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山·根与魂】【东篱】火车,在岁月的轨道上奔驰(散文)
一
生命中,总有一些东西是难以忘怀的。就像我如今站在居所的阳台上,目视前方,所及之处,有一幅图景在时时吸附着我的眼睛——在距离小区200米外,有一座凌空飞架的公路桥。桥下,几条锈迹斑斑的铁轨,横亘在杂草丛中,忽隐忽现,如同几株放倒的树木……每每望着它,总有一种情愫在心间萦绕。难得一见匆匆驶过的火车头,拖着几节车厢,车轮摩擦铁轨时发出的熟悉的——咔嚓嚓、咔嚓嚓的声响,由远及近,又由近及远,把我的思绪带到岁月的深处……
别看这条铁路已陈旧不堪,却曾有过辉煌的历史。
它的名字曾被称之为京山铁路,过去又称京渝铁路。是由北京正阳门车站开往山海关的铁路线路。途经丰台,廊坊,天津和唐山等几大站,全程415公里。这条铁路从光绪五年(1879年)开始修建,前后历时二十一年才建成。完成后的京山铁路,成为我国东部区域连接沿海的绿色通道。但在解放前的半个世纪中,它却是一条反动政府和侵略者,压榨奴役人民的掠夺之路,是劳苦大众的辛酸之路。
由北京到山海关的京山铁路,实际上是隶属于京哈铁路的一个路段。过了山海关,京山铁路就并入漫长的通往哈尔滨的铁路。和京山铁路一样,解放前京哈铁路是日俄帝国主义侵略,掠夺中国人民的工具。大量的矿产,林木,稀有矿藏,通过一节节车厢,流入强盗之手。全国解放后,这条铁路成了中国列车密度最大,运载能力最强的铁路干线之一,成为新中国经济建设的一条大动脉。
京山铁路宛如一条巨龙,从我的家乡蜿蜒而过。
在铁轨上奔驰的一列列火车,汽笛声声,铿锵阵阵!鸣奏着一曲曲高亢的旋律,创造出一支支动人的佳话——
佳话一:在中国的铁路桥梁的历史上,有一位响当当的人物——詹天佑。我们只知道,京张铁路(北京至张家口)是由他主持设计建造的我国第一条铁路干线,却不知道京山铁路的一个重要路段,也出自他的手笔。这个路段是由唐山煤矿到丰南胥各庄,虽然只有12公里,但却是中国的第一条国际标准轨距铁路。这是刚走出校门的詹天佑,经老同学邝孙谋的推荐,到中国铁路总公司任工程师的第一次小试牛刀,就创造了中国铁路史上不朽的神话!当时,他常常亲临工地,与工人同甘共苦。用了七十多天的时间,这条路段便顺利通车。一位铁路大师也由此诞生了!
佳话二:建国初期,毛泽东主席曾乘坐专列,对苏联进行了历史性的访问。毛主席的专列,就在京山一线驰骋而过。此次访问意义重大,毛主席的出访,不仅奠定了中苏友好关系的基石,还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条约》,为新中国的建设和发展,找到了强有力的合作伙伴!京山铁路,也成为一条友谊的纽带。
二
我和这条铁路上火车的相识,在幼年就开始了!或者说,我身在襁褓里的时候,这个世上绝无仅有的庞然大物,就已开始叩击我心灵的门扉。只不过那时候,我和轰隆隆一路畅行的火车,只能是暗通款曲吧。也许正是这种轰隆隆的声响,激发了我的欲念,开启了我与它前世神交的密码,让我在刚记事时就有了急于想找寻它的欲望。但是我的眼前只有高高的青纱帐,我只能在满眼的绿色中,谛听着村北二里外传来的轰隆隆的巨响。
有一天,在忙碌的人们收走了一片绿色之后,终于让我看到了火车的庐山真面目!我顺着母亲手指的方向,看到了它从遥远的地方奔驰过来的那一刻。虽然有些模糊,可还是被那硕大躯体惊呆了。啊!那就是一条钢铁的长龙,轰隆隆地一路呼啸而来,浩浩荡荡,势不可挡!随着车头上喷出的一串白雾,随即传来的一声凌厉的汽笛声,似给天公传递着某种信号……我目送着它从我的视线中一节一节地掠过,又急匆匆地奔向远方,只留下一颗心在怦然跳动。
因为父母亲的阻拦,我一直未能与火车近距离接触。他们担心我的安全,一直对我严加管束。就连去村北的小河中游泳,也迟迟不开绿灯。我就只能远远地望着,那匆匆而过的一列列货车和绿皮客车,沿着笔直的铁轨在往来穿梭。在已迈入小学三年级的门槛后,才在一个星期天,与两个同学一起,以给羊割草的机会,偷偷地踅到了铁路的边缘。
放下盛草的柳条筐和镰刀,我们登上了高高的铁路路基。警觉的眼睛向两侧张望:在明亮的铁轨尽头,没有发现火车的身影,心也随之松弛下来。用碎石铺成的路基上,一根根黑色的枕木,整齐地排列着,托举着四根笔直的铁轨,消失在没有尽头的远方……倏地,我有了惊奇的发现,前面不远处,我发现一座水泥铸成的圆形的碉堡!我们立即撒开腿奔了过去。
到了近前一看,是一个旧炮楼,和在村里露天电影中看到的炮楼一模一样,直径和高度都在五米上下。我顿觉欣喜异常!兴奋的大脑勾起一个情结,一本书中的故事也跳了出来。
上学没几年,汉字还没有多少,我却对小说有了兴趣。一本大部头的《铁道游击队》已经读过大半。书中的情节一次次掠过我的心弦,叩打着我的心灵之堤……铁道游击队队长刘洪和李正、王强他们,在津浦铁路线上同日本侵略者英勇作战,拔铁路,打票车,夺取军用物资,对抗日战争全面胜利作出巨大贡献!我钻进炮楼那低矮窄小的门,目睹里面的残破景象,让我恍然觉得,这是刘洪他们刚刚拔除的一个据点。
曾经听过父亲的讲述,他曾在日伪时期担任过党的地下交通员。解放以前,在日伪时期,我们村里就曾是敌占区。日本侵略者在铁路沿线修筑炮楼,防止抗日军民对铁路的偷袭,但仍经常发生铁轨被扒炮楼被炸的事件。日本鬼子气急败坏,开始了疯狂地报复。我们村子因此遭受过洗劫。鬼子把村里的老少乡亲围在一片开阔地里,四周占满了荷枪实弹的鬼子兵。鬼子军官向人群喊话,要说出谁是扒铁路的主谋,八路军在哪里?等到和看到的,自然是死寂般的沉默,和一张张怒目相视的脸。无计可施的鬼子开始对手无寸铁的乡亲下手——村里的连中大叔被灌了辣椒水,利先大爷被枪托毒打……在严刑拷问下,鬼子一无所获。最后掠了些财物,悻悻而归。失道寡助,汹涌的抗日洪流终将侵略者淹没在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
三
铁路与家乡毗邻,岁月里,我与火车同行。轰轰隆隆的声响,高亢悦耳的气笛声,组成了生活交响曲中必不可少的音符。我也喜欢车头上四个硕大的红轮,在连杆的驱动下,戮力前行。
也许是上天的安排,让我在工厂参加工作后,有机缘与火车为伍。我上班骑行的一条公路,有三分之二的路与铁路线并行,重合,相距不过几米。
每天行进在上班途中,呼啸而来的火车,在身旁经过,每每感受到一种强大的气场!那铿锵铿锵的声响,四大飞转的红轮,仿佛力量的源头,牵引着长长的列车,也漫漶到我周身的每个细胞,让人为之一振!我感佩火车的无所畏惧,一往无前的伟力,把一切艰难险阻消弥于轮下!
大自然在高歌猛进的火车面前,显得无能为力,却给我们上班一族,屡屡制造麻烦。那时的上班族,大部分的交通工具是自行车,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才渐渐有了摩托车。骑自行车对于自然界的风,雨,雪,雾尤其敏感,但又是不可避免的事。我往返的二十公里路上,一年四季风霜雪雨,几成家常便饭。
一次上班的路上,晚秋的风从早上开始,就在大地上肆虐。开始有三四级风,后来到了半路,已升到了六七级。迎着狂躁的风,尽管两脚用尽全力,踩动两个脚蹬,但车子前后两只轮子,却仍同蜗牛一样缓缓移动……正当我的双脚筋疲力竭之时,身后隐隐传来轰隆隆的声响,让我周身打了一个机灵。火车越来越近,在它强大的气场下,风似乎失去了它的魔力,感觉渐渐弱了下来。双脚也像被充电般地来了精神。当车头行至我身旁的时候,我伸出一只手臂,朝着正在向车外眺望的火车司机挥挥手。火车一闪而过,我从司机那张挂满煤尘的脸上,似乎看到了一丝笑意。
我敬佩那些驾驶着一列火车昂首前行的司机师傅,但更对他们驾驶的火车头生出万般敬意!你看,一列满载着货物的火车,车厢五六十节,长达几百米,竟能在一个小小的车头的引领下,一路风驰电掣,所向披靡!不值得我们敬佩么?车头功莫大焉!
由此联想到,一个集体就如同一列奔驰不息的火车。要想把工作做好,需要一个车头,也就是要有一个好的带头人。当初我在单位,主管一个部门的工作时,就特别注重发挥标杆的引领作用。一方面注重自身修养,学习补充完善专业技术知识,提高驾驭全局工作的能力;另外,对于工作薄弱的班组,充实骨干力量,发挥其典型的带头作用,使工作迅速实现了转机。一句“火车跑得快,全凭车头带”透出了多么深刻的哲理,也曾让多少人醍醐灌顶,深悟个中三味啊!
四
火车这一超然的运输工具,从它诞生那天起到现在,不过200余年的历史,然而它的发展,却呈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从1814年英国工程师史蒂芬森,将瓦特发明的蒸汽技术,成功运用到火车的动力系统,他研制的第一辆“布拉策”号机车,开始驰骋在固定的铁轨线路上的时候,火车的时代就开始了。最初火车的名称也名副其实——确实是火力的作用,才催动车体的运行。随着人类发展的脚步,由最初的蒸汽作为系统的火车,也演变为内燃机车,电力机车,甚至磁悬浮机车。
火车的称谓,在日常用语中,一直在人们的口中流连,哪怕是在蒸汽机车已经绝迹的今天。是因了一份难以割舍的情缘么?我想,那隆隆的火车,早已驶进人们的心中!
飞速发展的交通,也使火车借以驰行的铁路,在进行着调整和变化。2006年11月,经铁道部的调整,京山线北京至南仓线划入京沪线,而南仓站至山海关站间的线路改成津山铁路。自此,一列列火车曾经轰轰烈烈,穿行不止的京山线路,开始变得“门前冷落车马稀”。偶尔驶过的一台内燃机车头,后面挂了几节车厢,给人的感觉是低头耷脑,失去了以往的风采……
现在,我时常站在窗前,望着眼前高架桥下那段蜷伏的铁路陷入沉思:尽管自己知道,社会的发展终将以新事物代替过时的旧事物;我也相信,具有更大能量的火车机车,乃至其他形式的交通工具会不断出现。否极泰来,这是社会发展的规律,火车的消亡,是凤凰的涅槃,是人类腾飞的脚步!
是的,凤凰涅槃是一个时代最具写真意义的词语,当下的高铁,特快,已经遍布华夏大地,我们这里也有高铁线路,京山铁路线已经成为高铁的旧影,也是铁路发展的铺垫。我为祖国交通的发展感到由衷的自豪。
但是,在我的内心深处,轰隆轰隆的火车,依然高歌猛进,鸣响在我生命的交响里,与我前行,给我坚韧,赐我力量!一往无前,奔驰在岁月的轨道上……
2024年8月3日原创首发江山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