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山·根与魂】【东篱】重温学徒时光(散文)
一
常听到人们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人生是一次现场直播。我深以为然。我们走过的每一个侧影,每一页足迹,都被岁月的摄像机收进时光胶片,存入记忆的仓库中……今天,匆匆掠过似水流年洇过的印记,我把目光停滞在一段影像中,很久,很久……
那段影像,记录了我早年木工学徒的时光。
五十年前的一天,当我怀揣一份憧憬,走进一家木工工场时,眼前呈现的情景,霎时让心壁挂满惊奇——
在巨大的轰鸣声里,我目睹了一棵树木,在这里改头换面,重获新生的全过程。一条上下舞动似白练的带子锯,将一段硕大的原木分解时,如刀切豆腐般轻松,随意;一块嶙峋、粗糙的木板,在刨床上“摩挲”之后,光滑如砥。眼前的情景,让我对木工有了朦胧的意念和认知。
不知道这个从远古走来的行当,最初的生产形态是不是就是这样。可以肯定的是,这个从有巢氏时期就产生的产业,当初脱不了原始的状态。人类在刚刚脱离钻木取火,以木为薪的时期,忽然发现,原来木材还有着更宽泛的用途!于是,想象就像插上了翅膀,由开始的模仿鸟类构木为巢,发展到对木材的开发与利用。据《考工记》所记述的,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当时官宣的手工业工种规范以及制造工艺来看,作为六大工种的木工已名列其中。彼时起,社会的大舞台上,便有了木工的一席之地。
我走在工场里。从机床的合奏轰鸣区,(这里是木工备料区)踱到锛凿斧锯交响区(木工作业区)。骤然逆转的咚咚敲击声,嚓嚓地锯木响,一下把我心底那些跟木工有关的记忆唤醒——村里有人盖新房的时候,便是木瓦工合作的开始。瓦工的瓦刀上下翻飞,搭积木一样,把一块块砖石拼成了一堵墙;这边,两个木匠用一把长锯,跟一块架好的圆木“纠缠不清”,在喳喳的声响中,锯条缓缓地行进在木料体内……那边好几个木匠在简陋的木凳上,刨着长长的木框。那雪白的刨花从刨膛上纷飞似白花,引得我和同伴几欲上前去摘……
我定了定神,把思绪收回。目光环视着面前宽敞的工场:两排整齐的工作台,分列在车间的两侧;台前的木工们,或刨着木板,或组装木具,正在用手中的工具,奏响一曲铿锵的交响呢。
此时,我有些陶醉了!那支特殊的旋律让我内心开始激荡……于是,便决心跟着这旋律,去往远方……
二
高中毕业后,命运把我抛向工厂,又鬼使神差地选择了木工。在这个历史悠久的行业里,两年的学徒生涯,让我这个木工小白,从最初的不知锯刨如何使用,不懂榫卯怎样结合,到学徒期满后,能熟练掌握一点木工技巧,独立制作一些木器具,也算学有所获。并且,随着时间的浸润,我又熟知了木工行业的前世今生。
木工离不开木字。木,工匠用于加工的原料,来自于树木。而做好木工,首先要学会识别木材。我国林木种类多达上千种,木工常用的木料也有几十种。每种木料又因其结构特性不同,使用上也各有千秋。总的来说,木材从品种上划分为三类:松木,软杂和硬杂。常见的松木有:红松,落叶松,油松和白松等;软杂有柳木,椴木,杨木;硬杂木有水曲柳,榆木,柞木等。一般来说,松木的木质性能较稳定,适合制作门窗,木样,木模型等。而杂木类其性能较活跃,按我师傅的说法叫“性”大。这在起初引起过我的猜测:难道被砍下的木材还有生命吗?不然怎么还会使性子?自然,随着时间推移,我已知道了这个词的内涵。
开始,因为在木材性能上的不重视,我在工作中屡出纰漏。一次,给生产车间维修木门,换掉一个损蚀的门边和下称。结果没过半个月,使用单位就找上门来,说门关不上了。经查,问题出在更换时所用的杨木。这种木料本来性大,再加上车间里空气潮湿,新修的门子便很快走形,膨胀,不能正常开关。家里的房门容易淋雨,我在门前做了一个雨搭。因为找不到合适的木料,就用两条柳木楞代替。结果雨季未到,雨撘已弯得七拧八歪……这些教训对我的触动很大,让我领悟到了因“性”用材的意义。犹如洞开了一扇窗户,让我触类旁通。后来进入管理岗位,我应用此原理,采取因人就岗,注意发挥每个员工的能量和特性。他们各显身手,扬其所长,使本单位的工作得以有序展开。
我在了解木材特性的同时,那些五花八门的木工工具,也让我眼界大开。锛凿斧锯,只是对木工工具的总称,实际操作中,根据实际需求,可是五花八门。比如凿子,按规格有三分凿,四分凿,五分凿;锯可分为大锯,二锯,小刹锯,手锯线锯等。这些锯中,各有专门用途。如线锯,是裁割弧形木料的;二锯通常是开榫用的。事实上,刨子的种类更多,用得更普遍:大刨,二刨,镜刨,滚刨……别小看这些工具,在行业里流传的一句话叫“三分手艺,七分家具”(工具,意为家伙什)。这些工具齐奏,宛如一支乐队。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弹奏着不同的音符。无数工具的合奏,就形成了那支令我着迷的木工交响曲,而指挥这支声震古今交响队的,正是木工的祖师爷鲁班!
鲁班,名公输班,战国时期鲁国人。他的一颗与生俱来的匠心,让木工这一职业,在众多的工匠中迅速崛起,确立了自己的重要位置。他的聪明才智,也让人类所挖掘的林木,有了更宽广的应用走向。此外,他对木工工具的发明和创造,使他无愧于木工鼻祖的封号。他发明的曲尺,墨斗,刨和锯等工具,一直沿用至今。有关他的传说令人惊奇:“削竹木以为鹊,成而飞之,三日不下。”小学课本上,有一则讲述他发明锯的趣闻,至今仍然记忆深刻。讲的是他去山中砍柴,被一种齿状野草划破了手掌,看着手上被割开的口子,反倒引起了他的奇想。于是,在对这枚野草反复端详后,锯子,这个破解木材的重要工具,在他的手中诞生了!
看来,这是个激发想象和创造力的工种,难怪连今天的政治家李瑞环,在他年轻时候,就以敢想敢干而成为这个行列里的佼佼者。他创造出用计算取代木工放大样的“木工简易计算法”,曾风靡一时。它使木工的制作效率更精进一步。
诚然,木工也是充满魅力的工种,不然的话,连明朝的熹宗皇帝,宁可舍弃江山,而津津乐道于木匠的制作。按说熹宗皇帝朱由校,当时面临着外有金兵侵扰,内有明末起义,国难当头的局面,他应效法先贤,励精图治,以国家利益为重。然而,他却耽于木器,岂不荒诞误国?看看历史上的有趣记载,不免令人陷入沉思:他自幼,颇具木匠天分,技巧娴熟。非一般能工巧匠所及。“斧斤之属,皆躬自操之,虽巧匠不能过焉”。(《先拨志》载)一直觉得,这位皇帝爷是站错了位置,若是在木工的行当里,说不定会成为祖师爷第二呢。历史真是阴差阳错啊!我不禁狐疑,他是受到了上天的愚弄吗?
三
两年学徒,我在这个行当里,掌握了木器加工的一些基本技法,也知晓了木工的一些规矩。
“万物莫不有规矩”,这是古人说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句却是我的师傅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我师傅姓杨,年过五旬,面容黝黑,不苟言笑。他平时里话语很少,做起事来却一板一眼,丝毫不含糊。刚开始的时候,我和他在一起,真有几分拘谨和不适应,也曾出现过好几次尴尬。那一次,和他一起组装一扇门。他把铆眼对好,抹上胶水,吩咐我来组装。我便顺手抓起工作台上师傅的斧子,却被他严辞喝止。说“斧不乱拿,尺不乱跨,这是规矩。去拿自己的斧子”。我遭此严尅,甚为不爽。但过后经了解,确有此行规。
“长木匠,短铁匠”。这句流行于行内的话,其实也是木工的又一条规矩。我因一件事而熟知了它。事情的起因是:有一次杨师傅叫我给五件窗扇下料,还没有截断两根窗边,就被拿着盒尺丈量的师傅制止。原来是我下的料没留余量。是刚好的窗边尺寸。他就告诉了我这句话。以后,我慢慢体会到这个规矩的重要。木料要有可加工的余量,否则很有可能废掉。这个规矩,在我以后的工作中,有了举一反三的提示效果:做计划要留有余地,这样方能游刃有余。这成为一条行之有效,符合客观规律的工作方法。
杨师傅每天早来晚走,他也不允许我有任何迟到早退的情况。说这是规矩,一个工人是必须做到的。
有一次,我随师傅去生产车间配合垫车——就是给新安装机床的车脚垫木垫,找水平。车间里温度很高,师傅用镜刨刨着木垫,那汗水已从脸上淌了下来。我就想替换他一下。可他却说,这活太细,多刨一下,兴许木垫就废了。他让我先看着。我只好退于一旁,打打下手。车床安装完毕,时间已过了下班时间两个小时。师傅见我情绪郁闷,便说:“咱们的职责,是保证生产车间的正常运行,这也是一条规矩,没有讨价的理由。”
规矩,我从师傅的话中,已然掂出它的分量。我从规矩的滋养中得以成长。
我们的人生,又岂能少了规矩?
记忆的摄像机里,记录着儿时的影像,那是父亲给我们立下的规矩:见到长辈要有礼貌,打招呼;饭桌上要等长辈先上桌;吃饭时不要多说话,不要把筷子伸向碗碟的另一侧……当时我觉得,这是父亲在给我们身上套枷锁。长大投身社会时,我才觉察到良好的习惯,对一个人的成长是何其重要!这哪里是戴枷锁,分明是在给我们保驾护航!
四
做一名合格的木工,除了掌握一些基本技法,懂得木工的规矩,还要有严谨的匠心和理念,这是学徒生活给我的另一个重要启示。
一个技术精湛的木工,加工出的木器,除了表面光滑,平整,缝隙均匀有致,卯榫一定是要严丝合缝的。
所谓卯榫,是木器中结构的主要方式。两个构件采用凹凸结合,榫头卯眼,相互契合,其实是体现了古人高度智慧和玄机的。两者相融,恰如一阴一阳,互补共生。又如太极的阴阳两极,体现着古人天人合一,虚实相生的哲学理念。
前人不仅对木器的结构方式有着独到的理念,在制作实践上,也是达到登峰造极的程度。在游览古建筑时,我曾留心观察:有些木梁及木制品的结构,确出一流工匠之手;硕大的木构件的结合处,竟不差分毫,天衣无缝。简直巧夺天工!
我在开始制作卯榫时,可是颇费了心思。卯榫的结合常常非松即紧,结构后的部位有时缝隙过大。怎么办?在师父的指导下,我才慢慢摸出一点门道:开榫的线里线外,都影响到结构的松紧;而木料的方正与否,也关系着结合后卯间的缝隙。
“材料必须方正,下面的步骤才能规矩。这就好比一个人,本性不错,知情达理,又能自我克制,他做出的事情一定是周到,圆满的。”师傅如是说。我体味到一种专注与求精,对一个木工的重要。便开始了在活儿上的“斤斤计较”。靠了一种严谨,两年学徒期满后,我以理论和操作的双优成绩,顺利晋级。
严谨,帮助我在技术上得以提升,也成为我以后工作的一个信条。
我走上管理岗位后,工作属性发生了转变。我负责的部门,是企业中一个土木维修的科室,看似并不重要,却与生产车间息息相关。厂房修葺,门窗维修,屋顶防水,车间内木器具的维修,以及全厂各个部门的基本建筑及设施的修理,完善,尽在我们科室筹划和实施中。头绪纷繁,任务紧张,为保证服务好一线生产,我与班子成员细细规划,制定了以服务企业生产为主线,安排本部门的工作。根据季节变化,预先布置车间的屋顶的维修,以免影响生产。另外,为了全面掌握本科室的工程质量,除有专人监督外,还定期走访车间及使用部门,获取对方的意见。严谨的工作作风,排除了很多工作中的隐患,使我部门的工作,始终在一种平稳的状态下向前推进。
两年的学徒生活,在人一生的旅途中,只是很短的一段距离。社会发展的脚步,却是一日千里,飞速向前!再看今天的木器业,早已今非昔比。我当年所学的技术,有很多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被高速发展的机械化替代。传统工具,如刨子铲子墨斗,已在悄然隐匿着踪影……开隼机的准确度越来越高,逐渐在向数字化靠拢。我们正在享受着现代化带给我们的方便和快捷。
但我依然留恋,那两年的学徒生活,给我带来的收获,令我回味;一曲铿锵交响,丰盈了我生命的旋律,也成为留在心底的美妙绝响……
原创首发江山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