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山·根与魂】【东篱】学会吃饭(随笔)
一
整理旧书,翻出一本《少食健康》,2014年5月出版。记得买书的时候,我五十岁,正是知天命年。那时,觉得身体状况大不如前,这个岁数意识到养生的重要,还算好,权当亡羊补牢。我抽出时间仔仔细细读了两遍,感受颇深。这次,我没舍得丢弃,又认真翻阅了一遍,仍觉十分受益。
“民以食为天”,说的是吃饭重要。“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说的也是吃饭重要。“吃了吗?”中国人见面的问候语,更是佐证了吃饭的重要。“重要”的话不重复地说了三遍,说明特别重要。但吃了一辈子,你吃对了吗?换言之,你会吃饭吗?这话听起来,你可能觉得笔者造次,你会说,吃饭乃人之本能,长了嘴就会吃饭。
而我想告诉各位朋友:未必。
记得小时候,家里生活清贫,几个月不见油水也是常事。所以,只要母亲擀了一次面条,拌着酱油,我就会撑得弯不下腰。当然,每次想撑也是很难的事儿,因为一盆面条六口人分食,到自己碗里,想堆成一座山,难乎其难。吃饱都做不到,何谈撑?最开心的事情莫过于村子里谁家办红白事,我们几乎是倾家出动,说得实在些,高兴是新郎新娘的事情,悲伤是死者亲人的事,我们的幸福却是随了十元钱的礼,全家饱餐了一顿。饥饿年代,胃经常待业,这是苦难的记忆。改革开放后,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尤其在我国已经解决绝对贫困问题之后,社会已经步入新时代,吃饱饭已经不是难事。但中国五千年文化源远流长,其中之一,中国人热情好客,所以,我耳边至今萦绕着一句话——多吃点。这句话,在家庭、餐馆,在亲戚朋友聚会等场合“上口率”仍居高不下。我也自然成为传承者之一,每次吃饭,我都会对90后的儿子说几句“多吃点”,生怕他长身体营养跟不上。每次和朋友聚会或招待远方的客人,劝酒之余我不停地向对方絮叨“多吃点”,甚至也不管人家喜欢与否就动筷子把菜夹到人家盘里,生怕怠慢了人家。
“熟读而精思”。原来,自己饱餐终日,都是在填肚子,根本不会吃饭,同时,除了自己不爱惜自己,长期养成的劝吃的习惯,也“贻害”了亲人朋友。尽管,他们和我一样,还不曾意识到,每次都一再感谢我如火的热情。
二
“很多病都是撑的”。在我的周围,很多熟悉的人甚至年龄比我小很多的,就已患上了胃溃疡、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并美其名曰“富贵病”。更可怕的是,人们至今仍把胖看成发福的标志,甚至在久别之后,判断一个人日子过得好坏标准竟是——你胖了还是瘦了。究其有些病因,不外乎是吃饱撑的。比如,吃得太饱,胰腺负担过重,其分泌胰岛素能力慢慢下降,自然血糖升高,不得糖尿病得啥?得了这病,“甜蜜”的日子何时是头?再比如,遇到可口的,敞开肚皮吃,你睡得好吗?这个经历,很多人都有过。长期睡得不好,焦虑抑郁,会变成焦虑症,抑郁症。一旦领“症”,麻烦大了。自然界有一规律,鱼吃多了,会被撑死的。池塘里养的鱼,时常见有漂在水面上的死鱼,眼睛仍然贼亮,有多少不甘啊!没有游客意识到,那是自己犯下的错,为了寻开心,刚刚向池里投喂了太多的面包渣。这应该给我们启示,人和鱼一样,没有特权,吃多了,不但会生病,还可能要命。
曾经,以为老祖宗英明,立下一日三餐的习惯,早中晚,日出东方,日上三竿,日薄西山,似乎环环紧扣,真是了不起!现在,才觉得自己竟被这所谓习惯蒙蔽多年。除去早餐不说,每天,我们都会有这样的条件反射——接近中午,会说,“该吃午饭了”,夜幕降临,就会脱口而出“下班,回家吃晚饭了”。事实是,“一日三餐只是一种习惯”,非自然的东西都值得推敲。当然,探讨下来,一日三餐并不完全符合人类的生理规律。试问,如果不觉得饿,或者不是很饿,又休息在家,有必要铁板钉钉的一日三餐吗?
“饥饿其实是一种感觉”。养成了有空的感觉就要装填食物的习惯,就患上“食物依赖”了。我就有过这毛病,吃了饺子,总觉得吃不饱,一定要找块点心“溜溜缝”。散步回来总是要吃两块饼干,才安心。回想我们的童年时光,经常食不果腹,吃上顿没下顿,那时,我们并没因此饿出病来,反倒红光满面,健健康康啊。所以,一日三餐或一日多餐,反倒使身体的五脏六腑像流水线一样运转,一直处于疲劳状态,慢慢地,生病了。如果少吃一点,比如一日两餐,或减少每餐食量,即使有一点饥饿又何妨?我面对失控的体重,曾请教我们的厂医,有否良策,她笑着说:“保持点饥饿感。”胃其实很娇弱,它得到充分休息,工作起来,效率更高,效果更好。“不会休息的人就不会工作”,列宁的话,胃也听见了。
三
会吃饭,就是“少食”,将“吃”变成“品”,生活也因此具有“品质”。吃得少,吃得精,细嚼慢咽,浅尝辄止,美味不多用,就能消耗体内过多的脂肪,并且排除体内的毒素,疾病想在你体内搭锅埋灶,没门儿。健康是最美的美,拥有了健康,你的体态也变得轻盈,你的爱美之心,必将如花儿绽放。说到底,“生命因管理而健康,因管理而超越”。此外,除了自己少食,还要带动身边的人少食,当我们看到身边亲人或朋友陶醉在炊金馔玉中不能自控时,我们能否拿出一点勇气,对他们说“少吃点”,这才是真爱。尤其对于孩子,现在学校里“小胖墩儿”越来越多,各项身体健康指标令人担忧,直接影响我们民族的未来。少食,必须落到实处。据说在日本,孩子到了三四岁,一直到大学,都有生活课程,吃饭必须六七分饱,不能多吃。家长要观察,吃到一定程度,要断然撤掉孩子的饭碗,不给吃了。简单粗暴不可取,但我们能否借鉴下这一做法?
当然,还必须强调,少食不是不食,这里有个“度”的问题,千万不要极端。而且,既然少食了,饭菜品种的搭配、营养的全面均衡,就必须要认真考虑。吃饭,让生活有了滋味,但它也是一门学问,少食是吃出健康的前提。
少食,最终导致国家乃至整个世界的“肌体”健康。哪里会想到啊,一张嘴巴关乎整个世界!“少食,让世界和平,让地球环保持久”。“少食,用那些原本‘多余’的粮食给现在贫困地区的人,对于他们来说将会是多大的幸福!少食,餐桌上减少了1/3的各种肉食,也意味着有超过1/3的动物不被杀戮,每天如此,每月,每年如此,给整个自然界减少多少杀戮,给整个人类积下多少福德!……中国的人口占到了全世界总人口的1/4,如果现在我们每个人都能够做到这一点,这对整个世界来说,就不仅是个倡导问题了,而且会有更深层次的价值和更实质的意义”。这段话有点长,但通俗易懂,既有深度又有高度,一个目的,希望大家都学会吃饭,少食吃好是关键。最终,将每天的问候语,由“吃了吗?”变成“吃好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