析了人们普遍存在的人生观。这样第三部开篇里对于“老于”的概括及后来的交叉描写“老于”任性、个性随着环境的变化,就把开篇在文章中的伏笔连接起来了。

四、守住良知

良知,是人的一种天赋的道德观念,孟子说过“不虑而知”;王阳明说“不假外求”,都是说的生而知之,也就是人类的良知,人之初性本善,是一种的优良之知。保持这种优雅的从容,秉性的坚守,才能努力发现到身边的真善美,才能用笔描绘生活的希望。

笔尖能养人也可能害人。现在有些人把歌颂真善美看做肤浅,说江山是歌颂派,把回避主旋律,描写、展示低俗看做时尚。很长一个时期以来,很多错误的理论操控着文艺、文学,有些人失去了作为一个作家的价值。比如什么“没有爱情的婚姻是不道德的”,比如“剧情需要就可以有裸和性”。其实,这是悖论。可是还是有很多人接受,去以这种理论为理论,大书特书婚外恋的合法甚至做低级趣味的暴露描写。完全不考虑对读者受众面的影响力,不考虑作品承载什么样的价值观与审美观。有责任感、使命感的人,就是应该理直气壮的用文艺形式推动社会进步,传播正能量,用经得起人民检验的文艺精品反映时代的发展变革。退一万步讲,除非你也想让你的子子孙孙吸毒、涉黄、暴力、寄生,否则,当你百年后,你的子子孙孙会怎样看待你的作品的品味?怎样理解你的公知、良知?怎样评价和继承你的思想层次与情趣品味?

说这话,不是不能描写假恶丑,上面说的是创作的前提,然后才能研究如何创作好的文艺作品。必须研究和懂得残缺之美和运用“留白“的艺术。

文学创作必须以近距离对生活正视。更需要对社会与人生众生态的提炼。尖刻、欲念和荒唐;自我、隔绝;对人生没有起迪,不去对生活根由探寻;不能对性格做深刻复杂的刻画和内心的揭示;人物没有个性的闪光和社会性的内质;让读者接受感官刺激,这样的作品实际上是以文学为幌子,作者也出卖了自己的灵魂。有良知的作家应该对观察和思考对象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喜怒哀乐,酸甜苦辣有深刻的体会和详尽的分析,用心去写作,用泪去染色,用血去养育,用生命去呼唤。对社会生活当中存在的不能令人满意的、腐败的、强横的、哀愁的现象描写和披露善意地批评和诠释,用形象化的文学呈现,才叫正文学,才不辱文学的使命,揭露丑恶也就是从一个“面”歌颂真善美,处理很困难,但是只要你的立意是鞭笞丑恶,就不会让自己的笔偏离方向,矛盾的两方面是要深刻经营的。

文学创作,文学的作用和意义是什么?笼统的说就是颂扬真善美,揭露批判假恶丑;揭露假恶丑是为了颂扬真善美,也就是说揭露假恶丑是为颂扬真善美服务的,如果写作不是为了这一目的,或者作品没有达到这一目的,那么作品就会变成庸俗、低俗,甚至恶俗,这样的作品是注定要死亡的。负面的不是不能写,要看为什么写?写什么?怎样写? 揭露不是暴露,描写不是自慰。

有的人问我:是不是只能歌颂?

我在改革开放之初在党报上一篇杂文就叫做《老调子该唱完了》

“老调子唱不完,国家就被唱完了,”记得是最后的一句话。

  文学作品写的是生活,不可能不触及社会方方面面。

  因此也有人在群里说过:江山歌颂派。

  错!

文学写什么,不是问题,但是怎样写?为什么写?达到什么社会效果?才是写人生、写喜怒哀乐的正途。用一句老话,就是你的出发点是什么?你是为了社会进步还是拆庙来了?文学作品写出来就是给人看的,你是不是在自我安慰、自我发泄,你的文字就有宣传作用,这是不以你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因此,站在什么样的位置、角度方位、在上在下,都影响了你的创作初衷。你可以写发展中的问题、不足、不如人意、甚至苦难。有了正确的写作目的和方向,就会在组合主题和立意上,有一个作家的良心,为了人生的、社会的进步,来诠释前进中的社会应赞美、应抛弃的方方面面,这样,文学就更具有了社会性。

写这类文章注意的是揭露丑恶,不能是暴露丑恶,不能无立场的欣赏丑恶。

揭露丑恶就是个从一个面歌颂真善美,处理很困难,但是只要你的立意是鞭笞丑恶,就不会让自己的笔偏离方向,矛盾的两方面是要深刻经营的。

但如果对最近中国社会巨大的、全方位的进步视而不见,依然把中国的社会描述的一团漆黑,毫无光亮,这也不是一个有良知的作家应该抱的态度。有时候批评一个社会需要胆量,赞美一个社会也需要胆量,这个胆量的背后就是良知,就是你的良心。”

江山文学网正在崛起,就像生机勃勃的小树,呈现出昂扬向上的群体优势。尽管还不是参天大树,但扎根生活的沃土,面向人民群众的写作状态,有用正文学引领人的灵魂走向真、善、美的责任意识,精品意识,秉承正文学的优秀品质,小树得到阳光雨露,就会茁壮成长。文艺界的又一个春天已经来临,我们的决不要辜负这大好春光,一定会成为提升文化软实力、传播正能量的生力军。 

(完)

欣雨主编讲得非常全面到位,对散文要求剖析深刻贴切,让大家开了眼界,谢谢老师!

上官欢儿

上官欢儿 探花

  • 717

    主题

  • 4633

    帖子

  • 12879

    积分

2015-07-26 21:12:54
老师辛苦了,万分感谢!
上官欢儿

上官欢儿 探花

  • 717

    主题

  • 4633

    帖子

  • 12879

    积分

2015-07-26 21:13:38
林儿姐辛苦了,抱抱^O^
老同学

老同学 举人

  • 30

    主题

  • 190

    帖子

  • 3041

    积分

2015-07-26 21:18:07
谢谢老师!辛苦了!向您致敬!珍藏了!
赵淑敏

赵淑敏 举人

  • 14

    主题

  • 270

    帖子

  • 3478

    积分

2015-07-26 21:18:17
师父的讲课让我学到了很多东西,师父辛苦了。
袁梦雪

袁梦雪 秀才

  • 20

    主题

  • 577

    帖子

  • 2471

    积分

2015-07-26 21:18:37
欣雨老师辛苦了,讲得真是精彩呈,听老师讲课,真是一种别样的享受,不仅让人大开眼界,而且受益匪浅,悦愉了身心,陶冶了情操。老师人文俱佳,德艺双馨,有您,文学幸甚!问好!祝福老师幸福快乐!夏怡!!
赵淑敏

赵淑敏 举人

  • 14

    主题

  • 270

    帖子

  • 3478

    积分

2015-07-26 21:19:57
感谢林校长给我们这些文学爱好者提供这样的学习机会。林儿姐姐辛苦了。
湖北武戈

湖北武戈 进士

  • 55

    主题

  • 2067

    帖子

  • 10570

    积分

2015-07-26 21:26:12
欣雨老师的讲座被我收藏了,还想品读几遍、
葵花

葵花 布衣

  • 2

    主题

  • 27

    帖子

  • 102

    积分

2015-07-26 22:16:16

我先确确实实的吓了一跳,被帅气的老师镇住了

再次被镇住是因为这一段话:“因为写出来的文学作品是要给人看的,是会影响社会的,这是文学艺术的社会性决定了的,因此必须在美和审美这个问题上有一个社会底线。然后才去解决艺术和情感的关系。起码你老了的时候孩子孙子读你的文章、你的遗产不会看轻你,不会想你怎么是这样一个龌龊的人。”

金玉良言,如雷贯耳,警醒混沌,指明人生!!!

谢谢楼主,谢谢欣雨文萃老师。感恩,祝好!

油菜花香

油菜花香 布衣

  • 4

    主题

  • 33

    帖子

  • 330

    积分

2015-07-26 22:27:17
欣雨老师讲解全面,分析到位,所谈道的是我们在写作中方方面面的难题。可以说这一课,对我们这样的写作爱好者而言,受益非浅。对于我这样爱好长篇创作者来说,感恩相遇各位前辈!感谢林儿校长给了我这个学习的机会,感谢欣雨老师独道的讲解,期待学习!
江凤鸣

江凤鸣 探花

  • 274

    主题

  • 3963

    帖子

  • 16378

    积分

2015-07-26 22:58:57
非常精彩,非常生动,这是我到江山听到的最为理性与最具文采的一堂课。深受启发。问好文萃老师。
古渡

古渡 进士

  • 330

    主题

  • 3114

    帖子

  • 7278

    积分

2015-07-27 06:05:13
昨晚萌芽栏目开会,没能细听,今早拜读讲稿,感觉受益良多,辛苦文萃老哥了,十分感谢。
瞄准基线

瞄准基线 布衣

  • 0

    主题

  • 11

    帖子

  • 215

    积分

2015-07-27 09:09:37
先生作品值得收藏,大师的作品慢慢品鉴,学习吧!
杨钟雄

杨钟雄 进士

  • 103

    主题

  • 1764

    帖子

  • 7548

    积分

2015-07-27 13:52:36

一下子吃不消,要慢慢咀嚼,慢慢消化,相信绝对是受益的。

问候欣老,辛苦了,祝福安好。

你猜

你猜 进士

  • 489

    主题

  • 2090

    帖子

  • 6478

    积分

2015-07-27 16:29:11
很精彩,受益匪浅,欣赏了。
断肠崖居士

断肠崖居士 榜眼

  • 66

    主题

  • 3246

    帖子

  • 43722

    积分

2015-07-27 17:24:40
收藏了老兄讲稿,长达一万五千字,真是呕心沥血备课了啊!向老哥哥学习、致敬!
秋林

秋林 举人

  • 20

    主题

  • 61

    帖子

  • 3357

    积分

2015-07-27 18:19:12
讲得深刻,针对性强,大大受益。
欣雨文萃

欣雨文萃 进士

  • 134

    主题

  • 702

    帖子

  • 10295

    积分

2015-07-27 19:32:59
谢谢 诸位光临寒舍,所言领受了,和大家一起把江山的作品水平搞上去!
妙琴

妙琴 秀才

  • 2

    主题

  • 381

    帖子

  • 1020

    积分

2015-07-28 07:59:31
欣雨老师好样的!学习了,受益匪浅,慢慢消化!敬茶!您在甘肃工作过吗?
春雨阳光

春雨阳光 探花

  • 36

    主题

  • 813

    帖子

  • 22350

    积分

2015-07-28 14:38:11
整个人类世界,每一个领域 的拔尖者都是“小”,众多的是“大”。所以,如果我们没有作为一个行业的普通者的心理准备,我们就没有耐心在这个领域干下去。欣雨老人家这篇讲稿,反复提到的三个方面,就是让我们学会在领域的大众群体中安心干下去,安心干了,能不能成为“尖”中的“小”,也无所谓了。如果我们写作就想着像那个别大家大腕一样,一夜之间成大名,成大富,得大奖,我们可能很快就会从写作这个领域中走丢了。谢谢老人家,辛苦了!
共2页 12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