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东篱采菊 >> 短篇 >> 江山征文 >> 【江山·根与魂】【东篱】重温学徒时光(散文)

精品 【江山·根与魂】【东篱】重温学徒时光(散文)


作者:郑德友 秀才,1264.8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964发表时间:2024-07-05 05:41:57


   常听到人们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人生是一次现场直播。我深以为然。我们走过的每一个侧影,每一页足迹,都被岁月的摄像机收进时光胶片,存入记忆的仓库中……今天,匆匆掠过似水流年洇过的印记,我把目光停滞在一段影像中,很久,很久……
   那段影像,记录了我早年木工学徒的时光。
   五十年前的一天,当我怀揣一份憧憬,走进一家木工工场时,眼前呈现的情景,霎时让心壁挂满惊奇——
   在巨大的轰鸣声里,我目睹了一棵树木,在这里改头换面,重获新生的全过程。一条上下舞动似白练的带子锯,将一段硕大的原木分解时,如刀切豆腐般轻松,随意;一块嶙峋、粗糙的木板,在刨床上“摩挲”之后,光滑如砥。眼前的情景,让我对木工有了朦胧的意念和认知。
   不知道这个从远古走来的行当,最初的生产形态是不是就是这样。可以肯定的是,这个从有巢氏时期就产生的产业,当初脱不了原始的状态。人类在刚刚脱离钻木取火,以木为薪的时期,忽然发现,原来木材还有着更宽泛的用途!于是,想象就像插上了翅膀,由开始的模仿鸟类构木为巢,发展到对木材的开发与利用。据《考工记》所记述的,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当时官宣的手工业工种规范以及制造工艺来看,作为六大工种的木工已名列其中。彼时起,社会的大舞台上,便有了木工的一席之地。
   我走在工场里。从机床的合奏轰鸣区,(这里是木工备料区)踱到锛凿斧锯交响区(木工作业区)。骤然逆转的咚咚敲击声,嚓嚓地锯木响,一下把我心底那些跟木工有关的记忆唤醒——村里有人盖新房的时候,便是木瓦工合作的开始。瓦工的瓦刀上下翻飞,搭积木一样,把一块块砖石拼成了一堵墙;这边,两个木匠用一把长锯,跟一块架好的圆木“纠缠不清”,在喳喳的声响中,锯条缓缓地行进在木料体内……那边好几个木匠在简陋的木凳上,刨着长长的木框。那雪白的刨花从刨膛上纷飞似白花,引得我和同伴几欲上前去摘……
   我定了定神,把思绪收回。目光环视着面前宽敞的工场:两排整齐的工作台,分列在车间的两侧;台前的木工们,或刨着木板,或组装木具,正在用手中的工具,奏响一曲铿锵的交响呢。
   此时,我有些陶醉了!那支特殊的旋律让我内心开始激荡……于是,便决心跟着这旋律,去往远方……
  
   二
   高中毕业后,命运把我抛向工厂,又鬼使神差地选择了木工。在这个历史悠久的行业里,两年的学徒生涯,让我这个木工小白,从最初的不知锯刨如何使用,不懂榫卯怎样结合,到学徒期满后,能熟练掌握一点木工技巧,独立制作一些木器具,也算学有所获。并且,随着时间的浸润,我又熟知了木工行业的前世今生。
   木工离不开木字。木,工匠用于加工的原料,来自于树木。而做好木工,首先要学会识别木材。我国林木种类多达上千种,木工常用的木料也有几十种。每种木料又因其结构特性不同,使用上也各有千秋。总的来说,木材从品种上划分为三类:松木,软杂和硬杂。常见的松木有:红松,落叶松,油松和白松等;软杂有柳木,椴木,杨木;硬杂木有水曲柳,榆木,柞木等。一般来说,松木的木质性能较稳定,适合制作门窗,木样,木模型等。而杂木类其性能较活跃,按我师傅的说法叫“性”大。这在起初引起过我的猜测:难道被砍下的木材还有生命吗?不然怎么还会使性子?自然,随着时间推移,我已知道了这个词的内涵。
   开始,因为在木材性能上的不重视,我在工作中屡出纰漏。一次,给生产车间维修木门,换掉一个损蚀的门边和下称。结果没过半个月,使用单位就找上门来,说门关不上了。经查,问题出在更换时所用的杨木。这种木料本来性大,再加上车间里空气潮湿,新修的门子便很快走形,膨胀,不能正常开关。家里的房门容易淋雨,我在门前做了一个雨搭。因为找不到合适的木料,就用两条柳木楞代替。结果雨季未到,雨撘已弯得七拧八歪……这些教训对我的触动很大,让我领悟到了因“性”用材的意义。犹如洞开了一扇窗户,让我触类旁通。后来进入管理岗位,我应用此原理,采取因人就岗,注意发挥每个员工的能量和特性。他们各显身手,扬其所长,使本单位的工作得以有序展开。
   我在了解木材特性的同时,那些五花八门的木工工具,也让我眼界大开。锛凿斧锯,只是对木工工具的总称,实际操作中,根据实际需求,可是五花八门。比如凿子,按规格有三分凿,四分凿,五分凿;锯可分为大锯,二锯,小刹锯,手锯线锯等。这些锯中,各有专门用途。如线锯,是裁割弧形木料的;二锯通常是开榫用的。事实上,刨子的种类更多,用得更普遍:大刨,二刨,镜刨,滚刨……别小看这些工具,在行业里流传的一句话叫“三分手艺,七分家具”(工具,意为家伙什)。这些工具齐奏,宛如一支乐队。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弹奏着不同的音符。无数工具的合奏,就形成了那支令我着迷的木工交响曲,而指挥这支声震古今交响队的,正是木工的祖师爷鲁班!
   鲁班,名公输班,战国时期鲁国人。他的一颗与生俱来的匠心,让木工这一职业,在众多的工匠中迅速崛起,确立了自己的重要位置。他的聪明才智,也让人类所挖掘的林木,有了更宽广的应用走向。此外,他对木工工具的发明和创造,使他无愧于木工鼻祖的封号。他发明的曲尺,墨斗,刨和锯等工具,一直沿用至今。有关他的传说令人惊奇:“削竹木以为鹊,成而飞之,三日不下。”小学课本上,有一则讲述他发明锯的趣闻,至今仍然记忆深刻。讲的是他去山中砍柴,被一种齿状野草划破了手掌,看着手上被割开的口子,反倒引起了他的奇想。于是,在对这枚野草反复端详后,锯子,这个破解木材的重要工具,在他的手中诞生了!
   看来,这是个激发想象和创造力的工种,难怪连今天的政治家李瑞环,在他年轻时候,就以敢想敢干而成为这个行列里的佼佼者。他创造出用计算取代木工放大样的“木工简易计算法”,曾风靡一时。它使木工的制作效率更精进一步。
   诚然,木工也是充满魅力的工种,不然的话,连明朝的熹宗皇帝,宁可舍弃江山,而津津乐道于木匠的制作。按说熹宗皇帝朱由校,当时面临着外有金兵侵扰,内有明末起义,国难当头的局面,他应效法先贤,励精图治,以国家利益为重。然而,他却耽于木器,岂不荒诞误国?看看历史上的有趣记载,不免令人陷入沉思:他自幼,颇具木匠天分,技巧娴熟。非一般能工巧匠所及。“斧斤之属,皆躬自操之,虽巧匠不能过焉”。(《先拨志》载)一直觉得,这位皇帝爷是站错了位置,若是在木工的行当里,说不定会成为祖师爷第二呢。历史真是阴差阳错啊!我不禁狐疑,他是受到了上天的愚弄吗?
  
   三
   两年学徒,我在这个行当里,掌握了木器加工的一些基本技法,也知晓了木工的一些规矩。
   “万物莫不有规矩”,这是古人说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句却是我的师傅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我师傅姓杨,年过五旬,面容黝黑,不苟言笑。他平时里话语很少,做起事来却一板一眼,丝毫不含糊。刚开始的时候,我和他在一起,真有几分拘谨和不适应,也曾出现过好几次尴尬。那一次,和他一起组装一扇门。他把铆眼对好,抹上胶水,吩咐我来组装。我便顺手抓起工作台上师傅的斧子,却被他严辞喝止。说“斧不乱拿,尺不乱跨,这是规矩。去拿自己的斧子”。我遭此严尅,甚为不爽。但过后经了解,确有此行规。
   “长木匠,短铁匠”。这句流行于行内的话,其实也是木工的又一条规矩。我因一件事而熟知了它。事情的起因是:有一次杨师傅叫我给五件窗扇下料,还没有截断两根窗边,就被拿着盒尺丈量的师傅制止。原来是我下的料没留余量。是刚好的窗边尺寸。他就告诉了我这句话。以后,我慢慢体会到这个规矩的重要。木料要有可加工的余量,否则很有可能废掉。这个规矩,在我以后的工作中,有了举一反三的提示效果:做计划要留有余地,这样方能游刃有余。这成为一条行之有效,符合客观规律的工作方法。
   杨师傅每天早来晚走,他也不允许我有任何迟到早退的情况。说这是规矩,一个工人是必须做到的。
   有一次,我随师傅去生产车间配合垫车——就是给新安装机床的车脚垫木垫,找水平。车间里温度很高,师傅用镜刨刨着木垫,那汗水已从脸上淌了下来。我就想替换他一下。可他却说,这活太细,多刨一下,兴许木垫就废了。他让我先看着。我只好退于一旁,打打下手。车床安装完毕,时间已过了下班时间两个小时。师傅见我情绪郁闷,便说:“咱们的职责,是保证生产车间的正常运行,这也是一条规矩,没有讨价的理由。”
   规矩,我从师傅的话中,已然掂出它的分量。我从规矩的滋养中得以成长。
   我们的人生,又岂能少了规矩?
   记忆的摄像机里,记录着儿时的影像,那是父亲给我们立下的规矩:见到长辈要有礼貌,打招呼;饭桌上要等长辈先上桌;吃饭时不要多说话,不要把筷子伸向碗碟的另一侧……当时我觉得,这是父亲在给我们身上套枷锁。长大投身社会时,我才觉察到良好的习惯,对一个人的成长是何其重要!这哪里是戴枷锁,分明是在给我们保驾护航!
  
   四
   做一名合格的木工,除了掌握一些基本技法,懂得木工的规矩,还要有严谨的匠心和理念,这是学徒生活给我的另一个重要启示。
   一个技术精湛的木工,加工出的木器,除了表面光滑,平整,缝隙均匀有致,卯榫一定是要严丝合缝的。
   所谓卯榫,是木器中结构的主要方式。两个构件采用凹凸结合,榫头卯眼,相互契合,其实是体现了古人高度智慧和玄机的。两者相融,恰如一阴一阳,互补共生。又如太极的阴阳两极,体现着古人天人合一,虚实相生的哲学理念。
   前人不仅对木器的结构方式有着独到的理念,在制作实践上,也是达到登峰造极的程度。在游览古建筑时,我曾留心观察:有些木梁及木制品的结构,确出一流工匠之手;硕大的木构件的结合处,竟不差分毫,天衣无缝。简直巧夺天工!
   我在开始制作卯榫时,可是颇费了心思。卯榫的结合常常非松即紧,结构后的部位有时缝隙过大。怎么办?在师父的指导下,我才慢慢摸出一点门道:开榫的线里线外,都影响到结构的松紧;而木料的方正与否,也关系着结合后卯间的缝隙。
   “材料必须方正,下面的步骤才能规矩。这就好比一个人,本性不错,知情达理,又能自我克制,他做出的事情一定是周到,圆满的。”师傅如是说。我体味到一种专注与求精,对一个木工的重要。便开始了在活儿上的“斤斤计较”。靠了一种严谨,两年学徒期满后,我以理论和操作的双优成绩,顺利晋级。
   严谨,帮助我在技术上得以提升,也成为我以后工作的一个信条。
   我走上管理岗位后,工作属性发生了转变。我负责的部门,是企业中一个土木维修的科室,看似并不重要,却与生产车间息息相关。厂房修葺,门窗维修,屋顶防水,车间内木器具的维修,以及全厂各个部门的基本建筑及设施的修理,完善,尽在我们科室筹划和实施中。头绪纷繁,任务紧张,为保证服务好一线生产,我与班子成员细细规划,制定了以服务企业生产为主线,安排本部门的工作。根据季节变化,预先布置车间的屋顶的维修,以免影响生产。另外,为了全面掌握本科室的工程质量,除有专人监督外,还定期走访车间及使用部门,获取对方的意见。严谨的工作作风,排除了很多工作中的隐患,使我部门的工作,始终在一种平稳的状态下向前推进。
   两年的学徒生活,在人一生的旅途中,只是很短的一段距离。社会发展的脚步,却是一日千里,飞速向前!再看今天的木器业,早已今非昔比。我当年所学的技术,有很多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被高速发展的机械化替代。传统工具,如刨子铲子墨斗,已在悄然隐匿着踪影……开隼机的准确度越来越高,逐渐在向数字化靠拢。我们正在享受着现代化带给我们的方便和快捷。
   但我依然留恋,那两年的学徒生活,给我带来的收获,令我回味;一曲铿锵交响,丰盈了我生命的旋律,也成为留在心底的美妙绝响……
  
   原创首发江山文学
  

共 4718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流年似水,记忆的仓库里总有难忘的时光,当学徒就是。二年的学徒生涯,我不仅学到了技术,更学会了如何做人。木工这个行当,源远流长,萌芽于有巢氏,成熟于春秋战国时期,赫赫有名的鲁班被尊为祖师爷。木工活,既是技术,又是艺术,充满魅力,有人爱之迷之。明朝的熹宗皇帝朱由校,可谓典型。为了干木工活,竟然置国家安危于不顾。学艺,贵在由此及彼,举一反三,不停留于表面现象。某些看似互不相干的事物,实则是异曲同工,原理相通。如,木材种类繁多,性状不同,什么材质派什么用场,人亦然。因人就岗,扬其所长,避其所短,是工作得以有序展开的前提和保证。要干好工作,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创新上下功夫,让工作更上层楼。这方面的代表人物有发明多种工具的鲁班,创造出用计算取代木工放大样的”木工简易计算法”的李瑞环。无规矩不成方圆。跟着师傅学艺,我懂得了干活要讲规矩。做人,何尝不是如此?规矩就是良好的习惯,自我约束,对一个人的成长极其重要。想起儿时父亲给我立下的规矩,不是戴枷锁,是为我保驾护航。就像材料方正,有利于进行下面的步骤。人方正,才能在社会上立足。除了掌握基本技能,懂得规矩,还要善于学习。每逢外出,凡是有古建筑的地方,我都会仔细观察,悉心揣摩,常有所得。严谨,好学,精益求精,是一名合格的木工所必备的。有言,世事洞明皆学问。譬如,木工活里的卯与榫,是两个构件的凹凸结合,体现了古人天人合一,虚实相生的哲学理念。很多看似深奥的东西,其实就在寻常的事物里,只要你愿意探究。凡事都有它的内在规律。掌握规律,合理安排,做事做计划留有余地,往往比较顺利。短短二年的学徒生涯,让我获益匪浅,丰盈了我生命的旋律,也成为留在心底的美妙绝响。本文语言生动,布局严密,笔法灵活,上下纵横几千年,木屑飞溅天地宽。如围炉品茗,娓娓道来,倍感亲切,有周作人《乌篷船》的趣味。在叙事的同时,阐述了深刻的哲理,给人以启迪,满满的正能量。好文,力荐赏读。【东篱编辑:南沙潮】【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407060017】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南沙潮        2024-07-05 05:52:58
  剪裁得当,布局合理,引经据典,纵横捭阖,很有味道。尤其是,对寻常的事物进行深度挖掘,增加了内涵,使得作品厚实,耐咀嚼。推荐赏读。
回复1 楼        文友:郑德友        2024-07-05 07:39:54
  读南沙潮老师,精编美评,甚为欣喜!老师的诠释深入,妙语天成,把握得当,小文为之增色,问候老师,辛苦了!编语不乏溢美之词,权当鼓励。相逢东篱,感恩缘分!祝老师夏安愉快,体健笔丰!
2 楼        文友:滴善斋        2024-07-05 06:58:24
  这篇关于学徒生涯的文章,实在精彩!作者带领我们走进木工这一古老行当。从源远流长的历史,到其中蕴含的为人处世哲理,让人沉醉其中。作者叙事有条不紊,从学艺的技巧,到做人的规矩,再到对规律的把握,无一不让我们感受到其深刻的思考。文中列举的诸多事例,如熹宗皇帝、鲁班、李瑞环等,增添了文章的趣味性和说服力。文字语言生动形象,如“木屑飞溅天地宽”,让人眼前浮现出木工劳作的画面。这种将哲理融入寻常故事的写法,正如围炉品茗,温暖而亲切,发人深省,值得细细品味。祝郑老师夏安!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名师指路,经师易得,人师难求。
回复2 楼        文友:郑德友        2024-07-05 07:43:26
  感谢善斋老师百忙中关注美评!老师游走于山水间,还不忘社团工作,辛苦了!一段学徒生活,想来记忆深刻,做些整理,随成拙文。老师年轻有为,才华横溢,游记文章,自成一家。令人钦佩!祝夏日安好,旅途愉快!
3 楼        文友:枫桦        2024-07-05 08:36:22
  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门道,各个门道又有自己的技巧。木工的学习是非常不易的,做到精巧难上加难。老师的这篇回忆文章,不由地让人想起了曾经的岁月,学得一门手艺,真的不容易!拜读老师的好文!
回复3 楼        文友:郑德友        2024-07-05 10:14:51
  感谢枫桦老师美评!感谢一直以来的支持鼓励!我记得老师是在林业工作的吧?说起来,也离不开木字。非常赞同老师的说法,做一个好木工确实不易,需要多少年的积累。我也只是皮毛。借题发挥。遥祝夏祺。
4 楼        文友:韩格拉图        2024-07-05 08:51:48
  我在农村的时候,认识几个木工,我自己的叔叔就是木工之一,现在还能想起来,他们耳朵上夹着一只铅笔的样子。木工,是贫困年代的重要谋生手段,很受人青睐。大学毕业后,我在木材厂工作了三年多,与木材加工打过交道,对木工有些了解。做一个好木工,不容易,实际要熟练掌握老师文中所述的一些技巧,做到炉火纯青的地步时,靠的不是尺子,而是眼睛,是多年积累的经验,说木工是“老中医”也不为过。当然,无论做什么,包括木工,前提是要如何做人,这也是老师文中一直描写的暗线,因此使文章内容厚重丰盈。经历就是财富,如果没做过木工,这样的好文是万万写不出来的。拜读学习老师佳作,祝体健,笔丰!
带着影子散步。
回复4 楼        文友:郑德友        2024-07-05 10:19:52
  感谢韩老师一如既往的关注和美评!我是在小文里,截取了这个行业的几个典型材料来写,其实木工领域还有很多的横断面可关注,限于篇幅,我没有拉长,也许以后还会续篇。承蒙老师谬赞。文尚肤浅,仍需努力。顺祝夏琪。
5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4-07-05 09:11:35
  读后,我深感惭愧了。我在高中时,加入的是木工组。那时学工学农,每个学生都要选择一项参与,每周有两个工作日,还有集体参加农场劳动。我是受了一个同学的影响加入木工组,他家是祖传的木匠世家。我的作品就是一只凳子,一张饭桌。凳子是斜腿的,这个是个功夫活,感觉还满意。但与郑老师的木工水平比,不在一个层次上,特别佩服。文章写出了木工的精神,这种精神,不仅仅是精益求精的手艺和规矩,更有人生的感悟。吹拉弹唱,对多数人而言,只是一种娱乐,真正的旋律就是生活就是工作。文章对木工事,做了深入而生动的描写,非常精彩。容我再度,收其精华。怀才抱器拜读,谨祝郑老师创作快乐!
怀才抱器
回复5 楼        文友:郑德友        2024-07-05 10:25:06
  感谢怀才老师百忙中关注美评!老师过誉。一次学徒生涯,深感终身受益。说实话,那个过程很劳累,经常在上班后。就进入车间,忙碌起来一整天。下班才走出大门。但同时也很充实,有了技术层面,而让劳动加进了内容,就不是简单机械的了。其实就是一种工匠精神——追求卓越,追求精湛。本想以此立意,但切入点没有找好,只好另辟蹊径。感谢老师一直以来的指导与厚爱!祝体健,夏安。
6 楼        文友:佳华        2024-07-05 10:22:00
  木工,一个寻常可见的行业,但我们却知之甚少。跟着老师的文字,走进木作,学习了很多知识,领悟了很多道理。拜读学习,祝老师夏安!
回复6 楼        文友:郑德友        2024-07-05 10:31:20
  佳华老师好,感谢关注美评!这个行业虽寻常,但要真悟透,干好。有很长的路要走。追求技术的精湛,并不寻常。祝老师夏日愉快。
7 楼        文友:诚本真        2024-07-05 19:40:07
  老师经历丰富,心灵手巧,内心聪慧,还会做木匠活儿,老师沉稳干练,博学多才,这都是从您的文章中感受到的,您是一个坚强的,情感丰富的人,拜读佳作!问候老师!
回复7 楼        文友:郑德友        2024-07-05 20:35:39
  本真老师晚上好,!感谢您百忙中关注美评!溢美之词,实不敢当!只是比老师多走了一些路,蹉跎时光而已。老师的文章读感很好,情感丰富,表达细腻,向老师学习!祝夏祺!
8 楼        文友:红花草        2024-07-05 21:41:59
  行行皆学问,都是相互关联,可以由此及彼老师从木工想到工作种种和人生的旅途,文章的意义就大了,内涵就深了,老师的文章很有特色有哲理,也有很强的感染力。拜读佳作,祝老师开心快乐每一天!
回复8 楼        文友:郑德友        2024-07-06 19:50:01
  红花老师,有点事,回复晚了抱歉!非常感谢老师一直以来的鼓励支持!祝愉快!
9 楼        文友:吴孟友        2024-07-06 18:26:33
  郑老师还学过徒,做过木工,而且还懂得木工技术和艺术,人生经历太丰富了。引经据典,知识全面,好文拜读学习,问好老师,祝郑老师夏日安康!
回复9 楼        文友:郑德友        2024-07-06 19:54:23
  吴老师,非常抱歉!有点事,回复晚了,见谅!感谢老师一直以来的鼓励和支持!放假了,老师该轻松一下了!祝夏日愉快!
共 9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