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山·根与魂】【东篱】凝于盆中的艺术(散文)
一
今年5月1日,我与盆景发烧友30余人,兴致勃勃地去了一趟上海植物园。入园后,我们哪儿都没去逛,而是直奔园内的“盆景园”。上海植物园,我曾经来过多次,但其中的盆景园仅参观过一次,还是在1996年初涉盆景时。这次主要是听说盆景园,比过去有了较大扩建与改善,且展出的优秀盆景数量,更是增加到数千盆,于是想一饱眼福,并且从中能学到更多的盆景技艺。
果不其然,参观中,我们了解到,盆景园扩建后,其占地面积达到了4公顷,是目前国内最大的国家级盆景园。整个盆景园,由序景区、汇萃苑、群芳苑、凌朴园、四季园、创意区、山石盆景区和上海海派盆景博物馆组成,布局比以往也有了崭新的变化。无论是序景区里的各类大型盆景,还是博物馆内的各种微型盆景,其千姿百态的景色、精湛的艺术,都给我们留下了极其美好的印象。我们群里有一位绰号叫“老法师”的人,玩盆景40多年,曾经获得过区市盆景业余组比赛第2第3名,赞扬声听多了,自以为了不起,于是飘飘然、膨胀起来,处处以大师自居。这次参观盆景园后,给了他很大的震动,连叹自己是小巫见大巫,他在盆景园的留言薄上写道:山外有山楼外楼,无名之辈争上游。其醒悟惭愧之心,一目了然。
说起盆景,它历来是我国传统的园林艺术之一,历史悠久,渊源流长。据园林专家考证,它可追溯到一千八百年前的六朝,起源于唐代,发展于宋朝,兴盛于明清。1972年在陕西乾陵发掘出土的、唐代章怀太子墓甬道路壁画上,有两个手持盆栽的仕女,一个双手托置黄色浅盆,里面有几块小石,石头上附生两株小树,另一个手持莲瓣形盘盂,盘中小树上还结满了红绿两色的果实,它就是我国盆景艺术起初的雏形。之所以说盆景起源于唐朝,是因为那时候,封建统治各阶层闲情逸致,贪图享乐,大肆修造园林,搜集奇花异木,用于点缀亭台轩榭。然而,参天大树与鲜艳花卉,只能适合露天种植,不能移植盆中,所以,统治者为了尽情欣赏生态自然之美,又改变方式,命园林花匠们将其中自己喜欢的植物,统统移植于盆钵之中,从而弄成高不过尺的盆栽,布置在厅堂走廊,或陈设于明窗净几之上。
到了宋朝,盆景艺术的发展,又进了一步。譬如诗人陆游,曾经为自己种植的菖蒲作诗:“雁山菖蒲昆山石,陈叟持来慰幽寂。寸根蹙密九节瘦,一拳突兀千金直……”这首诗,不仅说明宋朝时玩盆景之物已经盛行,而且又多了用石头作为盆栽的衬托。
直到明清时期,以上这些盆景品种,已不能满足人们的胃口,花匠们又逐渐开发出梅兰菊竹等新的盆景品种,这些品种不仅将大自然景象,精妙地浓缩在这小小的天地之中,而且更高程度地陶冶了人们的情趣。
历史上,盆景艺术和其他传统文化一样,随国家的兴盛衰败而起伏。战争年代,人们食不果腹,衣不遮体,盆景艺术又从何谈起?所以,唯有和平年代,人们安居乐业,盆景艺术才能体现它的价值。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给盆景艺术的弘扬与发展增添了活力,喜欢盆景艺术的人越来越多,因此,各地方的盆景协会,如雨后春笋般地冒出来,并且出现了一大批盆景艺术大师,譬如:汪彝鼎、赵庆泉、徐晓白、韦群杰等等。与此同时,盆景的出口量也逐年增加,中国古朴典雅的盆景,深受各国人民的喜爱,与此同时,中国和不少国家,在盆景艺术的研究与交流,也多了起来。
二
盆景艺术,是以花草树石,经过刻意加工制成的。制作时,在盆罐之内制成多姿多态的造型,使其具有刚柔相济、神韵兼备的神态,含蓄的艺术境界,把大自然的风景浓缩成寸,成为咫尺天涯妙趣横生的艺术品。
在这树木和奇石两种盆景之间,我比较喜欢树木盆景,因为树木盆景,不仅有生命,而且技艺价值更高。从艺术造型来看,树木盆景大致可分为大型、中型、小型与微型。盆景的造型,一般分为:直干式、斜干式、悬崖式、蟠龙式、卧干式、一本多干式、垂枝式、连根式、枯干式、附石式、水栽式、露根式、丛林式等。如果再按盆景艺术的八大流派区分,主要有:岭南派、扬派、苏派、川派、海派、浙派、徽派和通派,每一个流派,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
在这八大流派里,岭南派最崇尚自然,它是以自然界的树木形态为师,杜绝人工雕饰,让自然美成为盆景艺术的特点。岭南盆景既要求树木形似,又要求在整体布局上有诗情画意。譬如:雄浑嶙峋、盘根错节的桩头与树干节,则将它塑造成大树型,或者古榕树型,头根流畅、树干不正的,则将它塑造成斜树型等等。总之,岭南盆景艺术,是让每棵树木根据自身的特点,“量体裁衣”,使它们都有自己的个性,从而达到自然美与艺术美两者之间的完美结合。
其次,扬派盆景,则是八大流派盆景艺术的另一种奇葩,它曾经被国家批准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扬派盆景艺术,集“诗书画技”为一体,堪称传统盆景艺术的代表作。它那“清秀、古雅、飘逸、写意”的风格,和“一寸三弯”的剪扎技术,至今仍是它区别于其他盆景的最显著特征。也正因为如此,我对扬派盆景格外喜爱,倒不因它是我家乡的东西,却缘于它那美丽的“云片”艺术,深深吸引了我。它那平整的枝片,酷似天空中片片云彩,层次分明,令人赏心悦目。在扬州园林,一件“云片”式盆景,往往要经过几年的反复修剪和蟠扎,甚至几十年才能制作完成。
除此之外,海派盆景,也是八大优秀传统艺术之一。海派盆景,是以上海命名的盆景艺术,它包含文学与美学,并集植物培植学、植物形态学等于一体。海派盆景的造型特点是形式自由,不拘格律,讲究自然入画,精巧雄健。采用金属丝缠绕干、枝后进行弯曲造型、剪扎并施等手法,是海派盆景最主要的特点。
诚然,无论这派那派,盆景艺术都是以盆为纸,以树或石为笔,生动地描绘出一幅幅自然画卷。它们或盘曲如龙,或挺拔如松,或悬如瀑布,形态各异,美不胜收。它们是大自然的一首首诗词,在方寸之间浓缩了岁月与风霜,诠释着生命的厚度与硬度。
三
我与盆景艺术结缘,还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在这之前,我对盆景艺术一窍不通,是一个典型的“门外汉”。曾经和很多养花人一样,我只知道用泥瓦盆或器皿,种植一些诸如吊兰、月季、六月雪之类的花卉,放在窗台上屋顶上自我欣赏。由于种植的花草太多,占地不少,以至于常常被家人抱怨,而我却乐此不疲。直到有一天,我家来了一位老街坊的邻居黄叔,才使我从单一的花卉种植,转移到盆景艺术的学习上来。
我记得,那天黄叔来我家串门,见我在家种植了不少花草,先是与我寒暄了几句,随后坦言,说我花草种得太多太杂了,既占地方又不上档次,还不如玩一些精品的盆景,省事省力又有艺术。他说花卉不在多,在于精,建议我有空时去他家看看,他家里培植着不少盆景,到时候,也可以送我一盆。黄叔这番话,说得我心里痒痒的,忍不住好奇,于是就利用周日休息去了他家一趟,想看看他究竟多少精品盆景?
黄叔住在眉州路上的一幢两层楼的民宅里,那天上午到他家时,只见他正在楼上的花台前,摆弄着几件盆景之类的东西。所谓花台,即在两楼的窗外置一块板,上面放些盆景,让花卉充分沐浴阳光和雨水。黄叔的这只花架上,摆放着好多盆微型盆景,大的只有巴掌这么大,小的仅拇指那么粗。出于好奇,我凑近一看,原来是罗汉松、五针松和杜鹃,还有几棵盆景我不认识。这些盆景,有的用高脚紫砂盆种着,有的用矮脚或平圆紫砂盆种着,每棵的树干或斜或卧或垂,姿态都非常优美。我小心翼翼地捧起其中一棵米叶罗汉松,反复欣赏着。黄叔见我爱不释手,笑笑说:怎样,喜欢吗?喜欢就拿回去。我急忙摇摇手:不不!我拿回去也种不好,说不定会养死的。我说的是实话,因为我虽未种植过米叶罗汉松,但熟悉它的习性,深知它是个很难伺候的植物。
黄叔见我没肯要,也不勉强,又从从窗外的屋顶上拿了一盆、正开着红花的铁杆海棠给我,说:要不你拿这盆吧?虽说它是直杆的,没有啥造型,但你拿回去后,先修剪,然后用粗些的铁丝蟠扎一下,定型后就漂亮了。
铁杆海棠是一个管理很粗放的木本花卉,但问题是我根本不懂修剪蟠扎,拿回去也没用,所以就婉拒了。黄叔见我没肯要,立刻明白过来,笑笑说:不好意思,我把这茬给忘了。这样吧!我教你一些简单的修剪蟠扎技术,你回去试试看,弄死了也没关系。说着,他找来一根较粗的铁丝,又从外面找来一根树枝,并且将所有的工具拿了出来。就这样,在黄叔一遍又一遍的指导下,我对蟠扎技术有了初步的认识,回家后,就对那棵海棠花动起手术来。根据黄叔的指点,我先剪掉它的枝枝蔓蔓,然后在它直杆的三分之一处,用锯子小心翼翼地锯出一个个深深的凹槽,弯曲固定,最后再用较粗的铁丝,在需要的枝干上蟠扎成型。就这样,铁杆海棠盆景给我弄成了。虽然水平不怎么样,但毕竟是自己第一件作品,所以,我在平时的后期管理上特别小心,从而使它陪伴我至今32年。
四
自从拥有第一件盆景作品后,我自以为掌握了盆景的诀窍,于是,又陆续从花卉市场购买了红梅、五针松、金弹子等花卉品种,并且逐一将它们修剪蟠扎成各种造型。可是没过多久,这些盆景竟然像得了瘟病一样,全都慢慢地枯死。我一下子懵了,不知道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于是拿着枯死的五针松金弹子等植物,上门请教黄叔,他笑笑说,你这主要是犯了急躁主义和经验主义。你以为五针松金弹子和海棠一样很容易修剪蟠扎?大错特错!花卉的品种不一样,它们的修剪蟠扎时期就不一样。就拿五针松来说,它的修剪蟠扎时期是秋后,你在夏天就动它,它不死才怪呢!修剪蟠扎如同给病人动手术,不仅要掌握它的习性,而且要慎重再慎重,没把握,宁可不要修剪蟠扎。黄叔见我很沮丧,又安慰我说,吃一堑长一智,就权当交学费吧!学哪样技术不要交学费的?
正当我对盆景制作迷失方向时,1995年7月的一天,我在新民晚报上看见一条消息,说上海园林学校面向社会,准备开办一期盆景制作学习班,初级中级各半年,每周三次,每晚上3节课。我顿时兴奋起来,于是马上去电咨询了详细的招生情况。尽管园林学校离我工作的单位较远,去一趟不易,学费也不便宜,但为了系统地懂得一些盆景艺术,这一切都不在话下。
来报名学习的人很多,校方最初只打算开一个班,没想到一下子来了90多人,不得不又增加了一个班。学员以中青年男性为主,我本以为都是花卉盆景爱好者,可了解下来,爱好者寥寥无几,却都是下岗职工,他们奔着学一门技艺,重新就业目的来的。后来结业后的情况也表明,这批下岗的学员,经过一年时间的初中级盆景艺术学习和考核,不少人被园艺公司录用,即使没被录用的人,也都自己开了个小店,从事着有关花卉盆景方面的职业。
五
那年,给我们上课的,前后一共有5位老师。由于教材一时没跟上,刚开始我们上课,全凭自己用小本子记。起初,学员们都以为老师会直接讲授盆景艺术,没想到,老师给我们讲授的,却是一些与盆景艺术无关的东西,譬如:植物的识别与习性、植物的土壤与施肥、植物的药物使用等等,光是植物的识别与习性,就讲了18节课。不少学员听得都不耐烦了,以为老师是在糊弄人,纷纷嚷着要退学费。后来,在校方的再三解释下,学员们才明白老师的良苦用心,原来老师们所讲的内容,都是为后面讲授盆景艺术课打基础的,老师说,如果你们没掌握植物的基础原理,急于求成,就如同拔苗助长,将来在实际工作中会吃亏的,即使你现在会制做盆景了,不懂植物学,到时候也只是表面光鲜,持久不了。后来的结业考试,以及参加市园艺考证,也证明了老师所说,凡是轻视基础理论知识的学员,结业考试与市里考证,都没通过。
假如说学习理论知识,是掌握盆景艺术的必要手段,那么,实践活动是掌握盆景艺术最根本的途径。在为期一年的学习中,我们一共参加了16次实践活动,这些实践活动是利用周日上午,在园林学校里的实践基地进行。实践基地很大,除了操作教室外,还有很多大棚,每个大棚里种栽着不同品种的花卉。每一次实践活动,老师都要拿来很多花卉小苗、培养土,以及各样工具,每位学员发一套,然后根据老师的教学要求,进行一系列的操作。在实践期间,老师不仅教会了我们如何制作培养土,以及树苗的扦插、嫁接、蟠扎等技术,而且教会了我们盆景制作的后期管理。盆景制作,不仅需要耐心和细心,而且需要不断的实践,这实践可以是在社会,也可以是在家里进行,随着实践经验的积累,才能逐步提高自己的盆景制作技艺。
虽然这一年的盆景艺术学习,并没给我带来实质上的职业变化,我仍然从事着原先的工作,但它让我增添了一门实实在在的技能。在工作之余,我主动承担了公司的花卉管理工作,除了平常的浇水施肥外,还特地给一些花卉,进行翻盆修剪和培育,并且定期给各办公室轮换新的花卉盆景,深受大家的欢迎和老总的称赞。如今退休后,我又加入了多个花卉盆景群,结识了很多“花痴”与盆景发烧友。我们经常在一起切磋、学习和观摩,参加一些盆景的展览与评选活动,既开了眼界,又让自己的退休生活,变得丰富多彩起来。20多年的盆景艺术探索与追求,不仅让我找到很多乐趣,从中也感悟了对植物的敬重。因为植物和动物一样,也是一个生命群体。盆景艺术,不仅是对植物的重新塑造,更是对自己心灵的进一步净化,每一次的修剪蟠扎,就是与植物的一次对话,把它当成自己的朋友,才能真正享受盆景艺术带来的无穷魅力。
2024年7月11日原创首发于江山文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