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东篱采菊 >> 短篇 >> 江山征文 >> 【江山·根与魂】【东篱】学会吃饭(随笔)

精品 【江山·根与魂】【东篱】学会吃饭(随笔)


作者:韩格拉图 举人,4533.03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234发表时间:2024-08-06 06:29:41


   整理旧书,翻出一本《少食健康》,2014年5月出版。记得买书的时候,我五十岁,正是知天命年。那时,觉得身体状况大不如前,这个岁数意识到养生的重要,还算好,权当亡羊补牢。我抽出时间仔仔细细读了两遍,感受颇深。这次,我没舍得丢弃,又认真翻阅了一遍,仍觉十分受益。
   “民以食为天”,说的是吃饭重要。“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说的也是吃饭重要。“吃了吗?”中国人见面的问候语,更是佐证了吃饭的重要。“重要”的话不重复地说了三遍,说明特别重要。但吃了一辈子,你吃对了吗?换言之,你会吃饭吗?这话听起来,你可能觉得笔者造次,你会说,吃饭乃人之本能,长了嘴就会吃饭。
   而我想告诉各位朋友:未必。
   记得小时候,家里生活清贫,几个月不见油水也是常事。所以,只要母亲擀了一次面条,拌着酱油,我就会撑得弯不下腰。当然,每次想撑也是很难的事儿,因为一盆面条六口人分食,到自己碗里,想堆成一座山,难乎其难。吃饱都做不到,何谈撑?最开心的事情莫过于村子里谁家办红白事,我们几乎是倾家出动,说得实在些,高兴是新郎新娘的事情,悲伤是死者亲人的事,我们的幸福却是随了十元钱的礼,全家饱餐了一顿。饥饿年代,胃经常待业,这是苦难的记忆。改革开放后,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尤其在我国已经解决绝对贫困问题之后,社会已经步入新时代,吃饱饭已经不是难事。但中国五千年文化源远流长,其中之一,中国人热情好客,所以,我耳边至今萦绕着一句话——多吃点。这句话,在家庭、餐馆,在亲戚朋友聚会等场合“上口率”仍居高不下。我也自然成为传承者之一,每次吃饭,我都会对90后的儿子说几句“多吃点”,生怕他长身体营养跟不上。每次和朋友聚会或招待远方的客人,劝酒之余我不停地向对方絮叨“多吃点”,甚至也不管人家喜欢与否就动筷子把菜夹到人家盘里,生怕怠慢了人家。
   “熟读而精思”。原来,自己饱餐终日,都是在填肚子,根本不会吃饭,同时,除了自己不爱惜自己,长期养成的劝吃的习惯,也“贻害”了亲人朋友。尽管,他们和我一样,还不曾意识到,每次都一再感谢我如火的热情。
  
   二
   “很多病都是撑的”。在我的周围,很多熟悉的人甚至年龄比我小很多的,就已患上了胃溃疡、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并美其名曰“富贵病”。更可怕的是,人们至今仍把胖看成发福的标志,甚至在久别之后,判断一个人日子过得好坏标准竟是——你胖了还是瘦了。究其有些病因,不外乎是吃饱撑的。比如,吃得太饱,胰腺负担过重,其分泌胰岛素能力慢慢下降,自然血糖升高,不得糖尿病得啥?得了这病,“甜蜜”的日子何时是头?再比如,遇到可口的,敞开肚皮吃,你睡得好吗?这个经历,很多人都有过。长期睡得不好,焦虑抑郁,会变成焦虑症,抑郁症。一旦领“症”,麻烦大了。自然界有一规律,鱼吃多了,会被撑死的。池塘里养的鱼,时常见有漂在水面上的死鱼,眼睛仍然贼亮,有多少不甘啊!没有游客意识到,那是自己犯下的错,为了寻开心,刚刚向池里投喂了太多的面包渣。这应该给我们启示,人和鱼一样,没有特权,吃多了,不但会生病,还可能要命。
   曾经,以为老祖宗英明,立下一日三餐的习惯,早中晚,日出东方,日上三竿,日薄西山,似乎环环紧扣,真是了不起!现在,才觉得自己竟被这所谓习惯蒙蔽多年。除去早餐不说,每天,我们都会有这样的条件反射——接近中午,会说,“该吃午饭了”,夜幕降临,就会脱口而出“下班,回家吃晚饭了”。事实是,“一日三餐只是一种习惯”,非自然的东西都值得推敲。当然,探讨下来,一日三餐并不完全符合人类的生理规律。试问,如果不觉得饿,或者不是很饿,又休息在家,有必要铁板钉钉的一日三餐吗?
   “饥饿其实是一种感觉”。养成了有空的感觉就要装填食物的习惯,就患上“食物依赖”了。我就有过这毛病,吃了饺子,总觉得吃不饱,一定要找块点心“溜溜缝”。散步回来总是要吃两块饼干,才安心。回想我们的童年时光,经常食不果腹,吃上顿没下顿,那时,我们并没因此饿出病来,反倒红光满面,健健康康啊。所以,一日三餐或一日多餐,反倒使身体的五脏六腑像流水线一样运转,一直处于疲劳状态,慢慢地,生病了。如果少吃一点,比如一日两餐,或减少每餐食量,即使有一点饥饿又何妨?我面对失控的体重,曾请教我们的厂医,有否良策,她笑着说:“保持点饥饿感。”胃其实很娇弱,它得到充分休息,工作起来,效率更高,效果更好。“不会休息的人就不会工作”,列宁的话,胃也听见了。
  
   三
   会吃饭,就是“少食”,将“吃”变成“品”,生活也因此具有“品质”。吃得少,吃得精,细嚼慢咽,浅尝辄止,美味不多用,就能消耗体内过多的脂肪,并且排除体内的毒素,疾病想在你体内搭锅埋灶,没门儿。健康是最美的美,拥有了健康,你的体态也变得轻盈,你的爱美之心,必将如花儿绽放。说到底,“生命因管理而健康,因管理而超越”。此外,除了自己少食,还要带动身边的人少食,当我们看到身边亲人或朋友陶醉在炊金馔玉中不能自控时,我们能否拿出一点勇气,对他们说“少吃点”,这才是真爱。尤其对于孩子,现在学校里“小胖墩儿”越来越多,各项身体健康指标令人担忧,直接影响我们民族的未来。少食,必须落到实处。据说在日本,孩子到了三四岁,一直到大学,都有生活课程,吃饭必须六七分饱,不能多吃。家长要观察,吃到一定程度,要断然撤掉孩子的饭碗,不给吃了。简单粗暴不可取,但我们能否借鉴下这一做法?
   当然,还必须强调,少食不是不食,这里有个“度”的问题,千万不要极端。而且,既然少食了,饭菜品种的搭配、营养的全面均衡,就必须要认真考虑。吃饭,让生活有了滋味,但它也是一门学问,少食是吃出健康的前提。
   少食,最终导致国家乃至整个世界的“肌体”健康。哪里会想到啊,一张嘴巴关乎整个世界!“少食,让世界和平,让地球环保持久”。“少食,用那些原本‘多余’的粮食给现在贫困地区的人,对于他们来说将会是多大的幸福!少食,餐桌上减少了1/3的各种肉食,也意味着有超过1/3的动物不被杀戮,每天如此,每月,每年如此,给整个自然界减少多少杀戮,给整个人类积下多少福德!……中国的人口占到了全世界总人口的1/4,如果现在我们每个人都能够做到这一点,这对整个世界来说,就不仅是个倡导问题了,而且会有更深层次的价值和更实质的意义”。这段话有点长,但通俗易懂,既有深度又有高度,一个目的,希望大家都学会吃饭,少食吃好是关键。最终,将每天的问候语,由“吃了吗?”变成“吃好了吗?”
  

共 2638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在整理旧书时,一本2014年5月出版的《少食健康》映入眼帘,瞬间将思绪拉回到买书的那一年。彼时五十岁的自己,正值知天命的“不惑之年”。“民以食为天”“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还有中国人见面常问的“吃了吗”,无不彰显着吃饭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地位。重要之事,反复强调,足见其关键。然而,吃了一辈子饭,我们真的吃对了吗?回首小时候,家中生活清苦,数月不见油水是常事。母亲难得擀一次面条,拌上酱油,便能让自己吃得撑到弯不下腰。可如今,周围许多人,甚至年龄比自己小很多的,早早患上了胃溃疡、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还美其名曰“富贵病”。更令人担忧的是,人们仍将胖视为生活富足的象征,久别重逢,判断日子好坏的标准竟是胖瘦。追根溯源,不少疾病竟是因过度饱食所致。睡眠不好会引发焦虑抑郁,进而可能发展为病症。而在饮食方面,我们一直遵循的一日三餐,真的就完全合理吗?曾经以为老祖宗立下的这一习惯英明无比,可如今想来,不过是被习惯蒙蔽。每日接近中午和夜幕降临,条件反射般地觉得该吃饭了。然而,如果不饿或者并非很饿,又休息在家,真有必要严格遵循一日三餐吗?其实,会吃饭的核心在于“少食”,把狼吞虎咽的“吃”转变为细品慢尝的“品”,生活也随之有了品质。吃得少且精,细嚼慢咽,不过度贪恋美味,既能消耗体内多余脂肪,又能排除毒素,让疾病无缝可钻。健康是至美的体现,拥有健康,体态轻盈,爱美之心如花绽放。但需注意,少食绝非不食,要把握好“度”,不可走向极端。既然减少了食量,就更应注重饭菜的品种搭配和营养均衡。吃饭,本就让生活有滋有味,它更是一门值得深究的学问,而少食是吃出健康的重要前提。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个人的少食,最终可能影响到国家乃至整个世界的“肌体”健康。节省下的粮食可以援助贫困地区的人们,为世界的和平与地球的环保、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谁能想到,一张小小的嘴巴,竟能与整个世界紧密相连!愿我们都能重新审视饮食,从“少食”中收获健康与美好。 韩格老师的语言唯美,真挚感人。看完此文让我学会养生。好文推荐品读,祝你创作愉快!【东篱编辑:滴善斋】【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408060018】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滴善斋        2024-08-06 06:31:55
  韩格老师这篇散文令人深思。从儿时清苦到如今饮食过度致病,提出少食理念。强调少食非不食,要把握度与营养均衡,甚至关乎世界健康。语言唯美,感人至深,让人学会养生,值得品读。 问候韩格老师,遥祝夏安!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名师指路,经师易得,人师难求。
回复1 楼        文友:韩格拉图        2024-08-06 07:34:56
  谢谢老师辛苦的编辑!一篇养生小文,谈少食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我深有感触,并尽力实践之,遗憾的是,有时做的不好。珍惜身体,才能热爱生活,愿我们共勉。谢谢老师的鼓励,夏日安好,写做大丰!
2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4-08-06 08:54:25
  学会吃饭。这个题目是一个观点,看似好笑,却是真理,也是提醒。说实在的,如果在我45前看到这篇文章,我会感谢的,现在看我对作者表示出怨恨了。我就是一个不会吃饭的人,所以有了糖尿病。多么深刻的文章,这是人生真正的诗意主题!
怀才抱器
回复2 楼        文友:韩格拉图        2024-08-06 08:58:04
  谢谢老师的美评!我其实很早就注意到养生,健康是吃出来的,但自己在实践中做得并不好。老师现在注意起来也是好事,少食多营养,权当亡羊补牢,也会大有裨益。一篇小白文,谢谢老师鼓励!祝身体健康,写作愉快!
3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4-08-06 08:57:28
  我是从1960年挨饿走过来的,一个明显的感觉,那时,有的村庄的确饿死人了,但极少,为什么?大家都是饥肠辘辘的,挨过每一天,有一点食物就是算照顾了胃,经验证明,不要吃饱这是真理。所以这个话题,韩老师写得非常深刻。一个民族的未来,包括吃饭的方式和饭量,如果不从高度上认识,我们的民族的生命质量就受到影响,这不是危言耸听。这是一篇非常好的散文,我收藏。
怀才抱器
回复3 楼        文友:韩格拉图        2024-08-06 09:26:00
  非常理解年代不同的人对温饱和饥饿的理解。由于小时候总是吃不饱,我到现在用电饭煲做米饭,也总是做多,总是怕不够吃,导致经常吃剩饭。现在,该重新理解温饱这个概念了。吃的东西多,饿不着。
4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4-08-06 09:02:29
  我提到45岁前,我是在北京教育学院进修时,听到一个院士的讲座,才意识到这个问题的。(这是我们研究中小学课程建设的问题,讨论语文教材要不要增加相关的吃饭内容,寻找这样的篇目,我是做高教自学考试教材编辑工作的,参与了一篇课文的设计和编辑)所以我说韩老师的这篇文章发表晚了,所以恨!他说,在日本,孩子到了三四岁,一直到大学,都有生活课程,吃饭必须六七分饱,不能多吃。家长要观察,吃到一定程度,要断然撤掉孩子的饭碗,不给吃了。这种教育,让日本人从小就做得养成吃饭有度的习惯。会吃饭,就是“少食”,将“吃”变成“品”,生活也因此具有“品质”。韩老师这句话是真理,我背诵下来了。
怀才抱器
回复4 楼        文友:韩格拉图        2024-08-06 09:32:18
  日本人的教育观念和国人还是有很大区别,比如前几年闹得沸沸扬扬的叫孩子光着膀子在雪地里跑,日本人做得出,中国的父母多半是不肯的。老师说的看孩子吃差不多了了,抢下饭碗,在中国是很难做到的。中国人挂在嘴边的是“多吃点”,生怕亏了孩子。但愿我们都能慢慢转变观念。建议老师少食多餐,养胃,营养又够。我的小文还多有不足,感谢老师赞誉,遥握,夏祺!
5 楼        文友:红花草        2024-08-06 09:06:59
  这文还真的写出了有关吃的实质性的问题。以前缺吃,没几人得高血压糖尿病等之类富贵病,现在动不动就是这类病。病从口入,这句话真的不假。文章很受启发,引人深思,看来我也得好好注意了!美文,点赞!
回复5 楼        文友:韩格拉图        2024-08-06 09:35:36
  我现在尽量做到晚餐少食,而且尽量少食荤菜,晚上睡眠很舒服。睡得晚,会很饿,所以,少食就尽量早点睡。希望小文能给老师一点启示,足矣。谢谢鼓励,夏日愉快!
6 楼        文友:罗莲香        2024-08-06 09:53:58
  此文写得有意思,吃饭原来有这么多学问,吃饭是有讲究的。作者深入浅出,以亲切的语气向读者叙述吃饭不当引发的后果,以及好好吃饭如何有益身心健康,读之很是受益。时代在发展,饭一般不缺了,缺的是合理科学地饮食,吃好,健胃,让身体倍棒,才是重中之重。结尾的内容升华了主题!好文,语言朴实,表达娴熟,接地气,很有说服力,很有感染力。问候韩格老师,夏祺!
回复6 楼        文友:韩格拉图        2024-08-06 11:10:59
  谢谢老师的美评!这个小文,我一直有这方面感受,读过那本书后,就打个草稿放在那里,后来整理旧书,又提醒我将这个草稿重新写了一遍。这个年龄,对吃饭有了更深的理解,少食,确实必要,觉得有重提的必要。当然,要掌握个“度”。有人为了苗条,饿肚子,这不可取。谢谢老师的鼓励,期待佳作,顺祝夏日愉快!
7 楼        文友:佳华        2024-08-06 10:26:02
  病从口入,千真万确。管住嘴,才能最大可能管住身体。我现在改一日三餐为一日两餐,把晚餐直接省掉了,不知道这种做法是否科学。如果没问题,下步我将尝试一下一日一餐,每天十点左右一顿饭,但我想恐怕不科学。
回复7 楼        文友:韩格拉图        2024-08-06 11:05:19
  哈哈,健康是吃出来的,这千真万确。但一日两餐可以,一餐少了点。我还是一日三餐,家里有年轻人,但晚饭我尽量吃清淡吃少,尤其米饭吃少。效果可以,血指标一直比较正常。谢谢关注拙文,身体健康,夏日愉快!
8 楼        文友:郑德友        2024-08-06 11:08:36
  看到文章标题,就寻思可能跟养生有关,果不其然,看过开头,竟不忍释卷,一气读完,有醍醐灌顶之感!看来,有些基本的习惯,真的应该改变一下了。如此,将使世界变得一切美好!点赞佳作。
回复8 楼        文友:韩格拉图        2024-08-06 13:11:14
  希望我的拙文对老师保持身体健康有所裨益,少食是关键,营养搭配好。感谢老师的关注和鼓励,谨祝身体健康,夏日愉快!
9 楼        文友:风轩        2024-08-06 11:08:57
  确实,吃饭是个大学问,因为关乎健康,人们越来越关注养生,但很多人还真的不会吃饭。拜读老师佳作,受益匪浅,盛赞此文。
风轩
回复9 楼        文友:韩格拉图        2024-08-06 13:12:57
  以前将吃饭想简单了,看书学习之后,觉得病从口入,健康是吃出来的,非常有道理。感谢老师鼓励,身体健康,凉爽一夏!
10 楼        文友:雪胎梅骨        2024-08-06 11:33:01
  “保持点饥饿感”,厂医的话,韩老师听见了,我的胃也听见了。会吃饭就是“少吃”,将“吃”变成“品”,生活也因此有了“品质”,这段话我完全赞同。。以前是饥饿年代,胃经常待业;现在是小康生活,胃的工作量太大,得给它减减负,我就是这么做的,每次最多七分饱。晚饭吃得少,有时不饿就不吃。我认为“少吃”,还得“多动”,这才是健康的生活方式。拜读好文,受益非浅。祝我们都能吃出健康,身体棒棒,幸福满满!
回复10 楼        文友:韩格拉图        2024-08-06 13:17:09
  谢谢老师的美评!管住嘴,迈开腿,的确是经典的养生真经。我的文,重点说了管住嘴。少食是关键,当然,吃什么也关键。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做到保持点饥饿感,挺难做到的,我试过,屡次打自己的脸。贵在坚持,必有奇效。谢谢老师的鼓励,顺祝身体健康,生活幸福!
共 12 条 2 页 首页12
转到
分享按钮